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新
(甘肅政法學院 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論我國人權刑事司法保障制度的不足與完善
曾 新
(甘肅政法學院 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人權司法保障制度不僅體現(xiàn)了一個社會的法治發(fā)展水平,而且彰顯了一個國家民主政治的文明程度。在憲政社會,人權刑事司法保障具有合理的存在基礎。我國經(jīng)過長期艱苦努力,雖然在人權司法保障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進展,但刑事訴訟中仍存在一些侵犯被追訴人合法權益和訴訟權利的突出問題,其背后有著復雜深刻的原因。為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有必要進一步完善我國人權刑事司法保障制度。
刑事司法;人權保障;被追訴人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人權司法保障”這一重要概念,并對此作了一系列改革部署。這不僅充分反映了中國共產(chǎn)黨對我國人權保障事業(yè)的高度重視,而且也為法治中國建設和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指明了前進方向,標志著我國由人權立法保障開始走向人權司法保障。然而,由于理念的滯后、權力的僭越和追訴的強勢化以及辯護的虛擬化,目前,我國刑事被追訴人的權利保障現(xiàn)狀令人堪憂,顯然,這有悖于“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憲法原則。因此,本文以我國刑事被追訴人的權利保障為視角進行探究,以期能對提升人權保障的法治化水平有所裨益。
人權的實現(xiàn)離不開一定的社會條件。在憲政意義上,主權國家是人權實現(xiàn)的最主要義務主體。促進和保障公民基本權利與自由的實現(xiàn),最根本取決于國家人權保障機制是否完善和有效。在國家所有人權保障措施中,司法保護相比其他保護手段更為關鍵,而刑事司法以國家強制力為后盾,對公民權利控制或剝奪最為嚴厲。因此,人權刑事司法保障是人權保障的最核心部分,其建立在司法獨立、無罪推定、法律平等和程序正當?shù)人痉ɡ砟钪稀?/p>
(一)司法獨立
作為一項民主原則,司法獨立是人類對解決涉及自身糾紛的歷史經(jīng)驗的總結,建立于權力分立與制衡的基礎之上,其宗旨在于保證法律的切實實施。眾所周知,權利的最大威脅是權力,同時,權利的保障與最終實現(xiàn)離不開權力;而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腐敗,因此,為保障人的權利和自由,用權力制約權力成為必然。相對于立法權與行政權而言,司法權最少政治色彩,是利益無涉的一種純粹判斷權。這是因為“司法既不能對武裝力量(sword)產(chǎn)生影響,也不能對錢袋(purse)產(chǎn)生影響,可以直接地說,司法既沒有強力(force),也沒有意志(will),而只是判斷?!盵1]基于此,司法對權利救濟具有天然優(yōu)勢。從司法保障人權的功效來看,人權刑事司法保障具有更強可能性,它既是權利受害者得到救濟和被告人權利得到保障的一種有效制度設計,又是每個人都應享有的一項人權,即當有人受到刑事指控時有權得到一個獨立公正的司法機關審理的權利。
(二)無罪推定
無罪推定是意大利法學家貝卡利亞針對封建專制主義的“有罪推定”而提出的一項近代人權保障原則,其基本含義是:刑事被告人在經(jīng)一個獨立、公正的司法機關依法判決有罪之前應被視為無罪。因為在刑事訴訟中,國家專門機關以國家強制力為支撐,為懲罰犯罪,易出現(xiàn)主觀臆斷、有罪推定等現(xiàn)象,因而侵犯被追訴人的權利。無罪推定要求“罪疑刑疑”作有利于被告人的處理,即定罪有疑作無罪處理,量刑輕重有疑作輕刑處理。不難看出,這一原則可以使得一個人在受到刑事指控后,防止被法官或有關機關工作人員“先入為主”,具有合理性與進步性。因此,“確立無罪推定原則,要求在刑事訴訟中應以無罪地位來對待被追訴人,并為其提供一系列程序性保障措施,如賦予其不被強迫自證其罪權、充分辯護權、申訴權以及獲得公正審判等訴訟權利,使刑事司法程序民主化、正當化?!盵2]
