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老未
不管從哪個角度說,在烏茲別克斯坦,不論巴扎上的民間手工藝,還是手抓飯的那團煙火氣,都讓這個曾經(jīng)陌生、偶然路過的國家對我而言有了親切感和生命力
當初我去烏茲別克斯坦的唯一原因,就是因為它是我回國的“必經(jīng)之地”。說實話,一只腳剛踏入烏茲別克斯坦的邊境小城時,我的內(nèi)心是抗拒的。不過,我樂于讓現(xiàn)實糾正“偏見”,不管從哪個角度說,烏茲別克斯坦最著名的城市撒馬爾罕,這個曾經(jīng)的“中亞最偉大的城市”,確實值得上亞歷山大大帝的那一聲贊美,而布哈拉、希瓦、塔什干,不論巴扎(集市)上的民間手工藝,還是手抓飯的那團煙火氣,都讓這個曾經(jīng)陌生、偶然路過的國家對我而言有了親切感和生命力。
從古到今,繞不開的撒馬爾罕
說起烏茲別克斯坦的建筑,決繞不過去撒馬爾罕。這座城市名氣極大,被古今中外各路人士百般贊譽,也難怪,畢竟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年紀和羅馬、雅典、巴比倫相仿。最早撒馬爾罕(當時名為瑪拉坎達)是粟特人于公元前5世紀所建,他們精于行商,把這座城市建造得美輪美奐,在通信不怎么發(fā)達的年代就名聲在外。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大帝攻占這里時,不禁贊道:“原來我所聽說的一切都是真實的,只是她比我想象中的還要壯觀?!?/p>
作為絲綢之路的重鎮(zhèn),撒馬爾罕曾是由中國通往世界的必經(jīng)之所,四方商賈云集,各種文化燦爛交融,基本就是如今“國際大都市”的經(jīng)典形象。然而樹大招風,因為重要的地理位置,這里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焰火焚城,最慘烈的是13世紀初,成吉思汗策馬入城,燒殺搶掠一番后,揮手將整個撒馬爾罕夷為平地。同樣因為地理位置,這城池每每又如鳳凰浴火,重生后反而較之前更加令人矚目。
要說讓整個世界徹底記住“撒馬爾罕”這四個字的,是跟成吉思汗有千絲萬縷神秘關(guān)系的“后裔”,那位身殘志堅的鐵血漢子帖木兒。他將自己帝國的首都設(shè)于此地,因為行事風格暴虐,頗有前輩成吉思汗的氣勢,令方圓幾千公里聞風喪膽,最鼎盛的時期,帖木兒帝國的疆域從城北的阿拉伯海到南部的波斯灣,自西邊的安納托利亞(今土耳其境內(nèi))直至東部的印度。帖木兒將方圓幾千公里打了個遍不算,還“連吃帶拿”,把各地最好的建筑師、珠寶工匠、詩人學者通通擄回撒馬爾罕,建造出了當時世界上最美麗、繁華的都城。精巧考究的帖木兒家族墓地,莊嚴肅穆的伊斯蘭神學院,還有氣勢恢宏的兀魯伯古天文臺,讓撒馬爾罕風姿綽約,如同《一千零一夜》中描述的謎之國度。
撒馬爾罕的雷吉斯坦廣場上有三座著名的神學院,中間的季里雅??ɡ駥W院和右側(cè)的希爾,多爾神學院建于17世紀;左側(cè)的兀魯伯神學院,則是15世紀世界上最好的伊斯蘭學府之一,兀魯伯本人曾親自在這里授課。作為帖木兒心尖上的愛孫,這位游歷過中東、印度的天文奇才被稱為“皇位上的學者”,兀魯伯在位時,撒馬爾罕一度聚集了大批穆斯林學者,成為當時中亞著名的伊斯蘭學術(shù)文化中心。
站在雷吉斯坦廣場,千年前極盛時期的伊斯蘭建筑文明依然令人震撼,深藍色的穹頂,繁復細密的花紋,立入云端的宣禮塔……每個微小的細節(jié)都無聲地訴說著曾經(jīng)的富庶。它們是世界上現(xiàn)存的最古老的經(jīng)學院群,即便這一帶地震頻發(fā),依然千年屹立不倒,有種“呼吸的活化石”之感。
