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敬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山西 太原 030031)
【文化與教育】
越野行走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應用策略研究
楊曉敬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山西 太原 030031)
越野行走是一項激勵精神力量的運動,將其運用在我國高校文化建設中,可以引導學生確立奮斗目標,培養(yǎng)其團隊意識。本文主要探討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應用越野行走的策略,旨在發(fā)揮越野行走運動建設精神文明的重要作用。
越野行走;校園文化;應用方式
越野行走最早起源于北歐,英文名稱為“Nordic Walking”,將滑雪運動中使用的拐杖作為身體支撐,在戶外完成階段性的行走運動,包括山地、沙丘、叢林、田地等多種自然環(huán)境的夏季徒步運動。參與越野行走運動,能夠激發(fā)參與者的拼搏進取精神,通過克服運動極限,在對終點的渴望與追求中不斷強化自身的精神毅力,進而為更遠大的目標而奮斗。該運動體現(xiàn)出較高的團隊意識,對于建設高校的校園文化極為有利,所以筆者建議將越野行走運動引入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中。
(一)越野行走運動的“目標”價值
越野行走運動中的“目標”價值十分突出。心理學家對長期參加此項運動的人員進行調(diào)查,結果顯示越野行走運動者的精神品質(zhì)極為堅韌,無論在自然環(huán)境多么惡劣的情況下,都會以完成原定路線為目標,并在運動過程中表現(xiàn)出較高的鍥而不舍精神。現(xiàn)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曾經(jīng)提出目標對于行為管理的重要性,指出原定目標的達成對于參與者的行為約束力。西方現(xiàn)代人際關系教育的奠基人——戴爾·卡耐基也曾提出相關理論,他認為人生規(guī)劃和事業(yè)規(guī)劃必須建立在明確的目標中,才能通過明確的方向讓自身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不斷完善自我,克服困難。對于當代大學生的精神教育來說,培養(yǎng)其鍥而不舍的精神就極為需要“目標”價值的引導,因此筆者提出將此項運動推廣到我國高校中,磨煉學生的精神品質(zhì),并融入到高校的校園文化中,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以目標為導向的奮斗方法與價值觀念。
(二)越野行走運動的團隊精神
越野行走運動,并非單人能夠完成,其路線規(guī)劃較長,皆以團隊集體參與的模式完成既定目標。在運動過程中,團隊成員需要為同一目標相互激勵與協(xié)助,才能在原定的時間內(nèi)達成目標。這樣的合作方式與現(xiàn)代企業(yè)的團隊建設極為相似,多數(shù)企業(yè)也會在銷售淡季組織團隊成員參與類似的運動項目。其根本目標在于培養(yǎng)團隊成員的集體意識,并在運動中不斷提高成員的溝通能力與合作能力,進而上升到對企業(yè)文化的認同?,F(xiàn)代教學的宗旨也是將學生推向就業(yè)崗位,在校園生活中樹立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提前培養(yǎng)學生的就業(yè)能力,其與我國高校文化建設的目標相吻合,與我國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目的一致。因此,也能夠明確,我國高校引入越野行走運動具備建設校園文化的優(yōu)勢,對于校園文化的構建也會產(chǎn)生相應的積極作用。
(一)找準校園文化的契合點
每一所高校根據(jù)自身的發(fā)展歷史,都會形成自身的校園文化,作為校訓不斷傳承,激勵了無數(shù)學生的成長與成才。越野行走運動在促進校園文化建設上,首先要找準與高校歷史文化,以及校訓精神的契合點,以促進越野運動在高校文化建設上的落實。例如清華校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疤煨薪 敝傅氖墙】担梢耘c越野行走運動的健康追求相結合;“自強不息”要求學生無論遇到何種困難都要秉承鍥而不舍的精神,這種精神品質(zhì)也是越野運動的文化內(nèi)涵;“厚德載物”追尋的是學生內(nèi)在的品格,越野行走運動也需要團隊意識,同時其是對品德的基本要求,如果學生的個人品質(zhì)不高,也自然不會在運動中幫助隊友共同完成行進目標。高校在引入越野行走運動建設校園文化的過程中,只要找準其與校園文化的契合點,就能發(fā)揮出越野行走運動的文化價值,反之則不利于校園文化的整體建設。
(二)加深校園活動的體驗度
將越野行走運動引入高校日常教學中,通過體育活動建設校園文化,需要教師設計參與度較高的越野行走活動內(nèi)容,為學生提供真實的體驗感。如果學生的參與情緒不積極,完全是被動參與,那么校園文化與越野行走運動的結合也就失去了實際的建設意義。因此,需要體育教師和校方領導集思廣益,為越野行走運動注入新鮮的活動內(nèi)容,進而提高學生的積極興趣,以保障校園文化的建設。越野行走運動表面上是枯燥乏味的,要想在簡單的運動中提高體驗度,就需要為活動設計游戲環(huán)節(jié)或競賽環(huán)節(jié),進而提高運動本身的競爭魅力,發(fā)揮越野行走運動的“目標”價值。學生在目標明確的活動中,參與感會更加明顯,可體驗到運動樂趣,自然會全身心地投入運動中。之后,再為活動注入相應的文化主題與精神內(nèi)涵,也就更容易創(chuàng)設校園文化。
(三)為越野行走運動注入精神價值
