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莉麗
(合肥市第四人民醫(yī)院四病區(qū),安徽 合肥 230000)
綜合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的作用分析
黃莉麗
(合肥市第四人民醫(yī)院四病區(qū),安徽 合肥 230000)
目的 探討綜合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的作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精神科收治的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76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實施精神科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除常規(guī)護理外,實施加以認知行為干預、心理干預的綜合護理干預。采用護士用觀察量表(NOSIE)、精神患者康復療效評定量表(IPROS)評估患者康復情況。結果 兩組患者經護理干預后的NOSIE、IPROS評分均低于護理干預前,且經護理干預后觀察組NOSIE評分、IPRO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可改善患者精神癥狀,提高其認知能力,促進患者康復。
精神分裂癥;綜合護理干預
精神分裂癥是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現有研究認為其與遺傳、刺激經歷等因素相關,具體病因不明,患者常表現有妄想、思維邏輯錯亂、意志行為障礙、無自知力等癥狀[1]。臨床上常使用抗精神病藥物如多巴胺等,聯合認知矯正、社會技能訓練等心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進行治療[2],在治療期間,綜合有效的護理干預對患者康復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院特選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精神科收治的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76例,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對比調查,探討綜合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的作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精神科收治的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76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8例。所選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3]中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并無其他器質性精神障礙,患者病程均超過1年,住院1個月以上。對照組平均年齡為(35.2±4.37)歲,研究組平均年齡(34.7±5.29)歲,兩組在年齡上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干預
對照組實施精神科常規(guī)護理。
觀察組除常規(guī)護理外,加以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
1.2.1 行為干預
教導并督促患者做好日常個人衛(wèi)生、儀表整理、自主飲食等基本生活技能,使其逐漸適應基礎生活行為。鼓勵并帶領患者參加歌唱、美術、書法、手工等一些文娛活動,并在活動中嘗試與他人交流,以組隊方式進行活動,以此強化患者社交行為。
1.2.2 認知干預
護理人員首先要讓患者及其家屬知悉精神分裂癥的相關知識,使其對疾病及其治療康復有正確的認知,消除患者對疾病的恐懼。對于患者在日常中表現出的錯誤認知、行為,應及時糾正,在不影響患者情緒的情況下,向其陳述正確的觀點,規(guī)范其行為。通過反復介紹自然天氣、新聞時事、人際交流等一類日常事項,讓患者逐漸掌握正確的常識認知,促進其認知恢復。
1.2.3 心理干預
精神分裂癥患者易出現煩躁抑郁、突然興奮等情緒,護理人員應時常關注患者的情緒狀態(tài),對低迷情緒及時開導,對突發(fā)的激動情緒進行平復,避免患者因極端情緒出現自殘、破壞周圍事物等現象。通過各個患者的不同背景,為其訂制相關的心理輔導,除化解其不良情緒外,更應通過心理引導,強化患者優(yōu)良個性,克服性格缺陷,幫助患者建立健全其人格。
1.3 觀察指標
采用護士用觀察量表(NOSIE)、精神患者康復療效評定量表(IPROS)通過問卷計分方式對患者康復情況進行評估。兩份問卷的計分方式均為0-4分制,NOSIE以頻度計分,0分為無、1分為有時、2分為較常發(fā)生、3分為經常發(fā)生、4分為總是;IPROS以康復效果計分,0分為正常、1分為輕度、2分為中度、3分為較重、4分為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問卷采集分數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分析,采用t檢驗,P<0.05顯示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NOSIE評分對比
對照組患者干預前NOSIE總評分為(108.58±7.76)分,干預后NOSIE總評分為(92.32±4.37)分;觀察組患者干預前NOSIE總評分為(106.57±7.26)分,干預后NOSIE總評分為(67.12±8.48)分。從數據可見,經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的NOSIE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但經干預后觀察組NOSIE評分較對照組明顯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IPROS評分對比
對照組患者干預前IPROS總評分為(99.21±17.56)分,干預后IPROS總評分為(74.29±11.47)分。觀察組患者干預前IPROS總評分為(102.87±16.79)分,干預后IPROS總評分為(38.21±7.29)分。經護理后觀察組的IPRO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精神分裂癥患者長期通過精神科藥物進行治療,伴隨的鎮(zhèn)靜效果可能導致患者日漸懶散,甚至出現行為退縮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患者康復。通過行為干預、認知干預、心理干預等多種護理干預方式,能減輕患者煩躁不安的情緒,使其擁有更積極的心態(tài),更能使患者養(yǎng)成正常而規(guī)律的日常行為習慣,逐漸擺脫錯誤認知,形成較好的認知理念,這對疾病恢復有重要的促進作用[4]。
我院對在院治療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干預對比調查發(fā)現,經綜合護理干預后,護理人員所觀察到關于患者的不良行為發(fā)生頻率較實施常規(guī)護理組別較低(P<0.05);且在康復療效上,綜合干預組別較常規(guī)組別各項能力更趨向正常,康復效果較好(P<0.05)??梢姡瑢穹至寻Y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可改善患者精神癥狀,引導其積極心態(tài),提高其行為、認知能力,促進患者康復。
[1] 祝喜福,甘明遠,任 毅,等.32例精神科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死因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刊,2010,12(11):1859-1860.
[2] 梁 蓮,劉金英,何用群,等.心理護理干預對改善精神分裂癥康復期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作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5(8):1102-1104.
[3] 魏 紅.生活社會技能訓練和指導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能力、社會功能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5,21(17):35-36.
[4] 葉郁蔥,工娛治療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自我效能感及療效的影響[J].現代臨床護理,2012,11(6):44.
本文編輯:王雨辰
R473.74
B
ISSN.2095-8242.2017.32.62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