李闖
(揚州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江蘇揚州 225002)
儀董學堂考述
李闖
(揚州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江蘇揚州 225002)
儀董學堂是清末揚州地區(qū)創(chuàng)辦最早的一所新式學堂。1902年程儀洛、恩銘先后執(zhí)掌該校,嚴定章程,革新課程,初步建立起學堂管理制度及運行機制,使學堂辦學漸有聲色。1906年兩淮鹽運使司發(fā)生人事變動,新任鹽運使趙濱彥依照癸卯學制有關規(guī)定將儀董學堂更名為兩淮中學堂。后因民國代清,兩淮中學堂又相繼演變?yōu)榛磽P合一中學、江蘇省立第八中學校等。從儀董學堂的創(chuàng)建到省立八中的開辦可以進一步窺探出清末民初江蘇中等教育艱難的發(fā)展歷程。
儀董學堂;趙濱彥;兩淮中學堂
清光緒末年,廢科舉,興學堂,教育改革之風漸盛,創(chuàng)辦于1902年的儀董學堂是清末新政時期揚州地區(qū)創(chuàng)辦最早的一所新式學堂,同時也是江蘇地區(qū)為數(shù)不多的官辦中學堂之一。儀董學堂的創(chuàng)辦由此揭開了近代揚州地區(qū)新式教育的序幕,然而這所“中體西用”的新式學堂在創(chuàng)辦的短短四年之間就迅速走向衰敗。究其原因,是學堂的內(nèi)部人事頻繁離去所導致的結果,這其實只是簡而言之。實際上這與清末民初整個國家社會發(fā)展形勢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清末揚州興學,尤其是新政前后,揚州地區(qū)的教育在蘇北乃至全省都有一定的名聲。這與儀董學堂兩任總辦推動以及充分利用教育界的資源是分不開的。1902年新政之初,兩淮鹽運使程儀洛建議清廷效仿全國其他地區(qū)在揚州設辦儀董學堂。不久,程儀洛的建議經(jīng)兩江總督的奏請,獲得清廷的肯定,儀董學堂自始創(chuàng)辦。1906年兩淮鹽運使司發(fā)生人事變動,新任鹽運使趙濱彥依照清政府實施的癸卯學制將儀董學堂更名為兩淮中學堂。之后民國代清,兩淮中學堂又相繼演變?yōu)榛磽P合一中學、江蘇省立第八中學校等。
長期以來學術界對儀董學堂創(chuàng)辦過程的敘述,大多語焉不詳或缺乏系統(tǒng)的論證。本文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揚州市檔案館、揚州市圖書館、揚州中學校史館等館藏相關文史資料為基礎,系統(tǒng)梳理儀董學堂創(chuàng)辦過程中的來龍去脈,希望通過考察儀董學堂的辦學歷史,窺探出清末民初江蘇中等教育艱難的發(fā)展歷程。
近代揚州興學,最早可以追溯到“戊戌變法”期間。1898年6月光緒皇帝發(fā)布《明定國是詔》闡言教育應“以圣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采西學之切于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救空疏迂謬之弊”。命令各省、府、廳、州、縣開設中西學堂,一律兼習中學、西學,并提倡地方自行捐辦義學和社學等,規(guī)定均須一律中西兼學,以博采西學之效[1]11。然而,各地的中西學堂還在籌措當中,就因“戊戌政變”而中途流產(chǎn)。此項政策在事實上為江蘇各地乃至全國傳播新式教育、創(chuàng)辦新式學堂奠定了重要的基礎。1901年9月清廷迫于內(nèi)外壓力,開始實施晚清“新政”,新政最重要的舉措之一就是提倡并推廣新式教育。不久,清廷命令“各省所有書院,于省城均改設大學堂,各府廳、直隸州均設中學堂,各州縣改設小學堂,并多設蒙養(yǎng)學堂”[1]12。在這樣的形勢之下,1902年江蘇巡撫聶緝椝在省城蘇州興辦江蘇省大學堂;與此同時,許星壁、惲祖祁、劉度來等人在常州興辦常州府學堂;唐景崇在江陰創(chuàng)設南菁高等學堂。