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天雨 馬文文 賀 佳
(河北傳媒學院,河北石家莊 051430)
愛情是文學永恒的主題,元明清戲劇、小說中也有很多對于美好愛情的描寫。由于受到經(jīng)濟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的影響,元明清三朝文學在愛情描寫方面表現(xiàn)出各自不同的特點。本文將以各朝代的代表作為例加以闡述。
之所以把元代戲劇中的愛情冠以“忠孝”二字,其實并不僅僅是因為元代愛情劇中呈現(xiàn)出忠君愛國思想或是孝悌觀念,而是整個元明清時代的愛情劇目都呈現(xiàn)出封建和反封建思想的沖突。元代是承接宋代以來的理學觀念的首當其沖者,因此元代愛情劇體現(xiàn)出的忠孝思想較之后世更加濃厚。雖然明清戲劇小說也呈現(xiàn)出這樣的思想,但并不是其最突出的特點,而是由元代戲劇延續(xù)下來的一種慣性,而這種慣性又在發(fā)展中逐漸被打破了。
關(guān)漢卿的《拜月亭》、王實甫的《西廂記》、白樸的《墻頭馬上》和鄭光祖的《倩女離魂》,被合稱為“元曲四大愛情劇”。下面以此為例進行分析。
(一)《拜月亭》中的“正統(tǒng)”巧合
在《拜月亭》中,有情人終成眷屬緣于兩個巧合。首先是戰(zhàn)事逼近中都,瑞蘭途中母女失散,瑞蘭因跟瑞蓮名字相近而偶遇蔣世隆。這說明,在正常情況下,大戶小姐是無法跟窮秀才有機會相識相愛的,因此劇本設(shè)置了一個非正常的情況,此第一巧合。其次是因為門第不當?shù)脑?,兩人無法沖破家庭的阻礙而結(jié)合。最后世隆中狀元,王宰相看中了新科狀元,瑞蓮認出哥哥,最后世隆與瑞蘭結(jié)合。這一點中,強調(diào)的門第觀念并沒有被打破,而恰恰是強化了。世隆正是中了狀元而與王尚書家門第合宜,因此才具有了主動權(quán)。而之前所寫的瑞蓮被認為王家義女,又正好補充了貧寒狀元門第有所不足的一面。此第二巧合。
可見,《拜月亭》中巧合的設(shè)置,是為了圓滿地維護正統(tǒng)觀念,此種手法也在《西廂記》中得到運用。
(二)《西廂記》的圓滿修改
崔張故事源遠流長,最早見于唐代著名詩人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耳L鶯傳》中,張生遺棄了鶯鶯,是個悲劇的結(jié)局。而到了《商調(diào)蝶戀花·鼓子詞》中,明確指出張生是“棄擲”鶯鶯,使鶯鶯遺恨無窮。原來被元稹視為錯誤的愛情,在鼓子詞中開始被糾正并獲得美的價值。張生的丑惡行為開始受道德的檢驗。遺憾的是,作者并沒有洞悉這一悲劇發(fā)生的更為深刻的社會原因,仍然沿用了張生背棄鶯鶯的結(jié)尾。
王實甫的《西廂記》對崔張二人的結(jié)局進行了大修改。原來的輕薄文人變成了情種,一個新的張生形象由此誕生。作者點出《鶯鶯傳》中不曾揭破的一個幕后人物,那就是老夫人,是她拆散了崔張的美滿姻緣。作者毅然決然地把她推到前臺,指給觀眾們說她是個背信棄義、破壞良緣的封建頑固派,應(yīng)該鳴鼓攻之。這么一改,就使全部《西廂記》故事具有了鮮明的反封建性,其思想內(nèi)涵和社會意義得以豐富與增強。
雖然《西廂記》使矛盾改變,顯示出深刻的反封建意義,但崔張二人最終結(jié)合的關(guān)鍵點仍然是張生考取了功名,令門第觀得到了滿足。這樣結(jié)合起來的愛情,也依舊逃不出“忠孝愛情”的窠臼。
(三)《墻頭馬上》大膽愛情背后的門第至上
女主人公李千金,一上場就毫不掩飾對愛情和婚姻的渴望。為了愛情,李千金什么也不怕,什么也敢做。她甘愿犧牲,愛別人可舍了自己。李千金在裴家后院躲藏7年,生了一男一女,但終于被裴尚書發(fā)現(xiàn)。她極力為自己的行為辯護,反駁裴尚書對她的辱罵。當然,在強大的封建勢力面前,被視為“淫奔”的李千金不得不飲恨回家,但她絕沒有屈服。當裴少俊考中狀元,裴尚書知道了她是官宦之女,前去向她賠禮道歉后,李千金與裴家重歸于好。
