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沈陽 110034
認知參照點視角下反諷語的識解
李倩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沈陽 110034
本文將從認知參照點的角度識解反諷語,在讀者理解反諷的過程中,首先會從其的參照點出發(fā),再根據(jù)每種反諷特定的心理路徑,最終理解反諷的意圖。這一識解的可行性的基礎(chǔ)是反諷語自身的三個認知特點,即經(jīng)濟性、動態(tài)性和凸顯性。該識解過程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反諷的意圖和效果。
認知參照點;反諷語;認知特點
作為一種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反諷在人們?nèi)粘S谜Z以及文學作品中頗為流行。反諷一詞起源于希臘語中的“eiron”,意思為“語言交際中的偽善者”。在古典時期,反諷被解釋為佯裝無知,這種情況通常出現(xiàn)在古希臘戲劇,即一個角色在自以為高明的對手面前,總是說一些“傻話”,但最后證明這些被對方認為無用的話其實是真理,從而使對手認輸。此外,蘇格拉底經(jīng)常在請教和追問對方時,使對方不自覺露出破綻,這種反諷被稱之為蘇格拉底反諷。1502年,反諷以“Yronye”的形式第一次出現(xiàn)在英文中,意思為“說話與事實不同的人”。一直到18世紀末,該詞才出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并為人們廣泛運用。
目前在反諷領(lǐng)域中,尚未有較為明確的定義,經(jīng)過專家學者的研究,反諷可被理解為一種正話反說的概念。對于反諷語的分類,也出現(xiàn)了不同的看法。根據(jù)反諷意圖的明顯程度,Muecke將反諷分為明示性反諷,隱蔽性反諷和個性反諷。Booth通過對反諷進行規(guī)定性研究,將反諷分為穩(wěn)定性反諷和不穩(wěn)定性反諷。然而,目前被普遍采用的分類方式將反諷語分為三種,即言語反諷,情景反諷以及戲劇反諷。不同領(lǐng)域的學者對反諷語的研究也多不勝數(shù),例如從修辭學,心理學,語用學等角度分別分析反諷。然而,反諷不僅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它的使用以及識解也是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本文將從認知的角度解讀反諷語。
認知參照點是認知語言學中重要理論之一。人們通過與現(xiàn)實世界的互動,產(chǎn)生了意象圖式。這些基本的意向圖式構(gòu)成了理想化認知模型,認知參照點模型則是重要的理想認知模型之一。認知參照點這一概念由Rosch在原型范疇理論中首次提出,后由Langacker進一步闡釋,并提出認知參照點模型。如圖1所示,R(reference point)為參照點,T (target)表示在參照點的引導下被激活的認知目標,D(dominion)為參照點和認知目標所處于的認知參照域,C(conceptualizer)為認知活動的概念主體,箭頭則表示認知路徑。概念主體C為了達到認知目標T,會先選擇凸顯的實體R為參照點,在以R為依據(jù),沿著特定的心理路徑,最終到達并且理解認知目標T。在我國,該理論被王寅、李禾叢、高原等學者從各個角度進行了細化。本文將從認知參照點的角度,采用Langacker的認知參照點模型,解讀三種不同種類的反諷。
圖1
本文在認知參照點理論的視角下,通過分析三種反諷各自的參照點和心理路徑,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意圖。這三種反諷分別是言語反諷,情景反諷和戲劇反諷,下文將從這三個方面分別加以闡述。
(一)言語反諷的認知參照點識解
言語反諷是最常見的,也是最容易識別的反諷形式。言語反諷即所言并非其所指。言語反諷包括辭里和辭面,辭面即所言,辭里即所指。在該反諷的識解中,辭面為參照點,辭里為認知目標,心理路徑則來自辭面與上下文或讀者的知識背景之間的矛盾。為了理解辭面,讀者可先選定凸顯的辭面為參照點,再通過分析辭面與上下文或讀者本身的知識背景之間的矛盾,最終理解辭里,即諷刺意圖。如圖2
圖2
例如在當看見孩子凌亂的臥室時,母親說到“瞧,你的房間多整潔!”
