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娟
(中國人民大學 哲學院,北京 100872)
論德性與幸福
張麗娟
(中國人民大學 哲學院,北京 100872)
人是有限理性的存在者,康德以此為出發(fā)點在德性和幸福的關系中闡釋了他的幸福觀。人性中感性的一面欲求自然幸福,它是在道德之外的,沒有道德價值;人性中理性的一面欲求自由,自由意志追求符合道德律的幸福,即道德幸福,道德幸福是在德性之中的。善良意志要求每一人都是目的,因此每個道德主體在追求自己的幸福時,要把他人對幸福的追求看做是出于義務的責任,這就達到了康德的目的王國。目的王國要求實現(xiàn)至善,即德性和幸福的統(tǒng)一,那么上帝是德福相配的分配者。在上帝那里,德性就是幸福,幸福即德性。
幸福 ;德性;自然幸福;道德幸福;信仰
在《道德形而上學原理》中,康德的幸福是在理性之下的,給人的感覺似乎永遠不可達到,而是一個以某種方式激發(fā)我們持續(xù)奮斗的目標,類似“浮士德”精神,永遠在追求之中,不能滿足。然而,人性中感性的一面又需要獲取幸福體驗,滿足人類的情感和精神需求。在理性和感性的爭斗中,康德把幸福分了三個層次:自然幸福、道德幸福、信仰幸福。這是合于康德道德哲學的三個層次:通俗道德哲學到道德形而上學,過渡到實踐理性批判的思路的。
德性存在于純粹的道德領域之中,幸福則在世俗的生活領域中,這兩個范疇就進入了二律背反,是純粹理性到實踐理性的必然結(jié)果。在康德那里成為一個幸福的人和一個道德的人是不同的。在世俗的生活領域,我們按照感性欲求和自然偏好的原則、按照追求自然幸福的原則行事;在純粹的道德領域,我們遵從理性、按照完全符合純粹意志的道德原則行事??档聻榱私鉀Q這個問題提出了“德福”論,即在純粹理性之中,二者是一致的。因此,重要的不是要獲取幸福,而是如何才能配享幸福。
“幸福的意圖是個人所先天確有的前提,屬于每個人的本質(zhì)”,“獲得幸福必然是每個有理性但卻有限的存在者的要求,因而也是他的欲求能力的一個不可避免的規(guī)定根據(jù)”。[1]34在康德那里,人是有限理性的存在者,因此感性欲求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說追求這種幸福是人的本性中應有之意。因此,可以說幸福是每一個人的責任,任何想要忽略或者否定幸福的理論是有悖人性的,是站不住腳的。
然而,“幸福是個很不確定的概念,雖然每個人都想要得到幸福,但他從來不確定,并且前后一致地對自己說,他所想望的到底是什么?!盵1]36幸福是一種經(jīng)驗性的概念,與人們的偏好、情感密不可分,因此幸福觀念是帶有很大的主觀性的,隨著時間和地點而變化,即使是同一主體對幸福的概念也是很不同的。幸福是對自然所賜的滿足,從而是對他當做外來贈品來享受的東西的滿足。此時的幸福不過是一種對自身狀態(tài)的滿足感,是可變化的,主觀的,即是一種私人的幸福?!澳欠N只是作為達到另外目的而成為善良的行為,這種命令是假言的?!盵1]31雖然康德認為按照幸福原則實施行為是某種程度上的善,但是這種善是一種相對的,有條件的善,是質(zhì)料的、假言命令的善。那這種幸福能否普遍化,成為道德的根據(jù)呢?
