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健
(安徽大學 歷史系,合肥 230039)
《申報》視野下解放戰(zhàn)爭時期留學教育研究(1946-1949)
吳 健
(安徽大學 歷史系,合肥 230039)
抗日戰(zhàn)爭結束后,中國社會沒有如預想的那樣進入一個和平安定的時期,規(guī)??涨暗膰矁葢?zhàn)很快爆發(fā)了。中國的留學事業(yè)也如同時局一樣歷經波折起伏,引起了國內外各界的廣泛關注。在這一特殊時期,關于中國留學生的選拔和派遣,安置與任用,資助與救濟這幾個方面出現了很多新的特點,反映出了當時中國留學教育的基本情況,這不僅與廣大留學生的命運息息相關,而且對中國的未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申報》;解放戰(zhàn)爭時期;留學
中國近代的留學事業(yè)是伴隨著外國侵略者的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國門而開始的,在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代中國的留學事業(yè)可以追溯到“1847年畢業(yè)于美國耶魯大學之第一個中國留學生容閎”[1]。此后中國留學海外之風逐漸興起,留學也成為推動當時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手段。本文將以《申報》為主要視角,對解放戰(zhàn)爭時期(1946-1949)中國留學事業(yè)的情況進行歸納和整理,以期對中國近代留學事業(yè)的研究有所裨益。
解放戰(zhàn)爭時期對留學生的選拔和派遣有多種多樣的渠道,政府意志主導的留學活動一直在其中占據主流,除此之外民間自費出國留學也在這一時期的留學活動中占據越來越多的比例,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
通過考試選拔精英人才,送往發(fā)達國家留學,這一直是民國時期留學生(特別是公費留學生)選拔的主流。我們以1946年的中華民國教育部舉辦的公自費留學考試為例,管窺這一時期留學生選拔考試的盛況。
1946年初,中華民國教育部決定在年內舉行抗戰(zhàn)結束后第一次公費留學生考試,“名額約為千人,科別齊全,且不限于英美兩國”[2]。隨后公布了具體的公費留學辦法,其中規(guī)定:“教育部公費生一百二十名,法國政府交換生五十名,中英文教基金董事會交換生二十名?!盵3]考試科目共計55個學科,其中實類(如電子、物理等)占34門,文類(如文學、歷史等)占21門。*參見《公費留學考試科目》(上),載《申報》(上海版),1946年5月17日,第5版。還特別規(guī)定:“應考人于報名時應選定學門,不得臨時更改?!盵4]這就保證了應試者必須以最為擅長精通的學科報考,便于選拔出各領域的優(yōu)秀人才。與公費留學生考試幾乎同時,自費留學生考試工作也迅速展開。1946年4月,教育部發(fā)布了自費留學考試章程,其中主要規(guī)定:留學期限2-4年;留學費用自理;已在公私立大學以及獨立學院畢業(yè)或者從事研究教學工作兩年以上者可以報考。*參見《教育部三十五年自費留學考試章程》,載《申報》(上海版),1946年5月11日,第6版。后來教部為了擴大公自費留學考試的選拔范圍,特別規(guī)定:“凡高等考試及格人員,就其及格種類得參加有關學科之留學考試?!盵5]還規(guī)定:“廣大青年軍退伍復學,其中??埔陨蠈W校畢業(yè)生,得參加公自費留學生考試?!盵6]又規(guī)定:“考生不善留學國語言者,得以英文代之?!盵7]在這些措施的促進下,加之抗戰(zhàn)勝利之初中國的恢復建設需要大量高端人才,1946年的公自費留學考試受到了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僅僅上海交通大學一所高校報名參加考試者就有一百余人之多。*參見《教育部上海區(qū)定期舉行公自費留學生考試》,載《申報》(上海版),1946年6月9日,第5版。最終此次考試“錄取公費生一百四十八名,自費生錄取一千二百一十六名”[8]。
