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運飛
(吉林職業(yè)技術學院,吉林 延邊 133000)
【文化哲學】
亞里士多德的“善”與孔子的“仁”簡議
王運飛
(吉林職業(yè)技術學院,吉林 延邊 133000)
亞里士多德和孔子作為世界上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他們生活的年代處于同一時期,雖在思想觀念上存在一些異同,但他們思想中的“善”和“仁”,都表達了他們對生活的向往。亞里士多德的“善”指的是對職責履行的完善,是一切行為的最高目的;孔子的“仁”是一個較高的道德范疇,同情心、道德、平等、孝悌、忠恕等都屬于“仁”。本文即具體探析亞里士多德的“善”和孔子的“仁”及二者之間的差異。
亞里士多德;善;孔子;仁
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和科學家,他針對幸福的問題做了大量研究,并對哲學、邏輯學、物理學等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在著作《尼各馬可倫理學》中闡述了他對“善”的理解,但與人們對善的理解存在很多不同之處??鬃幼鳛榇呵飼r期的大教育家、哲學家,其許多的思想理論都影響著現代社會,其中他對“仁”的解釋與闡述,就對現代社會產生了深遠且重大的影響,他的“仁”不僅是一種道德理想,同時也是一種社會理想,彰顯了儒家思想內圣外王的氣質與特征。
亞里士多德對“善”做出了非常豐富的注解,他認為善既是目的也是對象,他在著作《尼各馬可倫理學》中說:“善是一種目的,一種事實,同時也是自我追求的理想?!盵1]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屬于目的倫理學,帶有目的性地說明人類活動具有的特殊性質。他認為,假若從目的論的角度來說明,那么一切事物都存在一定的目的,而這一切事物又明確地表達出了善。他在著作中提到“每種技藝與研究,同樣地,人的每種實踐與選擇,都以某種善為目的”。他的這種目的論是對蘇格拉底“善是目的”思想的繼承,黑格爾對這一思想給出了較高的贊賞與評價。人的獨特性使善作為一種追求的目的,而不只是一種行為手段,只有如此,人類才能達到最高的善,因此,亞里士多德認為善值得人們追求。
亞里士多德的“善”不屬于情感訴求,也不屬于思辨抽象,而是對事實的陳述?!吧啤痹谙ED語中表示“好”,最初被專門用來表述荷馬貴族,有高貴、英勇、正直的意思。亞里士多德對善進行了轉化,表示好的東西或那個被追求的善。善的指稱很豐富,它可以對實體進行訴說,也可以對性質進行描述;也可以用來表示適度的數量或關系;也可以被用來形容時間與地點的恰當。[2]那么,當用善來描述一個人的時候,這個人的行為就是成功的、可行的。
善與生活形影不離,它并不專門用在身強力壯的人身上,也不專指漂亮、有權勢、有金錢的人。亞里士多德的善具有的價值評判意味非常弱,更多地傾向于事實的陳述,表現出他認為與善相符合的事物及行為。因此,亞里士多德的“善”所探討的不是“應該”而是“是”。
亞里士多德也認為“善”是一種理想。他將善分為具體事物的善和最高的善。最高的善是至善,是事物的總體性質,是一種人所追求的合適對象,并不是一種用于客體的名稱,善是人通過行為而獲得的。最高的善也是幸福的體現,是一種合德性的活動,并表現在這種活動中,同時也給人帶來快樂。亞里士多德認為最高的善是所有善的最高范疇,它不是抽象的,而是人的一種追求,是一種獲得之后的幸福。[3]因此,亞里士多德認為人的理想追求與思想可以用善來總結,并且貫穿人的一生。
“仁”并不是由孔子創(chuàng)立的,東漢時期許慎的《說文解字》就對仁做出了界定。在《說文解字》里,仁的解釋是“仁,親也。從人,從二”,表示它反映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倫理與道德。后被圣賢頻繁使用,但孔子對“仁”做出的貢獻最大,并在整個儒家思想體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鬃訉Α叭省钡慕忉尯退枷胫饕w現在《論語》中。最初孔子提出“仁”是基于社會的動蕩不安與禮崩樂壞,他認為社會秩序的維持需要“禮”,因此他主張恢復周禮,并開始了對禮的探求。這個過程也是孔子“仁”的思想得到系統(tǒng)化和外延的擴展過程,因而他的倫理哲學即是圍繞“仁”展開的。[4]
孔子指出,“仁”不僅是同情心,還是禮與孝悌,即愛人的思想??鬃犹岢龅男┰诋斀裆鐣匀痪哂胁豢赡绲囊饬x。在孔子看來,孝悌是仁的根本,并且主張忠恕,忠恕是仁的內容,后又進一步轉化到行為上。恕就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是人的善良與情感,可外擴為一種高深的精神境界。