從上面的分析可知:一方面,自然幸福是很私人的幸福,是主觀的。它從滿足感中延伸出來的,是偶然的。每個人對幸福的體驗與經(jīng)驗和偏好有關,不過是在表達一種個人的情感訴求。即使是同一個主體對幸福的概念也是變化著的。這種偶然的幸福觀,是不能普遍化的。另一方面,有條件的自然幸福是獨立于道德之外的,我們不能探討其是善還是惡。勇氣、果斷、堅韌這些氣質(zhì)的屬性,在許多方面是善的,但如果被惡人所使用,那它就是極其有害的。幸福、名譽、財富等都是道德中立的,既可能是善的,也可能是有害的。只有善良意志才是無條件的善,具有一貫性的,可普遍化的定言命令?!霸谑澜缰畠?nèi),一般而言甚至在世界之外,除了一個善良意志之外,不可能設想任何東西能夠無限制地視為善的?!盵1]42
總之,我們可以說自然幸福是私人的幸福,不涉及到與他人的義務。這種幸福觀是主觀的、偶然的,不具有一貫性的。同時,自然幸福是外在于道德的,外在于德性的。它更多的顯示了道德中性,是時善時惡的。如果僅從自然原則出發(fā)的幸??赡軙е聬海瑫g道德的純潔性和崇高性。自然幸福是經(jīng)驗的,不能普遍化,而德性是可普遍化的。不能被普遍化為道德原則。形式化的普遍化的準則呼之欲出,這也就要求從通俗的道德哲學上升到道德形而上學。
盡管感性欲求總是優(yōu)先于理性,但是作為理性的存在者,人畢竟不是動物,理性才是人最本質(zhì)的表現(xiàn)??档抡J為理性不是謀求幸福的工具,而是為了更高的目的才賜予被造物的。“事實上,一個理性越是處心積慮地想得到生活上的舒適和幸福,那么這個人就越是得不到真正的滿足?!盵1]11這里的理性僅僅被當做工具理性,是無法靠近道德的?!袄硇运逃械氖姑褪菍崿F(xiàn)這一理想,而不是幸福,它作為最高的條件,當然遠在個人意圖之上”,[1]11那么,理性不應該僅僅當做達到幸福的工具,人們是為了更高的理想而生存,理性的使命是要實現(xiàn)這一更高的理想。因此,正是理性的存在,人才有了作為理知世界成員的資格,也因此具有可以擺脫自然原則的自由意志。自由意志使得人們必然以道德原則來規(guī)定自身的行為,即按照道德律追求幸福。那么,純粹道德領域的道德律怎么才能在生活領域?qū)嵤┠兀?/p>
道德律是抽掉了偏好、情感等自然原則,只考慮作為一般理性存在者的善良意志的道德原則。它是構(gòu)建在純粹理性之上的,是可普遍化的,存在于道德領域中??档抡J為是通過人對道德律的敬重可以實施道德律,某種意義上這種敬重是一種理性。他說:“對道德律的敬重是一種通過智性的根據(jù)起作用的情感,這種情感是我們完全先天地認識并看出其必然性的唯一情感。”[2]101敬重的產(chǎn)生在于道德律的純粹性,而人是有限理性的存在者,在理知的世界里,面對純粹的道德律會產(chǎn)生自卑之感。正是在這種自卑感之上會產(chǎn)生一種對道德律的敬重,這樣道德主體才具有實踐的力量,才使得道德律可以在生活領域中得以實現(xiàn)。道德領域和生活領域通過敬重感相合就使得道德和幸福的統(tǒng)一。
這時的幸福就是與理性相關,受道德律約束的幸福。它已經(jīng)加入了意志的規(guī)定因素,不再是上述的感性的自然幸福,而是具有道德價值的幸福,是一種道德幸福。這種道德幸福不像上述自然幸福那樣是偶然的、可變的幸福觀,而是可普遍化的客觀化的幸福觀,只有這種超出了經(jīng)驗的幸福觀,才能保證道德的純潔性。
在康德那里,道德律作為形式化的道德原則,是定言命令:要只按照你同時認為也能成為普遍規(guī)律的準則去行動。這個法則要求主體按照善良意志行為,也就是說,當主體作出行為時要把行為準則通過自身的意志使準則變?yōu)槠毡榈淖匀灰?guī)律。從這里可以推出在實踐領域的一條準則:“你的行動,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都同樣看做是目的,永遠不能指看做是手段”[1]37。這就意味著道德主體在行為時,要使道德準則普遍化為道德律;在生活領域中,道德主體不僅對充分考慮個人德性的獲得,還要充分的尊重其他人的德性。
對幸福而言,即是不但要考慮自身的幸福,把幸福當做一種義務,同時又要充分的考慮別人的幸福,把他人的幸福也當做是一種義務,即尊重每一個人的幸福??梢哉f,追求他人的幸福是自身配享幸福的前提。但是把他人的幸福當做自身的義務是一種出于義務的行為,而非是合于義務。在康德那里出于義務的行為不是為了要獲得外在于義務的什么東西,僅僅是出于義務??梢缘贸?,追求他人幸福的義務不是為了自身幸福的實現(xiàn),而是關心道德幸福中的德性,每一個道德主體都應該獲得德性。因此,使得道德幸福普遍化。
這種對“人是目的”的領悟和對他人目的追求,包含了一個人對自己和他人尊嚴的領悟,正是對自己和他人尊嚴的領悟?qū)蛄四康耐鯂睦砟?。每個人都需要把幸福作為他們的目的,因此,如果一個人把他人的幸福作為這個人的目的,這個人也就促成了目的和諧和一致,在某種程度上對目的王國的實現(xiàn)有所貢獻。因此如果一個人拒絕促進他人的幸福,這個人也就是在阻礙目的王國的實現(xiàn)。因此如果每個人都把促成他人的幸福當成一種義務,把每一個他人都當做目的看待,那么就會同時促進人自身的完善,達到一種和諧的倫理共同體,這就是康德的目的王國。
