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梅縣東山中學 曾偉娟
在高中語文現(xiàn)代文的教學過程發(fā)現(xiàn),學生對不同文體的掌握水平是不同的。學生對實用類文本感覺簡單,而文學類感覺吃力,特別是全國卷文學類連年考的小說,在具有實用類和文學類文本可選的情況下,絕大部分的學生都選做實用類,避開文學類。很多省市的學校語文組也根據(jù)這個考情,在教學過程中直接拋棄文學類文本,導致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整體下降。這種教與學的現(xiàn)狀,與新課標的要求“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是相違背的,拋棄文學類就等于拋棄了語文的一半素養(yǎng)。學生懼怕選文學類,更多的是怕選小說,答題的思路他們都了解,可往往是“下筆千言,離題萬里”,得分極低,因為他們把握不到小說的主題。針對這種現(xiàn)狀,筆者認為必須先消除學生對文學類文本的畏懼心理,這其中首要解決的就是小說文本主題的把握。
把握小說的主旨,前輩們做過許多的探索研究,如《小說主題探究的三個“抓手”》《小說教學——以細節(jié)為抓手》《準確把握小說的主題》等,但主要是比較宏觀地從小說三要素——情節(jié)、人物、環(huán)境入手。即使學生能記住這三大主題把握的角度,也總是迷茫得無從下手,為什么?因為缺少了一個微觀的指導,就如在指導學生做文言文的翻譯題只是告訴他們要結合語境,卻不告訴他們具體如何結合語境,學生一樣難于準確翻譯一樣。
如何才能在短時間內更有效地把握到一篇小說的主題呢?經(jīng)過筆者這幾年的摸索,發(fā)現(xiàn)從“疑”下手,能比較有效地抓住小說的主題。所謂的“疑”,就是疑問。由“疑”入手,也是符合新課標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要求的,培養(yǎng)了學生積極探究的能力。下面筆者就談談如何由“疑”來快速覓得小說的“旨”。
小說的情節(jié)安排一般遵循開始、發(fā)展、高潮、結局的四步驟,而結局對主題的表達往往有更直接的作用。對結局生疑,對文本的結局問個“為什么”,??捎袪恳话l(fā)動全身之效。如魯迅的《祝?!?,對祥林嫂最后慘死的結局生疑,則可以循著“窮死——被開除——喪失勞動力——精神受刺激——他人的嘲笑、偏見——寡婦再嫁”思路發(fā)現(xiàn)有以魯四爺、祥林嫂婆婆、賀老六家大伯為代表的封建禮教,有魯鎮(zhèn)人的愚昧與冷漠、有受過五四新文化影響且作為祥林嫂精神上最后一根稻草的 “我”的妥協(xié)等,這些方面正是魯迅通過《祝?!芬憩F(xiàn)的,要批判的。由果溯因,對結局生疑進而探究,可以直達小說的靈魂——主旨。
在小說文本中,人物各種描寫占據(jù)了不少的篇幅,但小說人物情態(tài)、語言、動作、心理等具體描寫只是給讀者展現(xiàn)了一個個的現(xiàn)象,這些現(xiàn)象背后隱藏著的才是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東西,如人物的品質和小說的主題等。而要挖掘出人物表象背后的“真相”,最好的辦法就是對人物的一切都問個“為什么”。
如2014年高考新課標全國卷1的《古渡頭》,“我”以多給錢要求渡夫在風浪大的夜晚渡我過湖時,渡夫卻回答“年紀輕輕,開頭就是‘錢’,有錢就命都不要了嗎?”。渡夫靠擺渡為生,“我”愿意多給錢他卻不要,反而批評“我”,這是為什么呢?帶著這樣的疑問繼續(xù)往下閱讀,知道渡夫兒子被抓壯丁了,兒媳帶著孫子改嫁了,等著他用錢去贖回孫子,這時候更應該生疑了:既然那么缺錢為什么還不接“我”這樁“大生意”呢?這個答案在后文給出了:“小伙子,你是有爹媽的人,你將來也得做爹媽?!边@話告訴了讀者渡夫失去親人的內心痛苦,他希望這個小伙子“我”珍惜生命,因為這個生命對爹媽是意義非凡的。而由此我們可以感受到渡夫對自己遭遇的悲憤和痛苦。如果說夜晚的渡夫內心是悲憤和痛苦的,那么第二天“他的臉上絲毫看不出一點一樣的表情來,好像昨夜間的事情,全都忘記了”,這簡直是有違常理的。可就是這有違常理,作者向讀者展示了渡夫在面對社會的黑暗和命運不公時表現(xiàn)出的堅忍不拔。這樣,通過渡夫矛盾的做法和有違常理的表情的生疑,我們就會找到作者要表達的主題——對渡夫這種底層勞動人們遭遇的同情,同時對造成渡夫悲慘人生的社會的不滿,也有對渡夫身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剛強不屈、堅忍不拔的贊揚與欽佩。
小說人物身上有各種各樣的表現(xiàn),多問幾個為什么,尤其是對那些有違常理的表現(xiàn)的生疑,能極快速地抓到小說的主題。
我們都知道,小說的情節(jié)開展都是圍繞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展開的。那么透過情節(jié),如何去抓小說的靈魂呢?除了上文說過的對結局采用“由果溯因”法生“疑”覓“旨”,其他的情節(jié)也可以通過疑問來直達主題的。如2014年語文高考遼寧卷《數(shù)學家的愛情》一文,小說情節(jié)非常的平凡單一,寫了數(shù)學家三次失敗的愛情。第一次因為數(shù)學家為兩毛錢與服務員爭吵女友甩了他,第二次因為數(shù)學家和女友算出來的帳不同而數(shù)學家堅決不認錯被女友飛了,第三次因為數(shù)學家不能原諒已成為他妻子的老板娘因喜歡他而對他上一任女友耍的一點小聰明,他執(zhí)意離婚。作為讀者,乍一眼讀到這么沒有波瀾的有點重復的情節(jié),會覺得有點無趣,也不知道作者想表達什么??墒侨绻軐@種“無趣”的情節(jié)問個為什么,答案就會顯現(xiàn)出來。三次失敗中,有兩次都是因為極小的事,而最后一次卻是數(shù)學家因為極小的往事執(zhí)意要離婚,為什么?其實不論是被人飛還是他執(zhí)意離婚,原因都是微不足道的,放常人身上每一次的愛情可能都是圓滿的結局,可為什么到了數(shù)學家身上就得失敗呢?這是有悖常理的情節(jié)。這時候去認真的分析數(shù)學家與常人有何區(qū)別,一挖掘就會發(fā)現(xiàn)數(shù)學家是個非常較真、情商極低的人,正是他的這種性格導致了他的三次愛情“悲劇”。而這正是此文想要表達的主題。
由“疑”覓“旨”,可以對不同的角度生疑,但是這些角度并不是完全割裂開來的,而是可以綜合運用的。只要樹立了這種生“疑”意識,循著釋疑的思路,就能比較快速的抵達小說的靈魂——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