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娟
(廣西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0)
論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強母語文化滲透的重要性
陳芳娟
(廣西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0)
我國大學生正處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時代背景下,他們肩負著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使命。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在介紹目的語文化的同時,也要重視母語文化的滲透,這樣才能使學習者在跨文化交際中更好地傳播母語文化?;诖?,探討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強母語文化滲透的重要性及策略。
大學英語教學;母語文化滲透;傳播母語文化
外語教學不僅僅是語言教學,還是文化教學。自20個世紀80年代末開始,我國對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就非常重視,并重視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這對我國的英語教學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提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敝袊鴫粢馕吨腥A民族的價值體認和價值追求,實現(xiàn)中國夢必須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獲取精神滋養(yǎng)。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凝聚了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生活經(jīng)驗、生存智慧,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包含著中華民族最強大的精神基因。正所謂“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chuàng)新”。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滋養(yǎng)、力量支撐。大學生是青年群體中的生力軍,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強母語文化滲透是非常有必要的。
語言學研究由最初的形式主義語言觀到結構主義語言觀再發(fā)展到功能主義語言觀,我國外語教學已從單純對“語言能力”(喬姆斯基)的培養(yǎng)發(fā)展到對“交際能力”( 海姆斯)教學的注重和培養(yǎng)。交際能力的概念可以理解為運用語言進行社會交往的能力。從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外語教學也逐漸認識到語言教學中目的語文化教學的重要性。在目的語教學中強調(diào)目的語文化教學對我國的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跨文化交際中文化的交流是雙向互動的,即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的雙向交流,而不僅僅只關注目的語文化的輸入。在實際的跨文化交流中,對方不僅需要我們了解他們國家的文化,也希望通過交流能夠了解更多關于中國的本土文化。許多外語學習者經(jīng)過多年的學習后,對目的語文化相當熟悉,但對母語文化卻知之甚少。南京大學著名的從叢教授曾發(fā)表了一篇名為《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的文章,他發(fā)現(xiàn)有許多英文水平很高的中國青年學者,在與西方人交往過程中,不能用英語表達母語文化。清華大學的張為民對中國大學生(包括英語專業(yè)與非英語專業(yè))進行了使用英語轉(zhuǎn)述中國特色文化話題的能力測試,內(nèi)容涉及到中國事物、民俗以及歷史名勝古跡,大多數(shù)受試者不能很好地用英語表達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跨文化交際的不斷深入發(fā)展,以及語言教學界對語言文化的研究在不同層面上的廣泛展開,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研究開始出現(xiàn)從單向關注“目的語文化”學習轉(zhuǎn)向關注“目的語文化”和“母語文化”的雙向互動問題(何自然,1993;王宗炎,1993;高一虹,1994、2002)。Kramsch認為“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應定位于提高意識,而非采納認同”。要解決文化缺失就必須要認識到母語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要以辯證的批判性思維對待中西方文化的教學,對西方文化的引入必須要有選擇性,應在傳播和創(chuàng)新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基礎上引進西方文化。
2.1 母語及母語文化對第二語言學習具有正遷移作用
遷移是心理學名詞,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20世紀5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Lado首次提出“語言遷移”。語言遷移可分為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和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 。正遷移即指語言學習者將母語中先前習得的知識遷移到第二語言學習中去,并且這種遷移會促進第二語言的學習;負遷移則會阻礙第二語言的學習。根據(jù)第二語言習得理論,母語和母語文化對英語學習和英語交際能力有著一定的正遷移作用。母語是第二語言學習的認知基礎,外語的學習過程是信息處理的過程。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學習者須依賴母語來進行認知處理。我國的大學生基本上是在母語的環(huán)境中成長和學習的,在學習第二語言之前,他們已經(jīng)形成了一套以母語為基礎的學習規(guī)律,在尚未完全掌握第二語言之前這些學習規(guī)律會被運用到第二語言學習當中去。學習者運用母語的學習規(guī)則來學習第二語言是正常的學習過程,如果在學習第二語言過程中杜絕母語,這是不符合語言學習規(guī)律的。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適當?shù)貙⒛康恼Z與母語以及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進行對比教學,使學生對目的語與母語的共性和區(qū)別有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更好地促進目的語的學習。