倔強的布哈拉手藝人
建造了撒馬爾罕的粟特人,并不只是善于經(jīng)商,如今,烏茲別克斯坦的陶瓷和手工紙作坊,主人均是粟特人的后代。昔日的絲路重鎮(zhèn)多半己沒有了往昔的繁華,但在撒馬爾罕、布哈拉這些老城的巴扎,依然可從刺繡、毛毯、手工藝品上看到當初的風情。烏茲別克斯坦的老建筑基本都是顏色、花樣繁多,可見工匠心思之縝密,文化傳承向來都是系統(tǒng)化的,沒聽說過哪個建筑風格繁復的國家,手工藝品走的是極簡路線。
初來乍到,在布哈拉的巴扎不一會兒就會迷失方向。古時這里的地盤劃分明確,幾個正門的入口處永遠聚集著貨幣販子,各國的商賈、使臣均要在此“換匯”;往里走是出售調(diào)料、草藥、小飾品等的攤位;各個拱門下的走廊是賣真絲掛毯的專區(qū),再往外走上一走,是鐵匠們的鋪子。幾百年過去,如今這里己無規(guī)則可循,五百個攤位如同迷宮,好在多走一會兒總能繞回正門口。
巴扎里最抓人眼球的,是一種像鳥嘴一樣彎曲的剪刀,各家店鋪會將十幾把剪刀拼成圓形或一字形,放在門口展示。布哈拉的鐵藝在國內(nèi)有些名氣,據(jù)說制作一把這樣的剪刀至少需要3到4天,要將鋼板燒紅,用力敲打后浸入冷水,反復數(shù)次。這剪刀看起來稍嫌粗糙,卻自有一種獨特的氣質(zhì),可以與機械化的產(chǎn)物鮮明地區(qū)分開來,20美元一把,買的是當?shù)厥止ぬ厣?。鐵匠鋪里還有幾柄泛著寒光的冰冷刀具,工藝明顯比剪刀精細得多,不等我問,店主順手抄起一把,向我演示他的寶刀是如何輕松削紙的,表情洋洋得意。我不知道自己能拿這樣一把削紙飛快的刀做什么,還是剪刀實用得多,便開口和店主講價,希望他打個折,誰知他一聽就連連擺手,且目露嫌棄,似乎我侮辱了他一樣。我又連著走了幾家鐵匠鋪,同樣的剪刀,價格略有差異,但不論高低,只要一提打折,每家都是一副“你跟我砍價就是侮辱我”的表情。想來,自己費時費工親手制作的東西,他們在心中早就對付出的時間和情感有了統(tǒng)一標準,我要求他們降低這一標準,他們聽來必定是唐突了。
拿出一袋黃金,再看一眼希瓦
中亞地區(qū)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我愿出一袋黃金,但求看一眼希瓦?!睘跗潉e克斯坦境內(nèi)有幾座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絲路古城,除了撒馬爾罕和布哈拉,就是曾以血腥奴隸貿(mào)易而聞名的希瓦了。
關(guān)于希瓦起源的傳說也很大牌:《圣經(jīng)》中上帝制造的大洪水退去后,諾亞的兒子閃(Shem)與家人失散,迷失在茫茫沙海中,一天晚上,近乎絕望的閃夢到300盞燃燒的火燭,他相信這是吉兆,醒來后又重拾信心,繼續(xù)前行,沒多久就發(fā)現(xiàn)了一座城池,形狀與夢中火燭圍出的形狀一模一樣,他將這座城池命名為希瓦,意為“好開心”。
烏茲別克斯坦的每座城市都至少有一句名言“加持”,希瓦古城自帶的光環(huán)不比撒馬爾罕弱,人們稱它為“中亞的明珠”“太陽的國度”。昔日它是絲綢之路上最大的奴隸市場,如今是一片寧靜的綠洲、古城。內(nèi)城伊欽卡拉(Ichon Qala)是烏茲別克斯坦的第一處世界文化遺產(chǎn),方圓不過五六平方公里,卻保留了五十多個歷史古跡,其中包括中亞地區(qū)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墻,1220年曾被成吉思汗摧毀,1790年重建,總長度2100米,最高處約8米,厚達6米的底座上,不少緩坡埋葬有當?shù)厝说南茸妗?
