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建平,張紅麗
(江蘇財會職業(yè)學院,江蘇 連云港 222061)
良好家風對高校德育建設的重要性研究
焦建平,張紅麗
(江蘇財會職業(yè)學院,江蘇 連云港 222061)
通過闡述良好家風的內涵,分析當代大學生在道德素養(yǎng)方面存在的問題,明確了在高校開展傳承良好家風實踐活動的優(yōu)勢。傳承良好家風可以端正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涵養(yǎng)高校校園人文環(huán)境,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合理參考和借鑒。大學生道德素質教育一直是高校德育教育的工作重點,而傳承良好家風對高校德育建設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高校;傳承良好家風;德育建設;道德素質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大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生力軍,是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當代大學生的道德素質教育一直是高校德育教育的工作重點,但是,由于大學生的思想具有獨立性、多變性和差異性,使得高校德育建設工作的開展具有一定的難度,面臨著一些挑戰(zhàn)。將良好家風教育引入德育工作之中,則可以起到獨特的積極作用。
家風,又稱門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多年來形成的傳統(tǒng)風尚[1]。良好家風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代代流傳下來的優(yōu)良風尚。有些家風名言流傳了幾千年,放在現(xiàn)代社會里仍有其積極的道德影響。幾千年來,好家風的傳承,變的只是形式,不變的是家風的精神實質。
家風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具有強大的約束力、同化力和促進力。實際上,來自家庭的約束是最容易被個體接受的,良好家風是提升個人道德素質的最有效、最簡單的行為規(guī)范方式?,F(xiàn)在提起“家風”一詞,對于很多家庭來說已經陌生,許多良好的家風正逐漸被人們淡忘。在高校重提傳承“家風”,是一種文化的回歸,是一種歷史智慧的挖掘和重建[2],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為進一步了解大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筆者設計了相關的調查問卷,調查對象主要是高校學生和思政課教師。本次調研共發(fā)放調查問卷298份,回收問卷284份,有效問卷272份。通過對問卷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大學生在道德素養(yǎng)方面主要存在以下3個方面的問題。
社會轉型期出現(xiàn)了多元化道德價值觀并存的局面。由于部分大學生本身的是非辨識能力不足,對一些問題沒有清晰、明確的認識,有時會彷徨無措。例如,面對打架、斗毆等惡性事件時,認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采取袖手旁觀態(tài)度的占被調查總人數(shù)的48%;選擇打電話報警或者報告老師同學的,占被調查總人數(shù)的42%;跟著起哄喝彩的占被調查總人數(shù)的3%;盡力阻止惡性事件發(fā)生的大學生很少,只占被調查總人數(shù)的不足7%。這說明,大學生對學校、對社會、對身邊的人和事缺乏一定的責任心和是非觀念,道德素養(yǎng)有待提升。
受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當代的大學生多是獨生子女。從小就是“小皇帝”“小公主”,家長溺愛嚴重,很多事情包辦,造成許多大學生只注重個人私利,以自我為中心,個人主義至上,無視群體利益。在調查中,筆者專門設置了關于大學生對待考試作弊行為的態(tài)度和入黨動機等相關問題。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認為作弊行為是可恥的或者令人憎惡的,僅占被調查總人數(shù)的8.9%,;認為可以理解作弊行為,對作弊持寬容態(tài)度的竟然占被調查總人數(shù)的69.7%;還有12.9%的被調查對象認為作弊“無所謂,只要及格就行”。由此可見,大學生的誠信意識不強,缺乏誠信理念,或理解有偏差,做事時考慮的個人因素居多,功利主義觀念過重。在對大學生的入黨動機調查中,筆者發(fā)現(xiàn)相當比例的學生都把入黨作為一個政治籌碼,為了將來畢業(yè)時好找工作才申請入黨,而真正因為自己的理想信念,因為想在大學期間提升自己水平、證明自己能力而申請入黨的很少。這說明大學生的整體道德素養(yǎng)水平不高,值得教育工作者警醒。
在信息化時代,受網(wǎng)絡虛擬世界的影響,大學生的行為模式出現(xiàn)虛擬化傾向,缺乏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道德辨別標準下降,有時甚至會混淆善惡的基本界限。現(xiàn)在的大學生幾乎“人手一機”,對手機上網(wǎng)的依賴性非常強。但是,網(wǎng)絡信息良莠不齊,如何才能正確辨別?這對大學生來說是一個嚴峻的挑戰(zhàn)。筆者通過對大學生不文明行為的觀察分析發(fā)現(xiàn),相當數(shù)量的大學生存在亂丟垃圾、隨地吐痰、說臟話等不文明行為,自我行為控制能力差。這不僅說明高校本身的德育管理有漏洞,也說明中國的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做得很不到位。尤其是我國高校缺乏創(chuàng)新性德育教育理念,空洞的道德理論灌輸常常導致大學生道德認知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甚至有時會適得其反。
高校圖書館藏書豐富,校園網(wǎng)全方位開放,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查閱有關良好家風的各類資料,搜集、梳理、匯編、整理典型的優(yōu)秀家風案例。在梳理、研讀家風資料的過程中,大學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耕讀傳家、詩書傳家、忠孝傳家”等名人家風類型,懂得名人家風的共性,知曉文化世家的家風要求。另外,高校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在學生中開展各種家風主題實踐活動,鼓勵大學生在寒暑假期間親自調研、走訪名人世家,體驗其家風的魅力。例如,有些高校規(guī)定,大學生暑假返校后需要提交一份特殊的作業(yè),即一本傳記或者一封家書,講講自己的家訓、家規(guī)和家族史,介紹整個家族的專屬記憶。大學生沒有升學壓力,思想較為成熟,在傳承良好家風的實踐活動中能夠自動篩選優(yōu)秀家風信息為自己所用,在自我認同的基礎上,良好家風的精華更容易轉化為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最容易受到外界各種誘惑的影響。如果高校能夠積極開展傳承家風的實踐活動,利用自身的教學資源優(yōu)勢,把家風中的為人處事原則和規(guī)范傳授給大學生,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每個人從一出生就要面臨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對每個孩子品德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家庭教育是中國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學生在高校接受其他教育的前提和基礎。家風文化是家庭教育的道德結晶,從教育功能上看,良好家風與大學生道德教育相輔相成,甚至從某種意義上可以相互轉化。如果能把良好家風文化中的精神內涵潛移默化地融入學生的德育教育中,對于促進全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將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當前,受社會上不良因素的影響,功利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在高校校園中蔓延。這些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不利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更不利于他們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實現(xiàn)。但家風是無言的教育,大學生在梳理、研究家風案例的過程中可以主動摒棄家風中腐朽的、消極的因素,自覺地揚善抑惡??梢哉f,良好家風在大學生“正三觀”的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大學生在走向社會之前,通過參與傳承良好家風的各種實踐活動,可以將感性認識和理性思考融入德育教育的實踐功能中,真正做到外化于行、內化于心,而這對他們以后的婚姻和事業(yè)都大有裨益。