(三)法律平等
法律平等是商品經(jīng)濟和民主政治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根本目標在于保障人權,即保障公民在適用法律上平等的權利。這一理念成為全人類的共識,其合理性在于:其一,平等是基于人類的本性,是與生俱來的;其二,法律平等是社會平等的重要內(nèi)容,后者的內(nèi)容比前者更廣泛;其三,法律平等既反對特權(即不論當事人職位高低或功勞大小,都按法律辦事),又反對歧視(即不允許以種族、膚色、性別、語言、社會出身等任何理由對任何公民在適用法律上進行差別對待);其四,訴訟“兩造”的法律地位平等。例如,公訴機關對刑事被追訴人提起公訴,兩者在訴訟中地位是平等的。法官是中立的,不應該也不可能對公訴方作出法律之外的“偏袒”或“照顧”。因此,法律平等原則既有利于反對特權思想,又有利于懲治司法腐敗行為。
(四)程序正當
程序正當是為了限制恣意,通過角色分派與交涉而進行的具有高度職業(yè)自治的理性選擇活動過程。在憲政意義上,程序正當既是權利平等的前提,也是權利實現(xiàn)和權利補救的手段,更是權力的制衡機制。從某種意義說,程序是運送正義的載體,沒有程序正義就沒有實體正義。因此,法律程序是法律的生命存在形式,它的本質(zhì)要求是:其一,法定原則,即非經(jīng)法定程序,不得剝奪任何人所應當享有的基本權利與自由;其二,公開原則,即任何受刑事指控的人有資格由法官進行公開審判,不公開的是受嚴格限制的例外;其三,公正原則,即刑事被告人應享有辯護、申請回避等權利;其四,人道原則,即對任何被剝奪自由的人都應當給予人道及尊重人格尊嚴的待遇。以上這些原則在國際人權文書中均有明確規(guī)定。因此,世界各國必須在司法中嚴格遵守程序正當,這是人權保障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國已初步建成以憲法為核心、多層次、多部門的法律體系,并建立了相對完善的人權刑事司法保障制度,為人權司法保障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依據(jù)。然而,我國在刑事訴訟領域仍存在一些不容回避且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刑訊逼供和非法拘禁現(xiàn)象仍未絕跡
司法實踐中,侵犯人權現(xiàn)象易產(chǎn)生于偵查階段。雖然我國現(xiàn)行《刑事訴訟法》已確立了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但是實踐中刑訊逼供卻屢禁不止,特別是變相刑訊逼供時常發(fā)生。這不僅威脅著被追訴人的生命健康權,而且破壞了公安司法機關的良好形象,更損害了司法的公正性與權威性。實踐中,一些偵查人員無視被追訴人的人身自由權,是非不分,濫用職權,非法拘押、禁閉其人身,從而對被追訴人的人身自由權形成嚴重侵害。從憲政角度而言,刑訊逼供和非法拘禁都違背了“比例原則”,①不利于保障人權,因而被世界各國所禁止。
上述兩種現(xiàn)象不斷產(chǎn)生,究其原因可以從執(zhí)法者的觀念因素與執(zhí)法環(huán)境的制度因素分析:(1)刑訊逼供和非法拘禁依然被偵查人員取證所青睞,支撐此做法的觀念因素主要是“有罪推定思維模式和重實體輕程序的傳統(tǒng)訴訟觀念”。[3]實踐中,主要表現(xiàn)為一些偵查人員帶著結論去找根據(jù),當他們找不到能夠印證結論的證據(jù)時,就自然相信“錘杵之下,何求不得”的辦案邏輯,刑訊逼供和非法拘禁就必然產(chǎn)生了。此外,我國程序法一直處于實體法的附庸地位,一旦程序與實體發(fā)生碰撞時,實體總是立法者與司法者的首選。在這種“重實體輕程序”觀念的支配下,容易造成偵查人員片面追求實體真實,忽視程序正當。(2)從制度因素來看,我國在刑事訴訟中缺少事先防御機制和事后救濟制度。被追訴人一旦被司法機關控制,就陷入非常被動的地位,無法從外界獲得有效法律幫助。一方面,法律沒有賦予律師在偵查人員訊問犯罪嫌疑人時在場的權利,偵查行為幾乎是在與外界隔絕的情況下展開的,缺少必要監(jiān)督;另一方面,雖然現(xiàn)行《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了被追訴人的權利受到傷害時有權提起控告,但法律對此無相應程序保障。在被追訴人處于被羈押狀態(tài)下,偵查人員可以濫用偵查權,從而滋生刑訊逼供和非法拘禁的現(xiàn)象。
