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英德市英德中學 張圓圓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
心理健康教育已經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匯,很多人也深刻的意識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該從何做起才能更有效?大家都知道,家庭、學校、社會對學生都有監(jiān)護的責任和義務,但我認為留守兒童作為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是重中之重。這里我就幾個真實的案例證明我的觀點。
案例一:“老師,你別見我媽,她就是個潑婦!”我高一時的一個學生吳某這樣對我說。吳某,上學遲到,上課睡覺,逃學,曠課,上課玩手機。新學期剛剛開學,他是我最操心的一個,后來我聯(lián)系了吳某的媽媽,他的媽媽表示束手無策。我只好靠自己,經過多次的聊天,我得知:吳某是個留守兒童,爸爸在外省工作,從小到大一直媽媽帶著他生活。媽媽自己開了個小飯館,平時很忙,再加上本身性格比較激烈,從小對吳某非打即罵,有時還會將吳某的東西扔出去,叫他走。小的時候他很怕媽媽,現(xiàn)在他長大了,一米八的個子,再加上他已經到了叛逆期,根本無視媽媽的管教,反而和媽媽對著干。媽媽有時候拿他沒辦法,竟然經常被氣哭。那吳某的爸爸就不管嗎?我聯(lián)系了他的爸爸,他的爸爸覺得自己的兒子很優(yōu)秀,而且為了補償孩子缺失的父愛,他滿足吳某的一切物質需要。至此,我才了解,為什么吳某會變成這個樣子,父親一味的溺愛和母親的教育方式的錯誤,造成了今天的局面。之后我一直在想,愛的缺失真的可以用金錢來彌補嗎?是家長想讓自己內心舒服些吧?
案例二:范某在班級人緣極好,甚至和我們班大家都不喜歡的同學一桌都相處的很融洽,但是,他每天沒有目標,毫無學習的動力,有時會午睡過頭,有一天,發(fā)現(xiàn)他玩手機,看科幻小說,我感覺到這個學生需要我的幫助。我和他聊了幾次,發(fā)現(xiàn)范某的媽媽是個打工者,而且是個單親留守兒童,爸爸和媽媽在他很小時就感情破裂,但為了不傷害孩子,他們本著離婚不離家的原則,過著長期分居的生活。他說:“我很自卑,我的家庭不如別的伙伴家庭幸福美滿,我覺得我低人一等,怕他們看不起我,我要很謙卑的和別人是相處,走在村里,我不敢看村里人的眼睛,更不敢聽他們說話,我快速的躲開,因為我覺得他們在談論我、我的爸爸、媽媽。我想學習,可找不到學習的動力,我有了成績又怎么樣,有誰會在乎呢?”又一個留守的犧牲品。
從以上案例,我真實的感受就是,留守兒童的主要問題是缺失親情,家庭教育對他們心理健康的影響是絕對的??梢愿鼧O端的說,他是大多數(shù)心理問題的源頭。家庭教育是處在青春期中學生能否順利走過人生這個轉折期、能否健康成長、成材最重要因素,而家長又是家庭教育成敗關鍵。處在青春期中學生心理問題幾乎百分之百與其家長有著關系、心理問題能否有效解決離不開家長全心全意配合。再看我們以上三個案例中的家長,他們又是怎么做的?我很想問一下,你們把孩子當做什么?留守兒童和其他孩子比更難教育,而老師的教育永遠是治標不治本的,通常情況是家長生病,孩子吃藥,也就是說當孩子有心理問題時候,家長一般不會考慮到自己與孩子心理問題有關系,認為孩子問題就是孩子自己事,我們在外邊辛苦的打工,更加辛苦。隨著大量的農村人口涌入城市,將會有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此時,我覺得有必要對家長進行教育,學校應該定期開家長會,對家長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從根源上解決孩子的心理問題,才能真正的挽救新的時代背景下孩子們的苦惱,使他們做快樂的天使,把童真還給他們。
現(xiàn)在,很多學校也意識到了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有的學校實施“留守學生關愛工程”,加強了對留守學生的管理教育工作;也有的實施了“三個一”活動,即每個月進行一次家訪,每個月與家長通一次話,每學期給家長寫一封信;更有學校建立起由班主任、科任教師和生活指導教師組成的代管家長“一對一”隊伍;“結對子”等,但我們只要靜下來想一想就會意識到,我們的努力治標不治本,心病還須心藥醫(yī),對親情的渴望是人類的一種本能,無論我們怎么做都不能真正的補償孩子所缺失的親情。甚至可以毫不夸張的說,我們的所有努力遠不及家長的一句關心。當然我的意思也不是說學校什么都不用做,我們應該做留守兒童問題轉化的橋梁,“三個一”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示例,留守兒童和家長的交流欠佳,所以我們老師就要充當這個橋梁,及時的把孩子的情況反映給家長,但我認為同時家長應該針對老師介紹的情況及其與孩子的平時交流給孩子寫一封信,也就是說我提議“三加一”, 即“每個月進行一次家訪,每個月與家長通一次話,每學期給家長寫一封信,每學期家長給孩子寫一封信”。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體實施步驟如下。
開學初,建立全班留守兒童的檔案,包括:建檔時間: 性別 出生年月家庭詳細地址 照片 父親姓名 母親姓名 父親工作單位、地址……并詳細記錄他們的學習生活情況,每次周考的成績,進退情況,每次月考的情況,并進行比較,分析問題原因。
選兩位留守兒童作為研究的對象,從學期開始和他們的家長溝通,實施“三加一”活動。期間詳細記錄每一次聊天內容及其周考月考成績,分析進退情況,找出原因。上半學期結束時,整理所有的記錄,進行比對,分析學生生活、學習及其人際關系的變化情況,了解學生和家長關系的微妙變化。并且同其他留守兒童的情況進行比對。
下半學期,總結上半學期的經驗和教訓,根據(jù)不同的情況改變實施策略。認真記錄學生的各方面成長情況,分析家長提供的信息及其書信內容,有重點的對學生進行教育。
總之,大時代背景下,每個人都存在各種各樣的壓力與難處,但這不能成為我們對孩子不負責的借口。學校、家庭、社會應該建立起統(tǒng)一戰(zhàn)線,為留守兒童的成長盡自己的義務,重中之重的是家庭教育,每個在外務工的家長應該排除萬難盡量彌補孩子缺失的親情,請注意是親情不是錢!孟母之所以三遷是為了給他兒子一個好的學習環(huán)境好有助于孩子的成才。退一步講,家長辛苦在外面打拼,不就是為了孩子能過上好的生活,有個好的前途,孩子的心理都已經出現(xiàn)了這樣那樣的問題,你們還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呢?非要等到悲劇發(fā)生的時候才能覺醒嗎?那個時候,我不知道您還能為他們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