1902年署理兩淮鹽運使程儀洛以揚州梅花書院、安定書院經(jīng)費之半建議清廷設立儀董學堂,學堂系中學制。同年,程儀洛親定章程,革新課程,嚴格招生,延耆碩教授其中[2]18。在晚清政壇中,程儀洛算是一個比較務實能干的疆臣,有關程儀洛的記載在晚清史料中并不多見,只有《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以及《民國江都縣續(xù)志》(卷一)中對他任職兩淮鹽運使有所記載?!俺虄x洛,庚子補兩淮鹽運使,履任后。銳意撙節(jié),廓清積弊,裁提公費,歲可六萬金,創(chuàng)立儀董學堂?!庇纱丝梢娫谕砬逍抡挠绊懴?,程本人勵志革新地方長久以來的弊政,體察民情,創(chuàng)辦一所新式學堂以普及一方教育[2]17。況且,在此之前全省乃至全國多數(shù)府州縣已經(jīng)有創(chuàng)設新式學堂的先例,因此在清廷《興學詔書》和《欽定學堂章程》剛剛出臺不久,即從鹽政中抽出部分經(jīng)費,按照省城蘇州有關辦學規(guī)定,在揚州首辦儀董學堂。
儀董學堂于1903年正月開學。在創(chuàng)辦之時,略參江陰南菁高等學堂之辦法,招收學生六十名,其中四十名本籍,二十名商籍。如商籍不足,補以本籍,或本籍不足,亦可補以商籍。生源主要來自揚州府屬江都、甘泉、儀征、高郵、寶應、興化、泰州、東臺等八縣的附生和鹽商子弟。儀董學堂系中等學堂規(guī)制,應設正齋[3]3。1901年袁世凱擬定在山東試辦大學堂。山東大學堂分為備齋、正齋、專齋三大類,其創(chuàng)辦的順序依次是正齋、備齋、專齋。儀董學堂考慮到本地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創(chuàng)設的順序依次是備齋、正齋?!艾F(xiàn)因諸生學力多未及格,而他日各州縣遍設小學堂,急需教習之才。今姑擇年力稍富、中學較有根柢者,令受速成教授法。除溫習已讀之經(jīng)史外,補習中外普通歷史、輿地、數(shù)理、體操,兼令研究教育學教授學管理學校法,作為尋常師范生先入備齋正額,一年后察看升入正齋?!盵3]4由此可見,儀董學堂在創(chuàng)辦的過程中參照了山東大學堂有關的章程。
儀董學堂創(chuàng)辦之時,全國科舉制度尚未廢除,學堂的課程仍然以孔子儒家“四書”“五經(jīng)”為主體。除此之外,還需要兼修本國歷史、輿地、掌故、數(shù)理以及外國的歷史、輿地、政治藝學。程儀洛一改清前中期教育課程的模式。由此觀之,當時教育改革風氣日益歐風美雨化。學堂所用的教材,其中倫理、經(jīng)學、史地講義均為學堂自編。國文課本則采用姚鼐的《古文辭類纂》和章學誠的《文史通義》。算學則采用當時教會編譯的《筆算數(shù)學》《代數(shù)備旨》《形學備旨》《八線備旨》等。英語課本用華英初階進階及納氏文法、寶氏讀本等[3]26。據(jù)民國天津《教育雜志》刊文“近聞儀董學堂英文一科,以某報西文編譯為課程。學生等以其新奇可喜。故程度大有進步,刻經(jīng)監(jiān)督稟請運臺。以該報一種,不足輕視摩之谷,須多賺西文各報,卑教習隨時指示,以期谷廣見聞”[4]。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學生還是迎合西學。與此相類似的還有法文則采用法語初階進階教材。儀董學堂的教材采用的“中西結合”的模式在保存國學根本的同時,適時學習國外先進文化,有利于推動近代揚州新式教育的改革,為近代教育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儀董學堂在創(chuàng)辦伊始,程儀洛就非常注重對學堂內(nèi)部人才的選拔。他在制定儀董學堂章程中明確規(guī)定學堂貴在實事求是,力戒虛糜。對學堂內(nèi)部的人事聘請也進行了合理的頂層設計。設立總教習一位、副教習一位、監(jiān)督一員,中文教習兩名、西文教習兩名,體操教習一名,委員一名,典籍一名,各有責成。凡于學堂無益之事,概從節(jié)省,以期核實[3]3。