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區(qū)前進小學 翟曉江
1.由“權威”向“非權威”轉變
我們應該允許教師在某些知識領域有不懂的問題而不是絕對的權威。教師可以向學生學習,可以向學生承認自己不懂的問題,可以請學生幫助老師解決教學中的疑難,讓學生消除學習的“神秘感”。教師不應該以“知識的權威”自居,而應該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是一種平等的交流,是一種享受,是一種心靈的對話,是一種生命的呼喚。
如在上《花喜鵲和小烏鴉》這一課時,在創(chuàng)編節(jié)奏這個環(huán)節(jié)上,以往都是老師給學生一個節(jié)奏,讓學生按著老師的要求去拍打節(jié)奏。上課時我先做了一些節(jié)奏練習的鋪墊,然后提議讓學生自由組合,用身體表現自己所編的節(jié)奏,孩子們對這個活動很感興趣,創(chuàng)編節(jié)奏非常認真,而且節(jié)奏創(chuàng)編種類非常多,我感到驚訝同時也非常高興,因為學生們的潛力是大有可挖的,平時自己又做教具、又想節(jié)奏創(chuàng)作那也是有限的,放下架子與同學一起學習,才能使師生真正感受到音樂的魅力。
2.由“指導者”向“促進者”轉變
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而不僅僅是指導者,要變“牽著學生走”為“推著學生走”,要變“給學生壓力”為“給學生動力”,用鞭策、激勵、賞識等手段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
如在學習《跳吧,跳吧》這首歌曲時,這是一首A調歌曲,對四年級學生來說難度還是非常大的,要在以前早就要教學生唱啦,可我嘗試了一下只帶學生找到do音所在的位置,然后讓學生自己去找其它音,學生們很快找到其它音的位置,并且能與我輕聲漫唱,又一次教學的嘗試使我獲得成功,他又證明了在學生已具備一定能力的情況下,老師的“推”是很重要的教學方式。
小學音樂課的音樂作品,作為學生的感知音樂內容的一種媒體,通過這一媒體要得到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的目的,引發(fā)學生的審美感受,進而理解、表達音樂內容。
1.教學語言的形象性
形象是指人、物體的形狀。正因為這一藝術特征,是音樂教學的語言與音樂中的各表現因素產生某種對應關系,運用這一關系,針對小學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差的狀況,讓音樂旋律與現實生活相融合,實之具體想象化,在教學中就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如:在為一年級學生講音階時,教學語言設計為:教師:同學們,我們的教室在樓上,你們是怎樣上來的? 學生:從樓梯上來的。這時就可以演奏音階:1 2 3 4 5 6 7 并介紹這些音一個比一個就像同學們上樓一樣,使音樂形象化。教師:如果一個同學背著沉重的東西上來了,你們聽是不是這樣:1——2——3——4——5——6——7——1 用緩慢速度演奏低音音階。教師:一位同學高高興興地從樓下輕快跳躍的上來,你們聽 1 2 3 4 5 6 7 1。對不對?得到同學們肯定的回答。通過這一教學,使學生對音階的上下行音響表象與上下樓的視覺表象聯系起來了,加深了學生對音階的了解,誘發(fā)了音樂形象的初步理解。同時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情趣,并進行了紀律和安全教育。
2.音樂教材的形象性
小學音樂教材以藝術作品為主體,適應小學生的音樂心里,要開啟學生對作品的聯想、想象,達到視覺和聽覺的相互轉換,產生審美通感的最佳心理,就必須深入挖掘、掌握教材中的形象性內容。課堂上教師利用樂器結合教材內容演奏一些描寫動物活及其聲音的特性音調,讓學生感受,可以啟發(fā)學生的審美聯想。并得到課堂上的豐富的活動鍛煉,如:這是杜鵑鳥的叫聲,最高的叫聲為小杜鵑,中間的為年輕的杜鵑,最低的為老杜鵑。還可以根據聲音的高、低、大、小,理解成杜鵑所在的位置的遠近。音樂教學中選擇形象鮮明易懂的音樂作品,能夠引導學生感知音樂作品中的音樂形象及音樂表現手段。培養(yǎng)音樂素質和藝術修養(yǎng)其最佳途徑是教師應善于挖掘教材中作品所表達的直觀的情感色彩。
1.愛上音樂課——因為音樂教師很可親
音樂是美的藝術,音樂老師應該是美的化身,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老師應該是愛的使者。這種美和愛,單純如學生,卻最能體會。音樂老師可以不漂亮,但一定要活潑大方,音樂老師不一定熱情奔放,一個贊許的眼神就能讓學生久久陶醉。尤其是剛進入小學階段的學生,老師關愛的眼神,真誠的話語,都能打動學生,拉近師生的距離。
2.愛上音樂課——因為音樂課堂很“自由”
黑格爾說∶“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藝術教育是自由地,協調地,在藝術教育過程中 ,施教者和受教者專著于對藝術品的關照,暫時放棄個人的私欲,也超越了規(guī)范和技法,完全處于精神的自由狀態(tài)。對于小學生,這種精神的自由很大程度地受身心自由的影響。一言一行都受牽制,又何來藝術體驗時的精神愉悅?所以我的做法是“悠著點”。欣賞音樂時學生會不由自主地站起來手舞足蹈甚至離開座位,且慢呵斥他的隨意,不妨以贊許的眼神欣賞他的表演,待他心滿意足后自會上座位。
新音樂課程標準指出:如果通過九年義務教育連個音樂興趣都沒有在學生心中建立起來,那就不能不說我們的音樂教育在某種意義上是失敗了。對于小學初始階段而言,如果不能使學生對音樂產生初始的學習興趣,甚至連原有的興趣都喪失了的話,音樂老是難辭其咎的。意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在教學之初就把培養(yǎng)興趣放在首位。讓音樂課成為孩子們的最愛,是引領孩子進入音樂殿堂的良好開端。
總之,通過“生活化、自主化、活動化、情感化”的音樂課堂教學,喚醒了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了學生封存的記憶,開啟了學生幽閉的心智,放飛了學生囚禁的情感,使新課標下的音樂課堂成為師生共同發(fā)展的嶄新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