“仁”是諸多道德的涵蓋,是人多方面本質的表現?!叭省卑巳伺c人之間的忠信、仁德的修養(yǎng),且這種修養(yǎng)無論在何時都不能被丟棄??鬃铀缘娜实朗且环N人道,在人類之間通行。伏爾泰對孔子“仁”的思想給予了高度贊賞和認可??鬃拥摹叭省北憩F出高明的人生智慧與寬宏的道德境界。從孔子對人的言與行關系的重視可以看出孔子很注重對人道德品質的考察?!墩撜Z》中有言“巧言令色,鮮矣人”。真正的仁者的行動受仁德指引,來源于人的本心,是人格美、人性美的體現,需要終身的修養(yǎng)??鬃拥摹叭省币彩且环N道德感情,源于內心,在于修養(yǎng),所謂修身成仁。且這種“仁”需要大的氣節(jié),大的智慧與勇氣?!叭省钡淖罡呔辰缭谟凇盁o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笨鬃訉Α叭省钡目粗爻^了生命,是一種超道德的理想人格。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边@句話是《論語》中孔子對“仁”的進一步解釋??鬃诱J為“仁”來源于內心的美德,并通過行為表現出來,是情感對善的積極與主動。如果表現出的仁是對自己貪念、欲望、怨恨的抑制,那么既無益于個人,也無異于他人。且孔子認為“仁”不應該被作為衡量人道德修養(yǎng)的標準,仁者的風范通過自謙被人領略。孔子不輕言許仁,但假若一個人身上能體現出仁,那么這個人就擁有完美的人格,而這種人格來源于內心的仁德,是私德也是公德。
上文分別論述了亞里士多德的“善”和孔子的“仁”,從中可以發(fā)現二者存在很大的不同,但都體現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亞里士多德的善主要表現在對人行為的規(guī)范,而孔子的仁是道德精神層面的規(guī)范,要求更高。造成“善”和“仁”區(qū)別的原因主要在于亞里士多德和孔子所處社會環(huán)境的不同以及文化和人文的差異。
亞里士多德生活在古希臘,在蘇格拉底思想的基礎上,通過觀察、分析生活,得到“善”。亞里士多德生活在雅典航海業(yè)、商業(yè)最發(fā)達的時期,當時的雅典是西方貿易的中心。經濟的發(fā)展使人的金錢欲望膨脹,社會風氣開始出現“尚福的暗流”和一些不顧及道德的貪欲行為。亞里士多德的“善”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發(fā)展而來的,因此他認為善是人成功完成自身的職責,認為一切好的行為都可以稱為善,并且存在最高的善。而孔子生活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雖然和亞里士多德生活在同一時期,但具體的社會環(huán)境卻截然不同。春秋時期是儒家學派的蓬勃發(fā)展時期,孔子在百家爭鳴的背景下進一步探求“仁”??鬃訉λ接c金錢及其排斥,他認為“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這包含了孔子在道德層面上對“善”的解釋。道德在我國始終擁有較高的地位,良好的行為受人道德情感的支配,而不是專制行為的規(guī)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孔子的“仁”比亞里士多德的“善”更適合用于約束社會行為規(guī)范,而亞里士多德的“善”則更適合對社會行為規(guī)范的提倡。
亞里士多德的“善”是行為實踐層面的,而孔子的“仁”是精神道德層面的,二者的立足點與出發(fā)點不同,但他們都希望通過“善”和“仁”來促進社會的和諧發(fā)展。他們都倡導用理性去約束、抑制而得到快樂,追求發(fā)自內心的快樂與高尚行為,是對社會的一種整體關照,為社會注入了一種人文關懷,促使人們可在精神領域獲得更高的快樂與幸福。
[1]王源.亞里士多德與孔子關于“善”和“幸福論”的解析[J].中國城市經濟,2011,(20):290-291.
[2]趙靜波.亞里士多德“功能善”對“目的善”的辯護及范導[J].科學·經濟·社會,2013,31(4):37-41.
[3]武亞男.關于社會至善與社會公正的思考——基于亞里士多德至善理論[J].教育教學論壇,2015,(36):63-64.
[4]伍曉明.“愛(與)(他)人”——重讀孔子的“仁者愛人”[J].中國文化研究,2003,(4):79-92.
【責任編輯:王 崇】
2017-01-03
王運飛(1985-),男,吉林延邊人,助教,主要從事思想政治研究。
B82
A
1673-7725(2017)03-01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