1946年之后,由于全面內戰(zhàn)的爆發(fā),如此大規(guī)模的留學生選拔考試沒有再出現。這次考試所選拔的留學生人數是十年以來最多的一年,遠遠超過了戰(zhàn)前1936年894人的留學生數量。*參見《政府將限制官費留學生》,載《申報》(上海版),1939年4月24日,第6版。這些合格考生也構成了這一時期我國留學生的主力。由于考核程序嚴格,這些考生又大多為國內高校出身,所以后期“留學生成績優(yōu)異者甚多”[9],為國外高校所好評。
政府選派公務人員出國留學,這也是這一時期出國留學生的一個重要來源渠道。1946年底,中華民國教育部計劃選派政府譯員出國留學,名額約在百人。*參見《教育部將定期招考譯員留學百名》,載《申報》(上海版),1946年12月13日,第8版。1947年初,教育部又發(fā)公告,規(guī)定曰:“譯員留學名額一百人,以外事局譯員為限,考期約在四月上旬,六月間發(fā)榜,秋季放洋?!盵10]后來國民政府為了鼓勵各地積極選派公務人員出國留學考察,特別規(guī)定:“凡由機關派往國外研究考察者,薪職予以保留,并可申請旅費及其他費用。凡自行考取留學者,薪職概不保留,亦不發(fā)給任何費用。”[11]這一政策的實施,對于全國政府機構派選公務人員出國學習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后來在1947年10月,中華民國教育部和美國醫(yī)藥助華會合作,為充實我國六個醫(yī)學教育中心(北平、南京等)之師資及教學設備,“選派現任醫(yī)教師資赴美進修一年者二十七人,赴美考察六個月者十三人,已陸續(xù)赴美”[12]。
談到其他渠道出國留學這個問題,首先我們應該注意當時出現了大量的如舒新城先生所說的“官紳游歷”[1]78“貴胄游學”[1] 83的情況。1946年10月,《申報》報道了中國行政院院長宋子文的三個女兒赴華盛頓就學的消息。*參見《宋家三姐妹飛美就學》,載《申報》(上海版),1946年9月14日,第7版。她們的年齡都不大,均在18歲左右,但是“均已留美六年,每逢暑假則返國省親”[13]。眾所周知,出國留學所需要的花費不菲,一般人家根本負擔不起。而且從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前,民國政府對于自費出國留學的限制是十分嚴格的。*參見《教部對自費留學慎重發(fā)給出國護照》,載《申報》(上海版),1947年2月24日,第1版。所以若非宋子文這樣達官顯貴之家,是根本無力也無權送子女出國就讀的。還有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1946年11月孔子的第七十七代孫孔德成獲得最高當局特準,將攜其夫人一起赴美留學,而且“求學期內,各項費用,概歸政府負擔”[14]。這也從側面可以說明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送子女出國留學在官宦特權階層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一種風潮。而且當時國民政府對于此種風潮并未加以限制,反而縱容鼓勵,這也為當時的留學事業(yè)蒙上了一層陰影。
其次,還有一批人通過變通的辦法出國留學。據1946年底返國的教育界人士稱,當年赴美留學者甚多,總數居然達到了4300余人。*參見《七八兩月赴美學生達四千三百人》,載《申報》(上海版),1946年12月13日,第8版。后據教育部主管留學的負責人所述:“截至本年度八月份為止,由教部赴美留學考察研究者,總數不過三百人。其余常系用其他名義取得護照,赴美后設法入學。”[15]另外,廣大華僑子女出國到英美留學也是這時期一個特殊的現象。據英國倫敦大學的一名中國學生稱:“在英中國學生總人數中,英帝國及聯邦各國之華僑學生實占多數,倫敦大學中共有中國學生十七人,其中僅有三分之一來自中國,其他均來自英國領土者?!盵16]這種華僑子女留學的現象已經出現很多年了,華僑當年出國時候普遍貧苦,但是經過多年的努力,生活大有改觀,也有能力送子女去英美國家留學。
留學生的安置與任用問題是這一時期留學教育的核心所在,因為這直接關系到當時國家經濟的恢復重建,也集中反映了當時國際國內的政治局勢。