2.2 加強母語文化滲透是提高大學生文化差異辨別能力的需要
《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提出:“在專業(yè)課程的教學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以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這一提法體現(xiàn)了對于不同文化應保持的態(tài)度。大學生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正處于形成過程中,他們對于新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學習能力較強,但是辨別事物的能力還存在不足,對于外來文化因素都是來者不拒,不加辨析。因此,英語教師在第二語言教學過程中應該辯證地對中西文化進行教學,在文化教學過程中應當平等、公正地對待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促使學生養(yǎng)成批判性文化意識和提高文化差異的辨別能力。在學習和吸收西方文化時,應該運用批判性思維,對目的語文化和母語文化進行辯證地學習。對待西方文化應采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tài)度。不應該一味地認為西方文化就優(yōu)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而出現(xiàn)崇洋媚外的現(xiàn)象;也不應該對西方外來文化一概采取排斥、拒絕的態(tài)度,把西方文化拒之門外。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適量輸入母語文化并正確引導學生學習西方文化的精華,保護母語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2.3 加強母語文化滲透是大學生人文素質(zhì)培養(yǎng)、人格塑造的有效途徑
學校對學生的培養(yǎng)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通過知識傳授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知識,另一方面則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質(zhì),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兩個方面是同等重要的。人文素質(zhì)的核心是人文精神,是“對人的價值的追求”,即貫穿人類思維與言行之中的信仰、理想、價值取向、審美情趣等。而語言與文化是息息相關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內(nèi)在本質(zhì),兩者不可能單獨存在。在語言教學過程中,文化教育是非常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大學時期是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人格塑造的重要階段,學校及教師肩負著傳播知識、人格塑造與健全的重任。英語語言教學不僅僅局限于英語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傳授,而應升華到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英語教學中教師應采取中外文化對比教學法,將母語文化與西方文化同時滲透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的文化敏感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以及促進學生包容外來文化和發(fā)揚母語文化態(tài)度的形成。
2.4 加強母語文化滲透是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需要的基礎
第二語言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外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強調(diào):“培養(yǎng)學生外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外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和國際交流需要?!笨缥幕浑H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和思維習慣的人進行交流的交際行為??缥幕浑H有兩個不可或缺的要素:本土文化和目的語文化。交流是指交流的雙方進行文化交流,在理解和吸收目的語文化的基礎上,向交流的對象傳播本土文化,而不是簡單地理解目的語文化。王宗炎先生指出:“跨文化交際是雙方的交流,而不是單方面向一方面學習?!彪S著我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跨文化交際不斷加深,在第二語言教學過程中西方文化源源不斷地進入我們的生活,而作為跨文化交際前提的母語卻被忽略了。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很熟悉目的語文化知識,卻不能將中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知識傳播出去。在跨文化交際中,母語文化是進行交際的前提,沒有母語文化,也就沒有跨文化交際的發(fā)生??缥幕浑H的目的就是為傳播、繼承和發(fā)展母語文化,沒有母語文化,也就不存在交際的意義。語言和文化是一種身份的象征,如果在交際中只涉及目的語文化而忽略母語文化,那就失去了自己的身份象征和身份地位。
2.5 加強母語文化的滲透是傳播和弘揚本民族文化傳統(tǒng)、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舉措