教育的改革貴在人才的引進,據(jù)《民國江都縣續(xù)志》記載,儀董學堂在創(chuàng)辦四年間先后聘請四位監(jiān)督,分別為屠寄、王鵬運、李慎儒、宋子聯(lián),他們皆為當時教育界有識之士。清末學堂監(jiān)督負責管理學堂全部事務,一如后來之校長。儀董學堂初任監(jiān)督為屠寄,屠寄為江蘇武進人,歷任國史館纂修官,擅長史地詞章。1902年屠寄赴揚州主持儀董學堂事,未一載,學堂因經(jīng)費漸絀而停辦。屠寄作為晚清民初順應時代潮流的士子,他的到來為儀董學堂無論在師資還是在管理方面增添了亮色。同年十月,王鵬運受程儀洛的邀請,南歸主持揚州儀董學堂校務。據(jù)民國詞學大師龍榆生在《近三百年名家詞選》一書中對王鵬運個人品性進行的介紹:“鵬運內(nèi)性淳篤,接物和易,能為晉人清談、東方滑稽,往往一言雋永,令人三日思不能置。”由此可見王鵬運的為人屬于溫和保守派。他對學堂內(nèi)部事務也進行了有效的革新,尤其在教學方法以及教學內(nèi)容方面提出與傳統(tǒng)儒家道統(tǒng)不一樣的見解。不久,王鵬運本人因故離開揚州,于光緒三十年(1904)卒于蘇州[5]147。
1903年8月清廷派程儀洛赴廣東任按察使,由此兩淮鹽運使司易主。9月白旗人恩銘繼任兩淮鹽運使,兼任儀董學堂總辦。恩銘對晚清弊政亦有改革之心,他在晚清政壇中當屬改革派一面,尤其新政實行后,恩銘對新政提出諸多見解。據(jù)《清史稿》載:“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調(diào)兩淮,晉江蘇按察使。辦鹽務如故,杜私販,恤煎丁,歲增國課三十萬。時論欲請改場垣為公司,并創(chuàng)煤煎輪運議,恩銘力陳其弊,事乃寢。授布政使,錄山西協(xié)餉功,晉頭品服?!盵6]在新政思潮的影響下,恩銘推崇創(chuàng)辦新式教育以革除清末長久以來積累的教育弊政。因而,他對儀董學堂的改革始終懷有初衷,他想以此樹立改革新式學堂之典范。因此,他上任伊始對儀董學堂內(nèi)部事務做出兩方面的調(diào)整:其一,充分利用本地教育資源,先后聘請博通中西的李慎儒、宋子聯(lián)擔任學堂監(jiān)督,使學堂管理兼具中西之法,即既能維持傳統(tǒng)儒家道統(tǒng)一面,又能迎合時代的潮流,減少改革所帶來的阻力。其二,進一步加強對學堂教職員考核。據(jù)民國《教育雜志》記載:“揚州儀董學堂有校長一員,終日無所事事,每年薪水計有一千五百金之多,恩銘走訪后知道此事,將該員裁撤并且規(guī)定學堂一切庶務歸監(jiān)督管理,添加格致測繪教員來監(jiān)察學堂用款事項?!盵7]可以說,恩銘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營造了儀董學堂良好的風氣,使學堂在蘇北乃至全省都有較大的影響力。據(jù)民國十年《兩淮儀董學堂同學錄》中記載:“太史分校者,若湘南彭印根、壽州孫次青、上虞戚怡軒、儀征劉謙甫。諸公皆海內(nèi)人望也,肄業(yè)諸生并刻苦力學,循循規(guī)矩無甚,囂塵上氣,以故掇巍科升大學及游學東西洋者,項背相望迄乎畢業(yè),其所樹立,聲施燦然,得士之盛。”[8]序然而,這段大刀闊斧的改革并未持續(xù)下去。1906年3月恩銘去職,升任安徽巡撫,吳葑繼任兩淮鹽運使,執(zhí)掌儀董學堂。吳葑任職兩淮鹽運使不到一年時間內(nèi),《清史稿》中對他的政績沒有明確記錄,就連當時國內(nèi)最大的商業(yè)性報紙《申報》,對他任職兩淮鹽運使也沒有相關報道,可見其影響是相當有限的。他對學生比較關心的畢業(yè)期限也始終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所以中途儀董學堂學生投考他校者占多數(shù)。北京京師大學堂、南京、蘇州以及江陰南菁等三個高等學堂,江蘇省內(nèi)以及省外的水陸師學堂、高等師范學堂,均有儀董舊生[3]19。此種局面一直到新任兩淮鹽運使趙濱彥蒞任后才有所改觀。
