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妙玲
(廣東省江門中醫(yī)藥學校,廣東江門529000)
以賽促學學以致用
——談國學知識競賽在中職衛(wèi)生學校國學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蘇妙玲
(廣東省江門中醫(yī)藥學校,廣東江門529000)
競賽是評價教學質量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全國掀起“國學熱”之際,國學知識競賽也逐漸進入校園。針對其能否在中職衛(wèi)生學校國學教育中起到應有的作用,筆者主要從學生的“學”與“用”兩方面進行探討。
國學;知識競賽;國學教育
如今,技能競賽已成為培養(yǎng)、選拔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一個重要平臺,也因此越來越受到各大院校的青睞。這些技能競賽一方面有利于學生鞏固基礎知識,另一方面能使學生學以致用,培養(yǎng)學習興趣。借助競賽帶來的積極效應,專業(yè)課教師將技能競賽帶入課堂,“寓賽于教,以賽促學”,嘗試解決傳統(tǒng)課堂“學生沒興趣,學不能致用”這一棘手問題。國學教育中,國學知識競賽與其他專業(yè)技能競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換句話說,語文教師如能巧妙利用國學知識競賽對學生進行國學教育,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知道,國學教育的途徑多種多樣,環(huán)境熏陶、誦讀識記、故事啟蒙、游戲鞏固……我們不能否認以上途徑的有效性,但對于中職生來說,國學知識競賽在國學教育中無疑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國學,一國所固有之學術也。國學知識是小學、初中乃至高中語文的必考內容??梢?,了解國學知識,對于語文學科的學習是多么重要。然而,即使國學教育再重要,如果學生不能很好地接受它,也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在普通高中,大部分學生會在升學壓力的推動下或主動或被動地接受國學教育,而在中職衛(wèi)生學校,語文學科一直被邊緣化,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本來就不大,如再不斷給他們亂灌輸國學知識,結果也只是得不償失。當然,只要用對方法,對學生進行國學教育也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中職生文言文基礎不扎實,語文教師如果能利用國學知識競賽調動其學習國學的興趣,他們依然能很好地吸收國學精華。例如,在國學知識競賽中有這樣一道題:“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句話中“五臟”指的是什么?試想,作為一名中職衛(wèi)生學校的學生,他會對這個問題不感興趣嗎?即使不感興趣,看到這樣的題目,學生難道就沒有欲望去了解嗎?舉辦國學知識競賽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更好地接受國學,學習國學,最終被國學熏陶。
1.1 利用國學知識競賽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背誦國學經(jīng)典,激發(fā)學習動力
國學是中華民族經(jīng)過五千年文明發(fā)展沉淀、流傳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產(chǎn),博大精深。國學教育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循序漸進地進行。這就意味著,國學知識競賽題目必須根據(jù)教育對象的特點進行設計,這樣才能讓學生更有針對性地背誦國學經(jīng)典。在中職衛(wèi)生學校,學生醫(yī)德培養(yǎng)是教育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這一任務無疑更多地放在了語文教師的肩上。國學教育對于提高學生醫(yī)德修養(yǎng)水平有著深遠影響。國學知識競賽是一類為了讓大眾更加積極地學習、掌握國學知識,掀起社會學習熱潮,取得較好社會效益而組織的活動。教師完全可以借助國學知識競賽這一形式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背誦國學經(jīng)典。在這樣一種國學學習熱潮中,學生學習也就有了明確的方向、充足的動力。
1.2 利用國學知識競賽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國學經(jīng)典,培養(yǎng)鉆研精神
舉辦國學知識競賽的目的不是讓學生背誦幾部國學經(jīng)典,而是讓他們更深入地了解國學經(jīng)典。競賽結束后,學生應對自己的不足進行總結。競賽中遇到不懂的問題時,會促使學生賽后多方尋求正確答案,從而更深入地了解國學經(jīng)典。國學學習最忌淺嘗輒止,國學知識競賽能讓學生持之以恒地學習下去。有了這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鉆研精神,還有什么是學不會的呢?