文化是國家軟實力的核心要素,繼承和發(fā)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是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途徑。實現(xiàn)中國夢的必要準備是不斷傳播中國本土文化、提升中國國家軟實力。2014年,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頒布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征求意見稿)明確指出學習和使用英語“有助于增強國家語言實力,有效傳播中華文化,促進與各國人民的廣泛交往,提升國家軟實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是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在文化教學中,教師應該不僅僅傳授英語國家的文化,同時也應該適當融入中國本土文化。大學生作為重要的知識青年群體,不僅要學習西方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也應該對中國本土文化深入了解,樹立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用英語向外國人推介中國文化,讓外國人熟悉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因此,大學英語教學必須承擔起培養(yǎng)學生運用英語介紹中華文化的交際能力的任務,承擔起保護、傳播、創(chuàng)新中國文化的重擔。作為教師和學習者,我們都應該積極主動去學習本土文化,保護本土文化,傳播本土文化。在英語教學中介紹西方文化的同時應該辯證地對中國本土文化進行傳授,對比中西文化的差異,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熟悉中國文化傳統(tǒng),辯證地對待中西方文化,才能提升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
2.6 加強母語文化的滲透是實現(xiàn)中國文化發(fā)展、文化全球化雙重目標的時代需求
隨著中國經(jīng)濟快速增長,中國在全世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中國文化也隨之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認可,并向全世界范圍不斷擴散。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豐富得到全世界的公認。在西方文化不斷對母語文化的沖擊下,需要國人擔負起傳承和保護好中國本土文化的責任,教師在傳授英語文化的同時也應加強、鞏固母語文化。文化全球化是指世界上的一切文化以各種方式在“融合”和“互異”的同時作用下,在全球范圍內(nèi)的流動。但“文化全球化”不是指全球文化的一體化,而是指多元文化共同存在、互相滲透、共同發(fā)展的動態(tài)平衡。文化發(fā)展的多樣性將是文化共同發(fā)展的追求。文化發(fā)展存在著兩種基本類型——進化型和爆炸型,同時也存在著一種文化類型向另一種文化類型過渡的可能性。因此,各國人民需要深刻認同自己的文化,培養(yǎng)母語文化意識,使母語文化能更好地適應文化全球化發(fā)展。只有這樣母語文化才能在經(jīng)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的時代背景下不斷發(fā)展、壯大。
3.1 適量地增加母語文化在教材中的比重
教材的編寫是以教學大綱為依據(jù)的,教學大綱間接地體現(xiàn)了母語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教材是教學的主要工具,是教學的依據(jù),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內(nèi)容。因此,教材的編寫應該圍繞教學大綱來進行。在教材編寫過程中,適當調(diào)整教材內(nèi)容,適量加入一些與西方文化對比的中國本土文化要素,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利用中西文化要素進行對比教學。此外,在練習題的設計中,也應該適當加入一些中國本土文化的重要成果,使學生對中國本土文化知識能夠有所了解,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他們才會準確地表達中國本土文化要素,傳播中國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從而體現(xiàn)出跨文化交際的文化平等意識,達到跨文化交際的最終目的。教材編寫的內(nèi)容應涉及到民俗、地理、歷史和民族的文化。
3.2 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適當增強中西文化的對比教學
語言教學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跨文化交際是交際雙方的雙向互動,即雙方互相交流傳播信息,而不是單方的信息傳播與接受,在交際過程中不僅需要學習西方先進的文化知識,同時也應該傳播中國本土的優(yōu)秀文化和價值觀。因此,在語言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傳授語音、語法等基礎知識,培養(yǎng)聽說讀寫等基本技能之外,還要傳授學生的文化知識,在介紹西方文化知識的同時,向?qū)W生輸入本土文化知識,讓學生去分析、對比中西文化的優(yōu)缺點,以培養(yǎng)學生辯證的批判性思維。例如,在對西方的主流文化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擴寬到中國的哲學和宗教,對西方的基督教精神和儒家思想進行對比教學,從而提高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
3.3 提高教師自身的本土文化素養(yǎng)和本土文化意識
教師自身必須具備深厚的語言功底、文化素養(yǎng)以及跨文化意識。只有當教師具備了這些條件,才能將知識納入學生的知識結構并將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既要傳授學生英語語言基礎知識,還要傳授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所需要的文化知識。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從容不迫,運用自如。另外,教師需要用英語準確地介紹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這樣才能使學生學會用英語表達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心和對民族身份的認可。大學英語教師必須廣泛涉獵中西文化知識,加深對中西方文化的認識,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肩負起傳播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任。在大學英語教師的職前和在職培訓中必須加大英語教師自身本土文化素養(yǎng)的教育,提升其本土文化意識,使他們在教學過程中能靈活自如地對中西方文化進行辯證的教育,在傳授西方文化知識的同時適當?shù)貙⒅c中國本土文化進行對比教學,教授西方文化時辯證地吸收積極向上的文化因素,辯證地看待西方文化優(yōu)劣。