在該言語反諷中,讀者很容易找到母親的辭面,即夸獎孩子的房間很整潔,但這又與上下文所知房間凌亂的景象不符,該矛盾可為讀者提供一條心理路徑。讀者可以以該辭面即對房屋的夸獎為參照點,以該矛盾所指的方向,即到底房間的狀態(tài)是凌亂還是整潔為心理路徑,得到該反諷的認知目標即辭里。所以母親其實是在諷刺并批評孩子的房間的凌亂。
再如,小說《傲慢與偏見》中第一句話:“凡是有錢的單身漢,總想娶位太太,這已經(jīng)成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痹谶@句話中,讀者首先掌握的辭面是單身漢想要娶太太,即為該反諷的參照點。但是當讀者讀到下文時,會發(fā)現(xiàn)下文一直再描述班納特太太如何勸說班納特先生去拜訪他們的新鄰居,以便日后可以把女兒嫁給這個有錢的單身漢。該辭面和其上下文之間的矛盾出現(xiàn)在,到底是誰想讓有錢的單身漢娶太太,是單身漢本人還是女兒們的父母?根據(jù)這條心理路徑,讀者不難推出,該反諷語的辭里為未嫁女兒的父母總想把女兒嫁給一個有錢的單身漢,而不是打算把愛情作為女兒婚姻的基礎(chǔ)。通過該反諷,作者諷刺了當時社會金錢至上,物質(zhì)至上的婚姻觀。
(二)情景反諷的認知參照點識解
Haverkate認為,情景反諷不受人的意識行為控制,即意料之外,使觀察者期望落空的境遇和過程。因此,情景反諷可以理解為是由于被期待的結(jié)果與真實情景的發(fā)展之間存在差異性而形成的,通常出現(xiàn)在文學作品當中。在情景反諷中,作品人物的期望是凸顯的,即為參照點。人物期望與情景發(fā)展之間的矛盾的原因為反諷的識解提供了一條心理路徑,讀者會通過心理路徑,理解作者真正的諷刺意圖。如圖3
圖3
例如,在希臘神話中,克羅諾斯為了避免被自己的孩子打敗,便阻礙妻子撫養(yǎng)任何一個孩子。這一行為使幸存者宙斯決心報復父親,最終打敗父親并取得了奧林波斯山的統(tǒng)治權(quán)。在這一情景反諷中,克羅諾斯想永保地位的期望是認知參照點,該參照點與情節(jié)的真實發(fā)展即最后兒子奪權(quán)之間產(chǎn)生矛盾。這一矛盾的原因則是克羅諾斯的自私和不自信,該原因為反諷的識解提供了心理路徑。根據(jù)這一路徑,讀者可以得出,該情景反諷的認知目的是諷刺克羅諾斯的自私和不自信。
再如,在《傲慢與偏見》中,當聽到侄兒達西即將向伊麗莎白求婚的傳聞,凱瑟琳女人立即找到伊麗莎白并要求她向自己保證不會答應嫁給達西。凱瑟琳的這一要求遭到了伊麗莎白的拒絕,憤怒之下,她找到侄兒達西,向他描述了伊麗莎白拒絕自己時的無禮,并試圖勸說達西放棄向伊麗莎白求婚。凱瑟琳的這一舉動使達西意識到了伊麗莎白對自己的心意有所改變,才鼓起勇氣第二次求婚,并成就美好姻緣。在該情景反諷中,凱瑟琳女士不希望伊麗莎白嫁給達西,這個期望是顯而易見的,即為參照點。但情節(jié)的發(fā)展卻是她的舉動間接促使了男女主人公的婚姻,這與凱瑟琳的期望相矛盾。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有兩個,首先是凱瑟琳在沒有弄清男女主人公關(guān)系時,就立即做出魯莽的行為。其次,凱瑟琳過高地估計了自己在兩個年輕人心中的威信,認為只要自己反對,二人便會聽從她的意見。通過這一心理路徑,讀者可以找到反諷目的,即諷刺凱瑟琳的狂妄自大和魯莽。
(三)戲劇反諷的認知參照點識解
戲劇反諷通常出現(xiàn)在戲劇或者劇本中,觀眾比劇中人更了解劇中人的處境,導致觀眾預見的結(jié)果與劇中人所期望的結(jié)果形成對照,產(chǎn)生矛盾。在戲劇反諷中,劇中人對自己的處境的不正確認知為凸顯的參照點,劇中人的認知與觀眾的認知產(chǎn)生矛盾的原因為觀眾提供了心理路徑,最終到達反諷意圖。如圖4
圖4
例如,在小說《傲慢與偏見》中,柯林斯向伊麗莎白求婚被拒時說:“親愛的表妹,請允許我說句自不量力的話:我相信你拒絕我的求婚,不過是照例說說罷了。”在這一戲劇反諷中,柯林斯對自己處境的認知為伊麗莎白愿意嫁給他,這也是此反諷的參照點??铝炙沟钠谕c讀者的預見即伊麗莎白很討厭他并且不可能答應嫁給他之間形成了強烈的矛盾。這個矛盾的原因為理解該反諷提供了心理路徑,讀者不難得出柯林斯之所以有不正確的認知是因為其本身的自負和無知,這也是該反諷真正意圖。
再如,在莎士比亞的《一報還一報》中,維也納公爵聲稱自己出訪國外,讓其助手暫時攝政,并把自己打扮成教士模樣,查訪民情。在這期間,公爵遇到紈绔子路西奧并產(chǎn)生如下對話:
路西奧:他(公爵)自己也是喜歡逢場作戲的,所以他不會跟別人苦苦作對。
公爵:我可從不知公爵也是喜歡玩女人的,他不是那樣一個人。
路西奧:那你可受了人家的欺了,師傅。
在這一戲劇反諷中,路西奧不知道自己在和公爵談論公爵本人,這是該反諷的認知參照點。這與觀眾的認知產(chǎn)生了矛盾,出現(xiàn)這一矛盾的原因為路西奧喜歡侮辱并妄自評論他人。根據(jù)這一心理路徑,讀者可以得出該反諷的意圖是在諷刺路西奧的無禮、愚蠢和自大。