從上述內(nèi)容不難看出,儀董學堂從創(chuàng)辦到后期的艱難發(fā)展,自始至終將人才培養(yǎng)作為學堂管理的首要任務,并且逐步建立起以兩淮鹽運使作為學堂總辦的制度,已具有現(xiàn)代化學校的雛形。與此同時,程儀洛及其后繼者也充分認識到迫切需要改革教育、實行新法的重要性。作為近代中國新式教育的參與者,程儀洛、恩銘與其后繼者在數(shù)十年間他們以教育為己任,在教育改革、學制改革、爭取鹽政經(jīng)費等諸多方面發(fā)揮了積極作用,成為近代中國教育事業(yè)名副其實的改革者與管理者。
如前所述,儀董學堂的創(chuàng)辦與兩淮鹽運使司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據(jù)《重修兩淮鹽法志》載,兩淮鹽運使司設置于元代,其主要職責是負責兩淮鹽業(yè)事務,掌理兩淮鹽法,嚴察場灶戶丁,稽核派銷斤引,速征納,疏積雍,兼轄行鹽地方該管州縣,兼管下河水利,駐地揚州[9]129。光緒二十八年受新政思潮的影響兩淮鹽運使程儀洛創(chuàng)辦儀董學堂,出任總辦。之后,程儀洛在《儀董學堂章程》中規(guī)定歷任兩淮鹽運使均兼任儀董學堂總辦。
1907年兩淮鹽運使司再次發(fā)生人事變動,新任鹽運使趙濱彥依照清廷1904年頒布的癸卯學制對學堂內(nèi)部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癸卯學制的實行是清末改革與保守兩派斗爭在教育上反映,其指導思想仍然是洋務派“中體西用”,既要保持封建主義的政治思想,又要采用資本主義的方法技術,兩者勢必會產(chǎn)生不兼容性。因而,趙濱彥的改革很快遭到學生的抵制,時有吳姓學生向時任兩江總督端方陳言道:“儀董中學堂自創(chuàng)辦至成立已歷多年,目趙渭卿都轉奉委辦理揚州學務后,將儀董學堂改為師范傳習所,與前章不符,眾學生大起風潮?!盵10]迫于內(nèi)外壓力,校方開始與學生妥協(xié)。據(jù)《申報》載:“兩淮運司趙都轉前,曾稟江督準改儀董學堂為中學堂,定額四百名,除儀董原有學生百名高等小學?!盵11]趙濱彥遂將儀董學堂定名為兩淮中學堂。趙濱彥先后聘請楊道隆、張鶴第、劉榮椿等人為學堂的監(jiān)督。學生初定為三十名,學堂的經(jīng)費由兩淮學務處撥發(fā)公款一萬兩[3]34。
1907年2月15日兩淮中學堂開學授課。據(jù)1907 年11月16日學部官報刊載學部官文《咨覆江督改儀董學堂為兩淮中學堂所有特班生肄業(yè)五年如果合格照章考試尊咨立案文》中詳細敘述:“查兩淮系屬鹺界場運,各商大半寄籍在此,雖各省旅學暫以次第。漸興往往偏而不全,尚不足以普及,然以同國之學堂而各分疆界。原非消除畛域之道竊,幸兩淮本無省界可限,從前儀董學堂章程定額六十名,以四十名歸地方,二十名歸鹽務。本司竊以,既有限制以分走額數(shù),而畛域之見仍恐不能書泯。是以此次招補新生,不問籍貫之是否符合,但問程度之可以及格開課,及今各學生尚有切磋琢磨之概。本司與去年先設初等小學八所,高等小學一所,固皆一律照此辦理?!盵12]由此可見兩淮中學堂一改儀董學堂入學時生源規(guī)則,對學生入學不再僅憑籍貫與出生。不僅如此,在學生畢業(yè)年限方面,趙濱彥也具體給出明確的答案。據(jù)南洋大臣兼兩江總督張人駿在《奏為兩淮中學堂學生畢業(yè)照章請獎事》奏折中敘述:“兩淮鹽運使趙濱彥將原儀董學堂舊班學生中嚴加考驗,內(nèi)有二十二名已合中學四年程度者另立特班,于是年十二月已滿五學年,照章舉行畢業(yè)?!盵13]12931《申報》對此也有相關的報道:“兩淮中學堂系以儀董學堂改設。前期開學時,經(jīng)趙都轉考試,舊班生取列最優(yōu)等二十二人,實有四年程度。因即稟請江督準予年假,時先行畢業(yè)升入省城高等以示體恤,現(xiàn)已奉批照準矣?!盵14]因此,趙濱彥解決儀董學堂長久未解決的學生畢業(yè)期限難題。另外從張人駿的奏折中可以看出趙濱彥根據(jù)畢業(yè)學生合格程度,對畢業(yè)生劃分等第。他將畢業(yè)生分為四個等第,依次為最優(yōu)等、優(yōu)等、中等、下等。