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進
(射陽縣人民醫(yī)院 ,江蘇 鹽城 224300)
外科Ⅰ類切口手術圍手術期預防使用抗菌藥物研究
孫 進
(射陽縣人民醫(yī)院 ,江蘇 鹽城 224300)
近些年,科學技術不斷發(fā)展,醫(yī)療水平不斷提升,諸多先進儀器、設備被引進醫(yī)院,手術操作日漸成熟,成為外科疾病治療的重要手段。外科手術圍手術期,抗菌藥物被廣泛用于預防感染,保障治療效果,減少并發(fā)癥,促使患者早日康復。
外科Ⅰ類切口手術;圍手術期;預防;抗菌藥物
Ⅰ類切口手術,在外科手術中所占比重較大,基于各方面因素影響下,均可能引起切口感染,不利于患者康復。然而,圍手術期,合理應用抗菌藥物,可預防手術部位感染,確保治療效果[1]。近些年,抗菌藥物在預防手術切口感染方面,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但是,抗菌藥物使用不合理現(xiàn)象日漸突出,影響了抗菌藥物的安全性與可靠性?;诖?,本文筆者以外科Ⅰ類切口手術為例,分析圍手術期抗菌藥物合理應用,現(xiàn)進行如下綜述。
手術(operation),指醫(yī)師通過醫(yī)療器械,對患者身體進行切除、縫合等治療,是外科主要治療方式[2]。若以學科為指標,可將其分為骨科手術、普通外科手術、心血管手術、胸科手術、泌尿系手術、腦神經手術等。若以病情緩急為依據,可將其分為擇期手術、急癥手術和限期手術。若以手術次數(shù)為依據,可將其分為一期手術和分期手術。若以手術目的為依據,可將其分為診斷性手術、根治性手術、姑息性手術[3]。
依據外科手術切口微生物污染情況,可將外科手術分為四類,即Ⅰ類(清潔)、Ⅱ類(清潔—污染)、Ⅲ類(污染)、Ⅳ類(污染—感染)。其中,Ⅰ類切口手術,指以人體無菌部位為手術野,局部并無出現(xiàn)炎癥,且未遭到損傷,亦未涉及呼吸道、泌尿生殖道以及消化道等與外界相通的器官的手術類型。一旦發(fā)生感染,可造成嚴重后果。Ⅰ類切口手術,圍手術期,抗菌藥物應用合理,不僅可提高手術安全性,而且可預防感染,減少術后并發(fā)癥。反之,抗菌藥物應用不合理,可產生耐藥菌株,增加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誘發(fā)嚴重感染癥狀,加重患者病情,不利于患者康復[4]。如今,Ⅰ類切口手術圍手術期,抗菌藥物得到廣泛應用,在控制感染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然而,隨著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不合理現(xiàn)象日漸突出,影響了抗菌藥物療效?;诖?,臨床醫(yī)師與藥師十分重視Ⅰ類切口手術圍手術期預防性抗菌藥物合理應用的研究。
本次研究中,隨機抽取本院2016年1月~2017年3月期間收治的200例外科Ⅰ類切口手術患者為對象,圍手術期,均給予抗菌藥物治療。經回顧性分析,21例抗菌藥物使用不合理,發(fā)生率為10.5%,抗菌藥物使用不合理主要體現(xiàn)于藥品選擇、用藥時機、用藥劑量和無指征更換方面。
2.1 藥品選擇
在科技不斷發(fā)展的推動下,醫(yī)療水平不斷提升,諸多新型抗菌藥物得以研發(fā),并在疾病診治中得到應用。部分臨床醫(yī)師,缺乏對新型抗菌藥物禁忌癥、適應癥、不良反應、注意事項等認識,未熟練掌握藥物性能,導致藥品選擇不合理現(xiàn)象頻頻發(fā)生,影響抗菌藥物作用的發(fā)揮,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2.2 用藥時機不合理
針對預防性抗菌藥物,首劑應用時間應為術前0.5~1 h,或者麻醉開始時,首次給藥,且需一次性給足,確保污染前,血清與組織中藥物濃度達到有效濃度。通過臨床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用藥時機不合理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在3個方面。第一,術前,用藥時間大于1 h。第二,術后,繼續(xù)給予抗菌藥物。第三,手術范圍大,且手術操作時間大于3 h的情況,術中未及時追加抗菌藥物。過早給藥,手術操作時,患者體內藥物濃度表現(xiàn)為不足。術后給藥,細菌污染或定植的時間已經錯過了,難以達到預防的最佳效果。Scher,以801例清潔-污染手術患者為對象,發(fā)現(xiàn),手術操作時間大于3 h時,術中,追加一定量的抗生素,可減少感染[5]。
2.3 用藥劑量不合理
抗菌藥物,合理劑量是療效的保障,劑量過低,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劑量過高,不僅造成藥物浪費,而且可能引起不良反應。外科Ⅰ類切口手術圍手術期,頭孢西丁是常用的預防抗菌藥物,但用藥劑量不合理現(xiàn)象頻頻發(fā)生。一般情況下,靜脈滴注,術前1 h 2 g靜注,以后24 h以內每6 h用藥一次,每次1 g。而我院術前30 min靜注3 g,以后以每12 h 1次,1次3 g??傊?,用藥劑量偏低、偏高均可能對藥效造成影響,因此,手術圍手術期,需保證用藥劑量的合理性。
