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修東
(合山市人民醫(yī)院,廣西 來賓 54650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臨床常見的呼吸道疾病,該類疾病病程較長且治愈后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而容易復發(fā),對患者造成了極大的影響;該疾病已成為影響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逐漸引起了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高度重視[1-2]。在臨床,實現(xiàn)對該疾病的有效治療,其有效的診斷是其基礎;同時,近些年影像學的發(fā)展對該疾病正確診斷提供有效支持[3-4]。筆者對近些年CT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療情況進行了說明,具體研究情況如下。
肺病屬于臨床重要疾病,不易治愈且容易復發(fā),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而慢性肺阻塞疾病屬于老年患者常見一類疾病,病情急,不易治愈,且容易導致患者死亡;對于此,臨床應將其作為重點進行治療及護理。關于該類疾病,臨床發(fā)現(xiàn)的主要致病因素主要有環(huán)境因素及個體因素兩類,而環(huán)境因素主要包括吸煙、粉塵及化學物質吸入、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個體因素主要包括遺傳因素、氣道反應及其他因素所導致的肺發(fā)育及生長發(fā)育不良等[5-6]。在臨床,慢性咳嗽、咳痰、氣短及呼吸困難是其重要癥狀,如咳痰中會帶有血絲及膿性痰等;此外,乏力、消瘦及焦慮也是其主要癥狀,而該病癥在嚴重期常出現(xiàn)[7]。
關于該疾病的診斷,在臨床主要有肺功能檢查等方式,如采用用力呼氣百分容積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指標作為其評價依據(jù),該方法變異性較小,且易于操作,在臨床具有較高的使用價值;尚有,胸部X線檢查也是主要方式,如在肺部見肺紋理增粗及紊亂性非特異性改變等,當患者合并有肺氣腫等疾病可初步判定為慢性阻塞性肺疾??;而對于CT檢查,一般如存在難以確認時,可作為其判定檢查標準[8-9]。對于該疾病的治療,藥物治療可對其起到一定治療作用,如采用支氣管擴張劑、糖皮質素激素等,可取得一定的治療效果。
對于中重度慢性肺阻塞患者,據(jù)流行病原學相關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10],該疾病已成為全球發(fā)病率極高的一類疾病,其主要因素于人們生活節(jié)奏加快及塵埃、有害氣體有關;近年來,隨著大氣污染程度的增加我國該類疾病的發(fā)病率逐漸升高趨勢,且具有逐步年輕化的特點。據(jù)相關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11],長期氣流阻塞及肺通氣阻礙是致病的主要因素,且該病因是中重度慢性肺阻塞患者致死的重要病因,在臨床應特別引起重視。在臨床,對于中重度肺阻塞患者,其治療方式首先是緩解患者臨床癥狀及改善肺部功能;然而當前臨床中的常規(guī)治療對慢性肺阻塞患者治療效果往往不甚理想,不能達到完全徹底治愈該疾病,而且在疾病得以緩解后易受其他因素影響而導致疾病反復發(fā)作,嚴重者病情可能較前次發(fā)作時加重[12-13]。因此,常規(guī)治療方式只能起到維持治療作用,而不能實現(xiàn)治愈的目的。
在臨床,多層螺旋CT主要是通過滑環(huán)技術與掃描床連續(xù)平直移動而進行X線掃描,在掃描時,X線管連續(xù)旋轉并進行連續(xù)掃描,檢查床沿縱軸連續(xù)平直移動,這樣管球旋轉與連續(xù)動床同時進行,使X線掃描的軌跡呈螺旋狀,可以取得較好的成像效果[14]。相比較,多層螺旋CT與常規(guī)CT相比,在對患者病灶進行診斷過程中具有以下優(yōu)點:其一,沒有掃描間隔時間,大大縮短掃描時間,提高了診斷效率;其二,實現(xiàn)了快速容積掃描,提高小病灶的檢出率,可有效實現(xiàn)并防止遺漏小病灶,有利于醫(yī)生對患者疾病的正確把握;其三,能進行容積掃描后處理,如CT血管造影、CT三維重建、CT仿真內(nèi)窺鏡等等;其在臨床中應用領域廣泛,具有極高的臨床應用價值[15-16]。
