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書勤,趙 煜
(1.河南牧業(yè)經濟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4;2.華中科技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4)
社會治理視域下的新媒體作用研究
趙書勤1,趙 煜2
(1.河南牧業(yè)經濟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4;2.華中科技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4)
新媒體的出現(xiàn)推動了社會治理方式的改變。新媒體作為政府管理的協(xié)助者,是社會治理主體的一員,應服務于社會客觀現(xiàn)實的需要,解決新時期社會治理方面的問題。同時新媒體也是社會治理的客體,接受社會公眾和政府的監(jiān)督和管理。要充分發(fā)揮新媒體的意見領袖作用,以幫助實現(xiàn)社會治理的科學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社會治理;新媒體;意見領袖;網絡動員;法制化
1.1 新媒體的興起與影響
曼紐爾·卡斯特《網絡社會的崛起》三部曲為我們從全球化視角分析了信息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對世界各個國家的經濟、文化、社會發(fā)展與城市規(guī)劃的影響,認為其改變了人們的社會生活方式與交流觀念。羅伯特·W·麥克鍥斯尼在《傳播革命》中認為,自我管理以及公平正義是網絡時代的新秩序,
網絡使得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去推動和創(chuàng)造一個平等、更加人性化的信息傳播系統(tǒng)。而數(shù)字革命則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世界真正成為海德格爾所謂的圖像的時代。陳鐳月與李靜在《新媒體時代與社會治理的思考》(2014)中認為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并開創(chuàng)了社會治理的新渠道和新平臺?!稊?shù)字化世界——21世紀的社會生活定律》(1999)認為個人原子化成為數(shù)字世界的基本特征,對于當代社會人們的生活規(guī)則和生命體驗產生了根本影響。卡斯特在分析信息化時代的媒體對社會政治產生影響的基礎上看到了輿論與公民個人或者集體的表達方式對政黨、政府和國家的重要的促進作用;中國學者丁未《網絡空間的民主與自由》(2010)一文從網絡文化的消極力量對民主理念帶來的威脅以及公民政治參與的模式和結構進行了探究。
1.2 新媒體對社會治理的影響
中國學者趙俊峰、張羽(2012)認為網絡媒體的興起促使公民新聞快速發(fā)展,正建構著整個傳播生態(tài);復旦大學的姜華(2013)強調了公民新聞以公民為主體,契合監(jiān)督式民主的內涵,體現(xiàn)了民主的本意。但與此同時,不斷更新范式的新聞媒介對社會治理以及國家治理產生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陸小華專著《新媒體觀》(2008)認為傳媒力量運用與現(xiàn)代國家治理密切相關,與現(xiàn)代國家治理方式及其運作理念密切相關,如何運用傳媒的影響力,是有效治理的關鍵。學者何明升、白淑英等(2011)通過實證研究和理論思考揭示了新媒體所塑造的虛擬社會是一種具有獨特結構的亞社會形態(tài),與現(xiàn)實社會相互嵌入,人類正在形成一種超越虛擬和現(xiàn)實的實踐邏輯,在這樣的情景下,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新媒體提升了社會治理的難度,但同時也為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注入了鮮活的動力。因此徐曉海(2012)認為“認清新媒體的內涵及特征,把握新媒體環(huán)境下社會管理變化的新動向,是提高虛擬空間管理、促進社會管理全面創(chuàng)新的重要抉擇”。董立人(2011)認為以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尤其是政務微博在推動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方面效果顯著;張蓉、鄭克強(2011)在分析了微博與社會管理互動的表現(xiàn)之后認為微博作為“雙刃劍”在社會管理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必然帶來負面影響,以至于加大社會管理的難度;在這樣的情況下,記者詹勇(2011)提出“我們不能以偏概全,由此否定媒體的正面作用、拒斥輿論的批評監(jiān)督”,強調只有善用媒體才能推進“善治”;而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博士王健(2013)則獨具匠心,以其深厚的理論積淀和寬闊的研究視野對二者之間復雜的辯證關系進行了全面細致的考察,指出“微博傳播在為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提供一系列契機的同時,也對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提出一系列的挑戰(zhàn)。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微博將以其獨特的傳播優(yōu)勢給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帶來一系列的推動力與潛能”。
