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青浦區(qū)白鶴幼兒園 趙 嵐
科學探索活動以其內容的新穎、現象明顯、趣味性濃、操作性強等特點,充分滿足了幼兒的好奇心與探究欲望,深受幼兒的喜愛。
小班年齡的孩子對周圍世界充滿無限的好奇,對他們來說,聲音是美妙的,對能發(fā)出聲音的東西更是好奇無比的。于是,本學期我們班的科探區(qū),投放了各種聲音的材料,讓幼兒通過對材料和物品的操作、觀察、比較、分析中,充分自主發(fā)現聲音、探究聲音的奧秘。
觀察:苗苗和澄澄在探索區(qū)爭搶喜羊羊的撥浪鼓。于是,我對他們說玩玩具時,遇到問題,小朋友可以怎么解決。他們說要輪流玩。我說:好的,那你們輪流試試怎么樣讓撥浪鼓發(fā)出好聽的聲音,比一比誰的辦法多。再試試讓其他玩具也發(fā)出聲音來。
分析:喜歡擺弄是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對任何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都會玩玩、試試、摸摸、看看,對能發(fā)出聲響的東西就尤為感興趣。
調整: 材料投放時,可以投放材料品種少一些,同種材料要多一些。如投放捏的、搖的、敲打的聲音玩具時,同一品種數量多一些。
跟進:孩子們能夠分享交流自己拿到的玩具是怎么發(fā)出聲音的,還會教不會玩的幼兒怎么讓玩具發(fā)出聲音來。
觀察:今天探索區(qū)心堯將各種發(fā)聲玩具玩了一遍后,開始用琴棒東敲敲西敲敲。
我便對他說:你發(fā)現你用這根棒子敲出來的聲音,都一樣嗎?他說不一樣。那請你把你敲出來的不同聲音等會跟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于是,他開始到處找材料敲打,聽辨聲音的不同。
分析:小班幼兒喜歡新鮮的事物,經過一段時間的操作擺弄,對于探索區(qū)現成的發(fā)聲玩具已經失去了熱情和積極性。
調整:根據幼兒的興趣,將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各種不同材質的瓶子、罐子、鍋子、餅干盒等,讓幼兒敲打探索發(fā)出的聲音是否相同。
跟進: 幼兒每次探索活動都非常積極,能夠通過敲打不同的瓶瓶罐罐、玻璃等、塑料物品探索出不同的聲音。
觀察:探索區(qū)的瓶瓶罐罐,曦曦敲打了一會后,就說:老師我不想玩這里了,我要去玩益智區(qū)。
分析:幼兒經過一段時間,已經對各種物品的聲音有了初步的探索,但是一直處在擺弄敲打中,停滯不前,需要有一定挑戰(zhàn)性的活動,激發(fā)幼兒繼續(xù)深入探索聲音的興趣。
調整:讓幼兒嘗試自制聲音玩具。提供大口徑的瓶子,以及物品(大米、赤豆、棉花、紙、雪花片、積木)等。
跟進: 幼兒非常喜歡制作會發(fā)聲的瓶子,能夠探索出棉花和紙是沒有聲音的。
探索活動中,“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并運用于新的學習活動,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tài)度和能力"是《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對我們提出的建議要求。幼兒通過探究操作材料和實驗后,都有了一種表達的潛力和傾向,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感受、體驗和發(fā)現,在這時我們可以為幼兒提供寬松自由的氛圍讓幼兒與同伴、與老師交流自己的操作結果與困惑。
1.材料投放具有生活性,激發(fā)幼兒對聲音的探索興趣
由于小班幼兒的科學知識經驗貧乏,因此小班科學探索活動的內容和材料應多來源于幼兒的生活。如在制作好玩的瓶子時,和孩子一起收集各種瓶子罐子以及大米、綠豆、棉花、紙等生活中的材料。這樣的探索活動所選擇的主要材料是幼兒生活中所熟悉的,因此他們倍感親切,會大膽去操作,并對生活中這些習以為常的物品能變化出那么有趣的現象而驚訝,進而激發(fā)了對科學探索的興趣。
2.材料投放要有操作性強、便于幼兒動手的材料
針對小班幼兒直覺行動占優(yōu)勢的特點,小班幼兒非常喜歡操作擺弄材料,更喜歡操作性強,便于動手操作的材料,如投放各種瓶子罐子時,盡量提供開口大一些的瓶子罐子,便于幼兒往里面塞材料。
3.材料投放要有遞進性,滿足幼兒循序漸進的探索過程
幼兒對聲音的探索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選擇材料的投放上要注意材料的遞進過程。從一開始的隨意擺弄操作發(fā)聲玩具開始,有了一定的興趣和基礎后,讓幼兒嘗試自己制作發(fā)聲玩具;當幼兒能夠制作出發(fā)聲玩具后,再提高難度,進行發(fā)聲玩具的配對、排序等益智游戲。最后提供低結構材料,各種紙、瓶子罐子盒子等,自由探索怎么樣讓這些物品發(fā)出聲音來,從中感知聲音的不同奧秘。
1.觀察是有效指導的前提,更好的發(fā)揮教師引導者、支持者、教育者的作用
觀察是在幼兒互動中運用看、聽交流,思考等技巧,了解幼兒,根據不同的情況及問題,開出不同的處方,很好的發(fā)揮引導者、支持者、教育者的作用,以滿足幼兒的需求。這樣可以準確地做出是否進行指導,以及以何種方式指導。才能及時促進幼兒更有價值的探索行為發(fā)生,才能真正引發(fā)幼兒探索的主動性。
2.教師通過適時的質疑,促使幼兒積極地探索、找尋結果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建議教師“支持和鼓勵幼兒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動手動腦尋找答案或解決問題”。我們應該在幼兒感興趣的活動中去鼓勵他們探索,給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發(fā)現的機會,促使他們有所反應,從而激發(fā)他們思維的火花,促使他們積極地探索、找尋結果,最終使他們的認知結構達到更高水平。如:會響的瓶子中,有的瓶子會發(fā)出聲音,有的瓶子不會發(fā)出聲音,引導幼兒思考探索瓶子中裝了哪些東西是有聲音的,哪些東西是沒有聲音的。
3.教師通過鼓勵幼兒猜想與驗證,掌握科學探索的基本方法
科學探究的方法很多,猜想與驗證是科學探究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多鼓勵幼兒利用已有經驗進行大膽的猜想和假設,與同伴互相質疑,并在操作活動中驗證。如用同一個工具敲擊不同的材質的物品時,發(fā)出的聲音一樣嗎?再例如紙能發(fā)出聲音嗎?怎么讓紙發(fā)出聲音呢?不同材質的紙發(fā)出的聲音一樣嗎?讓孩子們在猜想中進行實驗驗證,獲得的經驗才是自己的。
總之,適宜的材料是引發(fā)小班幼兒開展科學探索活動的重要因素,教師在重視提供適宜的材料的同時,還應注意以幼兒能理解的方式去引導關注材料的操作以及所發(fā)生的結果和變化,引導他們感受探索操作的過程與結果的關系。通過教師有效的指導策略促進幼兒觀察、發(fā)現、探究、思維等能力的發(fā)展,為幼兒形成良好的科學探索品質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