李千金的形象雖然比以往女性形象有所突破,并且是在無婚無嫁的情況下自由地與自己所愛的人結(jié)合,顯示出了一定的反抗意識,然而最終獲得封建家長的認同,則并非是自己的真情亦或是為裴家誕下后代,而是因為她也是出自封建官宦家庭的這一身份??梢?,身份仍然是考量愛情的第一要素。
(四)《倩女離魂》的“聘則為妻,奔則為妾”
《倩女離魂》劇本主要講王倩女與王文舉從小指腹為婚,長大后王文舉在應(yīng)試途中去詢問指婚一事,卻被倩女的母親以 “俺家三輩兒不招白衣秀士”回絕。倩女憂思成疾,魂魄隨王文舉而去,相伴多年。后王文舉高中狀元,兩人才喜結(jié)連理。
鄭光祖在《倩女離魂》中,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對愛情忠貞不渝、感情真摯熱烈的少女形象。然而,劇中的男主角王文舉則是以禮教勸說,說“聘則為妻,奔則為妾”,說對方“私自趕來,有玷風化”?!抖Y記·內(nèi)則》中有言:“聘則為妻,奔則為妾?!逼抟?jīng)過正式而繁瑣的程序聘娶,而娶妾無需正式的程序,可以是陪嫁、隨嫁或是買來的女奴。在王文舉心中,與倩女的結(jié)合應(yīng)當遵從禮教,不經(jīng)過三媒六聘的婚姻是不能接受的,所以他才會對不顧艱險奔他而來的倩女板起面孔,冷冷質(zhì)問。這是一個典型的迂腐虛偽的封建衛(wèi)道士形象。而倩女之母,因為王文舉沒有功名而悔婚,成為女兒追求婚姻幸福的阻礙。可以說,在倩女之母心中,正統(tǒng)道德還是超越愛情的。
明代由于商品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使人的思想進一步解放,然而隨之而來的則是人性丑惡的顯現(xiàn)。明代戲劇小說中,對于“性”已不再避諱,反而以一種“賣點”的高傲姿態(tài)堂而皇之地寫入其中。就文學作品而言,稍前的《如意君傳》《金主亮荒淫》《張于湖誤入女貞觀記》,以及同時代的《繡榻野史》《弁而釵》《宜春香質(zhì)》等書,多少也有性行為的描寫。就是需要表演的戲曲作品,如屠隆的《修文記》以及徐渭的《四聲猿》、湯顯祖的《還魂記》、陸采的《南西廂》等,也免不了淫穢的筆墨[1]。以下以戲劇《牡丹亭》和小說《金瓶梅》為例闡述。
(一)《牡丹亭》的奇幻與性意識萌芽
《牡丹亭》的主人公少女杜麗娘長期深居閨閣中,接受封建倫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夢中與書生柳夢梅幽會,后因情而死,死后與柳夢梅結(jié)合,并最終還魂復(fù)生,與柳在人間結(jié)成夫婦。杜麗娘對愛情的向往是天生的,盡管她受到理的壓制,但仍然免不了人類本性的原始沖動,在情與理的抗衡中,情占了上風,并最終與情郎結(jié)合[2]。
《牡丹亭》的故事本是帶有怪誕性質(zhì)的,與以往的戲劇不同。而其中所表現(xiàn)出來不同于元雜劇的特點則是,在肯定愛之前首先肯定了性。因為這一系列故事都是由于杜麗娘思春導(dǎo)致的。在兩廂傾慕之前,就有了性意識的萌芽。如果沒有這一點,也無從做春夢、因夢而死、因愛復(fù)生了。
(二)《金瓶梅》的“淫”和性解放
明朝,科技進步,經(jīng)濟繁榮,但政治敗壞,思想鉗制,百姓生活困苦。在這個被黃宗羲先生稱之為“天崩地解”的時代,人情以放蕩為快,世風以侈糜相高,有關(guān)“性”的活動和話語趨于頻繁甚至泛濫。同時,明代中后期道教房中術(shù)的流行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金瓶梅》中大量出現(xiàn)的性描寫與明代中后期心學思潮的興起對程朱理學的沖擊以及人欲解放洪流的到來有關(guān)。