2.1 充分發(fā)揮新媒體的主體作用
2015年,國家政策性推動“互聯(lián)網+”的行動計劃,給中國媒體的融合發(fā)展注入了新的動力,同時對社會治理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傳統(tǒng)媒體融入了新技術、新理念、新形態(tài)、新模式,與新興媒體優(yōu)勢互補,“一體化”發(fā)展,促進了媒體產業(yè)的快速發(fā)展。移動社交網絡的普及、大數(shù)據的拓展加速,以云計算、H5等新技術為創(chuàng)新點的新聞客戶端的出現(xiàn),促進了各行業(yè)的合作及多端的互動,給社會治理提出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
新媒體除了是傳統(tǒng)的傳播媒介、傳播載體之外,同時還是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一員。新媒體的社會概念為從事信息收集、處理、管理以及傳輸?shù)纳鐣M織,同政府、公民一起參與社會管理活動,也被稱為新媒體組織。新媒體憑借網絡技術,能夠在第一時間向公眾推送新聞消息,保證公眾的知情權;新媒體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增強人們對某一事件的關注熱度,繼而引導輿論的發(fā)展方向。作為社會治理的主體,新媒體也是政府管理的協(xié)助者和動員人。新媒體改變了傳統(tǒng)的媒介傳播方式,以其迅速的網絡傳播速度,把政府的治理觀念傳遞給社會各界。在新媒體時代,民眾可以通過社交平臺自由表達感情和發(fā)表看法,交流互動,傳遞正能量,維護社會秩序,構建和諧社會。
政府決策如取決于少數(shù)信息富有者的反饋,就致使決策不能形成對大部分群眾的利好,甚至延緩經濟發(fā)展。如各級政府部門制定的一些惠民政策,很難到達信息閉塞的農村,又或者一些部門逐級傳達信息時不及時、不到位,造成信息缺失。這就對新媒體提出了新的要求,及時準確地把信息傳遞到基層,新媒體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體作用。
2.2 新媒體也是社會治理的客體
隨著國家戰(zhàn)略持續(xù)助推新媒體的發(fā)展,傳統(tǒng)媒體與新興媒體可以優(yōu)勢互補,將會對中國社會各個層面的發(fā)展產生較深的影響,其影響力隨之不斷深入與擴大。網民規(guī)模的增速加快,與此同時網民個人上網的設備逐步向手機等移動終端集中,新媒體已經完全融入了民眾的生活。新媒體給社會治理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出現(xiàn)了角色失位和用戶不端的現(xiàn)象。
在受教育程度上,中國網民繼續(xù)向低學歷人群滲透。年齡上,中國網民的年齡趨向年輕化、低齡化。低齡的網民大多沒有成熟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對一些不良信息缺乏辨識能力,很容易受到網絡輿情的影響。低學歷網民大部分來自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相對較為落后的地區(qū),總體上受教育水平相對較低,文化素質較差,法律觀念較淡薄,因而缺乏較為理性的判斷能力,容易被網絡不端言論蠱惑。低學歷人群主要從事體力勞動或處于相對較低的社會地位,往往遭到社會的排斥,容易產生心理危機和種種道德的失衡,加之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他們容易被網絡上偏激的言論和行為誘導,極少數(shù)人還會走向犯罪的道路。同時,公眾人物言論引起的讀者網絡混戰(zhàn)和其他虛擬空間的頑疾都會給社會治理帶來一些困難。此時,新媒體變成了社會治理的對象。
3.1 充分發(fā)揮意見領袖作用
意見領袖為人際傳播過程中的一小部分人,他們往往表現(xiàn)活躍,能積極主動地向身邊的廣大群眾提供相關信息,并針對信息做出相應的解釋和主觀評斷,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他人的思想、左右他人的行動。意見領袖存在于社會各行業(yè)、各領域,在信息的傳播中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同于傳統(tǒng)意見領袖,新媒體時代的意見領袖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和更大的影響力。尤其是在公共熱點事件爆發(fā)的時候,新媒體意見領袖的影響力會引導輿論走向、進而引發(fā)廣泛的社會關注,并最終影響事件的發(fā)展方向。所以,新媒體意見領袖在構筑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以及和諧輿論環(huán)境中有著積極的意義。