這里留學生的安置問題主要是指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去往日本和德國兩個法西斯國家的中國留學生在戰(zhàn)后的安置問題。這些戰(zhàn)后依然身處“敵國”的中國留學生數量眾多,他們的命運得到了國民政府的強烈關注。
近代以來日本由于科技發(fā)達而且本身距中國較近,因此成為了中國留學生出國的首選目的地。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南京汪偽政權也向日本選派了大量的留學生,所以戰(zhàn)后依然滯留于日本的中國留學生數量多達一千余人。*參見《教育部草擬辦法運回滯日學生》,載《申報》(上海版),1946年6月12日,第5版。由于戰(zhàn)后日本經濟衰敗,物資供應匱乏,這些滯日僑生生活大多艱難,“每日以粗飯及薯脯果腹,雖以盟國人民之地位,每月獲有糖米、麥粉、馬鈴薯及紙煙之供應。然為維持生計不得不以紙煙或糖出售以資彌補”[17]。針對這種情況,中華民國教育部在1946年開始草擬辦法,設法早日運回這批滯日留學生,其中規(guī)定:“無論任何時期出國,一律設法運送返國,使其升學就業(yè)。至于抗戰(zhàn)時期對于政府有不利者,亦將依法處理。”[18]后來外交部和教育部又對于滯日留學生的召回資格也做了詳細的規(guī)定,主要有三條:“學業(yè)已經完成或者留日已滿三年者;無力自行繼續(xù)留學者;其他特殊原因者?!盵19]此后留日學生的甄審及召回工作迅速地展開了。由于戰(zhàn)后滯日留學生人數太多,對其甄審原定于1947年9月底截止,后來延遲到了12月底截止。*參見《戰(zhàn)時留日生甄審年底截止》,載《申報》(上海版),1947年11月2日,第6版。在甄審過程中,考慮到很大一部分留日學生生活困苦,教育部還對困難學生“按月核給救濟費,救濟期限至該生離日返國時止”[20]。至此滯日學生的安置召回工作基本安排完畢。
關于戰(zhàn)時留德學生的安置和召回工作相比于日本要簡單得多,最主要的原因是戰(zhàn)時留德的中國留學生數量比較少。1946年初,我國對于戰(zhàn)時留德學生之遣送回國事宜就已經著手開始,到該年的6月份,符合遣送條件之留德學生就已經全部歸國。*參見《留德學生全部歸國》,載《申報》(上海版),1946年6月18日,第5版。到1948年初,我國留德學生僅余44人,“以習工科醫(yī)科為多。其中已服務者有十三人,在實習者有六人,在校讀書者有十二人,候船返國者十三人”[21]。
但是還應該看到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之下,國民政府的召回和安置“敵國”留學生的工作是和當時國民黨發(fā)動內戰(zhàn),繼續(xù)“剿共”相聯系的。1947年初,國民政府教育部規(guī)定:“在日本專門學校畢業(yè)者,應即研讀《國父遺教》及《中國之命運》并作讀書報告一份?!盵22]這是向他們強制宣傳國民黨的一黨獨裁和對蔣介石個人崇拜,強化了對這些留學生思想的鉗制,對他們回國后的發(fā)展產生了諸多不利的影響。
關于對回國留學生的任用,國民政府歷來是非常重視的,這在抗戰(zhàn)之后表現得更加明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肯定是戰(zhàn)后中國百廢待興,各行各業(yè)都需要大量優(yōu)秀人才,用于經濟的恢復和國家的重建。1946年初,《申報》就報道了“政府于前年曾選派資歷豐富之技術人員一千二百名赴美國實習考察,為戰(zhàn)后建設儲備人才”[23]。從中足以看出早在抗日戰(zhàn)爭勝利之前,國民政府就為戰(zhàn)后的建設作了布局,到外國留學則是其中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另外,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廣大留學海外的學子,也迫不及待地回歸祖國投入建設。同時國民政府為了鼓勵廣大海外留學學子回歸祖國,給予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1946年1月,中華民國教育部為鼓勵外國留學生歸國,特規(guī)定:“留學生歸國由教育部輔助旅費,歸國后予以介紹任用?!盵24]隨后民國國務院也宣布:“凡在美中國學生學業(yè)完成準備返國并在國內大學執(zhí)教者,可以申請旅費補助金?!