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娜
(內蒙古師范大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文化視點】
以集體無意識理念為背景傳承與發(fā)展鄂倫春族傳統狩獵文化
阿 娜
(內蒙古師范大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集體無意識揭示了人類心理活動具有遺傳性,是一種思想和觀點的遺傳,它構成一個民族心理的深層結構。從本質上看,傳統文化就是一個民族集體無意識的具體體現。鄂倫春族是小少民族,要想獲得自身的生存與發(fā)展,應以特定的、相對穩(wěn)定的地域及傳統狩獵文化為背景,以學校以集體無意識為理念的校本課程建設為依托,為傳承與發(fā)展傳統狩獵文化提供可能性。
集體無意識;鄂倫春族;傳統狩獵文化;校本課程
(一)現狀分析
鄂倫春族源于東胡系的室韋人,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一般使用漢語文進行文字交流。他們通過口傳親授的方式傳承著狩獵文化及各種生活技藝。
鄂倫春人是人口少于一萬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qū)東北部的呼倫貝爾市所管轄的區(qū)域,以及黑龍江省黑河市所管轄的幾個縣域內,世代游獵于大、小興安嶺和黑龍江流域。在特定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下,鄂倫春人的狩獵文化已滲透進文化、科學、服飾、生產方式、宗教信仰等各個方面,—直到20世紀50年代其還保存著狩獵文化的完整形態(tài)。
1996年實行的“禁獵轉產”徹底改變了鄂倫春人的生活,許多獵民開始學習農業(yè)生產。一個民族的生產方式是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以及與大自然抗爭的過程中形成的,在沒有找到依靠自己勞動而產生新的生產方式之前就接受不熟悉的生產方式,必然會造成人們精神生活的頹落,進而使我國的傳統文化消逝。在對生產方式進行的研究就曾指出,改革民族發(fā)展和生產方式最好的辦法就是對其進行改造創(chuàng)新,而不是選擇用另外的方式去替代。具體來說就是對于觀念不應該進行替代式的轉變,應在全面了解事物的內在特性及科學合理性后進行現代化的創(chuàng)新,只有這樣,民族自身的發(fā)展才能更好的得到外界的支持和幫助。[1]現在,過度砍伐、開墾、開采、建設等開發(fā)性活動使鄂倫春族賴以生存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嚴重破壞,使他們的生存狀態(tài)走向邊緣化。環(huán)境的改變,給鄂倫春族傳統狩獵文化的傳承帶來了巨大沖擊。如何保護和弘揚這種傳統文化顯得越來越緊迫與重要。
(二)傳統狩獵文化內容分析
文化相對論曾經指出,任何一種文化在產生和發(fā)展過程中都會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價值的體系,也就是人們在特定環(huán)境中形成的信仰和行為規(guī)范。用民族自我中心的偏見解釋、評價其他民族信仰、行為準則是站不住腳的??藙诘隆とR維—斯特勞斯在《種族和文化》中提到:“在人類歷史發(fā)展進化中,為了更好地適應嚴酷環(huán)境,生存下來的人和后代無論是在認識還是感覺上都需要掌握必要的技能。這種通過環(huán)境而確定的相關技能,一旦成為文化后,將對在所在區(qū)域和環(huán)境中的族群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長期以往,在文化的影響下有的族群出現了耐寒耐熱的特點;有的族群具備了進取精神;有的族群具有了辯證的思想特質;有的族群具有獨創(chuàng)匠心的高超技能等?!盵2]鄂倫春族狩獵文化造就了他們具有高超的狩獵技術、耐寒耐餓、與人為善、純樸厚道、堅忍不拔、勇敢抗爭等優(yōu)良品質。
鄂倫春傳統的文化是典型的狩獵文化,它蘊含著眾多內容:在不破壞環(huán)境的情況下求得自身發(fā)展的科學、合理的環(huán)保理念;如何使用和制造狩獵工具,生產、生活工具;合理利用大自然賜予的豐富物產,促進醫(yī)藥、建筑、儲存技藝,樺樹皮、狍皮制造,音樂、舞蹈、繪畫等技藝的發(fā)展。
(三)狩獵文化的具體體現