同時還應當注意到,由于當前新媒體信息傳播相關政策和法規(guī)的不完善,新媒體意見領袖言行如不當,也會對網絡環(huán)境存在負面影響。因此,政府部門、立法機構應發(fā)揮各自的引導和規(guī)范作用,意見領袖需提升自身媒介素養(yǎng),提高輿論的引導技巧,才能夠充分發(fā)揮意見領袖的正能量,避免輿論環(huán)境的動蕩。
3.2 利用新媒體平臺,實現(xiàn)社會治理科學化,加強對城市流動人口的管理
人口流動的一般趨勢是農村人口向次中心城市群集聚,然后再向核心城市靠攏。如河南省屬于農業(yè)大省,農村人口眾多,農村人口一般向原居住地的地市級城市流動,進而向省會鄭州流動,在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的情況下,農村人口快速遷徙,這就造成了鄭州市人口快速增長。據統(tǒng)計,河南省在18個省轄市的外出人口分布確實不均勻,有明顯的地域特征,鄭州市是省核心城市,在人口流動中為凈流入地區(qū)。不僅是省內其他地級市的人口涌入,還有外省的人口流入,這使鄭州市成為河南接納流入人口最多的城市。大量的農村人口涌入鄭州市,這給社會治理帶來很多困難。
對于鄭州市這樣的人口凈流入城市,可以建立開放式創(chuàng)新平臺模式,對流動人口建檔,采取積分制度等獎懲措施,促進流動人口遵守城市規(guī)則,從而對流動人口進行有效管理。
對流動人口進行社區(qū)管理的同時,還應該建立電子檔案,研發(fā)流動人口登記客戶端,及時跟蹤流動人口的動態(tài),并關聯(lián)電子檔案,已提供更好的服務。
在城市化進程中,精神文明建設很重要??梢詫α鲃尤丝谶M行線上教育和考核,以加強對他們的文化熏陶。要嚴格出租房信息登記制度,并建立完整的制度體系。要加強社區(qū)管理制度建設,引進高層次管理人才,給社區(qū)管理部門簡政放權,并建立問責制度,實現(xiàn)社會治理科學化。
3.3 借助新媒體開放式平臺,實現(xiàn)社會治理的民主化
“互聯(lián)網+”行動計劃的實施,使得互聯(lián)網尤其是移動互聯(lián)網進一步深度嵌入我國政治經濟和社會民生之中,對各行業(yè)帶來革命性的改變,也必然給社會治理帶來了新契機,
所以在未來的發(fā)展中,應高度重視新媒體在社會治理中發(fā)揮的作用。當新媒體對社會治理產生負面影響,對社會輿論與民眾的思想和行為形成不良的引導時,政府部門必須要及時迅速地做出應對,科學地引導新媒體,建立基于新媒體的信息發(fā)布機制,完善新媒體的運作機制和政府工作模式,弘揚正能量,發(fā)出“中國好聲音”。要正確使用新媒體,積極發(fā)揮政府門戶網站和主流媒體的作用,建立新媒體輿情匯集機制,充分利用新媒體工具與民眾溝通互動,使新媒體成為擴大民主、匯集民智的新渠道和新平臺。其中,必須注意提高廣大管理人員和新媒體工作人員的素質和能力,善于管理新媒體,尊重其獨立性與自主性,尊重其發(fā)展規(guī)律,并引導其向著良好的發(fā)展方向前進,建立中國特色的新媒體與社會治理的特色運營機制。
新媒體發(fā)展的新時期,迅猛發(fā)展的互聯(lián)網平臺給經濟發(fā)展注入新動能,政務新媒體逐步發(fā)展,政府決策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網絡輿論的影響。在新媒體的影響下,簡政放權成為社會治理的新理念,社會治理的主體以平等的方式對話、協(xié)商和溝通,使政府的治理職能和方式發(fā)生了新的變化,新媒體成就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開放、柔性的社會治理模式,網絡問政等新的社會治理與反饋模式促進了社會治理的民主化、透明化和分權化。同時,政府決策也應該反作用于網絡輿論。新媒體的傳播力量影響了社會治理,這就要求政府部門更進一步學習和應用新媒體,取得主動權。
3.4 對網絡平臺發(fā)布的電子數(shù)據依法干預,實現(xiàn)社會治理法制化
在新媒體高速發(fā)展的今天,版權侵犯問題、青少年網絡犯罪問題、網絡“暴力化”問題等愈加突出。
社會本質是一種交往關系,網絡社會亦是如此,在交往關系中“信用”是重中之重,然而在新媒體時代帶來交流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交往中不守信的快速傳播,引起了網絡空間的法制危機。
網絡社會來源于現(xiàn)實社會,與現(xiàn)實社會密不可分,現(xiàn)實社會出現(xiàn)的問題會一定程度上反映到網絡社會中,但是網絡社會又區(qū)別于現(xiàn)實社會,它超越了空間,給社會治理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在對網絡社會進行治理的同時,一定不能脫離現(xiàn)實,兩者要結合在一起,對新媒體時代的社會進行治理。網絡社會中活躍的網絡主體是治理的關鍵,必須理性對待,并積極引導網絡輿論,同時對網絡犯罪依法制裁,以實現(xiàn)網絡安全。
總之,新媒體在社會治理中既是主體又是客體。要充分發(fā)揮新媒體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找準新媒體的角色定位,并建立法制化的網絡平臺,以防止新媒體的角色錯位,發(fā)生網絡平臺交流不端現(xiàn)象。
