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歸還別人的東西,我們可以禮貌地稱作“璧還”。這一說法和《史記》中的一則故事有關。你知道這個故事嗎?
答:根據(jù)《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zhàn)國趙惠文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想用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當時秦強趙弱,趙惠文王恐給予璧而不得城,藺相如愿意奉璧前往,說:“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焙笥谩巴觇禋w趙”比喻物歸原主,簡縮為“璧還”。
二、請托他人或表示感激他人時,常會用到一個敬辭“鼎力”,比如“多蒙鼎力協(xié)助”。請問“鼎力”的“鼎”表示什么意思?
答:“鼎”,本是古代煮東西的器物,同時也是古代社會很重要的禮器,象征著王位和權力。由此“鼎”字引申出重大、重要等義項,含有明顯的褒揚色彩,用來指對方行為時,也就具有了尊敬的意味,如“鼎力”“鼎言”。
三、外交場合常用的一個敬辭是“閣下”,如“總統(tǒng)閣下”“主席閣下”?!伴w下”之稱由來已久。你知道它的理據(jù)嗎?
答:“閣下”,本義指樓閣之下,借指在樓閣之下待命的下屬人員。為了表達對在上者的敬意,古人在稱呼對方時,不直呼其人,而轉(zhuǎn)呼其侍從者轉(zhuǎn)告之,“因卑以達尊”。這樣,“閣下”就逐漸泛化成了一般的敬稱。
四、尊稱別人的妻子,最常見的稱呼是“夫人”。你知道這一稱謂的由來嗎?
答:“夫人”一詞在古代有特定的含義,《禮記·曲禮下》:“天子之妃曰后,諸侯曰夫人?!敝T侯的妻子稱作“夫人”。明清時一二品官員的妻子封為“夫人”。后來用“夫人”來尊稱一般人的妻子,有抬高對方身份的意味。
五、形容別人的言論、教誨使自己獲益匪淺,有一種說法叫“如聆梵音”。請問“梵音”是什么意思?
答:“梵”來自古印度的梵語,對應的詞是brahma,意為清凈。佛教謂大梵天王所發(fā)出的聲音為“梵音”,亦泛指佛、菩薩的聲音?!度胤〝?shù)》卷三二:“梵音者,即大梵天王所出之聲,而有五種清凈之音也?!庇伞胺稹比搿八住?,俗語中把別人的言論、教誨等比作“梵音”,是一種美譽。
六、在祝賀別人搬家或者官職升遷時,常常會用到“喬遷”一詞。這一詞語的出典你知道嗎?
答:“喬遷”語本《詩經(jīng)·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眴棠?,義為高大的樹木。后因以“喬遷”“遷喬”賀人遷居或升遷。
七、在感謝別人對自己的關注或者照顧時,有一種禮貌的說法叫“垂青”。你知道其中的敬意從何而來嗎?
答:“垂青”一詞中的敬意,來自“垂”字。垂,本謂掛下、懸掛,引申為伏、俯;用“垂”來稱說對方的動作(比如“垂青”“垂問”“垂察”等),就隱含著對方的品德、學問等比自己高,對方施加于自己的動作是“上”對“下”的行為?!按骨唷钡摹扒唷奔辞嘌?,與白眼相對而言。眼睛正視、眼珠在中間表示對人尊重或喜愛;眼睛向上或向旁邊看,現(xiàn)出眼白,表示輕蔑或憎惡。
八、與人初次見面或結識時,為了表示禮貌,可以用敬辭“識荊”。你能對它作出解釋嗎?
答:“識”,義為認識;“荊”,指韓荊州,即韓朝宗,唐代荊州長史。語本唐代詩人李白的文章《與韓荊州書》:“白聞天下談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后因以“識荊”為初次識面的禮貌用語。
九、某一事業(yè)或派別的首創(chuàng)者,常被人們尊稱為“鼻祖”。“祖”,本指始祖、祖宗,比喻創(chuàng)始人。那么這里的“鼻”字怎么理解呢?
答:“鼻祖”,指某一事業(yè)或?qū)W問的首創(chuàng)者,這里的“鼻”和“祖”是同義語素?!氨恰保局负粑靶嵊X的器官,不過在漢語方言中,至少在漢代就有將其當作“創(chuàng)始、開端”義的用法。揚雄《方言》第十三:“鼻,始也。”
十、“尊”是一個使用頻率很高的敬辭,“尊兄”“尊親”“尊夫人”等即是。請問“尊”字為何可以作敬辭用?
答:“尊”的本義是“酒器”,即后來的“樽”字。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凡酒必實于尊以待酌者……凡酌酒者必資于尊,故引申以為‘尊卑字?!惫湃孙嬀?,十分講究禮儀,敬酒往往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酒席上,輩分、身份低的人向輩分、身份高的人敬酒,必定要舉“尊”。敬酒這一動作和酒器“尊”之間的關聯(lián)性經(jīng)過長期的積淀,形成了固定的聯(lián)想,于是“尊”字也就引申出了“尊敬”義,進一步抽象化,獲得了敬辭的語用功能。
十一、舊時社交場合或書信往來,常會用到“臺甫”“臺駕”“臺鑒”等詞語。為何“臺”字可作敬辭用呢?
答:敬辭“臺”,來源于星宿名?!稌x書·天文志》:“三臺六星,兩兩而居……西近文昌二星曰上臺……次二星曰中臺……東二星曰下臺?!惫糯惨孕枪傧笳魅耸?,朝廷的最高官吏三公因而被稱為“三臺”。通過借代引申,中央政府的官署也有被稱為“臺”的,比如御史臺。由稱呼官署進而引申,用來指稱地方政府的高級官吏,如“撫臺”“藩臺”等。再后來,對沒有官職的人也稱其為“臺”,如“兄臺”“臺端”等,是有意抬高對方身份的一種尊敬說法,這時“臺”就虛化成了一個敬辭。
十二、“斧正”是用于請人修改文章的敬辭,意謂對方動筆刪改,有如巧匠運斤,能使原稿生色。這一詞語的出現(xiàn),與《莊子》中的一則寓言有關。你能說出這則寓言嗎?
答:“斧正”出自《莊子·徐無鬼》:楚國郢都有個人在自己的鼻尖抹了一層白粉,讓一個名叫石的巧匠用斧把粉削去。石便揮動斧呼呼生風,削掉了白粉,郢人的鼻子卻絲毫無損傷。后來用“斧正”喻指請人修改詩文,隱含著對方有匠石一樣高超技藝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