個體的德育教育是由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共同影響的,高校處于學校教育的頂層位置,應義不容辭地擔負起“立德樹人”的重任。當前我國高校德育教育缺乏前瞻性,要提升德育教育的質量,一定要找到良好家風與高校德育建設的契合點,進一步優(yōu)化德育教育的環(huán)境。傳承良好家風可以從學校的物質文化層面入手,將德育思想精華用一定的器物(如圖畫、雕刻碑亭等)表現(xiàn)出來,在校園懸掛或張貼家風文化中關于“立德、修身”的宣傳標語,形成一種博雅的教育環(huán)境。還可以從精神層面入手,鼓勵大學生把家風文化中好的理念融入班風、學風、校風,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用家風文化涵養(yǎng)高校校園人文環(huán)境。
黨的十八大報告對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作出部署,強調這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民主、文明、和諧”與良好家風中“夫妻相敬若賓”“父慈子孝”“家和萬事興”等思想息息相通;“愛國、誠信、友善”則是對良好家風中“愛國愛家”“言而有信”“兄友弟恭”等理念的弘揚。以良好家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使核心價值觀教育更加形象生動、富有親和力。大學生在家風傳承中從跟著學、跟著做,逐步變成主動學、自覺做,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自己的生活習慣,有利于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3]。
良好家風的傳承是一個“揚棄”的過程,對于千百年傳承下來的家風文化,需要本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去批判地繼承。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應當教育大學生,在傳承家風文化的過程中,可以將其中不合理的東西加以剔除,如,主動摒棄家風文化中諸如愚忠愚孝、男尊女卑、泯古不化等思想糟粕。批判地繼承家風文化,對于全面深入地把握中國道德文化的本質、重構大學生道德教育體系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可以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鑒。家風家訓中的文化精華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婚戀觀和價值觀的發(fā)展都具有良好的規(guī)范作用。讓良好家風中的合理因素在高校持續(xù)傳承,能夠涵養(yǎng)社會風氣,使良好家風文化成為中國式文明的一張“名片”[4~6]。
總之,傳承家風不是將古代的傳統(tǒng)家風原封不動地繼承下來,而是需要將家風中優(yōu)秀的道德因子提煉出來,融入當代高校的德育工作中。家風文化中關于修身、齊家、處事等方面的道德精華可以培養(yǎng)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奉獻意識和誠信意識。通過對家風文化進行全方位的立體研究,準確把握家風中蘊含的思想實質,汲取家風中的精華,積極推動其實現(xiàn)現(xiàn)代轉化,將外在道德規(guī)范內化為道德主體的道德認同,才能幫助大學生實現(xiàn)立德修身的目標,實現(xiàn)高校的德育要求,提升高校德育教育水平,最終更好地為提升大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服務。
[1] 張艷國.簡論中國傳統(tǒng)家訓的文化學意義[J].中州學刊,1994(5):99-104.
[2] 彭林.延續(xù)我們的”家風文化”[N].人民日報,2014-03-12(5).
[3] 范向陽.淺論“文化斷裂”現(xiàn)象對素質教育的影響[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3):31-33.
[4] 鮑鵬山.家風乃吾國之民風[N].光明日報,2014-02-24(3).
[5] 劉進田.家風家訓的現(xiàn)實意義[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05-21(1).
[6] 楊艷.以學校教育為主導,以家庭教育為基礎——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9(30):256-256.
Research on Importance of Inheriting Good Family Tradition to Mor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Jiao Jianping,Zhang Hongli
(Jiangsu Finance and Accounting Vocational College, Lianyungang222061, Jiangsu, China)
By stating the connotation of good family, it analyzes the existing moral quality problem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clarifies the advantages of inheriting good family tradition activity.Inheriting good family tradition can cultivate the right outlook on life, values and worldview, improve the humanistic environment of the campus, foster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provide reasonable reference for moral education wor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college student moral quality education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heriting good family tradition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mor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herit good family tradition; moral quality education; socialist core values
G40-021[.9]
A
10.13681/j.cnki.cn41-1282/tv.2017.04.025
2017-06-11
2017年度連云港市社科基金項目:家風家訓文化傳承與大學生道德素養(yǎng)提升的實踐研究(17LKT305)。
焦建平(1966-),男,江西南昌人,教授,主要從事高校會計專業(yè)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
[責任編輯 靳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