其中中學堂畢業(yè)生最優(yōu)等稱為拔貢生,優(yōu)等生稱為優(yōu)貢生,中等稱為歲貢生,下等作為優(yōu)稟生。其中從儀董學堂創(chuàng)辦至兩淮中學堂成立共五年時間,有拔貢生二名,優(yōu)貢生七名,歲貢生五名,優(yōu)稟生五名給予適當不等的獎勵[13]12931。清廷學部對張人駿的奏折予以回復:“平均分數(shù)在八十分以上,應列最優(yōu)等之何惟能、程廷熙、符宗朝行三名,擬請照章獎給拔貢。七十分以上,應列優(yōu)等之汪延鑾、黃宗霸、居秉淇、費緝熙、鄭璋寶、許洪綬、謝永泰、朱震彝、易錦元、王家槐等十名擬請照章獎給?!盵15]不久,宣統(tǒng)元年趙濱彥因兵丁滋事失察,遭到吏部彈劾與處分,其本人于宣統(tǒng)元年三月被迫離職[16]110。
1908年揚州士紳夏寅官等人根據(jù)清廷學部所規(guī)定,要求每府必須設一所府中學堂。揚州府中學堂的經(jīng)費由元揚州府屬八州縣帶收忙漕串票捐,每張十文,各以其半撥充[3]31。不久辛亥革命爆發(fā),民國代清,民國政府廢除前清府制。江都縣教育會根據(jù)民國教育部部令將原兩淮中學堂和揚州府中學堂合并為淮揚合一中學。民國元年三月開辦,學生由原兩淮中學堂和揚州府中學堂改編而來。原兩淮中學堂劉榮椿任校長,該年秋季添招新生兩個班,經(jīng)費取自兩淮鹽引捐。1913年民國教育部出臺法令規(guī)定一律將前清各地的學堂更名為中等學校,淮揚合一中學按照江蘇省公署教育處出臺的《江蘇教育行政五年規(guī)劃書》要求更名為江蘇省立第八中學,李更生掌校,使得省立八中在江蘇中等教育界享有“蘇南五中、蘇北八中”之說[17]。程儀洛、趙濱彥與李更生治下的儀董學堂、兩淮中學堂以及省立八中成為近代江蘇教育的典范。
總之,從1902年的程儀洛創(chuàng)辦儀董學堂到1913年學堂更名為江蘇省立第八中學校。學校經(jīng)過十幾年的艱難探索與努力,屢易校名,幾經(jīng)更換校長。學校的辦學具有一定的規(guī)模并且處于全國領先地位,從教育宗旨到教學方法以及教材的選用都具備近代教育的特征,為民國成立后的江蘇中等教育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教學內(nèi)容上傳播了近代思想意識和科學技術,培養(yǎng)了一批近代新型的知識分子,如桂邦杰、王渥然、顧樹森等。同時,儀董學堂的創(chuàng)辦,也為以后中國教育發(fā)展提供許多經(jīng)驗與教訓。
[1]周春良,馮黎,周祖華.草橋春秋[M].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07.
[2]桂邦杰.民國江都縣續(xù)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3]揚州中學校史資料長編委員會.揚州中學校史資料長編·上編[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
[4]揚州儀董學堂特別課程[J].天津:教育雜志(天津),1905 (14):46.
[5]龍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詞選[M].北京:中華書局,1961.
[6]趙爾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6.
[7]儀董學堂之改良[J].天津:教育雜志(天津),1905(12):57.
[8]桂邦杰,孫傳綺.揚州兩淮儀董學堂同學錄[M].揚州:揚州市檔案館,1921.
[9]王定安.重修兩淮鹽法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0]都轉改學堂之風潮揚州[N].上海:申報,1906-12-22 (09).
[11]揚郡學務匯志揚州[N].上海:申報,1907-03-29(10).