綜上所述,從認知參照點的視角,可以識解不同種類的反諷語,原因則是反諷語本身具有如下三個認知特點:經(jīng)濟性,動態(tài)性和凸顯性。
(一)經(jīng)濟性
經(jīng)濟性為在某一語境中,人們試圖用最少的努力去獲得需要的信息。在反諷語的識解中,讀者可以在該反諷的認知參照點和心理路徑的提示下,順利找到反諷意圖。這些使讀者在識解反諷語時將努力降到最小,體現(xiàn)了反諷語的經(jīng)濟性特點。例如上文已提到的,“凡是有錢的單身漢,總想娶位太太,這已經(jīng)成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痹谠摲粗S的識解中,如果讀者直接思考反諷意圖,需要考慮很多影響因素,作者的諷刺的對象是誰?是單身漢還得太太?作者又在諷刺他的什么?此時讀者可以先取其字面意思為參照點,即單身漢想要娶太太,隨后發(fā)現(xiàn)該句與下文班納特太太迫切希望把女兒嫁給單身漢賓利的描寫產(chǎn)生矛盾,最后推出是在諷刺班納特太太以及當時普遍的婚姻觀。該反諷的辭面和矛盾將讀者理解反諷時付出的努力降低,從而體現(xiàn)了反諷語的經(jīng)濟性。
(二)動態(tài)性
動態(tài)性是指反諷語的識解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在讀者識解三種反諷語時,都是先從自己的視角出發(fā),尋找其該反諷的認知參照點,再從參照點出發(fā),沿著心理路徑最終到達反諷意圖,整個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也體現(xiàn)了反諷語的動態(tài)性的認知特征。在《傲慢與偏見》中,有這樣一段對賓利姐妹的描述:“事實上,她們都是些非常好的小姐,她們并不是不會談笑風生,問題是在要碰到她們高興的時候…”該言語反諷中,讀者會首先找到其參照點,即作者再夸賓利姐妹性格好。隨后發(fā)現(xiàn)該描述與后文她們只在自己高興時才與別人談笑風聲相矛盾。通過該反諷路徑,讀者可以理解其反諷意圖,即諷刺賓利姐妹的性格,即其自大和自負。在該反諷的識解中,讀者從自己的視角出發(fā),獲得辭面,再通過心理路徑,理解反諷意圖,該過程是動態(tài)的,體現(xiàn)了反諷的動態(tài)性。
(三)凸顯性
凸顯性指的是,在反諷的識解中,讀者可以快速獲取反諷意圖的原因是每種反諷語都具有一個凸顯的參照點——辭面、人物的期待或者人物對自己不正確的認知。反諷語的這些參照點,體現(xiàn)了反諷語的凸顯性。在上例中,最先引起讀者注意的就是辭面,即對賓利姐妹的夸獎,所以辭面是凸顯的,之后再通過凸顯的辭面,理解其反諷意圖。
認知參照點為反諷語的識解提供了一條新的、可行的途徑,根據(jù)三種反諷的各自特點,讀者通過不同參照點和心理路徑,最后理解反諷意圖。反諷語本身的認知特點為這一識解提供了可能性。該識解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圖,以及反諷效果和目的,同時也豐富了認知參照點的解釋力。
[1]Austen,J.Pride and Prejudice[M].西安:西安圖書出版社,2004.
[2]Haverkate,H.A Speech Act Analysis of Irony[J]. Journal of Pragmatics,1990(4).
[3]李叢禾.認知參照點模型及其語言體現(xiàn)[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8(2).
[4]曲家丹.戲劇反諷的認知語用分析[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1).
[5]沈后慶.戲劇反諷及其在中外戲劇中的實踐[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7(3).
[6]楊慶云.認知參照點與反諷的識解[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3(1).
[7]曾衍桃.40年反語研究[J].學術(shù)研究,2005(10).
[8]曾衍桃.反諷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
(責任編輯:武亮)
2016-12-14
H030
A
李倩(1992-),女,遼寧錦州人,沈陽師范大學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普通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