《金瓶梅》以性呈現(xiàn)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一方面可以看出明代的性解放思想。對于道德內(nèi)的性,小說并沒有著力描寫批判,因為這是人本身自由的權(quán)利和追求。另一方面則可以看出《金瓶梅》是批判淫的。如,西門慶最后因亂服春藥遺精溺血而亡;蕩婦潘金蓮因淫作孽,成了刀下之鬼;李瓶兒貪那“醫(yī)奴的藥”,結(jié)果死于崩漏之疾;春梅也因為貪淫不已,接連葬送了五條人命,最后得了骨蒸癆病而暴死。
清代小說戲劇由晚明的侈靡之風轉(zhuǎn)而慢慢回歸到正統(tǒng),而又不是元代那種為了正統(tǒng)而近偽,而是包含著情欲的愛情得到歌頌,描寫人物則更加真實,人性中崇高的一面被更多表現(xiàn)出來。更出現(xiàn)了《紅樓夢》這一曠世巨著,誕生了新才子佳人愛情的典范。此時的愛情劇體現(xiàn)出女性在愛情中更加獨立的個性,如《桃花扇》中地位低微的歌妓李香君勇敢的選擇和捍衛(wèi)愛情;《長生殿》中楊玉環(huán)形象從過去的紅顏禍水變成一個集美貌與才華于一身的癡情女子;《紅樓夢》中黛玉寶釵等女子在愛情中表現(xiàn)出了不同個性。
(一)《桃花扇》——李香君的專情與立場
李香君是中國古典戲曲中罕見的一個光彩照人的婦女形象。她不僅美麗聰明,而且正直剛強,明大義有氣節(jié),有著鮮明的政治是非觀,把愛情的關(guān)系和選擇建立在政治的關(guān)系和選擇的基礎(chǔ)上。這是《桃花扇》在思想和藝術(shù)上取得重大突破之所在。
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愛情是兩情相悅、互相選擇的結(jié)果。為了捍衛(wèi)愛情,李香君表現(xiàn)出極大的勇氣和堅決的態(tài)度。在《守樓》一出中,李香君在侯方域投奔史可法遲遲不歸后,堅決不嫁田仰,為此不惜以頭撞地,血流滿地。她用侯方域送給自己的扇子不斷激勵自己堅持,堅守著對愛情的承諾。
在政治立場和民族大義方面,李香君的形象已經(jīng)突破了才子佳人模式,說她是愛國志士、民族英雄也不為過。在《卻奩》一出中,李香君正值婚前需要財物之時,毅然拒絕了奸黨阮大鋮所贈的財物。她有清醒的政治頭腦和抱負,充滿正義感?!八犯窀呱?、矜持穩(wěn)定,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和忠心愛國的高尚情操。就是這樣一個生活在封建時代社會底層的風塵女子,她的思想品格與行為舉止卻不亞于復(fù)社文人。 ”[3]
(二)《長生殿》——楊玉環(huán)的忠貞與犧牲
為了表現(xiàn)情緣虛幻的主題,作者在劇本結(jié)構(gòu)方面頗具匠心,長達五十出的《長生殿》,場面壯觀宏偉,情節(jié)曲折細密,組織排場相當嚴密周全。作者有意設(shè)計了愛情和政治兩條線索。其中李楊二人愛情線索為主線,國家政治命運為副線。
為了從正面表達對李楊愛情的肯定,作者堅持把楊玉環(huán)寫成一個忠貞專一的情癡。涉及李楊二人愛情的文學作品中,不論是白居易的《長恨歌》還是白樸的《梧桐雨》,楊貴妃的形象都是因美貌而獲得帝王之愛——“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長恨歌》)、“絕類嫦娥”(《梧桐雨》),是個十分被動接受愛情的女性。在《梧桐雨》的描述中,他們的愛情頗有雜質(zhì)。劇中數(shù)次提及楊貴妃與安祿山的私情,讓讀者對李楊愛情悲劇的同情減弱了不少。