2.4 無指征更換
一般情況下,治療期間,需根據患者實際病情,適當調整用藥方案。但是,在無指征的情況下,盡可能不更換用藥,因為隨意更換抗菌藥物,會影響用藥療效,且可能產生細菌耐藥性。一般情況下,若發(fā)生感染,持續(xù)用藥3~5 d,嚴重感染患者,用藥48 h后,療效不佳時,需以病原學檢測及藥敏結果為依據,調整用藥方案。
3.1 指征與選擇
據相關研究顯示,縫合手術切口后,無需繼續(xù)應用抗菌藥物,且給予預防性抗菌藥物時,單劑給藥和多劑給藥藥效并無明顯差異。針對Ⅰ類切口手術患者,遇到以下情況時,可適當考慮預防性抗菌藥物。(1)手術范圍大,且手術時間長,可能引起污染的患者。(2)部分異物植入性手術,例如,人工關節(jié)置換、人工心瓣膜植入等。(3)手術涉及重要臟器,例如,顱腦手術、心臟手術等,一旦感染,不僅會影響治療效果,而且會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需給予抗菌藥物,預防感染。(4)部分患者免疫低下,或者存在免疫缺陷的現(xiàn)象,可給予預防性抗菌藥物,預防感染。
抗菌藥物選擇時,以手術野可能污染的細菌種類為準,尤其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合理選擇抗菌藥物,需綜合考慮患者實際情況,結合醫(yī)院感染情況,選擇適宜的抗菌藥物,達到預防感染的目的。
3.2 抗菌藥物應用時機
美國感染學會在《預防手術感染指南》中提出,必須于術前1 h內,給予抗菌藥物,且持續(xù)用藥時間不得超過手術結束后24 h。過早使用或抗菌藥物使用時間延長,均可能對抗感染效果造成不利影響。例如,若提前1~3 d,或者是術后延長至4~14 d,非但不會增加預防效果,甚至會造成腸道菌群失調,增加二重感染發(fā)生幾率。Pan等學者,經研究分析,提出采用切實可行的干預措施,保證抗菌藥物給藥時機科學性,對預防感染,具有重要意義。
3.3 加強培訓
醫(yī)務人員是醫(yī)療行為的主體,是影響抗菌藥物應用合理性的重要因素。因此,科室應定期或不定期進行培訓,組織醫(yī)務人員學習抗菌藥物相關知識,要求醫(yī)務人員熟練掌握不同抗菌藥物的適應癥、用法用量、禁忌癥、注意事項以及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等,提高醫(yī)務人員對抗菌藥物的認識,提升醫(yī)務人員專業(yè)能力,合理選擇抗菌藥品,熟記藥物配伍禁忌,科學聯(lián)合使用各類抗菌藥物,達到預防感染的目的。同時,完善獎懲制度,強化醫(yī)務人員責任意識,充分調動其工作積極性與主動性,提高工作效率,為建設一支綜合素質高、專業(yè)能力強的醫(yī)務人員隊伍奠定基礎。
3.4 完善相關制度
制度,是行為的規(guī)范,是效果的保障。因此,外科Ⅰ類切口手術,圍手術期,完善預防性抗菌藥物應用制度,十分有必要?;诖?,科室重視相關規(guī)范性文件精神的學習,強化考核力度,組織抗菌藥物合理應用的講座,總結醫(yī)院外科Ⅰ類切口手術圍手術期預防性抗菌藥物使用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對應的解決措施,引導臨床醫(yī)師重視抗菌藥物合理應用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提高抗菌藥物應用合理性,保障用藥安全性與可靠性。
總而言之,外科Ⅰ類切口手術,圍手術期,合理應用抗菌藥物,可預防感染。因此,臨床醫(yī)務人員應熟練掌握各種類型抗菌藥物的性能、適應癥、禁忌癥等,科學應用抗菌藥物,充分發(fā)揮抗菌藥物的作用,達到抗感染的目的,減少術后并發(fā)癥,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高預后效果,促使患者早日康復。
[1] 周后鳳,張 彬.某院外科Ⅰ類切口手術圍手術期預防使用抗菌藥物干預效果的調查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14):246-247.
[2] 李 靜.我院外科Ⅰ類切口手術圍手術期預防使用抗菌藥物干預效果調查分析[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4,(12):2103-2104.
[3] 錢 軍.我院外科Ⅰ類切口手術圍手術期預防使用抗菌藥物調查分析[J].醫(yī)藥前沿,2012,02(6):336-337.
[4] 卓 改.I類切口手術預防使用抗菌藥物調查分析[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3,(16):327-327,330.
本文編輯:吳玲麗
R619
A
ISSN.2095-8242.2017.034.67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