生態(tài)人類學指出,勞動類型將對社會制度產生重大影響,其中受影響最大的方面包括宗教信仰、生活和生產方式、習俗和文化等。
在宗教方面,鄂倫春族信奉薩滿教,相信萬物有靈論。其核心價值理念是自然與人類是相互依賴、無限循環(huán)的。因此,鄂倫春人向自然界索取有度,不過多囤積資源。他們了解大自然的公平與現實,明白如果合理地利用大自然賦予的財富,大自然就會饋贈給人們更豐厚的資源。因此鄂倫春人崇拜自然、崇拜圖騰和祖先。
文化相對論指出,社會文化本身就具備獨有的特性,所以在認識和掌握文化時要以文化自身的價值為基礎。若只以一種文化獨有的特點去理解另一種文化的發(fā)展和生存,將會產生理解偏差。如今鄂倫春人的社會組織結構已發(fā)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物質文化就是指一個民族具備的特定的民族形象及象征符號體現的價值。[3]民族傳統文化內涵的顯著標志是建筑、裝飾紋樣、宗教,它們是一種符號化的藝術形式,對形成民族認同感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鄂倫春族的“仙人柱”“樺樹皮文化”及民族服飾上的花紋是其民族重要的固定形象和符號象征。
鄂倫春族的精神文化,主要包含薩滿文化、民間文學和傳統藝術。民間文學形式主要是歷史神話傳說,內容主要來源于傳統的狩獵生活。傳統藝術在民間文化中也占據著重要位置,包括雕刻、刺繡、繪畫、制作、音樂、舞蹈、摩蘇昆等藝術形式。
(一)內涵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揭示了人類精神生活的更深層內容,即集體無意識。榮格把無意識心理活動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個體無意識,第二層次是集體無意識。集體無意識是從無到有的發(fā)展歷程,在民族心理上形成特定的文化沉淀,超越了個人的生活經驗,甚至超越了國家和種族所具有的人類共同性和集體的心理活動,是更深層次的無意識,需要通過遺傳獲得發(fā)展。對于個人而言,集體無意識是老祖宗留給人們的精神財富,它決定著人們以自己祖先的方式去認識和了解世界,并根據世界的不同形態(tài)作出不同的行為反應;相對于社會來說,集體無意識是時代精神傳播和發(fā)展的來源,對應著集體無意識中的某種原型。因而,盡管集體無意識作為一種典型的群體心理現象在人的一生中幾乎從未被意識到,但它卻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社會行為、個體的思想和行為方式。
榮格認為,集體無意識的關鍵內容是各式各樣的原型,原型由于自身自帶屬性,以及非個人形式的普遍性,成為了超越個人經驗的先天形式。他們通過為個人行為預制一種先入為主的模式來決定個人在出生后如何把握世界,并作出回應,榮格稱此為“原始形象”或“虛擬心靈形象”,這些影像都出自于先祖經驗并經過了代代的傳承。我們的精神構架中就有著繼承祖先遺志的痕跡,人類心理學的發(fā)展實際上就是在集體無意識中意識逐漸得到增強和擴充的過程。
(二)表現形式
榮格認為,各民族的集體無意識原型都是通過宗教儀式、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童話、寓言、藝術、音樂、舞蹈、服飾、建筑等形式來表達的,超出了個人經驗的象征。通過原型的表達可以理解一個民族的基本看法與態(tài)度,如生命意義、人生價值觀、自由民主、快樂表達、應對恐懼,也包括對神靈、大自然的理解。
國內外的實踐經驗已充分說明學校教育是傳承與發(fā)展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教育人類學家約翰·奧格布(John Ogbu)認為,教育是文化的生命機制,文化在教育的作用下才得以保存和積淀,得以弘揚、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因此可以說,教育是傳承與發(fā)展民族傳統文化的內在動力。
(一)學校教育傳承文化的可行性
集體無意識屬于群體心理的典型現象,具有普及性和社會遺傳性;而社會核心價值觀是在社會制度下的價值要求,這種價值觀體現在人、社會和文化中,屬于共有產物,具備主觀性和社會遺傳性。從本質的角度來看,集體無意識是通過社會核心價值觀呈現的,所以從集體無意識的角度去理解和認識社會核心價值觀是行之有效的,而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建立通過學校教育來完成也是可行的。因此,從集體無意識的視角看學校教育本著建構社會核心價值觀來傳承與發(fā)展傳統狩獵文化是可行的。