越野行走運動本身的文化內(nèi)涵與價值并非顯而易見,需要教師予以引導才能讓學生從中領悟,并且需要為越野行走運動注入更多的精神價值,進而發(fā)揮出以運動為載體的文化引導作用。例如,越野行走運動和我國“長征”的歷史文化相輔相成,越野行走的活動也可以開展為“長征精神的歷史回溯”,引導學生體驗在我國特殊歷史時期革命前輩付出的艱辛與血汗,從而為越野行走運動注入更深刻的精神價值。加大對學生思想建設的力度,才能讓校園文化在學生心中生根。與我國歷史文化和精神內(nèi)涵相結合,才能讓學生對于這種外來運動產(chǎn)生高度的認同感,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在思想上認可越野運動,使校園文化成長對學生發(fā)揮出最大的引導力量,促進學生人格的完善與心理成長。
(一)與校園文化內(nèi)涵相結合
根據(jù)《國務院辦公廳轉(zhuǎn)發(fā)體育總局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運動員文化教育和運動員保障工作的指導意見》(國辦發(fā)[2010]23號),我國高校在引入越野行走運動時,要考慮相關的文化教育成分。[1]基于各校對校園文化的訴求點存在差異,筆者建議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以運動目標為導向,以運動精神為內(nèi)涵,廣泛開展校園文化建設。一方面,運動目標的設立需要由體育教師根據(jù)高校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通過提前測評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規(guī)劃相應的運動目標,防止過激的運動目標導致學生出現(xiàn)運動損傷的情況。另一方面,以運動精神為內(nèi)涵,需要高校教師和領導深度挖掘越野行走運動的文化價值,也就是目標價值和團隊精神。在要求學生達成既定目標的前提下,激勵學生養(yǎng)成鍥而不舍的運動精神。在引導學生團隊合作的基礎上,讓學生樹立集體意識,進而形成互幫互助的校園文化內(nèi)涵。鍥而不舍的運動精神與互相幫助的內(nèi)在表現(xiàn),都會對學習和教育產(chǎn)生積極作用,對于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精神文明的建設極為有利。[2]進而以積極的精神文化內(nèi)涵,對校園文化達成共識,創(chuàng)設校園文化的雛形。
(二)與學生的成長相結合
校園文化建設需要落實在具體的活動中,讓學生參與其中,進而促進學生的體驗感,引導校園文化在學生心中扎根。因此,越野行走運動也要在具體的活動中進行,并且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感,只有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具體的活動中才能為校園文化注入推廣的力量。越野行走即是運動,也是校園文化活動。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也就形成了校園文化的主題。前文提出為越野行走運動注入精神價值的基本原則,也是基于校園文化的認同感而指出。在四年的大學生活中,越野行走運動可以被注入不同的文化主題。[3]
第一,大一新生入學階段,學生對于大學生活充滿憧憬,但不明確高校的學習目標。此時教師可以將運動目標與學生的四年學習規(guī)劃相結合,引導學生在越野行走運動中通過自身不懈的堅持達到原定計劃,從而以運動目標引導學生完成學習目標,堅定學生的自信心。
第二,在大二和大三學習階段,學生在校園中與社會接觸較為頻繁,也脫離了新生入學的稚嫩,但依舊對社會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缺乏客觀認知,在外界誘惑的情況下極易脫離原定目標與計劃。[4]此時設立的越野行走目標,應以重溫堅韌不拔的精神為主,讓學生在此類活動中堅定對學業(yè)的信心,堅持不懈地為學習目標而努力。
第三,在大四即將脫離校園生活步入社會的階段,學生此時更加需要教師和前輩的鼓勵,在實習崗位表現(xiàn)出專業(yè)水準。那么在越野行走的活動中,教師可為學生規(guī)劃更為長遠的路線,讓學生體驗到即便增加了運動難度,依然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達成原定計劃,進而消除對于工作的心理障礙,以在實習期發(fā)揮出應有的專業(yè)技能。
在越野運動的活動完成后,教師不僅要表揚學生的運動成果,同時也要引導學生思考運動過程中學習到的精神文化內(nèi)涵。讓學生在反思中總結自身的努力和目標達成的關系,反思在運動中受到同學的幫助和幫助他人的意義,進而形成團隊意識。
綜上所述,將越野行走運動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需要找準校園文化的契合點,增強校園活動的體驗度,同時為越野行走運動注入精神價值。具體的應用方面,需要建設校園文化的運動內(nèi)涵,在此基礎上開展基于校園文化的越野行走活動,并在活動結束后引導學生深刻反思,汲取精神力量,引導學生樹立鍥而不舍的精神,構建團隊意識。
[1]修艷.我國參與越野行走運動人群的調(diào)查[J].當代體育科技,2014,(31):244,246.
[2]于洋.高校推廣越野行走教學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4,(28):78-79.
[3]顧春先,鄔紅麗,肖波,等.中國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指標體系研究[J].體育科學,2010,(8):41-48.[4]鄭婕,齊云飛.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植入體育元素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7):85-90.
【責任編輯:周丹】
G895-4
A
1673-7725(2017)09-0159-03
2017-07-05
楊曉敬(1981-),男,山西太原人,講師,主要從事體育教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