3.4 考試題中加入母語文化的成分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學校主要通過考試的結果來評價學生學習水平,也通過考試的結果對教師進行教學成果的評價,因此導致了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目的性很強。在外語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主要針對的是考試,而忽視了外語教學的真正目的。學生為了考試也只是注重語言的學習。為了改善現(xiàn)狀,須在教材、教學的基礎上改變當前的考試方式、類型,使教材、教學、考試形成對接,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我們應當充分利用考試來改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因此,在考試的試題中加入中西文化因素,重視中西方文化的對比。例如在閱讀、寫作中加入中西文化的題目及文化對比的題目。另外,平時的期中、期末考試也可以要求學生以中西文化對比的主題來寫小論文,也可要求學生去讀相應的中西文本讀物來寫讀書報告,并把這些當作考試的一部分。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也可以提高學生辯證的文化意識,讓學生學會用批判性思維去對待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在吸收國外優(yōu)秀的、先進的文化成果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傳播和保護我國本土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
3.5 在課外活動中滲透母語文化
課堂教學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在課外活動中加入中國本土文化知識是非常有必要的。如可以舉辦以中國本土文化知識為主題的英語演講大賽,通過比賽使學生自學到中國本土文化知識,加深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識,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另外還可以以英語角的形式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母語文化的真實性和生活性,給學生創(chuàng)造真實、放松的學習環(huán)境。英語講座也是很好的學習中國文化的途徑,可以由精通中國本土文化的專家、學者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適當?shù)厝谌氡就廖幕瑢χ形魑幕M行對比教學,辯證地吸收中西方文化的精髓是跨文化交際的需要,也是傳播、繼承與創(chuàng)新本土文化的需要。本文從教材、教學、教師、考試及課外活動幾個方面探討了如何促進本土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融入,以改善母語文化在第二語言教學中的地位,促進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達到傳播母語文化、跨文化交際的最終目的。
[1]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本)[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2]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征求意見稿)[Z].2014.
[3]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2000-10-10(19).
[4]張為民,朱紅梅.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S1):35—39.
[5]胡壯麟.語言學教程(修訂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6]何自然.跨文化交際中的語言“離格”現(xiàn)象芻議[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3(2).
[7]王宗炎.自我認識與跨文化交際[J].外國語,1993(1).
[8]高一虹.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跨越”與“超越”[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10).
[9]韋建華.重視英語專業(yè)學生的人文素質(zhì)培養(yǎng)[EB/OL].http://www.docin.com/p-110047412.html.
責任編輯:富春凱
On the Importance of Infiltration of Native Culture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CHEN Fang-jua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0, China)
As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are in an era of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of rejuvenating the Chinese nation,they are shouldering the great mission of inheriting and innovating Chinese culture,and realize the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nation. Therefore, teachers should strengthen the infiltration of native culture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When the culture of target language is introduced,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infiltrate the native culture, so that it can facilitate learners to disseminate native culture better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is essay, the importance and strategies of infiltration of native culture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will be introduced.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filtration of native culture; disseminate native culture
10.3969/j.issn.1674-6341.2017.01.045
2016-10-28
陳芳娟(1991—),女,湖南永州人,2015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英語)。
H319.3
1674-6341(2017)01-01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