(二)偵查機關適用刑事強制措施的“自由裁量權”過大和技術偵查過當
我國刑事訴訟強制措施帶有濃厚的職權主義色彩,偵查機關適用強制措施無需事先聽取被追訴人的申辯,僅憑自己單方面對案件的了解就可以作出決定。除公安機關逮捕犯罪嫌疑人須經(jīng)人民檢察院審查批準外,其他所有刑事強制措施的適用和變更,《刑事訴訟法》都賦予了偵查機關不受制約與監(jiān)督的自主決定權,因而使得“他們太容易關心自己的事務,當他們對被告有懷疑時,他們太容易作出逮捕決定了?!盵4]此外,根據(jù)同犯罪作斗爭的客觀需要,目前,我國已把技術偵查(監(jiān)聽)規(guī)定于《刑事訴訟法》中,從理論上而言,這既有利于解決證據(jù)轉化難的問題,也有利于貫徹程序法定原則。但從憲政角度而言,它有違“比例原則”,因為它“沒有對重罪進行二次類型化劃分,并沒設定不同的通訊監(jiān)聽期限,對延長次數(shù)無限制,有悖于特定原則”。[5]這樣,易形成監(jiān)聽常態(tài)化和長期化,勢必對犯罪嫌疑人的權利造成過度侵害。以上這些現(xiàn)象主要歸因于:一方面,偵查人員的人權保障觀念淡薄,迷信公權力的強勢;另一方面,刑事訴訟立法的模糊性和粗線條給偵查人員濫用刑事強制措施提供了一定的空間,使其可以選擇多種方式限制或剝奪當事人的人身自由權。
(三)刑事審判中干擾因素過多
盡管我國在《憲法》和《刑事訴訟法》中明確規(guī)定了司法機關獨立辦案的原則,但長期以來,在刑事案件判決前,不時會出現(xiàn)各級黨委領導對一些案件進行批示和政法委協(xié)調(diào)的做法。從表面上看,加強了黨的領導,實則損害了司法獨立,最終損害黨的領導。這樣,法院在對一些刑事案件判決上根本不能做到獨立審判,形成不公正的判決,侵害刑事被追訴人權利也就成為必然。法院對一些刑事案件審判不獨立,主要原因在于沒有理順黨的領導與審判獨立的關系,認為黨的領導就是一切國家權力運行乃至公民的個人生活都要絕對服從黨的意志,這是對黨的領導實質(zhì)的曲解和誤解。同時,我國法院在人事權、財政權等方面受制于地方黨委、人大和政府,法院的集體獨立在司法實踐中根本無法實現(xiàn)。因此,司法不完全獨立是損害刑事被追訴人合法權利的重要原因。
(四)不科學不可靠的鑒定意見左右法院裁判
在刑事訴訟中,對一些人身傷害案件常常需要進行司法鑒定,而一些司法鑒定人員會因各種因素影響作出不科學不可靠乃至錯誤的鑒定意見,引起被告人犯罪性質(zhì)和罪名的改變,使法院在判決中加重對被追訴人的處罰。產(chǎn)生鑒定意見不客觀不公正的主要原因有:其一,我國司法鑒定體制、鑒定程序及鑒定依據(jù)標準等不規(guī)范、不科學;其二,司法鑒定人員政治素質(zhì)和職業(yè)道德不強,易受金錢、權力等外在因素的影響而錯鑒;其三,司法鑒定人員業(yè)務素質(zhì)不高,從而導致因技術原因的錯鑒。
(五)與國際人權保障標準存在一定差距
《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4條第3款明確規(guī)定:“被告人得親自或間接詢問他造證人,并得申請法院傳喚其證人在與他造證人同等條件下出庭作證?!比欢?,我國刑事被告人申請調(diào)查證據(jù)的請求權與此規(guī)定存在差距。雖然立法規(guī)定被告人及辯護律師可以申請檢察機關、法院調(diào)取某些對己有利的證據(jù),但若檢察機關和法院拒絕這一請求,被告人即無法獲得權利救濟。這主要源于我國人權保障理念滯后和國際人權公約的國內(nèi)法化不到位。
為了實現(xiàn)刑事訴訟的宗旨和目標,切實加強人權保護工作,結合我國刑事被追訴人權利保障存在的突出問題,我們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進一步完善人權刑事司法保障制度。
(一)全面樹立打擊犯罪與保障人權并重的司法理念