盵25]在這些政策發(fā)布之后,廣大國外學子掀起了一股歸國參與建設的熱潮。1946年5月,留學法國、比利時、瑞士的數十名留學生返國,教育部極為關切,“會根據各生所習科目,與其個人志愿,分別向各機關推薦”[26]。1946年7月,抗戰(zhàn)勝利后受教育部會同外交部電召的留德、奧、法、瑞四國留學生陸續(xù)返國服務,這批學生“皆于七七事變之前出國,歐戰(zhàn)爆發(fā)后,乃留在歐就職,服務社會均已有相當經驗”[27]。他們回國后受到了當時上海市市長吳國楨的接見,并且將很快推薦工作。1947年10月,6名曾在英國藥科大學畢業(yè)之中國留學生啟程回國,由于“印度及其他東方各國對藥學研究方面之人才需要甚殷”[28],這6人將被教育部安排為藥科教師。*參見《我六名學生在英國藥科大學畢業(yè)》,載《申報》(上海版),1947年10月21日,第6版。
從以上幾個事例我們可以充分看出當時的國民政府對于留學歸來學生的任用是十分重視的,這無疑對國家戰(zhàn)后的重建和經濟的恢復發(fā)展有著重大的意義。但是后來國民黨發(fā)動全面內戰(zhàn),打破了經濟恢復發(fā)展的好局面,錯過了和平發(fā)展的好時機,給我們國家和民族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留學生的資助與救濟是從中國開始有海外留學活動時就已經出現的,但是在解放戰(zhàn)爭這一特殊歷史背景之下,卻日漸成了一個無法回避的重要話題,對于這兩個問題的研究,十分有助于我們了解當時留學教育的整體情況。
關于留學生的資助問題,這里主要是指社會各界對于這一時期出國留學生(主要為自費生)的獎勵和促進的措施,這一現象在民國后期非常普遍,對于中國的對外留學事業(yè)起到了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
首先,前文提到過中央政府組織公費出國留學,給予的資助是十分豐厚的,“留美生每人每年為美金一千八百元,留英生為英鎊四百磅,歐洲國家則分為三級,每年一千八百美金至一千三百美金不等。此外每人一律發(fā)給置裝費美金二百元,旅途零用美金五十元”[29]。除了中央政府之外,各地方政府也紛紛出臺措施,鼓勵本省學生出國留學。早在1942年,云南省就“曾設置獎學金,獎勵滇省留學國外自費生,后因國省稅收支系統(tǒng)變更而停止”[30]。到了1946年7月,云南省政府重新擬定了留學獎學金規(guī)則,呈請行政院核準后實施,以鼓勵云南省的留學生。*參見《滇省政府擬設留學獎金》,載《申報》(上海版),1946年7月13日,第6版。1947年4月,山東省政府通過了《魯省國外留學生旅費輔助及獎學金辦法》,其中規(guī)定:“名額暫定卅名,每名一次性輔助旅費美金二百元,獎學金分甲乙丙三等,甲等每年美金六百元,乙等五百元,丙等四百元,均以三年為限?!盵31]1947年10月,西康省擬具了《獎助康省籍留學國外研習教農工理醫(yī)等學門辦法》,其中規(guī)定:“凡經教部自費留學考試及格錄取者,即可申請補助,此項經費純系輔助性質,每名約輔助三千萬元。”[32]
其次,除了民國各級政府機構對留學生的資助之外,外國政府和各大民間團體對于中國留學生的資助也是比較常見的。1946年8月,美國總統(tǒng)杜魯門簽署了一項法案,其中規(guī)定:“美國將以海外戰(zhàn)后剩余物資售款之一部分,作交換留學生以及其他教育活動之用,其總金額約為兩千萬美金,包括中國在內之若干國家可以受益?!盵33]這項法案不僅使得中國留學生獲益,而且美國各教會在華合辦之各大學以及嶺南大學的一些優(yōu)秀學生也從此項計劃中獲得了獎學金資助。*參見《利用剩余物資售款交換學生留學》,載《申報》(上海版),1946年8月4日,第7版。美國紐約華美協(xié)進社早在抗戰(zhàn)期間,就曾與中美政府合作,籌款資助中國留學生近千人,戰(zhàn)爭結束后,由于資金困難,各項獎金相繼停發(fā)。*參見《紐約華美協(xié)進社一再籌款獎勵中國留學生》,載《申報》(上海版),1946年8月27日,第6版。在1946年8月,華美協(xié)進社得到中國戰(zhàn)時學術計劃委員會同意“將該會剩余款項,發(fā)為獎助一小部分留學生之用”[34]。1947年8月,中華教育基金會決定“在今秋后資送五人赴美研究,每人三千美金,一年后回國”[35]。除了資助中國在美國的留學生之外,中國留學英國的留學生也受到了一些關注。1946年12月,中英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業(yè)已考選學生十七名,定明夏遣送至英國各大學攻讀”[36]。到了1948年初,中英文教基金會執(zhí)行委員會又從中英文教基金會獎學金中提出一特別款項“以輔助留英中國實習學生六人”[37]。