結合分析大量相關臨床研究文獻資料發(fā)現(xiàn)[17-18],對于慢性肺阻塞中央氣道病變患者,采用多層螺旋CT掃描,可以明顯觀察到患者支氣管壁增厚,可能導致的原因為慢性支氣管炎;而對氣道的內(nèi)外徑、氣道壁面積、氣道腔面積及其氣道壁厚度均可通過多層螺旋CT進行測定,還可實現(xiàn)氣管環(huán)骨化和氣道壁輕度增厚程度的顯現(xiàn)。如學者靳先文、宋歌聲等人[19]對慢性肺阻塞患者肺右上葉尖段氣道壁面積和氣道腔面積進行測量,得出慢性肺阻塞患者的氣道壁面積增加、氣道腔面積減少的研究結果。而高維仁、趙慧娟等人[20]采用多層螺旋CT對正常人群與慢性肺阻塞患者的氣管形態(tài)和經(jīng)線進行研究,其結果顯示正常人群與慢性肺阻塞患者存在顯著性差異。
在臨床,官腔狹窄及細支氣管病變均屬于外周疾病的基本特征,一般情況下,普通CT無法對細支氣管病變進行診斷與檢出;而在多層螺旋CT上,病變細支氣管表現(xiàn)主要為肺外周擴張的管狀、環(huán)狀、分支、充氣的結構,其主要原因是由細支氣管壁擴張和增厚造成,其可在腔內(nèi)細支氣管旁纖維化、腔內(nèi)肉芽組織消失情況下見到外周陰影呈分枝狀、線狀和結節(jié)狀陰影[21]。國內(nèi)學者李杰、易星航等人[22]對慢性肺阻塞患者的臨床診斷情況進行了研究,診斷結果指出,采用多層螺旋CT對早期吸氣末影像對于COPD患者的氣泡氣體分布異常具有很好的預測作用,并且通過多層螺旋CT檢測,還能對小氣道病變的病理生理與形態(tài)學改變進行動態(tài)觀察,對患者慢性肺阻塞疾病的早期診斷與病情觀察均有著具有較好的應對性。
除以上所提及的多層螺旋CT實現(xiàn)對臨床病變觀察外,臨床中還可通過多層螺旋CT測定肺容積指標進而實現(xiàn)對患者病情發(fā)展預測性診斷。如學者馬秀梅對其進行了研究[23],學者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采用多層螺旋CT實現(xiàn)對患者肺容積指數(shù)進行測量,慢性肺阻塞患者與健康人群相比,其肺功能指標存在明顯差異,且患者最大呼氣末容積、容積比和肺容積變化比率與正常健康人群相比均存在顯著差異,可見采用多層螺旋CT肺容積成像對實現(xiàn)慢性肺阻塞疾病病情預后的預測性評價具有臨床引用價值,可在臨床推廣使用。此外,方俊華、陳家紅等[24]人采用多層螺旋CT對慢性肺阻塞患者的診斷進行了確認,并采用適當方式對患者進行了隨訪追蹤;研究結果證明,采用CT診斷的敏感性及特異性分別為90.3%和100%,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可見,多層螺旋CT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診斷可作為一種肺功能評估方式,檢查方便,敏感性與特異性好,可在特殊(不能耐受肺功能檢查)的患者了解肺功能的一種途徑,具有一定臨床價值。尚有,麥東浩、左桂光等人[25]在臨床采用多層螺旋CT對慢性肺阻塞患者進行了臨床診斷,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采用多層螺旋CT,相比傳統(tǒng)CT及X射線檢測,其確診率較高,可以實現(xiàn)對患者疾病早期的診斷,有利于患者獲得較佳的治療時間及根據(jù)CT檢查結果,確認病灶并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實現(xiàn)對患者進行治療,實現(xiàn)了精準治療,在臨床具有較好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慢性肺阻塞作為一種以氣流受限為特征的臨床疾病,結合個體患者臨床實際情況采用適當?shù)脑\斷方式實現(xiàn)對病灶的精準診斷,并結合診斷情況精準治療對增強臨床療效具有積極的作用。多層螺旋CT作為一種臨床常用的影像學診斷方法,由于其能夠精準的確認病灶,在慢性肺阻塞疾病的治療中取得了較好的應用。
[1]唐文芳,劉日輝,于雅琴,等.2000-2014年中國40歲以上成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的Meta分析[J].吉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5,41(5):961-968.
