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欽州市靈山縣實驗小學 仇 霞
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既要注重課內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又離不開廣泛的閱讀?!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培養(yǎng)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強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贝罅康?、有效的課外閱讀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而語文的“教科書”只是語文教學的的例子,語文學習應從語文教材出發(fā),發(fā)掘其有效資源,有機的將教科書與課外閱讀鏈接起來,實現(xiàn)課外閱讀的推薦和導讀的目標。這樣,既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拓寬視野,使課內外閱讀有機結合起來,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文本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課前老師布置學生閱讀與教材相關的時代背景、人物故事,或讀一些與教材文本主題相關的課外資料,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為課堂教學做好鋪墊。如教學《負荊請罪》一文,學生預習課文,只知道藺相如是一個不愿與人發(fā)生沖突、顧全大局的人,至于他機智勇敢的另一面,不甚了解。對于書中提到的“想當年,秦王那么歷害,您毫不懼怕,針鋒相對地跟他斗,唇槍舌劍,寸步不讓,多解氣”這些文本內容不能深入地理解。所以上課前,應先讓學生閱讀《完璧歸趙》《澠池之會》這兩個故事。上課時,學生通過交流課前閱讀的材料,了解藺相如的職位比廉頗高的原因,就會對藺相如的性格有一個全方位的把握,也有助于學生對《負荊請罪》中藺相如識大體、顧大局的做法有個更深刻的理解。
課前閱讀與課堂教學相結合,不但有助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準確把握文本的主要內容,加深對主題的理解,而且豐富了學生的閱讀生活,擴大了知識面,同時為文本教學作了很好的鋪墊和知識鏈接。
語文教材中有些課文的內涵比較豐富,為了使學生能更好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在感悟文本的過程中適當?shù)貪B透課外內容,能擴大閱讀數(shù)量,提高文本教學的質量。如教學《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時,學生通過閱讀相關資料,了解“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個篇章”指的是:鄧小平爺爺臨終前,再三叮囑,死后捐獻角膜、解剖遺體,不留骨灰、撒入大海。這是鄧小平爺爺把自己的一生毫無保留地獻給祖國和人民的遺愿。另外,為了讓學生了解鄧小平的豐功偉績以及影響之深遠,教師引導學生把鄧小平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以及成功收復香港、澳門的相關資料加于補充,鄧小平的光輝形象就印在孩子們的腦海中,為課文第三自然段中的四個“也許”和“送往”這段話的學習豐富了內涵。
另外有些課文的教學,為了突破閱讀的難點,深化感悟文本內涵,課堂上可以出示相關資料和小故事,進行對比閱讀,這樣更容易啟發(fā)學生思考、幫助學生領悟文本的內涵。如《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文,本課教學的難點是體會樟樹與宋慶齡共同的“精神”。教學時可以讓學生介紹自己了解到的宋慶齡的相關資料和小故事,或出示宋慶齡的生平簡介等,讓學生邊聽邊想:宋慶齡和樟樹有哪些相似之處?然后展開小組討論。通過課內外的閱讀補充,讓學生體會到樟樹的香氣,令蟲子害怕,而宋慶齡的一身正氣令國民黨反動派和日本鬼子望而生畏;樟樹身上的拒蟲香氣能永久保持,這就像宋慶齡一樣她愛祖國愛人民的精神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宋慶齡雖然去逝了,但人們一看到樟樹就會想到宋慶齡,她永遠會留在我們心中……這樣的閱讀教學,把文本、課外知識有機整合,有效突破教學的難點,對文本“借物喻人”的寫法有了各自深淺不一的解讀。
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用了許多古典名著中的章節(jié),編者的目的是讓學生窺一斑而見全豹,激發(fā)學生閱讀古典文學的興趣。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應以點帶面,適時引導學生進行拓展閱讀。如學習《林沖棒打洪教頭》后,讓學生閱讀“林沖遭受高太尉陷害”和“林沖雪夜上梁山”的故事,了解林沖這個人物的英雄形象。也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名著《水滸傳》,在班級中開展水滸故事的擂臺賽,激發(fā)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又如學習了《三顧茅廬》后,引導學生講講《三國演義》中有關諸葛亮的其它故事,像“草船借箭”“借東風”“空城計”,這些內容都是對諸葛亮的精彩描寫,學生讀后就能進一步理解課文,對諸葛亮這一人物也有更深刻的認識,同時,也使沒有讀過《三國演義》的同學課后迫不及待地要去讀一讀。
小學語文教材,有的寫作背景很相似,甚至是相同的;有的文章主題相同。教學時,根據(jù)所學的文本內容選擇與之相關或相似的佳作與課文進行比較閱讀,同中求異,加深理解。如《七律·長征》和《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都是以中國工農(nóng)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這一歷史壯舉為創(chuàng)作背景。教學時,可適當講一些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的感人事例,以幫助學生了解長征的艱難,感受紅軍戰(zhàn)士的英勇無畏,然后推薦一些閱讀書目,如《草地夜行》《金色的魚鉤》《飛奪瀘定橋》等,學生通過這些紅色經(jīng)典文章的閱讀,對紅軍藐視困難,一往無前的革命樂觀主義和大無畏精神有更真切的感受,對教材的理解也就更深刻。又如教學《蟬和狐貍》這則寓言故事,與《狐貍和烏鴉》進行比較閱讀,了解蟬為什么不上當受騙,而狐貍上當受騙的原因,進而領悟這兩則寓言故事揭示的道理。
以上列舉的種種方法,都能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把課內外閱讀有效地結合在一起,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他們的語文能力。葉圣陶先生曾說:“語文教本好比一把鑰匙,學生拿了它去開其他的書庫?!闭Z文教材實際上是通向更多課外閱讀的橋梁,教師利用課內閱讀延伸拓展到課外,做好課外閱讀的指導和推薦,樹立“大語文的教育觀”,是提高語文教學、打造語文高效課堂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