關于這一時期留學生的救濟,擺在我們面前的第一個大問題就是為什么在這一時期大量的留學生生活陷入困境從而需要得到救濟,這其中的原因,筆者主要總結了以下兩點:
第一,留學費用高昂。眾所周知出國留學的成本是巨大的,以1947年留學美國為例:“一名中國學生赴美留學,包括來回旅費及學膳宿費,至少為美金二千五百元一年?!盵38]而且一般中國學生出國留學少則兩年,多則四年,其中不僅要應付學習生活的費用,還要面對時刻可能發(fā)生的如疾病、意外事件等突發(fā)情況,實際需要負擔的數額恐怕大大超過這一數字。這使得留學生在國外的生存狀況相對不穩(wěn)定,容易因為國際局勢或者各種突發(fā)狀況而變得貧困,需要接受救濟。
第二,國內形勢惡化。1946-1949年是中國近代史上的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國還沒有從抗日戰(zhàn)爭的巨大創(chuàng)傷中恢復過來,又被國民黨拖入了內戰(zhàn)的深淵。眾所周知“教育離不開政治,政治為教育提供穩(wěn)定的社會保障”[39]。在解放戰(zhàn)爭中,國民黨政府為了挽回節(jié)節(jié)敗退的戰(zhàn)局,不惜依附帝國主義,對外大舉借款,對內亂發(fā)紙幣造成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到了解放戰(zhàn)爭后期,中國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這對于國外的留學生來說無異于滅頂之災。1948年6月,國民政府強制命令自費留學生按照中央牌價結購外匯,不得按照官價結匯。當時官價匯率(法幣兌美元)為12000,可是中央牌價已經漲至(法幣兌美元)474000,而且“仍在隨時掛牌調整中”[40]。不斷上漲的匯率已經使得中國留學生的生活逐漸陷入困頓,而國民政府為了控制外匯流出而進行的外匯管制,更是讓留學生的處境雪上加霜。1948年10月,國民政府政務院規(guī)定:“留學生在留學期間如已獲得獎學金者,申請外匯時僅可獲得獎學金不敷應用之差額。”[41]這大大加劇了中國留學生的經濟困難。后來又規(guī)定:“考取自費留學生之尚未出國者,此后非有美金兩千四百元,或等于此數之其他外匯,不得出國?!盵42]這基本斷絕了留學生的出國之路,中國的留學事業(yè)在此時徹底陷入絕境。
在上述兩種主要因素的作用下,我國在外留學生的生活可謂苦不堪言,這種情形在1948年之后尤為嚴重。1948年10月美國之聲電臺播放了中國留學生經濟困難之情形,據稱:“中國政府加強外匯管制,留學生之經濟困難情景有增無已。即使在中國擁有巨資之留學生,目前亦無從獲得接濟,且多無法償付其生活費用及學費?!盵43]1948年12月底,美國合眾新聞社報道稱,在美國各大學內肄業(yè)的中國男女學生約2500人,大部分陷入了身無分文的境況,他們除非能迅速獲得經濟援助,否則會有被驅逐出境的危險。*參見《留美兩千余學生經濟陷入絕境》,載《申報》(上海版),1948年12月31日,第2版。哥倫比亞大學的外籍學生顧問稱:“學生等得自中國政府之每月七十美元匯款,現突告無定期停止。由于生活狀況簡陋及正餐不足,許多中國學生已臨失望邊緣。”[44]
