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軍
(喀什大學 法政學院,新疆 喀什 844008)
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堅持和發(fā)展
苗 軍
(喀什大學 法政學院,新疆 喀什 844008)
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剩余價值,指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短暫性,也推動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發(fā)展。但是每個理論產生后,都會伴隨有支持和抨擊,認可和否定。我們要理解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極其豐富的內容,堅持活勞動這勞動價值一元論,不能片面地固守只有物質生產勞動才創(chuàng)造價值,要看到其中所依據和所反映的基本的客觀事實,在不同的社會條件下去堅持和發(fā)展這一理論。
勞動價值論:活勞動;物質生產勞動
馬克思運用辯證法和唯物觀的方法,從商品這一基本概念出發(fā),通過對商品關系的分析,創(chuàng)立了勞動價值論。這一理論包括:商品二因素、勞動二重性、價值規(guī)律、貨幣的起源等,這些內容也對馬克思后來的一些政治經濟學理論如關于貧困的理論、尤其是對剩余價值理論的提出起到了鋪墊作用,尖銳、深刻地指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不合理性和短暫性,得到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這一科學社會主義結論。
馬克思指出商業(yè)勞動等非物質生產勞動不創(chuàng)造價值。少數人形而上學地將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勞動僅以是否創(chuàng)造經濟學意義上的價值為準,僅僅從商品經濟的背景下對勞動的定義和范圍進行界定,片面地用商品經濟下的物質生產勞動代替了勞動的社會屬性。
無論勞動價值論遭受到何種無理的懷疑和抨擊,但我們必須看到馬克思勞動價值論這一基本理論始終如實地反映了人類社會發(fā)展至今的客觀存在,說明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與人類社會發(fā)展相符合的科學的基本理論。具體表現為以下五點:
1.首先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qū)別。動物只能依靠其本能去自然中獲取現成的物質。人類依靠自己打造的各種工具去勞動,對自然提供的現成物品進行加工和改造,乃至進一步地發(fā)明創(chuàng)造,來滿足自身生存需要和其他不斷發(fā)展的多種需要,使得自然界的物質和物種也逐漸豐富和充滿多樣性。過去、現在和將來,人類生存和發(fā)展所必須的幾乎全部使用價值都是由人們的勞動生產的。歸根到底,勞動是人類社會各個階段的生存和發(fā)展的實踐基礎,是前提和條件。正如馬克思所說: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經過一定的時期,都必然要滅亡?!盵1]
2.勞動是滿足人們生存和發(fā)展的唯一手段。各個社會時期,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都會有著多方面的需要和產生新的需要,因此根據一定時期下社會人口總的現實需要。這種需要的產生是依據人類社會生存和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的,這個規(guī)律更是不可能隨著時間的發(fā)展而改變的,“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能發(fā)生變化的,只是這些規(guī)律借以實現的形式”。[1]也進一步說明馬克思對勞動的定義不可能僅僅從經濟的角度出發(fā),而是站在整個人類歷史和自然發(fā)展的角度上的。
3.反映了利己原則。在經過前兩次的社會大分工以后,特別進入到私有制以后,物的生產所需條件和人自身的生產條件以及產品本身,都是分別歸屬于不同所有者私人所有或者是歸屬于不同數量的私人按照各種方式組成的聯合體??梢哉f從根本上看,這些所有者或者聯合體都是依靠他們各自的勞動或者歸他們所支配的勞動去生存的。而任何勞動不可能是無償的。在這個階段里存在的是這樣一種先自救的個人物質利益的利己原則,這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私有制滅亡之前一種必然客觀存在。這種原則會在步入共產主義后消失。
4.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在這一交換過程中存在著兩方面的矛盾:一方面商品是生產者私人所有,此時只具有使用價值;另一方面,商品生產在社會分工出現后,是基于一定時期下的社會需要這一現實條件進行的,因此必須滿足社會中其他人的需要。生產者之間就會在這一交換過程中,因需要從而在生產上和生活上發(fā)生交集的社會性,而勞動和產品作為其交換的產物也帶有社會性。因此,產品要完成作為商品的交換,是需要勞動上的交換以及他們之間相互依存乃至勞動相互依存的一種形式。