“無罪推定”與“有罪推定”兩種思想是現(xiàn)代科學司法理念與傳統(tǒng)封建專制司法觀念的分野,前者在于保障人權和維護公平正義,堅持辯證的唯物主義;而后者戕害人權和漠視公平正義,使“客觀事實”符合自己的主觀意愿,是唯心主義的典型表現(xiàn)。鑒于此,司法人員在辦理刑事案件中,一定要轉變司法理念,要認識到加強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訴訟權利的保障的意識,促進刑罰權在一個更公正公平的條件下被正確、嚴格、規(guī)范地實現(xiàn)。只有在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前提下,對犯罪的打擊才能取得最佳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實現(xiàn)二者的統(tǒng)一。切記不能片面強調(diào)保障人權的重要性而放松打擊犯罪的力度,務必在突出二者內(nèi)在統(tǒng)一的前提下,協(xié)調(diào)實際工作中可能產(chǎn)生的矛盾,尋求兩者在價值取向上的平衡。因此,只有全面樹立打擊犯罪與保障人權并重的司法理念,才能實現(xiàn)兩者的共贏。
(二)建立健全錯案防止、糾正、追責機制
錯案對公民權利的侵害最大,對司法公正的損害也最大。目前,我國刑事錯案不斷發(fā)生,辦案監(jiān)督機制的缺失或不完善是其主因。為防止悲劇重演,就必須從以下方面努力:一要健全防止錯案機制,即要嚴守證據(jù)裁判原則,嚴禁刑訊逼供和非法拘禁,嚴格執(zhí)行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準確把握刑事案件的證明標準;二要健全發(fā)現(xiàn)錯案機制,即對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提出的申訴、控告、檢舉材料,司法機關要認真審查,及時轉送有關部門妥善處理;三要健全錯案糾錯機制,即明確錯案的認定標準和糾錯啟動主體,完善錯案糾正程序;四要建立錯案責任追究機制,最重要的是實行案件質(zhì)量終身負責制,防止把錯案辦成“鐵案”,形成“用權受監(jiān)督、失職要問責”的辦案管理體制。
(三)切實實現(xiàn)司法獨立
司法獨立是現(xiàn)代法治國家的主要標志,也是防止司法不公的有效手段。從本質(zhì)上說,司法獨立包括兩方面:一是外部獨立,即法院獨立于審判權以外的國家行政機關和立法機關;二是內(nèi)部獨立,指負責審判該案的法庭或法官在上下級法院之間和本院內(nèi)部獨立地作出裁決。[6]結合我國司法機構的實際狀況,為確保司法獨立,必須做到:(1)司法機構的人財物完全脫離地方,消除司法機關對地方的依賴性,打破司法條塊分割,形成全國統(tǒng)一管理體系;(2)正確處理黨委、人大與司法機關的關系,即司法機關在政治、思想和組織上堅持黨的領導,業(yè)務上不受黨委部分領導人意志的左右,同時,要取消人大對個案的監(jiān)督慣例;(3)司法機構設置去行政化,徹底擺脫地方對司法的干涉;(4)實現(xiàn)法官獨立,司法機構內(nèi)部之間也應獨立。法官只憑法律知識和素養(yǎng)進行獨立裁判,不受任何人包括院長、庭長以及上級法院的不當干涉。因此,徹底實現(xiàn)司法獨立是國家主權的必然要求,更是保障人權的核心手段。
(四)健全司法鑒定制度,加強司法鑒定人員職業(yè)道德建設及提高其業(yè)務素質(zhì)
司法鑒定意見正確與否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刑事被追訴人權利的保障。鑒于目前我國司法鑒定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需要從以下方面改進:(1)司法行政部門要健全司法鑒定體制機制,完善鑒定程序,制定科學鑒定依據(jù),并出臺完善有效的司法鑒定人員執(zhí)業(yè)行為規(guī)范和懲戒制度;(2)加強司法鑒定人員職業(yè)道德教育,使其樹立忠于事實、忠于法律、忠于科學的執(zhí)業(yè)觀,不為金錢、權力、人情所影響,獨立、客觀、公正作出鑒定意見,使每一個鑒定意見經(jīng)得起事實和法律檢驗;(3)提高司法鑒定人員業(yè)務素質(zhì),使其經(jīng)常參加培訓,更新專業(yè)知識,提升司法鑒定技術水平。因此,只有標本兼治,我國司法鑒定才會沿著健康軌道運行,刑事被追訴人的權利保障才會有可能。
