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六盤水市盤縣?;l(xiāng)格所小學 何佑能
探究性學習, 是指學生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 主要通過個體和群體的自主學習活動, 主動掌握知識、培養(yǎng)探究能力、形成探究品格的活動, 具有開放性、研究性、過程性等鮮明的特點。探究性學習的引入, 徹底改變教師以往以例題、示范、講解為主的“教”的方式和學生被動的“學”的方式, 它注重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給數(shù)學堂教學帶來新的光彩, 并帶來一系列的思索。
觀看了趙老師《生活中的負數(shù)》一課,這節(jié)課上得非常有特色,我深有感觸。他對探究性學習活動的認識和理解是吃透了。在課一開始,讓學生記錄足球比賽,轉學情況、帳目結算三個事例中,具有相反意義的三組數(shù)量,這三個情境的創(chuàng)設是非常精彩的,既把握了知識的本質,又有機地創(chuàng)造了一個問題探究的情境,因為數(shù)學知識相對比較抽象,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可使枯燥的數(shù)學知識變得鮮活起來,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思考,達到調動學生積極性的作用。
所以,學生在探究中,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有的用數(shù)據(jù),單純記錄 ,有的用文字描述,有的加圖標和符號 ,有的用小笑臉 ,還有的用“+”“-”號記錄,在這種情境下,學生真的能探究起來,真的有自己的思考和有自己的想法。之后,老師又利用很有價值的資源,把他們按四類進行分類,有序地進行反饋,來引導學生對這些鮮活的素材,進行充分的辨認和討論,這是非常有價值的探究。教師實施點撥和引導之后,兩個數(shù)量的相反意義,始終凸顯在學生眼前,使學生不斷地進行有意義地數(shù)學思考。從這個事實看,非常有數(shù)學味,感悟到用一種統(tǒng)一的形式,來區(qū)分這些相反意義的量,這樣便于我們共同交流。這時,負數(shù)的概念就呼之欲出。在解決不斷產生的認知沖突的過程中,學生們帶著正負數(shù)的意義,一直在感悟體驗著由具體抽象這種符號化數(shù)學化的過程,個體認識,從模糊逐漸地到了清晰,從而感悟到負數(shù)產生的必要性,產生這種學習的需求,短短地環(huán)節(jié)實際上是教師帶著學生們簡約地經歷了人類探索負數(shù)的歷程。數(shù)學課教學,能夠讓學生知道知識的來龍去脈,知道其然并其所以然,這樣就能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求知欲,實現(xiàn)了對數(shù)學的再創(chuàng)造,促進了學生潛能發(fā)展。
如我在教學“異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的教學片段時,教學伊始,開門見山地出示例題:1/4+3/8,讓學生仔細觀察、比較后暢所欲言,說說怎樣計算?片刻后,學生舉手發(fā)言了。此時,我進行歸類:第一,將1/4化為2/8,再按同分母分數(shù)加法來進行計算。第二,把“分數(shù)”化成“小數(shù)”來進行計算。第三,1/4+3/8=1+3/4+8(1+3作分子,4+8作分母)。第四、分母不相同,不會計算。了解了學生的真實情況后,進行分層處理,因人而異:第一類學生已經會計算了,就引導深入探究,讓他們拿出白紙折一折、畫一畫,自己搞清楚為什么可以這樣計算;第二類學生采用的是特殊方法計算,我出示“2/7+1/3”讓他們討論,用把“分數(shù)”化成“小數(shù)” 來進行計算,可不可以?學生探究后,明白了這種方法不能普遍適用;第三、四類學生需要引導和幫助,引領他們從復習同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開始,使他們懂得,只有分數(shù)單位相同才能相加減,讓他們完成3/8+2/8后,再將題目變化成“1/4+3/8”,通過學生的前后觀察、比較,使他們弄清楚可以通過通分將“異分母”轉化成為“同分母”,從而將新知識轉化成為舊知識,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類推。同時也體現(xiàn)了探究學習活動的實用價值。
探究學習活動的實用價值有以下幾點。
一是探究能夠真正地把學生至于這樣的一個主體地位上,學生在問題的情境下,老師的引導下,他能夠主動地參與,自主實踐,主動探究,拉扯從而促進了學生自我創(chuàng)新自我發(fā)展。
二是探究的過程應該是學生一個主動提出問題,積極學渣問題的策略,探究結論的一個自主學習的過程,學生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之后,他不但獲得了知識,而且獲得了這樣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數(shù)學活動經驗,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在當今社會這種能力非常重要。
三是探究性學習,是把探究的過程看得比結果更重要。讓學生親身經歷觀察、實驗、歸納、比較、思考、猜測、推理和與別人交流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在體驗知識產生發(fā)展的過程中,增強這種探究意識和問題意識,學生從中知道如何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如何與別人交流,如何與別人合作。
四是探究性學習,有利于尊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合作學習中,學生互相取長補短。你想到的我沒想到,你想到這兒,我能想得更深一些,做到智能互補,尤其在組內,能夠得到同齡人更多的幫助,可能更貼切,更有效,同學之間的交流,語言是特定的,更容易接受一些。所以運用自主討論、合作交流的方式,既符合學生的特點,也是學生所喜愛的一種方式,在這種過程中,能增強學生體驗,展開方法策略的探究,形成豐富、生動的學習資源。在互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取向,得到了真正的釋放。
總之,作為教師, 我們也應當不斷地學習和探索,“在前進中思考, 在思考中前進”, 每一次反思教學中的點滴體會, 對自己而言, 將是一次心靈感悟,更將是下一次自我嘗試和飛躍的新起點, 我們要立足新課程, 積極思考, 要“一切為了孩子, 為了孩子的一切”, 讓我們帶著激情在長期的教學中, 實踐探究性學習, 為學生營造自主、發(fā)展的空間, 讓課堂動起來,讓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