[2]Ting Liu,Fa-Ping Wang,Geng Wang等.Role of 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in Asthma an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中華醫(yī)學雜志(英文版),2017,130(6):730-736.
[3]孫雪松,許國磊.麻杏石甘湯加減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fā)作臨床觀察[J].世界中醫(yī)藥,2015,(2):199-201,205.
[4]梁明輝,陳大同,王曉東,等.高分辨率CT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定量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20):5727-5728.
[5]孔偉英.某院2009年-2014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發(fā)病狀況分析[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6,(4):467-468.
[6]蔡樹冰.幽門螺桿菌感染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關性[J].廣東醫(yī)學,2016,37(z2):117-118.
[7]王同生,毛毅敏,孫瑜霞,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動脈高壓的臨床特征及高危因素[J].中華內(nèi)科雜志,2015,54(12):1037-1040.
[8]魏愛平,趙蘇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36例X線診斷探討[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連續(xù)型電子期刊),2014,(23):129-129.
[9]白 宇,王曉華,林 帆,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綜合評估分組與CT掃描評價的研究[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5,38(5):356-360.
[10]劉禮軍,朱愛珍.老年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結核46例治療體會[J].山東醫(yī)藥,2014,(35):103-104.
[11]莊慕琳,李綺雯,李思荃,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大鼠模型構建方法的比較[J].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2014,20(2):294-297.
[12]陳家華,郭述良.不同劑量噻托溴銨吸入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4,(2):86-89.
[13]徐惠惠,金麗娜,曹樟全,等.血必凈和烏司他丁分別聯(lián)合常規(guī)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療效比較[J].中國藥師,2017,20(5):864-866.
[14]周 姝,楊本強,楊忠路,等.多層螺旋CT測定肺容積指標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診斷價值探討[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4,14(27):5293-5295,5310.
[15]王之悅,祝因蘇,陳雪松,等.多層螺旋CT肺小血管與肺截面積比值評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嚴重程度的作用[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6,(2):86-90.
[16]陳一鳴,劉陽,任 何,等.多層螺旋CT低劑量掃描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復查的診斷價值[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6,32(9):1437-1439.
[17]鄭屹峰,沈 健,黃小燕,等.多層螺旋CT肺動脈成像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發(fā)肺動脈高壓的診斷價值[J].全科醫(yī)學臨床與教育,2016,14(3):249-251.
[18]周云春,蔡遠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氣管擴張的臨床特點分析[J].中華肺部疾病雜志(電子版),2015,8(2):46-50.
[19]靳先文,宋歌聲,李進葉,等.利用 CT 支氣管定量分析技術診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應用研究[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5,(7):1166-1169.
[20]高維仁,趙慧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 CT 特征與肺功能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基層醫(yī)藥,2015,(16):2491-2493,2494.
[21]陳淑靖,顧宇彤,張 靜,等.胸部低劑量CT定量指標與肺氣流受限的相關性分析[J].國際呼吸雜志,2012,32(11):833-837.
[22]李 杰,易星航.64層螺旋CT肺容積成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診斷價值[J].臨床肺科雜志,2014,19(3):476-478.
[23]馬秀梅.64層螺旋CT肺容積成像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臨床應用價值[J].安徽醫(yī)學,2013,34(1):67-68.
[24]方俊華,陳家紅,胡慶華,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多層螺旋CT診斷研究[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5,(5):63-63,64.
[25]麥東浩,左桂光,張建中,等.多層螺旋CT低劑量掃描測定肺體積評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J].深圳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7,27(7):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