總之,立足于人是有限理性存在者,導出了人是有自由意志的,必定要服從道德律,追求道德幸福。在追求自身的幸福時,也要追求別人幸福的實現(xiàn),這是出于義務的,符合“人是目的”的,最終達到自身完善和促進他人幸福的目的王國。在目的王國里,善良意志的善全部被實現(xiàn),即達到至善的境界,幸福和德性就合于至善,即與德性相匹配的道德幸福的境界。在擁有了道德幸福的同時,也就內(nèi)在的具有了德性,德性和幸福的關系不是分析的,而是先天綜合的。
當達到康德的目的王國時,德性和幸福就在至善中統(tǒng)一,也就是說德性就是幸福,幸福就是德性。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不盡然,擁有德性的人不一定獲得幸福,很幸福的人并不一定是有德性的人。在理論上,目的王國中德性和幸福是相合的,然而現(xiàn)實中由于種種外在的原因,德性和幸福并沒有等比例。那么究竟由誰來分配幸福和德性的比例的正義呢?康德認為是上帝。
上帝保證至善的實現(xiàn),只有在上帝那里,德性和幸福是完全相通的、相配的,即在一個超感性的世界中二者是統(tǒng)一的。因為人性是有感性和超感性之分的,人不僅感性的存在這個世界上,還超感性的存在著。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在的,在上帝那里是一個完全自由的世界,是無所謂善惡的,也就不會出現(xiàn)德性和幸福的不統(tǒng)一。也就是說相信上帝是正義的分配者,會正當分配德性和幸福的比例。也只有上帝才可以解決德福相配的難題。上帝是全知的,能夠透過紛繁的現(xiàn)象清晰地辨別隱藏在人道德行為背后的動機,保證道德的純潔性;上帝是全能的,能夠解決德福相配的正義問題,保證至善的可能性;上帝是全在的,時間和空間的無所不在,此世沒有獲取相應幸福的,在彼岸一定會獲得與德性相配的幸福??梢娚系鄣拇嬖谑堑滦院托腋=y(tǒng)一的前提條件,也是必然結(jié)果。在上帝那里,幸福和德性不再相互牽制,德性就是幸福,幸福就是德性。
同時,康德認為信仰上帝是建立在道德意識上的基礎上的,理性不能在任何地方找到上帝。道德律是不需要用上帝來保證的,它依賴于自由意志,但是上帝卻是依賴道德律而存在??梢?,道德還是無法獨立于宗教,仍然是一種信仰的幸福、希望的幸福。這種信仰的幸福最終還是帶上了神學的意味。德性和幸福最終還是統(tǒng)一在了不可知的世界,這種希望給了塵世生活中的人指明了信仰之路。在信仰中的幸福是康德解決德性和幸福統(tǒng)一的出路。信仰的幸福最終是在一個虛幻的彼岸世界中實現(xiàn)的,這種幸福離塵世太過遙遠。可以說,康德用一種理想主義解決了德福相配的難題,但是理想并不能代替現(xiàn)實中缺失幸福的失落感和無奈感,因而在某種意義上說,康德的解決方法是不全面的、有局限性的。
可見,康德的幸福觀是貫穿在德性和幸福的關系之中的。他立足于人是有限理性的存在者,認為感性的欲求是無可避免的,肯定了自然幸福的意義。自然幸福是無善無惡的,是在道德之外的,不具有道德性,不應該成為人追求的全部幸福。人作為理性的存在者,應該是自由的存在,應當發(fā)揮自由意志的作用,追求符合道德律的幸福,也就是道德幸福。道德幸福要求人把自身幸福的追求和他人對幸福的追求都看做是義務,即每一個人的幸福對主體來講都應該是一種出于義務的責任。進而達到了康德所建立的目的王國,每一個人都目的。目的王國就意味著至善的實現(xiàn),德性和幸福就是統(tǒng)一的。保證德福相配就必須依靠上帝的存在,就是一種信仰的幸福。信仰上帝最終走向了彼岸的、虛幻的幸福,是康德理想主義的體現(xiàn)。無論他的解決方法是否可普遍化,他的幸福觀對當今社會還是有很大的啟示意義的。當今社會大肆追求個人感性幸福,道德幸福觀使人更關注德性,有助于建設良好的社會道德秩序。人是一種需要理想的存在者,只有相信會有一個德福相配的世界,才能使得現(xiàn)實生活領域中的人為了此目標而不斷奮斗。
[1][德]康德. 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 苗力田,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德]康德. 實踐理性批判[M]. 鄧曉芒,譯.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李俊丹 校對:周冰毅)
B829
A
1673-2030(2017)02-0105-03
2017-05-03
張麗娟(1987—),女,河南鄭州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