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羅陽城郊中心學校 繆麗娟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科普說明文既是一種重要的文體,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不僅能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還能普及學生的科學知識、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但是,由于科普性說明文趣味性相對平乏,導致在教學過程中,容易造成教師機械講授、學生被動接收,變成了單純的科學知識普及課,從而弱化了“語文味”。
開展科普說明文語言訓練的方法有很多種,但很多教師往往忽略了科普說明文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學方法,那就是聽、說、讀、寫。聽、說、讀可以打破模式化、改變生硬化的教學;寫,可以讓學生自主拓寬知識面,發(fā)揮想像力和提高寫作能力,從而更深一層理解和體會科普說明文。聽、說、讀、寫能力的本質是語言和精神同構共生的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就是開展科普說明文教學語言訓練取得實效的最好表現(xiàn)。
聽,就是讓學生通過聽覺去辨別語音、理解語意、品評語境。在科普說明文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創(chuàng)設豐富的語境,(如讓學生在課堂上聽錄音、老師或個別學生的朗讀等)激起學生在豐富的語境下聽的欲望,然后讓學生通過認真聽之后進行發(fā)言交流。如《松鼠》一課的導入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小動物嗎?
生:喜歡。
師:那誰愿意告訴老師,你喜歡什么小動物?你為什么喜歡這種小動物嗎?
生:我喜歡小白兔,因為小白兔很可愛,它兩只長長的耳朵總喜歡豎起來,一雙紅紅的眼睛就像……
生:我喜歡小狗,因為我家就養(yǎng)了一只小狗,它是我的好朋友,每天我放學回家……
生:……
課堂氣氛一下子就活躍了起來。然后我趁熱打鐵地對學生說:“老師也喜歡小動物,你們想知道老師喜歡什么小動物嗎?”接著我就簡單描述松鼠的一些情況及播放松鼠的生活視頻,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后,設置一些如松鼠平時是吃肉還是吃果實、松鼠喜不喜歡曬太陽、松鼠是喜歡住在樹上還是喜歡住在地下等問題,讓后讓學生聽課文朗讀后回答出這些問題, 使學生直觀形象地了解了松鼠的特點,形成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引起學生深入了解的期待。所以,在語言的交流環(huán)節(jié)中合理地創(chuàng)設語境,使得語境與語言相互結合,變成一個不可分離的整體,將可以有效地保障語言交流的順利。
說,就是能正確使用語言,有效地組織語言來表情達意,同時能運用姿勢、表情、手勢以增強語言的表現(xiàn)力。在科普說明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說明文文本中的趣味因子,激發(fā)學生通過討論進入文本學習的熱情。如在教學《新型玻璃》一課時,我先引導學生學習了第一種夾絲網(wǎng)防盜玻璃,知道這種玻璃的特點是自動報警,作用是防盜。然后我設計了“小小推銷員”這個環(huán)節(jié),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了解其它玻璃的特點和作用又是怎樣的,先在小組里交流,然后派代表以推銷員的身份按照 “我們生產的是_________玻璃,它的特點是_________,有_________的作用,主要適用于_________?!边@樣的形式進行介紹,既能讓學生對各種新型玻璃的的名稱、特點、用途等說得清清楚楚,又能讓學生在說的過程中,將文本語言內化成自己富有個性的語言,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得有情有趣。最后拓展時,我還設計了“小發(fā)明家”環(huán)節(jié),學生都能踴躍地說出自己想要發(fā)明的新型玻璃的特點、作用和適用范圍。這樣圍繞文本,創(chuàng)設一些生動有趣的問題,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里暢所欲言,不失為一種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好方法。
聽、說、讀、寫四個方面,讀是前提。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指導學生閱讀來傳授知識,而學生可以通過讀來獲取知識。在科普說明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通過巧妙設問、點引等方法,讓學生讀通、讀懂課文,還要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文之后,主動閱讀課本介紹相關事物或事理的書籍信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如在教學《鯨》一課時,我先提出鯨有沒有魚鱗、有哪兩大類、吃什么東西、要不要呼吸、要不要睡覺等問題,再讓學生初讀全文,看誰能最快回答我的問題,以此來訓練學生的速讀能力。我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將要點相機板書出來,再讓其它學生進行指正、補充,最后細讀、比較、議論,尋求異處。這樣既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研讀能力,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文本,又使學生學到了分析課文的方法。
寫,是學生學習、運用語言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之一,是學生語言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在科普說明文教學中,除了要實現(xiàn)讓學生了解知識、掌握方法、陶冶情操等教學目標外,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讓學生在科普說明文學習當中提高寫作水平,讓學生既要了解事理,準確理解各種說明方法的含義,讓他們熟練掌握各種說明方法的含義和用途;又要明白時間、空間、邏輯等寫作順序。如學生學習了《松鼠》之后,可以讓學生動手寫一篇有關動物的說明文;學習了《各具特色的民居》之后,可以讓學生動手寫一篇自己還了解的其它族群或民族的一些情況的研究報告;學習了《花鐘》之后,要求學生模仿課文用擬人的寫法寫一寫你還知道哪些花的開花時間。這樣讓學生立足生活,在生活中攝取素材,使學生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真可謂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總的來說,教和學都是多樣性的,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最重要的是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和敢于開展小學科普說明文教學實踐,才能讓科普說明文教學變得更異彩紛呈、情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