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秋華
(忻城縣人民醫(yī)院,廣西 來賓 546200)
不同年齡組患者休克指數(shù)在急性消化道出血中的應用觀察
藍秋華
(忻城縣人民醫(yī)院,廣西 來賓 546200)
目的探討不同年齡組患者休克指數(shù)(SI)在急性消化道出血中的應用。方法選取我院2014年2月~2016年3月收治的消化內(nèi)科疑似急性消化道出血的患者196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年齡分成老年組(≥65歲)和非老年組(<65歲),觀察兩組的SI差異性。結果按照標準的SI切點(SI>0.90)顯示有急性消化道出血,非老年組患者,SI為0.90時,約登指數(shù)>60%,其余均在50以下。老年組患者,SI為0.70~0.85時,約登指數(shù)均>60%,更低的SI切點可以更早的識別老年患者的急性消化道出血,降低漏診率。結論更低的SI切點(SI≥0.8)可更早識別老年患者急性消化道出血,對于及時搶救具有重要作用。
急性消化道出血;休克指數(shù);SI;老年患者
急性消化道出血導致的休克在臨床中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急危重癥,此疾病發(fā)病較為迅疾,進展較快,如未及時發(fā)現(xiàn)及有效處理,極有可能發(fā)展到不可逆階段,從而造成患者的死亡[1]。休克指數(shù)指心率與收縮壓之比,可有效判定休克癥狀的有無與輕重。通常認為,當SI>0.90時,患者會有休克現(xiàn)象,死亡率明顯提高,應及時予以合理的處理措施[2]。由于患者的年齡越大,最大基礎心率值速度會越來越緩慢,所以人們對于SI在老年患者中是否具有較高的準確性存在一定疑慮。本文選取196例消化內(nèi)科疑似急性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探討SI的應用,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2月~2016年3月收治的消化內(nèi)科疑似急性消化道出血的患者196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年齡分成老年組(≥65歲)和非老年組(<65歲)?;颊呔鶉I血、嘔吐咖啡渣樣胃內(nèi)容物,便血、柏油樣便。
1.2 方法
詳細記錄患者基礎資料,包括入院時監(jiān)測的各項生命體征,年齡、性別,病程記錄情況,了解其是否有急性出血。SI=心率/收縮壓。
急性消化道出血判斷標準:指與血液動力學不平穩(wěn)相關的嘔血、血便和(或)收縮壓<100 mmHg、心率>100次/min時導致的臨床癥狀;術后表明有消化道出血癥狀,包括胃鏡、腸鏡檢查及開腹手術等。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x2檢驗,計量資料以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
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有43例,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齡≥65歲患者有27例.所有患者中收縮壓(95±6)mmHg,心率(112±8)次/min。其中非老年人收縮壓(90±5)mmHg,心率為(120±7)次/min,休克指數(shù)為(1.3±0.4);老年人收縮壓為(101±6)mmHg,心率為(104±6)次/min,休克指數(shù)為(1.0±0.3)。所有患者住院時間為(17.5±3.4)d。
非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有153例,其中男80例,女73例;年齡≥65歲患者有89例。所有患者中收縮壓(80±5)mmHg,心率(126±6)次/min。其中非老年人收縮壓(83±5)mmHg,心率為(123±5)次/min,休克指數(shù)為(1.5±0.3);老年人收縮壓為(78±5)mmHg,心率為(129±4)次/min,休克指數(shù)為(1.6±0.3)。所有患者住院時間為(5.6±1.3)d。
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基礎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收縮壓、心率、休克指數(shù)、住院時間等資料對比均有明顯差異,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與SI關系