(五)完善刑事被追訴人訴訟權利保障機制
我國現(xiàn)行《刑事訴訟法》雖然規(guī)定偵查階段律師具有辯護人地位和提供部分法律幫助的權利,但對其是否有權主動收集證據(jù),法律規(guī)定既模糊又矛盾。根據(jù)國際上通行做法,律師在偵查階段有調(diào)查取證權,我國應該積極借鑒這一做法,以立法或司法解釋的形式明確賦予律師這一權利。從保障刑事被追訴人權利角度而言,辯護律師進行法律援助范圍仍需擴展,犯罪嫌疑人罪行越嚴重,律師介入必要性就越大,特別是可能被判處死刑、無期徒刑的案件,關系到犯罪嫌疑人生命或終身自由,如果犯罪嫌疑人沒有辯護人,有關部門必須為其提供法律援助。另一方面,加大辦案經(jīng)費保障,推動建立法律援助專項資金,完善法律援助辦案補貼標準,并健全刑事訴訟中公檢法司各部門的工作銜接配合機制。
(六)建立違憲審查制度,完善監(jiān)督機制,加強對刑事被追訴人權利救濟
憲法是國家最高權威,而人權是憲法的邏輯起點,憲法司法化是人權司法保障的最高形態(tài)。當今世界絕大多數(shù)國家都建立了旨在保障人權的違憲審查制度,只是審查范圍和程度不同。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以人為本”是司法改革的靈魂,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是法治中國建設的本質(zhì)要求。一方面,我國可以借鑒西方國家的成功做法,建立獨立于立法機關的違憲審查機構或者以立法形式賦予司法機關違憲審查的權力,如可以設立專門的憲法(人權)法院來審理刑事被追訴人的人權保障案件,從而彌補普通訴訟對人權保障的漏洞。另一方面,檢察機關是國家的法律監(jiān)督機關,肩負追究犯罪與保障人權的雙重職能,因而檢察機關要充分發(fā)揮監(jiān)督職能,強化對偵查、審判和行刑及監(jiān)管活動的全程監(jiān)督,將侵犯人權的事件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當然,也要增強社會力量的依法監(jiān)督意識,恰當發(fā)揮媒體、社會團體和群眾對司法權力進行監(jiān)督的作用,防止權力濫用。此外,要切實貫徹落實《國家賠償法》,依法及時對冤假錯案中刑事被追訴人的傷害進行有效賠償。
(七)完善人權法體系
盡管我國人權法律保障體系初步形成,但隨著社會發(fā)展,原有立法顯現(xiàn)出諸多缺陷,需要立新法來填補其空白和漏洞??梢钥紤]在憲法原則和精神指導下,起草制定一部專門的人權法,再就各類人權保障進行專門性立法,如一些特定人群的權益保障法都是人權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在一些行政規(guī)章中也規(guī)定人權保障的內(nèi)容。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繼續(xù)完善我國《刑事訴訟法》中人權保障制度是重中之重。這樣就形成一個完善的人權法體系,從而為有關機關處理人權保障案件提供可靠法律依據(jù)和操作標準。
總之,刑事司法在人權保障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如何運用刑事法律手段來保障每個刑事被追訴人的訴訟權利是主權國家應盡職責,特別是在我國當前的社會條件下,刑事訴訟中“小羊困局”②頻繁上演,完善人權刑事司法保障制度勢在必行。因此,為建設好這項復雜、系統(tǒng)的工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我們必須高揚“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大旗,積極借鑒域外先進經(jīng)驗,并根據(jù)自身國情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權刑事司法保障制度,讓刑事被追訴人在每一起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惟其如此,一個充滿生機的人權保障的春天才會到來,法治中國建設才會有堅實的基礎。
注釋:
