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五華區(qū)紅云小學 張代枰
不知從何時起,我們的語文教學走向了單調乏味,走向了枯燥無趣,以至于學生們討厭語文,害怕語文,甚至于漸漸遠離語文。究其原因,不在于學生,而在于語文教師自己,是我們用死記硬背、機械訓練、保守固執(zhí)關起了語文樂園的大門,讓學生們在這座知識的寶庫面前,只有望而卻步。
新的課程理念強調:“學科教學一定要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毙碌恼n程改革,就是要讓語文課堂活起來,消除學生學習語文的厭倦情緒,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想學語文、愛學語文,會學語文。
良好的師生關系,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能放松地學習、放心的思考。這種狀態(tài)下,學生回答的準確度最高,最容易進發(fā)創(chuàng)造靈感、創(chuàng)新思維。要讓學生“信其道”,必須先使之“親其師”。人都有渴望被關注的心理,課堂上教師關注每一個學生,適時與其進行目光交流,能給孩子溫暖的心理暗示,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始終沐浴在老師關愛的目光中,這樣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滿足他一種心理上的需求,使其在課堂上始終處于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從而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享受到求知的樂趣。如果課堂上,學生敢說、敢于也樂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和觀點,敢于走進教師的心靈。那么你的語文課堂便充滿了和諧,充滿了活力。
因此,作為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環(huán)境中創(chuàng)設一個有利于張揚學生個性的“場所”,讓學生的個性在寬松、自然、愉悅的氛圍中得到釋放,展現(xiàn)生命的活力。這就要求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轉變觀念,從高高的、象征教師權威的講臺上走下來,走入學生中間,蹲下身來與學生平等對話,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和學生一起探討、交流。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學生,把尊重的話語送給每一位學生,把和藹的微笑灑向全體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充滿活力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樂觀情緒和努力探索再成功的強烈愿望。這樣,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學生的靈性得到盡情舒展,學習的欲望被充分調動起來。
語文教師要敢于出新,為了達成教學目標,不必拘泥于一種或幾種教學模式。讓學生覺得語文有趣有味,每節(jié)語文課都有新的驚喜。
在過去,課堂都讓老師給包攬了,老師講地天轉地旋,學生聽得頭昏腦漲,結果是事倍功半。其實這樣的教學,學生累不說,老師也不輕松。新的語文課堂,老師應把課堂的大半個江山讓給學生,而不再是“穩(wěn)坐江山”。教學中,教師只是扮演一個“引導者”的角色,為了實現(xiàn)目標,教師可設計一定的教學策略,采取不同的方法步驟引導學生學習。
例如教古詩《宿新市徐公店》時,我則采用了讓學生畫一畫的方式學習。學生先自學詩句“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師:知道詩句是什么意思了嗎?
生:知道。
師:那你來畫一畫。
學生很踴躍地舉手來畫。一學生很認真地畫了一排排列整齊的籬笆,并在籬笆旁畫了一棵樹,樹上稀稀落落畫了幾片葉子,樹旁畫了一條小路。那繪畫的功底還真不錯。
她還未落座,同學就嚷開了“不對!籬笆不能畫那么密,詩中說‘籬落疏疏’就是說籬笆排列得很稀疏,因此,只能畫幾根籬笆?!?/p>
“你能上來改改嗎?”唰唰唰,他把籬笆擦了許多,只留下很少的幾根?!艾F(xiàn)在你們滿意了嗎?”下面的同學有的點頭,有的在沉思。有雙手舉起來了“小路畫得還不行,詩中說的是‘一徑深’,就是一條小路彎彎曲曲伸向遠方,小路還應畫得再長一點,寬窄再慢慢變化,不能只畫這么短?!痹谕瑢W們的討論交流中,一副表現(xiàn)詩意的圖畫躍然出現(xiàn)了。我相信,學生能把圖畫出來,對詩句的意思也感悟得很深了。
其實,教無定法,只要老師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謀劃教學過程,學生一定會積極參與進來,讓語文課堂成為充滿活力、發(fā)揮他們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陣地。
“在兒童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語文學習不應該僅僅是讀和背,更重要的是鼓勵孩子們敢于創(chuàng)新,敢于發(fā)表自己獨特的見解,這樣我們的課堂才有生機,才有活力。
鼓勵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獨特的見解,這是學生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fā)揮的具體體現(xiàn)。學生一旦養(yǎng)成了這種意識和習慣,課堂教學就會出現(xiàn)生氣勃勃的喜人局面。當然,有時學生的一些獨特見解可能不免有失偏頗,對此,教師也不必急于否定。教師要抓住契機,組織學生討論,并引導學生結合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文章的語言環(huán)境,作者的經歷修養(yǎng)去思考。這樣的討論,既產生了正確的答案,同時又保護了學生發(fā)言的積極性。
在教學完《坐井觀天》一課時,我問學生,讀了課文后,你認為小鳥和青蛙誰說得對?學生紛紛表示小鳥說得對,我準備接著講下去??梢浑p小手老不放下去。我一看,是一個平時老愛鉆牛角尖的男孩,他今天又要搗什么亂了,我有些不高興,但仍勉強壓住心中的不滿,“你有什么要說的嗎?”“我認為小青蛙說的沒錯?!薄盀槭裁??”“小青蛙天天坐在井里,它看到的天的確是只有井口那么大,所以小青蛙說的沒錯?!?聽了這話,我心中一動,學生說的沒錯,小鳥在天空中飛得高,看到的天當然是無邊無際的;而青蛙在井里坐著,它看到的天當然只有井口那么大,青蛙說的是真話、實話,也應該是對的。為什么我備課時就沒有想到呢?“說得有理,你真是一個善于動腦筋的孩子?!蔽荫R上鼓勵了他。接著,我又提問:“那么怎樣讓青蛙知道天到底有多大呢?”真是一語激起千尺浪,學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成語的寓言的理解水到渠成,教師再從文本引導學生走向生活,探究自悟生活中的“坐井觀天”的人和事,從而讓學生真正明白這個成語的人生哲理,終身受益。
總之,教育是門藝術,永遠沒有明確的答案,永恒的標準,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沒有句號,只有逗號。新課程給我們的課堂教學帶來了勃勃生機,也給我們教師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我想,只要我們努力,大膽地實踐,不斷地創(chuàng)新,在教學中尊重每一個生命個體,讓孩子真正在課堂上成為學習的主人,讓語文課堂充滿活力,讓孩子們愛上語文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