面對海外留學生此種嚴峻的形勢,各方紛紛伸出援手,對留學生進行救濟。1948年9月,國民政府國務院規(guī)定:“凡考取之自費留學生已在國外大學肄業(yè),現已無力繼續(xù)學業(yè),且無力返國者,準先獲美金十萬元,專戶存儲駐美大使館,作為該項學生回國車船票價之需,每人輔助數額以四百美元為限?!盵45]到1948年12月,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又宣布:“對結匯困難之自費生約一千名,暫時每人貸給一百元,以待其辦理結匯。”[46]美國的政府和一些民間組織也在為救濟中國的留學生而奔走呼告。1949年1月,美國外國學生顧問會特別委員會向杜魯門總統(tǒng),國會議員,以及美國國務院發(fā)出呼吁,要求“以二百五十萬美元作為在美國外國學生五千名(此數包括中國學生兩千九百名)之緊急經濟援助”[47]。到1949年2月,中國駐美國大使顧維鈞向美國經濟合作署提出:“播發(fā)基金五十萬美元,以協(xié)助中國留美學生,彼等正因為中國內戰(zhàn)而遭遇經濟上的困難。”[48]1949年3月底,美國經合署宣布:“將援華復興款項中五十萬美元播付國務院,以援助若干留美中國學生,旨在援助其能完成學業(yè),早日返國?!盵49]但是,該款項“申請者將僅限于為國務院認可之美國學院及大學內之高班學生或研究生,其研究科目須在若干技術及科學方面,且以切迫需要此種輔助者為限”[50]。這就大大限制了受補助者的人數,依然有龐大的中國留學生群體得不到該項幫助,從而無法脫離目前的困境。
總結民國后期《申報》為我們展現的中國留學事業(yè)的情況,可以看出中國的留學事業(yè)在當時整體雖有進步,但本質難以提高。國民政府為了中國的恢復和重建,向國外派出了大量的留學生,企圖短期內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殊不知其堅持一黨獨裁,甚至不惜發(fā)動內戰(zhàn),國民政府最終的結果只能是盡失民心,慘淡收場。“國家的命運與個人和群體的命運休戚相關”[51],中國留學事業(yè)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前期看似繁榮,實則舉步維艱,難以為繼。而且國民政府派往國外的留學生以理工科為主,忽視對國外先進思想文化的學習,仿佛又回到只重學習器物的“洋務運動”時期,其結果必然也逃脫不了失敗的命運。但是這一時期出國的留學生中也涌現出了如李政道、鄧稼先等一批世界性的大科學家,他們在異國他鄉(xiāng)克服重重困難,終于學有所成,有很多后來不遠萬里回歸祖國,為祖國的建設和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的精神值得我們這些后輩敬仰和尊敬,更加需要我們繼承和發(fā)揚。
[1] 舒新城.近代中國留學史[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1.
[2] 教育部將舉行公費留學考試[N].申報(上海版),1946-01-30(5).
[3] 教育部規(guī)定公費留學辦法[N].申報(上海版),1946-05-14(5).
[4] 公費留學考試科目(下)[N].申報(上海版),1946-05-18(5).
[5] 高等考試及格人員得參加公自費留學考試[N].申報(上海版),1946-06-23(5).
[6] 公自費留學考試報名者達百余人[N].申報(上海版),1946-06-20(5).
[7] 教部公布公自費留學生考試外語變通辦法[N].申報(上海版),1946-06-08(5).
[8] 留學生考試錄取結果已正式發(fā)表[N].申報(上海版),1946-10-31(5).
[9] 美教授函我教育部盛贊我留學生[N].申報(上海版),1948-03-14(6).
[10] 教部定4月1日起舉行翻譯官留學考試[N].申報(上海版),1939-01-11(8).
[11] 政院決定公務員官派出國薪職保留,自行留學不保留.申報(上海版),1947-06-12(2).
[12] 六醫(yī)學教育中心教師多人奉派赴美學習[N].申報(上海版),1947-10-16(6).
[13] 宋家三姐妹飛美就學[N].申報(上海版),1946-09-14(7).
[14] 孔子后裔孔德成夫婦赴美就學[N].申報(上海版),1946-11-07(8).
[15] 七八兩月赴美學生達四千三百人[N].申報(上海版),1946-12-13(8).
[16] 我留英學生談學生情況[N].申報(上海版),1947-11-19(6).
[17] 留日僑生生活艱難[N].申報(上海版),1947-03-10(5).
[18] 教育部草擬辦法運回滯日學生[N].申報(上海版),1946-06-12(5).
[19] 留日學生召回辦法[N].申報(上海版),1946-07-29(6).
