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王村中學 張愛軍
公民教育綜合實踐活動課屬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范疇,設置此課的目的是:讓學生關注社會,發(fā)現(xiàn)問題,從公共政策角度進行研究,激發(fā)公民情懷,強化責任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1.王村中學坐落在沁河邊,學生大多是土生土長的潤城人,對沁河的實際情況比較了解,這是我們確定研究課題的決定性因素。
2.潤城段沁河水資源存在污染嚴重和利用不合理的問題,這是我們確定研究課題的必要條件。
3.沁河歷史悠久,物產豐美,養(yǎng)育了兩岸勤勞的人民。改革開放以來,潤城經濟飛速發(fā)展,但滋養(yǎng)我們的母親河卻水質惡化,嚴重制約了潤城4萬父老鄉(xiāng)親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些問題成了學生們探索實踐的動力源泉。
從情感上講,學生關注家鄉(xiāng)實際,有助于培養(yǎng)“愛家鄉(xiāng)”的情感;了解相關的公共政策,有利于學生發(fā)現(xiàn)社區(qū)公共政策缺失,提高參與社區(qū)公共政策制定的能力,張揚了公民權利,呼喚了公民責任,培育了公民意識。
從方法上講,在活動前,學生制定活動方案、編制調查問卷、創(chuàng)作宣傳標語、擬寫倡議書;在活動中,學生實地觀察、采訪有關人員,分析調查資料,得出研究成果;在活動后,及時評估反思,總結經驗教訓。
從知識上講,在對“潤城段沁河水資源利用情況”形成理性認知的基礎上,學生掌握了公民教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研究方法和實施過程,為自己將來參與科學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學生的劣勢
我校是一所普通農村中學,地理位置偏僻,信息相對閉塞,學生主要是本鎮(zhèn)子弟,知識基礎不太好、見識較少、能力不強成為我們開展優(yōu)質活動的制約因素。
2.學生的優(yōu)勢
我校學生大都是農家子弟,質樸純真,吃苦耐勞,這成為我們開展活動,收獲豐碩的重要保證;初中學生思維迅速發(fā)展,動手能力顯著提高;長期生活在這塊熱土,“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深厚;學生對沁河這條家鄉(xiāng)河比較了解,這些都成為活動開展的成功因素。
活動前對學生進行了必要的活動知識培訓;在活動中首先對學生進行了必要的安全培訓,開展了實地考察、問卷調查、人物采訪等技術指導,并且讓學生學會了活動方案的制定,模擬聽證會的召開;在活動后,要求學生對活動開展客觀、公正、科學的評價和反思,盤點活動成果,總結經驗教訓。
在活動前,作為“學生”,認真參加了教師給予的必要培訓,了解公民教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相關知識;在活動中,學生是活動的“策劃者”,制定活動方案,自主參與實地考察、問卷調查、人物采訪等社會實踐活動;是活動的“研究者”,弄清楚研究的公共政策的來龍去脈;是活動的“組織者”,開展有序的采訪、安全的調查、縝密的研究、精彩的聽證;在活動后,學生是活動的“總結者”,開展客觀的評價,進行深入的反思。
第一階段:確定主題。
首先,學生設計《問題調查卡》,讓家長、鄰居、親戚、朋友、村干部等提出自己覺得需要解決的公共問題,分析哪些問題是社區(qū)公共政策缺失造成的,并闡述所發(fā)現(xiàn)問題的價值及重要性。再次讓每組同學與家人、朋友、鄰居或其他村民交流,了解到老百姓對“用水”話題最為關注。最后,在羅列出的和“用水”話題有關的問題中,讓學生投票表決,排除其它問題,最后把“潤城段沁河水資源利用情況調查研究”確定為研究課題。
第二階段:制定方案。
全體學生共同規(guī)劃活動方案,然后學生分組,分別在組內制定本小組方案,明確責任分工,填寫活動方案表。各組方案制定完成后,各小組長分別將本組的活動方案向全班同學匯報,論證方案的可行性,并再次在組里進行討論,從而進一步完善了活動方案。
第三階段:搜集資料。
研究問題確定后,然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特長進行分工組合,以小組為單位對研究課題進行調查,收集資料。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考察沁河生態(tài)及水利設施情況,并在星期天向群眾發(fā)放了自制的《調查問卷》。兩個小組分別采訪河道管理委員會的“河長”,咨詢當?shù)芈蓭熓聞账?,了解了本地水資源利用的相關規(guī)定,掌握了已有的處理研究問題的相關法律依據(jù)。兩個小組通過報紙、書籍、網絡、電視,尋找已有的解決問題的政策,并收集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在水資源開發(fā)與利用方面的好做法。
第四階段:研究課題。
問題解釋:學生在課余歸類匯總《調查問卷》,對公共問題進行了科學研究。
政策審視:在采訪“河長”和咨詢律師的基礎上,對已有政策整理篩選,進行有效性評估,確定政策的缺失狀況。
建議新政:參照通過紙質和電子媒介搜集到的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在水資源開發(fā)利用方面的好做法,確定可以吸收的政策,并提出班級的創(chuàng)新建議。
行動計劃:創(chuàng)作宣傳標語,寫倡議書和建議書,并準備舉辦有校領導和政府相關人員參加的模擬聽證會。
最后,“問題解釋組”“政策審視組”“建議新政組”“行動計劃組”四個小組分別制作了自己的精美“展板”和“PPT”,為模擬聽證會奠定基礎。
第五階段:成果展示。
以聽證會的形式開展,顯現(xiàn)媒介是“展板”和“PPT”。
“問題解釋組”講述了研究問題產生的背景;“政策審視組”展示并分析現(xiàn)行的的幾種政策;“建議新政組”為鎮(zhèn)政府出謀劃策,提出整改方案和新政策;“行動計劃組”展示了給鎮(zhèn)長的一封信,制作保護水資源的宣傳報、宣傳牌、小標語,向家長推薦的節(jié)水小竅門,向全鎮(zhèn)人民寫的倡議書。
第六階段:評價反思。
我們采取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并填寫了《評價表》。反思主要以個人“撰寫日志,抒寫心得”、小組“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班級“匯總成果,形成簡報”的形式展開。
[說明]本文(有刪減)是筆者在一次公民教育綜合實踐活動課比賽和交流活動中的作品,對于教學同仁開展教學具有一定的啟發(fā)作用和參考價值,在此與大家分享,以資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