但是在《長生殿》中,楊貴妃變成了一個忠貞不渝、主動追求的愛情形象。她在生死關(guān)頭是無私的,想的念的都是愛人唐玄宗。當她發(fā)現(xiàn)愛人處境危險、她若貪生將玉石俱焚時,她不是哀哀求生而是主動請死,“望賜自盡,陛下得安穩(wěn)至蜀,妾雖死猶生也”;臨死之前她囑咐高力士的兩件事件件不離深愛的人:一是要高力士小心侍奉,勸皇上再不要以她為念;一是要高力士將愛情信物——金釵鈿盒殉葬,“一命兒便死在黃泉下,一靈兒只傍著黃旗下”[4]。楊貴妃的忠貞和犧牲表現(xiàn)出清代文學在愛情描寫上的一個特點,即在愛情中男女處于相對平等的地位,不再是男方選擇而女性被動,或是女性主動但卻受到家庭門第限制不能與愛人結(jié)合。
(三)《紅樓夢》——一曲愛情的挽歌
《紅樓夢》中的愛情,可以用賈氏四姐妹姓名諧音“原應(yīng)嘆息”來表達。它以榮國府的日常生活為中心,以寶玉、黛玉、寶釵的愛情婚姻悲劇及大觀園中的點滴瑣事為主線,以金陵貴族名門賈、王、薛、史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歷史為暗線,展現(xiàn)了封建社會大家族在各種情境和復(fù)雜的人際關(guān)系中親情、友情和愛情的具體面貌,揭示了窮途末路的封建社會必將滅亡的命運。而在政治上全面衰落的大背景下的愛情,則都只能以悲劇收場。
《紅樓夢》是一部真正的悲劇,不管是金玉姻緣還是木石前盟,人的掙扎逃不過命運的注定悲哀。它用深刻的眼光看穿整個封建社會的大腐朽和大衰亡。不同于中國古典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結(jié)構(gòu),多以悲開始,以歡結(jié)束,由離開端,以合收束。從唐代的傳奇開始,到宋元明清時的話本和擬話本小說,大都是以壞人得到懲罰、好人得到富貴、冤屈得到昭雪、夫妻得以團圓作結(jié)尾,有一個讀者期望的圓滿結(jié)局。《紅樓夢》則是由大觀園中眾姐妹的聚會開始,以眾芳凋零、人去樓空、花落人亡為結(jié)局,正所謂“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總體看來,元明清文學中的愛情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元代戲曲因為愛情劇本大多都與門第沖突、家國情懷相關(guān),表達孝順父母長輩、忠君愛國的思想,帶有明顯的維護封建正統(tǒng)道德的傾向,所以顯現(xiàn)出一種忠孝愛情觀。而明代文學,由于經(jīng)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和陸王心學思想的影響,個性解放的趨勢比較明顯,呈現(xiàn)出奇幻、怪誕和性解放的特點。相對明代來說,清代愛情文學則帶有更多的言情色彩——男女在感情方面不再僅僅是某一方執(zhí)著追求,而是處于相對平等的地位。除此之外,由于封建社會開始走向衰敗,也使得清代愛情文學顯示出悲劇色彩。
[1]雷勇.明末清初社會思潮的演變與才子佳人小說的“情”[J].甘肅社會科學, 1994(2):88.
[2]周桂蓮.從《西廂記》《牡丹亭》《桃花扇》看元明清戲劇愛情觀變化[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4(12):122.
[3]劉秋萍.解讀孔尚任戲曲作品《桃花扇》中的李香君[J].戲劇之家(上半月),2014(4):32.
[4]張利玲,陳亞軍.文學世界中的楊玉環(huán)——以《長恨歌》《梧桐雨》《長生殿》為中心[J]現(xiàn)代語文, 2007(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