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梅縣東山中學 劉志宏
在倡導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和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中學的古典詩詞教育在這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中審美教育和人格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和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內容。
語文教育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然而,當前的語文教育主要是以知識和技能教學為主,是以實用文章教學為主要內容,其人文教育難以得到進一步的開展。在教學中,就是以大量繁瑣機械的知識講解和訓練,將原本充滿人性美,最具趣味的語文學科,變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藝之學,變成了僵化繁瑣的解題技巧和訓練。要解決當前語文教育所存在的問題,應該依靠這種比較注重心靈塑造的審美教育來解決,以此來改變語文教育現(xiàn)狀。
審美教育是包含文學等各門藝術教育,作為藝術教育的文學教育,是實施審美教育的重要內容和途徑。文學教育是通過對文學作品的閱讀欣賞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審美能力,從而向學生灌輸正確的理想、人生的信仰等。
新課標的教學要求給中學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培養(yǎng)學生較好的古典詩詞鑒賞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使他們具有較高的審美能力。
迫于生存的需要,自然而然會主張“實用”至上,視語文為工具,那么,作為母語教育的語言教育必然會失掉它自身獨特的人文性。在古典詩詞的教學上同樣存在著這樣的問題,即把古典詩詞的教學目標簡單地歸結為掃清字詞障礙、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翻譯詩詞大意、把握作品主旨……
傳統(tǒng)的古典詩詞教學是非常注重誦讀的,信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注重用法“涵詠”,強調的是整體感悟,其目的是讓學生主動去領略品評詩意、詩味,體驗高遠的意境和詩人豐富的情感,從而受到美的陶冶,這種富有人文教育功能的古典詩詞教學恰恰被現(xiàn)代語文教學冷落了,遺忘了。
現(xiàn)在的一些人對待中學古典詩詞的教學思想就是多背,廣采博收,增加積累。這一方法,不無道理,古人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倍啾?,無疑能增加學生的文學積淀。經(jīng)過白話的翻譯之后往往會詳細、精確地解析作品,之后會得出一個正確的結論。這種主題定論歸納教學的結果是破壞了詩歌豐富性和美感,充滿生氣和靈性的詩詞就會變成了僵化空洞的觀念,學生的想象空間就會被無形地剝奪。在古典詩詞中,其開放性是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的,許多詩人在創(chuàng)作中故意“留白”,即是古人論詩詞常強調的“空靈”,指詩詞必須給讀者留下大片想象的空間,以激發(fā)讀者進行審美再創(chuàng)作的熱情。
我們知道,由于每個讀者的審美經(jīng)驗不同,再創(chuàng)造的形象也就因人而異,作家實寫景物,虛寫情思,我們所體悟到的情思也就有所不同,這種虛筆描寫就體現(xiàn)出一種空靈美。這也表明了古典詩詞的這種意境乃至主題的模糊性、開放性,是無法下一個精確的結論,但這正給了讀者以馳騁想象的空間。因此,古典詩詞的教學不應該是讓學生得到一個固定的答案,而是應該開啟學生想象的閘門,注重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能力,讓他們在想象中去體味無盡的詩情畫意。
中學生正處于性格不穩(wěn)定,審美觀不成熟的發(fā)展階段,因此,學校教育的正確引導將對他們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刻板僵化的說教方式不但不能使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反而會引起他們的抵觸情緒,因而,審美教育與人格教育融合一體的教育是以審美為內容,審美的形式是指向人格的培養(yǎng),這才是最佳途徑。審美教育是美感教育,它是以陶冶情感為特征,以生動形象為手段,通過個人興趣愛好的自由形式,培養(yǎng)人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提高人感受美、鑒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的一種教育方式。
審美教育的本質就是以學生為審美主體,以教學過程(既包括教師教學的語言感染等精神性內容,也包括語文教材等物質性內容)為審美對象,一方面是主體的體驗,另一方面是客體的充分藝術化,盡量運用審美方式呈現(xiàn)。審美教育的方式是注重主體對客體的美丑、是非的判斷,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種情感,如國家情、父母情、同胞情,也由此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教育有助于促進人的知、情、意全面發(fā)展……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fā)展,讓學生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yǎng)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審美感知和審美創(chuàng)造力。
進行審美教育的目的是要熔鑄學生健全的審美人格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這表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化素質,至少包涵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日常社會生活中操作運用語言的素質;二是人類精神文化的涵養(yǎng)與創(chuàng)造素質。那么,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就要落實審美教育,熔鑄學生健全的審美人格。
在中學的古典詩詞教學中要實現(xiàn)語言文化素質的提升,有必要加強學生的吟誦感悟能力,即既要讓學生在反復誦讀體悟中獲得真切的語文素質,又要在這種吟詠感悟中獲得人類精神文明的涵養(yǎng)積淀素質。
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這些句子是對琴聲的描摹,達到了美不勝收的境界。作者在《琵琶行》中描繪復雜多變的樂聲,采用的是復雜多變的比喻手法來寫虛無縹緲、過耳即逝的無形音樂。用音強、音高、音聲、節(jié)奏、旋律等各種不相同的十多種聲音來比喻四根琴弦所發(fā)出的不同的樂聲,“如急雨”“如私語”“鶯語花底滑”“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銀瓶乍破”“刀槍鳴”“如裂帛”……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要使學生體會到這種藝術效果,要放手讓學生自主誦讀,在此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去欣賞、去想象,要真正進入角色,要身臨其境,與詩中景、詩中物、詩中情、詩中人溝通,與詩意、詩情、詩境合拍,讀出語言的味道,讀出語言的表現(xiàn)力、感染力。