5.活勞動是唯一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在勞動價值論的原有意義上認為唯有物質生產的活動才是勞動,才能創(chuàng)造價值,才是活勞動。但是真正意義上的活勞動是人類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實際生產出來的在量上和質上都符合社會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才是價值創(chuàng)造的唯一源泉。隨著社會和生產力的不斷發(fā)展,不僅物質生產勞動滿足社會需要,非物質生產勞動同樣滿足社會需要,因此要發(fā)展勞動價值論。
1.原有意義上的勞動和價值
勞動價值論中原有意義上的勞動指的是生產勞動,生產勞動主要指工人在身體上所耗費的物質生產勞動,因此也被誤稱為體力勞動價值論。當時馬克思認為只有物質生產勞動才能創(chuàng)造價值,商業(yè)勞動和借貸行為不創(chuàng)造價值,商業(yè)職工的工資來源于產業(yè)工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其他非物質生產勞動就更不用說了,無法創(chuàng)造價值。
而勞動價值論中的價值也只是經濟學中的價值概念,與哲學意義上的價值概念無關,二者并不對等,甚至并無關系。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批駁了杜林的所謂“絕對價值”觀,指出: 馬克思研究的“只是商品的價值”“經濟學所知道的唯一的價值就是商品的價值”。[3]
2.繼承和發(fā)展下的勞動價值論
堅持和發(fā)展勞動價值論,當然需從堅持以活勞動為根本點去發(fā)展這一理論。因為只有活勞動才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唯一源泉,而絕不是什么以多要素作為創(chuàng)造價值的多元源泉的價值論即“要素價值論”,更不是以商品的效用作為創(chuàng)造價值的源泉的“效用價值論”。
從當今世界的經濟發(fā)展形勢來看,非物質生產勞動所占比重在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影響下一直是持續(xù)增大并且越來越大。尤其是發(fā)達國家的第三產業(yè)里雖然也包含了一部分物質生產勞動,比如運輸、保管等,但更多的是科技行業(yè)、信息行業(yè)、現代物流、服務業(yè)等代表的非物質生產勞動,它們占比重逐漸上升,在對各國產業(yè)結構和經濟發(fā)展做出越來越重要的貢獻的同時,也解決了大量的人口就業(yè)問題,第三產業(yè)在有些發(fā)達國家中所占重甚至高達60%~70%。隨著我國第三產業(yè)比重的不斷增加,也要對勞動的概念進行發(fā)展以指導我國當前形式下的經濟活動,不能僅僅局限在生產勞動,尤其是不能單指物質生產勞動。因為勞動指的是整個社會形式的勞動。因此可將其分為四類;第一類是物質生產勞動,包括商品關系中生產價值的和非商品關系中的物質生產活動。非商品關系的物質生產勞動,例如在自然經濟下生產者的勞動,不用于交換。第二類是精神生產活動,就是生產精神產品的勞動。第三類是商品服務勞動,商業(yè)工人的勞動也能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第四類是社會公務勞動,是國家的職能部門、職權部門、暴力機關等如黨政軍、公檢法的服務勞動。
對勞動價值論的發(fā)展還需兩個隱形的限制條件,第一是勞動不包括非商品經濟下的活動,其他行業(yè)的比如政府機關的服務、警察軍隊等暴力機關的勞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但是它不能創(chuàng)造價值。第二是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本身就一定是對社會有用和積極影響的作用,不能說同樣都是用于交換、對于消費者有使用價值的勞動和服務都具有價值,比如走私、販毒、賭博以及雇傭黑社會和其他人員從事一些暴力行為,雖然同樣也有人付出勞動并得到報酬,但是這會給社會造成危害,并不能認為這些勞動創(chuàng)造了價值。
勞動不再是之前的片面地遵守馬克思所說的只有物質生產勞動才能創(chuàng)造價值,進而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和整個社會的總財富;非物質生產勞動同樣可以創(chuàng)造價值,比如精神生產活動中的科技、工藝、出版等都可以創(chuàng)造價值;商品服務中的工人也在用他們的剩余勞動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社會公務活動是維護國家安全和穩(wěn)定市場秩序的,所以一直以來這些公務勞動的收入由對社會的再分配來支付的。
除了劃分了這四類勞動以外,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勞動價值論還存在著許許多多其他方面的問題,需要我們去進行更多的研究和探索。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68.
[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2.
[3] 盧希悅.關于勞動價值論能否與時俱進的幾個理論問題:論勞動價值論的勞動和價值含義、實踐源泉[J].財經科學,2003(1):196.
責任編輯:寸 心
2017-01-03
苗軍(1988—),男,河南濮陽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yè)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
B27
A
1671-8275(2017)02-0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