(二)學校教育傳承文化的途徑
1.開設校本課程,發(fā)展特色教育
費孝通先生認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4]體現的是民族文化之間“和諧與對話、雙贏與互利”的民族共榮思想。各個民族都應關注本民族文化的發(fā)展。內蒙古與黑龍江都有鄂倫春族特有的民族學校,這類學校一方面開設有國家規(guī)定的課程,另一方面也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校本課程(傳統狩獵文化課程)。學校的特色教育是傳承鄂倫春狩獵文化最有效的方式。
2.將文化傳承和發(fā)展深入到學科教學中
首先,學科課程滲透。學校教育應與實際生活需要密切相聯。傳承傳統的狩獵文化可讓學生參加鄂倫春族的盛大節(jié)日來了解民風民俗,利用不同季節(jié)組織學生采集野果、野菜、識別各種動植物,了解它們生長、生存的環(huán)境,掌握動植物的習性,增強其環(huán)境保護意識;通過音樂課讓學生學習鄂倫春民族歌舞;在美術課上學習繪畫樺樹皮畫;在手工課上學習制作樺皮的工藝及刺繡技藝;通過歷史課了解鄂倫春的歷史發(fā)展過程及杰出人物的事跡,鄂倫春民族的歷史事件或慶?;顒拥奶厥庖饬x;在語文課上閱讀神話傳說及充滿智慧的民間故事;通過游戲活動與體育課掌握野外生存技能,培養(yǎng)靈敏的反應能力,通過學習搭建“仙人柱”的方法掌握建筑的基本原理。在游戲與體育活動中學生可以深切地體會傳統狩獵文化的內涵,激發(fā)他們主動傳承與發(fā)展傳統狩獵文化的熱情。[5]
其次,在學校中擴大鄂倫春語的應用。鄂倫春語歷史悠久,語匯豐富,具有較強的表達力。學??梢酝ㄟ^舉辦以民族語言為載體的演講比賽,促使學生掌握并傳承本民族的語言,進而傳承一語言為載體的民族文化。
綜上所述,集體無意識構成了民族心理的深層結構,是一種思想和觀點的遺傳,是人類經驗的存儲庫,而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對過去思想和觀點的繼承和發(fā)展。由此可看出,二者都具有社會遺傳性,且從本質上來看民族集體無意識是通過傳統文化得以表現和傳承的。鄂倫春傳統狩獵文化得以傳承與發(fā)展首先依賴于特定的地域。只有確保每一個族群或國家所在的區(qū)域穩(wěn)定發(fā)展,才能保證社會生活有序進行,以及社會功能在一個可預知的地方實現。其次,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學校教育是傳承與發(fā)展傳統狩獵文化的有效方式。通過開設校本課程,在課程中滲透進傳統狩獵文化,并利用多種途徑擴大民族語言的應用可有效地傳承民族文化。
[1]郝時遠.取代與改造:民族發(fā)展的方式選擇——以鄂溫克族獵民的發(fā)展為例[J].民族研究,1996,(4):32-39.
[2]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種族與歷史-種族與文化[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7.
[3]馬戎.關于“民族”定義與民族意識[J].民族社會學研究通訊,1999,(17):19.
[4]鄭杭生.費孝通對當代中國社會學貢獻的再認識[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05-11.
[5]白潔.試析民族傳統游戲對當代兒童的教育價值——以鄂倫春族為例[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7,(2):155-160.
【責任編輯:王崇】
C95
A
1673-7725(2017)09-0019-04
2017-07-05
本文系內蒙古自治區(qū)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十二五”規(guī)劃立項課題“鄂倫春族傳統文化校本課程資源開發(fā)研究”(項目編號:NGJGH201300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阿娜(1964-),女,內蒙古呼倫貝爾人,副教授,主要從事心理發(fā)展與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