1.3 利用國學知識競賽引導學生閱讀國學經(jīng)典,擴大知識面
如果只是投入到機械的學習中而不去涉獵那些課外知識,會對學生的人生產(chǎn)生一定影響。知識面窄的學生,視野必然不夠開闊,知識層次必然不夠豐富,而成年后的精神營養(yǎng)也必然不充足,一旦走向社會,后果將不堪設想。作為一名中職衛(wèi)生學校的語文教師,我們在國學教育中不能照本宣科,應給學生灌輸更多的課外知識,滿足他們對知識的需求。在中職衛(wèi)生學校開展國學知識競賽,應將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上。作為語文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文化精華非常重要,對文化的傳承有著重要意義。在國學教育教學過程中,應時刻注意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讓他們每個人都成為會閱讀、懂閱讀、有文化的人。只有這樣,學生的知識面才能得以擴大。
國學大師章太炎說:“國學之不知,未有可以與言愛國者也?!眹鴮W乃國民之根本、文化之源泉、華夏民族之靈魂。沒有源頭,將沒有華夏民族傲立于世界東方;沒有活力,將沒有中華之發(fā)展;沒有發(fā)展,將沒有國學之明天。國學,不僅是一種已經(jīng)存在的僅僅需要我們去繼承的國之精髓,還是一種需要我們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循著古人足跡發(fā)展升華的國之學術。
可以說,通過國學教育,深化學生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讓他們成為有教養(yǎng)的人,這就是國學教育的最終目的。國學教育是現(xiàn)行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承中華文明,提升人文素養(yǎng),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zhàn)略舉措。曾經(jīng)有教育專家做過一個統(tǒng)計,接受過國學教育的兒童不管是智力提升還是知識積累,都比同齡人好很多。所以說,學校開展國學知識競賽,不能單純地為了弘揚傳統(tǒng)文化,展現(xiàn)國學魅力,普及和宣傳國學知識,更為重要的是促進學生間國學知識交流,擴大國學影響力,在學生中形成一種認知國學、學習國學、弘揚國學、運用國學的良好氛圍。
從2004年興起“國學熱”“讀經(jīng)熱”至今,國學文化傳播和教育已經(jīng)積累了十幾年的經(jīng)驗。學識的可貴在于學以致用,競賽的精彩在于過程。國學知識競賽是一場觸摸文明的競賽。學生不僅可以在競賽中檢驗自己對于國學知識的積累,還能以趣味學習活動的形式,學習更多更有用的國學知識,最終達到提升職業(yè)素養(yǎng)的目的。為了實現(xiàn)這個最終目的,開展國學知識競賽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3.1 形式不花哨
國學文化博大精深,進行國學教育并不是對古人行為的全盤接受,更不是搞形式主義。古人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我們可以引用和借鑒,可以大膽實踐與改進。讓學生學習國學,并不是要求他們記住什么,而是要在他們的心靈深處埋下熱愛祖國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的種子,在他們身上打下一個自己是中國人的文化烙印。國學教育重點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與人融洽相處能力、科學的學習方法、從容的生活態(tài)度等實實在在的東西,并非是身著長袍、三叩九拜等外在形式。
3.2 內容不寬泛
國學教育選取的內容應該是適合現(xiàn)代教育的精華,去掉不適合現(xiàn)代教育的封建禮教之類的內容,這就要求我們明辨哪些是精華,哪些是糟粕,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因此,確定國學知識競賽內容范疇時不要大而全,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如《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論語》里面有許多對學生有益的內容,可以從中選取一些與專業(yè)密切相關的內容。
3.3 注重培養(yǎng)文化自覺
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在線平臺獲取知識固然重要,但學生能否將所學知識內化于心才是國學教育中更應被關注的。這種“內化于心”不是對知識簡單的了解和掌握,而是將知識點與觀念落實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開展國學知識競賽不能僅僅停留在知識水平的提高上,還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文化自覺。
國學教育不是簡單的知識教育,而是經(jīng)典傳承、文化弘揚。因此,我們必須意識到國學知識競賽不是讓學生“學學《弟子規(guī)》、背背《論語》”,不是簡單的“走走秀”,要以賽促學,學以致用,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國學,挖掘其價值和精華,以此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G424.28
B
1671-1246(2017)11-00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