在國家推行法制化網絡建設的基礎上,加快網絡法治文化建設,有目的、有區(qū)別地培育網民的網絡法治思維和法治意識。要充分發(fā)揮新媒體的主體作用,推進網絡空間生態(tài)化、網絡文化健康化。新媒體情況下,網民更容易受到不同思想文化的沖擊,我們在社會治理中,要善用健康化和生態(tài)化的意識形態(tài)積極化解由新媒體產生的社會治理困難,提升主流新媒體參與社會治理的能力,發(fā)揮主流新媒體治理應有的價值與作用。
(責任編輯 楊文忠)
[1] 李冬青.新媒體參與社會治理的角色[J].傳媒廣角,2016(3):81-83.
[2] 華彥玲,申雨鑫.社交媒體視閾下的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研究——以南京市為例[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5(2):76-81.
[3] 蔡小慎,王天崇.社區(qū)治理與城市流動人口管理[J].前沿,2015(1):179-182.
[4] 孫德厚.淺析新媒體視閾下社會治理科學化的內涵[J].行政與法,2014(5):54-58.
[5] 方晨竹.試論新媒體參與社會治理的現(xiàn)狀研究[J].江西青年職業(yè)學院學報,2016(2):59-63.
[6] 王琳媛.新媒體發(fā)展與政治輿論環(huán)境治理——以微博的政治影響為例[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3(7):54-92.
[7] 蔡旭.新媒體時代社會治理方式創(chuàng)新[J].廈門特區(qū)黨校學報,2014(1):27-30.
[8] 席琳,許玉鎮(zhèn).新媒體下網絡政治發(fā)展及政府治理[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6(1):206-210.
[9] 劉曉慧,韓升.新媒體視域中的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J].黨政干部學刊.2016,(1):52-57.
[10] 孫秀民,蘇海生.新媒體時代執(zhí)政黨推進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面臨的挑戰(zhàn)及對策[J].理論探討,2016(1):112-126.
A Study of the Role of New M edia in the View of Social Governance
ZHAO Shu-qin,et al
(Henan University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Economy, Zhengzhou 450044, China)
The emergence of new media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governance, but also brought new problems to social governance. The new media, as the assistant of the government management, is one of the main bodies of the social governance. It should serve the needs of the social objective reality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social governance in the new era. At the same time, it is the object of social governance, to accept the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public and the government, to prevent the new media role out of position, the phenomenon of m isconduct,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new media opinion leader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scientific governance of society, democratization and legalization.
social governance; new media; opinion leader; network mobilization; legalization
D631.4
A
1008–2093(2017)02–0036–04
2016-12-27
河南省綜治辦、河南省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2016年度綜治研究課題(高?!?0)
趙書勤(1988―),女,河南新鄉(xiāng)人,助教,碩士,主要從事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