①比例原則是發(fā)端于德國的一項憲法基本原則,如今已經(jīng)被越來越多的憲政法治國家所接受。比例原則基于法治國家原理而產(chǎn)生,并從基本權利本質(zhì)中派生出來,在現(xiàn)代法治社會中具有通過調(diào)和公共利益與私人權利、限制公權力過度干涉公民私人權利,從而實現(xiàn)保護公民基本權利的功能。目前,比例原則在我國僅作為行政法中的一項原則而對待,在憲法領域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②“小羊困局”是指無辜的犯罪嫌疑人處于強大的公權力機關對其追訴時所面臨的處境。參見耿民律師的專著《死刑命案辯護反省啟示錄》。
[1]〔美〕漢密爾頓,杰伊,麥迪遜.程逢如.聯(lián)邦黨人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2]陳光中.論無罪推定原則及其在中國的適用[J].法學雜志,2013,(10).
[3]李宏偉.論司法中的人權保護[EB/OL].www.chinalawed.com ws20056ma446580382650022432.html.
[4]中國刑事訴訟制度民主化研究課題組.美、德、加刑事司法制度[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
[5]陳新民.德國公法理論基礎[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6]程秋味,〔加〕楊誠,楊宇.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培訓手冊[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孫 暢
TheCriminalJusticeProtectionSystemforHumanRightsinChina:InadequaciesandImprovement
ZENG Xin
(Gansu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Lanzhou 730070,China)
The criminal justice protection system shows not only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law in a society but also the civilization degree of a country’s democratic politics. In a constitutional society,this system is of rational value. With long term hard efforts,we have made certain progress in this field but there are still notice-worthy problems violating the defendant’s lawful right though the reasons behind are rather complicated. In order to push forward the law construction in China,it is quite necessary to improve this system.
criminal justice;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the defendant
D916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10.012
2017-01-17
甘肅政法學院法學院2017年碩士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計劃項目。
曾 新(1978-),男,陜西旬陽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人大制度研究。
1004—5856(2017)10—005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