[20] 教部擬具留日學生甄審及召回二項辦法[N].申報(上海版),1947-01-04(8).
[21] 我留德學生尚有四十四人[N].申報(上海版),1948-01-08(6).
[22] 教部擬具留日學生甄審及召回二項辦法[N].申報(上海版),1947-01-04(8).
[23] 留美建設人才陸續(xù)回國服務[N].申報(上海版),1946-03-24(3).
[24] 教部介紹任用歸國留學生[N].申報(上海版),1946-01-05(4).
[25] 我留美學生可申請旅費補助[N].申報(上海版),1946-06-02(5).
[26] 法、比、瑞留學生返國,教部分別向各機關推薦[N].申報(上海版),1947-01-04(8).
[27] 德法返國學生晉謁吳市長[N].申報(上海版),1946-07-05(6).
[28] 我六名學生在英國藥科大學畢業(yè)[N].申報(上海版),1947-10-21(6).
[29] 留學生公費數字已確定[N].申報(上海版),1947-04-11(5).
[30] 滇省政府擬設留學獎金[N].申報(上海版),1946-07-13(6).
[31] 魯省府獎勵深造,補助自費留學生[N].申報(上海版),1947-04-07(5).
[32] 西康省獎勵研習農工,留學生每名補助三千萬[N].申報(上海版),1947-10-20(6).
[33] 利用剩余物資售款交換學生留學[N].申報(上海版),1946-08-04(7).
[34] 紐約華美協(xié)進社一再籌款獎勵中國留學生[N].申報(上海版),1946-08-27(6).
[35] 中華教育基金會資送五人赴美研究[N].申報(上海版),1947-08-10(6).
[36] 中英教育基金會選送學生留英[N].申報(上海版),1946-12-19(8).
[37] 中國留英公費生學科及人數統(tǒng)計[N].申報(上海版),1947-03-25(5).
[38] 美新聞處長在滬談留美學生的費用[N].申報(上海版),1947-12-16(4).
[39] 王凱.解放戰(zhàn)爭時期流亡學生與各界的矛盾[J].瓊州學院學報,2016(6):118-123.
[40] 自費留學生結匯將按照中央牌價[N].申報(上海版),1948-06-11(6).
[41] 公自費生留學結購外匯規(guī)則[N].申報(上海版),1948-10-16(1).
[42] 自費留學結匯辦法[N].申報(上海版),1948-09-05(7).
[43] 留學生訴苦[N].申報(上海版),1948-10-05(7).
[44] 留美兩千余學生經濟陷入絕境[N].申報(上海版),1948-12-31(2).
[45] 自費留學結匯辦法[N].申報(上海版),1948-09-05(7).
[46] 自費留學生因官價結匯困難,使館宣布將資助返國[N].申報(上海版),1948-12-12(2).
[47] 我留美學生向美要求經濟援助以完成學業(yè)[N].申報(上海版),1949-01-10(3).
[48] 留美生經濟困難[N].申報(上海版),1949-02-19(2).
[49] 美經合署撥五十萬美元援助我留美學生[N].申報(上海版),1949-03-31(2).
[50] 美國務院公布補助中國留美學生辦法[N].申報(上海版),1949-04-09(2).
[50] 伍淑斌.1931-1933年南洋華僑抵制日貨運動探析[J].瓊州學院學報,2015(6):42-46+61.
EducationforStudyingAbroadfromShenBaointhePeriodofLiberationWar(1946-1949)
WU Jian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39, China)
After the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War, Chinese society did not enter into a period of peace and stability as expected, unprecedented scale civil war broke out soon. During this period, China’s education for studying abroad experienced ups and downs a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had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is particular period, the selection and dispatch, placement and appointment, funding and relief of 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abroad have many new features, which reflect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education for studying abroad in China at that time, and this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fate of the majority of students studying abroad, but also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future of China.
ShenBao; period of the Liberation War; studying abroad
格式:吳健.《申報》視野下解放戰(zhàn)爭時期留學教育研究(1946-1949)[J].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學報,2017(4):122-128.
2017-04-15
吳健(1993-),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學歷史系中國史專業(yè)2016級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史。
G648.9;K265.9
A
2096-3122(2017)06-0122-07
10.13307/j.issn.2096-3122.2017.06.20
(編校:何軍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