總之,大力倡導誦讀,是在古典詩詞教學中提高學生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這只是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審美鑒賞能力。對于語感的培養(yǎng),學生還必須在理解領悟的基礎上熟讀、背誦。語言文字的規(guī)律、含義、情味等,最終會在頭腦中固定下來,形成自身的語感能力。
吟誦感悟僅僅是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審美能力,要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有必要理性滲透,也就是要注重古典詩歌中人文精神傳統(tǒng)的解讀,讓學生通過知識的積淀——把握詩詞的意蘊與詩人的自我形象,理解文字所展現(xiàn)的形象與理性的美,以引導學生領悟人生要義,培養(yǎng)他們健康的人格。
我國的古典詩詞無論是抒情的、敘事的還是寫景詠物的,都或濃或淡或隱或顯地寄寓著詩人的主觀感情,就是較有理性色彩的哲理詩,也常以情促理,融理于情。因此,我國優(yōu)秀的古典詩詞往往蘊含著深刻、普遍的人性人情,能夠超越時代的局限,從而獲得持久的生命力。
比如,從“后不見來者”(陳子昂《登幽州臺歌》)、“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中,我們品嘗到的是永恒的孤獨感;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將進酒》)中,我們領略到的是大丈夫的萬丈豪情;從“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感受到是人類的奉獻精神……
可以說,優(yōu)秀的古典詩歌是人類某種寶貴的情緒、情感在瞬間的靈光閃現(xiàn)。進行人文教育是要完善自身的人格的獨立與尊嚴,因為自我意識與自我覺醒以及獨立的人格尊嚴是構成理想人格的要素。那么,體現(xiàn)在古典詩詞的字里行間里的一個個充滿人格魅力與人格尊嚴的詩人形象是可以給青少年以啟迪。比如:陶淵明的“隱”、杜甫的“迂”、李白的“飄逸”等要放在封建時代的文化、政治的大背景去認識,讓學生看到的不僅僅是作者在詩詞中所展現(xiàn)出的 “個性美”,更要體會到作者個性掙扎或反叛中所展現(xiàn)的“人格美”。
我們從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古典詩詞鑒賞中進行理性滲透的重要性。那么,怎樣使這種理性滲透不至于概念化的說教,而是一種美的享受,美的升華,這也正是中學古典詩詞鑒賞中需要實現(xiàn)理性審美的重要一環(huán)。
某些理性滲透可以借助于集中作者本人詩詞中的某些詞句來強化。如在岳飛的《滿江紅》中有一句膾炙人口的千古佳句,“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運用名詞連綴,寥寥數(shù)語,一個胸懷磊落、不患得失、不計名利、赴湯蹈火、萬死不辭的高大形象便凸現(xiàn)在讀者面前,辭約而意豐,意近而旨遠。作者的人格魅力也從中得到體現(xiàn)。
讓學生體味到作者在詩詞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人格美”,還可以立足于古詩詞教材的基礎上,旁征博引,推及其他。比如,在學習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可以引進杜甫的其他許多詩作,如《石壕吏》中“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詠懷五百字》中“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以及《月夜》《春望》《無家別》等詩里的有關詩句。從而對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有一個更深刻更全面的認識。
總之,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yǎng)的理性滲透是要培養(yǎng)學生理性的審美能力,使學生領略到古典詩詞中所蘊含的民族精神、智慧和心靈。
古典詩詞鑒賞是以作品所提供的語言形象為根據(jù)的感受和體驗,其本質是為了吸取它的有益內容來豐富自身的思維,陶冶思想情操。為此,對于詩詞所展現(xiàn)出來的形象應調動自身豐富的想象與聯(lián)想:想象畫面、想象音響、想象身處其境的感受……
在古典詩詞鑒賞中,通過聯(lián)想、想象,調動起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在想象中對作家情感、作品情境進行再度體驗,要培養(yǎng)學生對古典詩詞的獨特理解能力,以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與聯(lián)想的能力。如李商隱的《錦瑟》用了許多的相似聯(lián)想,使得詩的主旨變得迷離變幻、多種多樣??傊?,所有的聯(lián)想與想象都不能脫離古典詩詞的文字本身,又不能拘泥于文字,要讓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經(jīng)驗感受,創(chuàng)造出自己心中的形象,并為之心動、心醉。
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終極目標是要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審美人格。在中學古典詩詞的教學中,強化古典詩歌教學的力度,挖掘古詩中蘊含的優(yōu)秀的人文傳統(tǒng)、情感因素,對于青少年的人格陶冶是大有裨益的。在解讀這些古典詩詞時,不僅要站在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上去理解,要站在人類文化和個體人格的高度去感受,體悟,要用審美的眼光去認識,并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審美的人格,成為自然的、和諧的人。
中學語文教材中的詩詞都閃耀著作者崇高道德品質之光芒,體現(xiàn)著作者巨大人格力量的詩文,涌動著我們所說的人文精神。只要我們注重用今天的眼光去注視它,解讀它,善于引導學生進行藝術鑒賞和審美觀照,注重用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道德觀念去詮釋作者的崇高人格品質,探尋他們復雜、深沉的內心世界,學生肯定會被這種人格魅力所打動,并且在長期的文化熏陶之中,潛移默化,促進其健全的現(xiàn)代人格形成。
“學”是為了“用”,“教”是為了“不教”。要塑造學生美好心靈和健全人格,必須重視語文教育,在古典詩詞教學過程中要強調學生的吟誦感悟,要積極調動學生的想象與聯(lián)想,引導學生感受古典詩詞的美,在提升審美感悟的能力的同時進行理性滲透,從而提升理性審美的能力,熔鑄健全的人格。最終目的是使他們具有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受到思想熏陶,熱愛學習語文并達到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