希瓦地處沙漠,不產(chǎn)木材,可這里的建筑師卻對木雕情有獨鐘。內(nèi)城的建筑皆是大地色的泥磚砌成,清真寺則從支柱到大門都是木制,雕有精美花紋。希瓦的木雕匠人,以家族為單位傳承手藝,從學徒到出師,要經(jīng)過十余年的磨煉。他們親身演繹了什么是真正的慢工出細活,花十幾周時間才能雕出一扇木門,售價自然不菲,動輒要數(shù)萬元人民幣。
希瓦本是一個有兩千年歷史的迷人古城,但后代修復者未能做到修舊如舊,生生將這里搞成了一個生硬、魔幻的“世界公園”。那些被修復的嶄新的老建筑上的每一道修葺痕跡,都像是封住了原有建筑的脈門,止住了它們的呼吸。在我看來,黃昏時分是希瓦最美的時刻,此時,城中的旅行團己散盡,登上古城墻,看著落日的余暉灑在內(nèi)城成片泥土色的平房上,灑在清真寺內(nèi)孔雀藍綠的穹頂和宣禮塔上,那些被封印的老建筑,仿佛只是在此時才能稍微坦然地立于世間。
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手抓飯
在烏茲別克斯坦的大街上隨便拽個人,問當?shù)刈詈贸缘臇|西是什么,十個有八個會告訴你是“Plov”
(手抓飯)。這種飯是用大米、胡蘿卜、洋蔥、葡萄干和切成大塊兒的肥羊肉混合在一起,在一口直徑將近兩米的鍋里慢慢燜出來的,對烏茲別克斯坦人的胃來說,它的地位近乎一種宗教。
顧名思義,“抓飯”最早是要用手抓著吃的飯食,曾經(jīng)是逢年過節(jié)才能吃得到的待客大餐,那時,客人在靠墻擺放的墊子上席地而坐,正中鋪上一塊干凈的餐布,主人家的女眷一手端盆,一手拿著水壺,幫客人凈手,然后端來幾盤香味兒早順著門縫往里溜的“手抓飯”,放在餐布上,請客人直接用手從盤中取食。時世在變,但對美食的真愛不變,如今在烏茲別克斯坦,喜得麟兒要請吃手抓飯,婚喪嫁娶要請吃手抓飯,高堂大壽更要請吃手抓飯,總之,一切重要場合、紀念活動,最不可或缺的就是一鍋又一鍋手抓飯。
在烏茲別克斯坦,家家都有一口專做手抓飯的厚重鐵鍋,人人都做得一手好抓飯,可以說家里有幾口人,就能做出幾種不同的味道來。手抓飯講究也極多,米要不要泡,胡蘿卜什么時候放,沒準兒還有“打死也不外傳”的獨門調(diào)料……餐館里當然也賣手抓飯,一份折合人民幣只要十幾塊錢,烏茲別克斯坦的商人滿懷對手抓飯的熱愛,近年研發(fā)出了手抓飯罐頭,價格比餐館翻了一倍。
烏茲別克斯坦吃“抓飯”名氣最大的地方,就是首都塔什干的“中亞抓飯中心”,沒在這里吃過手抓飯,都不好意思說自己來過烏茲別克斯坦。這名字聽上去像個學術(shù)機構(gòu),其實是個餐廳,擺明了是跟同行說:連周邊國家都算上,別管你做得多好吃,都比不上我。
“中亞抓飯中心”位于塔什干電視塔附近,不用費心找菜單了,手抓飯是唯一選擇。餐廳建筑是典型的蘇聯(lián)風格,平淡無奇的兩層小樓,里面有數(shù)十張做工不咋地的大圓桌,可容納千人同食。四口巨大的圓鍋擺放在餐廳正門右側(cè)的涼棚下,每口鍋的直徑都在一米開外,顯得站在鍋旁的掌勺師傅的手都嬌小了不少。做手抓飯的師傅被稱為“奧十帕”(Oshpas),一個廚藝超群的“奧十帕”,薪水比普通人要高出好幾倍,還有不少骨灰級粉絲專程舉家前來捧場。每個“奧十帕”對抓飯的配料及羊肉的烹制方法都有自己的講究,在菜市場里,他們甚至是當?shù)丶彝ブ鲖D消費的風向標,如果哪個小販的攤子被“奧十帕”相中,就代表他家的東西足夠優(yōu)質(zhì),主婦們緊接著蜂擁而至,生意一下子能上好幾個臺階。在這餐廳跑堂兒的伙計也不一般,個個練就一身好功夫,眨眼間從手掌到胳膊就一口氣放上了五六盤手抓飯,腳下帶風,依次走到各個桌邊,放碗,轉(zhuǎn)身,繼續(xù)前行,動作一氣呵成,絕不拖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