[12]清政府學部.咨覆江督改儀董學堂為兩淮中學堂所有特班生肄業(yè)五年如果合格照章考試尊咨立案文[J].北京:學部官報,1907(43):199-200.
[1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揚州市檔案館.清宮揚州御檔18[M].揚州:廣陵書社,2010.
[14]中學舊班生準行畢業(yè)揚州[N].上海:申報,1907-11-20 (12).
[15]兩淮中學堂畢業(yè)請獎南京[N].上海:申報,1910-12-05 (11).
[16]陳夔龍.吏部奏遵義兩淮鹽運使趙濱彥處分折[J].北京:學部官報,1908(18):110.
[17]中華民國教育部.第三十二號中華民國教育部普通教育暫行辦法通令[A].浙江省政府公告,1912.
(編輯:徐永生)
A History Research of Yidong School
LI Chuang
(School of Social Development,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225002,China)
Yidong School was the first modern school founded in Yangzhou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CHENG Yi-luo and YUKULI En-ming were successively in charge of the school in 1902,who made strict regulations,offered new curricula,and set up operating mechanisms and management systems,which gradually put the school on the right track.In 1906,the Salt Transportation Department of Huainan and Huaibei areas made personnel changes,and the new salt controller ZHAO Bin-yan renamed the school Linghuai Middle School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uimao school system.After the Qing Dynasty was replaced by the Republic of China,Linghuai Middle was renamed successively Huaiyang United Middle School and No.8 Middle School run by Jiangsu Province.The evolution of the school reveals the difficult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secondary education of Jiangsu Province in the period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of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Yidong School;ZHAO Bin-yan;Lianghuai Middle School
K 207
A
1671-4806(2017)03-0108-05
2017-03-02
李闖(1990—),男,江蘇淮安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xiàn)代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