將SI作為切點值,自0.50~1.50,每個0.05遞增值作為具體切點值分析,觀察兩組患者的敏感度、特異度、約登指數(shù)、陽性似然比及陰性似然比,當SI≤0.75時,敏感度>90%,特異性<60%;當SI≥0.95時,敏感度<40%,特異性>90%;當SI為0.85、0.90時,約登指數(shù)>50%。非老年組患者,SI為0.90時,約登指數(shù)>60%,其余均在50以下。老年組患者,SI為0.70~0.85時,約登指數(shù)均>60%,由此可知,更低的SI切點可以更早的識別老年患者的急性消化道出血。采用SI對急性消化道出血進行評定時,隨著SI閾值的提高,敏感度會持續(xù)降低,而特異度則持續(xù)提升,約登指數(shù)是先提升然后降低,所以約登指數(shù)可作為診斷閾值的一個綜合指標反。當SI低于0.80時,老年患者敏感度均高于非老年患者,但大于0.80時,老年患者敏感度會低于非老年患者,由此可知,當SI大于0.80后,會導致老年患者的真陽性率降低速度明顯增加,漏診例數(shù)增加,所以提高敏感度極有可能降低老年組因漏診而造成的死亡危險,此可能與老年人最大心率值變慢有關。
在臨床中患者是否發(fā)生出血癥狀,或對其嚴重程度進行評估時,具有多種方法,但此類方法通常是基于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進行分析[3]。在休克早期,患者血壓通常依然處于正常狀態(tài)或偏高,單純依靠一個指標難以對活動性出血進行評定,無法確定其出血程度,所以臨床中所采用的很多評估方法均難以達到較高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休克指數(shù)在臨床中是比較常用的一個評定休克進程的重要指標,對于危重癥患者的病情判斷、搶救及預后評價等具有重要臨床意義。SI為0.5時,通常認為是無休克;I為1~1.5時表示出現(xiàn)休克;SI>2.0時表明其休克嚴重。測定休克指數(shù)的意義是可以較早的估計出患者的出血量,特別是對于難以正確提供出血量數(shù)據(jù)的患者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此方法無創(chuàng)傷性,簡便、易行、準確性較高,對于臨床觀察、搶救、治療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可作為病情危重程度的一個重要的鑒別指標使用[4]。Nakasone等研究表明,SI值比單純觀察心率和血壓變化能較早、較正確地估計失血量。King等研究中提到,在預測患者傷情嚴重程度方面,通過ROC曲線分析得出的SI最佳預測值范圍和心率、收縮壓的最佳預測值范圍相似。Zarzaur等研究認為,SI和年齡×SI用于預測外傷患者48h死亡率的效果要優(yōu)于單一應用心率、收縮壓的預測效果,并指出SI和年齡×SI可作為損傷后早期有死亡風險患者的病情觀察指標[5]。
用SI值對休克判定,評估病情時,所選用的切點存在一定的爭議性。通過研究可知,當SI值>0.90時,老年組患者的敏感度降低,會使得漏診例數(shù)較多,因此聯(lián)合分析敏感度就特異度,可知SI值為0.80時,可作為合理的切點對老年患者的急性消化道出血癥狀進行評定,由此能夠提高老年組的敏感度和約登指數(shù)。
綜上所述,將SI作為指標對活動性消化道出血進行預測,需注意患者在年齡、基礎血壓、個體特點等方面的差異性,如此方可更為理想的評估患者的具體出血量[6]。在老年患者中,降低SI閾值,可更好地確定是否實施相應的止血處理。通過SI對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進行評估時,應觀察患者具有血壓情況,收縮壓在年齡上存在一定區(qū)別,年輕人的收縮壓<90 mmHg時則認為是低血壓;老年人在收縮壓<110 mmHg時為低血壓。SI可簡單而有效地評估消化道出血情況,在院外急救、急診科具有重要作用。臨床中正確使用SI,可與患者臨床表現(xiàn)相結合,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利于提高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療效果及改善預后。
[1] 劉曉琳,張 騰,王陛可.休克指數(shù)在失血性休克中的監(jiān)測意義[J].數(shù)理醫(yī)藥學雜志,2011,24(3):290-291
[2] 汪 洋,王玉芝,劉 志.休克指數(shù)在腹腔實質(zhì)性臟器閉合性損傷休克早期中的應用[J].山東醫(yī)藥,2009,49(48):93-94.
[3] 王安秀,楊耀鵬,吳玉懷,等.不同年齡組患者休克指數(shù)在急性消化道出血中的應用[J].中國急救醫(yī)學,2014,34(11):1009-1012.
[4] 胥伶杰,徐 軍,王 仲.休克指數(shù)在急診病情判斷中的作用[J].臨床急診雜志,2011,12(1):69-71.
[5] 余 愿,付朝暉,徐 夢,等.休克指數(shù)對感染性休克患者預后的預測價值[J].臨床急診雜志,2014,15(9):535-537.
[6] 康玉明.淺談出血性休克患者的臨床診療[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6,16(25):39-41
本文編輯:趙小龍
R573.2
B
ISSN.2095-8242.2017.003.47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