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貞虎
提起北京西來順飯莊,老北京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不僅因為西來順經(jīng)常接待達官貴人、社會名流,當時的廣播電臺和北京、天津、上海的報紙經(jīng)常宣傳西來順,著名的評書演員連闊如經(jīng)常把西來順的素材編成段子在電臺播講,更重要的是因為西來順有一位集技術與管理于一身,敢于創(chuàng)新,善于經(jīng)營,并為清真菜的發(fā)展和改革作出突出貢獻的西派菜系創(chuàng)始人——民國一代名廚、著名回民烹飪大師、經(jīng)理和首席掌灶褚連祥。
清宮御廚
褚家世居牛街,都是以飯館業(yè)為生。父親褚秀連是啟源館“元興堂”(現(xiàn)虎坊路南口)有名的“跑堂”。母親褚楊氏為家庭婦女,生有三兒五女,三個兒子全為手藝人。老大褚連祥學主廚,老二褚連義學白案,老三褚連貴學紅案,后來耍手藝、烙燒餅。
褚秀連在當時的飯館業(yè)也算數(shù)得著的人物,他一是嗓音好,二是算得快,人稱“一口清”。當時的電臺為了做宣傳,還特意給他灌過片子,拍過電影。每當有錢人來這里吃飯,都點著名預先找他定飯,他經(jīng)常受到顧客的褒獎。
褚連祥生于清光緒15年(1889年)陰歷十月初一,屬牛,俗稱褚祥兒。為了生活,他這個褚家長子13歲時,就跟著父親在“元興堂”當學徒,有時還跟著“跑大棚”(誰家有紅白喜事時,為其到家中辦宴席)。干活十分辛苦,天不亮就得起床做準備,事事還要干在師傅前頭。有“外活”時,不管春夏秋冬早四點就要起床,還得提前叫醒師傅。褚祥兒當時還是個未成年的孩子,擔這樣重的生活擔子,確實有點吃不消。有一次,他朦朦朧朧地爬起來,想去叫醒師傅,還未走到小寺街就歪在糧店門口的臺階上睡著了。糧店掌柜的開張時看見他,才把他叫起來。
學藝的生活雖然苦,但褚祥兒從不偷懶。凡是有學藝的機會,他絕不放過。平時也總是一邊幫師傅干活,一邊乜斜著眼睛觀察師傅如何下料、如何烹炒,并一一記在心里。他為了多學技藝還向當時牛街炒菜有名的王、楊、馮、哈四個人拜了師傅。從他們那里,褚祥兒不僅學會了一般的燒、炒、烹、炸等手藝,還學會了白案上的活計。在學習中,他不光限于模仿別人,還努力鉆研技術,處處要高人一籌。不久,他就成了同行業(yè)中的佼佼者。
清宣統(tǒng)年間,褚祥兒因年輕有為被召進清宮御膳房,在那里他學到了一般飯莊所不能比及的烹炒技術,也見識了御膳烹制的規(guī)模及全過程,掌握了“滿漢全席”和“全羊席”的操作方法及所要求的禮儀、服務等飲食管理辦法,為后來自己獨立掌灶打下了厚實的功底。
袁世凱當總統(tǒng)期間,褚祥兒又被召進總統(tǒng)府獨立掌清真灶。他的烹飪技藝日臻成熟,而且顯露出創(chuàng)造才華。
和西來順連到了一起
提起褚連祥,就不能不想到西來順。因為從1931年9月西來順開業(yè)至1949年歇業(yè),紅紅火火的十幾年中,也是褚祥兒充分發(fā)揮烹飪天才,大展身手的鼎盛階段。他在這里主廚兼經(jīng)理,不僅尊重、繼承了清真特點,更重要的是他敢于改變原來回民菜“焦、溜、煸、炒”的固有模式,研究創(chuàng)制了許多新菜品,逐步形成了西派菜的完整體系。
西來順飯莊開業(yè)于20世紀30年代初。股東有北京商會會長兼中國農(nóng)工銀行經(jīng)理冷家驥(人稱冷八爺)、原北京內二區(qū)區(qū)長陰煥然、開中央理發(fā)館和南苑澡堂的藍七爺、恒麗綢緞店經(jīng)理潘佩華(人稱潘七爺)等。西來順地點就設在西單十字路東面,現(xiàn)在的鴻賓樓以東,人民銀行的位置上。有東、西兩個院,50多間房的規(guī)模。股東們選中褚祥兒出任經(jīng)理和主廚,因為他早已名聲在外了。
隨著褚連祥的到來,一大批熟識他的達官顯貴、社會名流也紛至沓來。如西北軍的馬福祥、馬洪逵,著名京劇藝術家尚小云、馬連良、荀慧生等都成了這里的??汀N鱽眄樈?jīng)常門庭若市。從此,褚連祥和西來順的名字不僅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而且越傳越響,可以說是聲名大震了。
改革與創(chuàng)新
褚連祥在西來順雖然擔任著經(jīng)理,其實也是個靠技術養(yǎng)家糊口的勞動者。為了在競爭中不失利,他不斷地學習新技術,并打破常規(guī),除了向回民館的高師求教外,還向漢民館的師傅學習。當時林立在長安街上的高檔飯莊有大陸春、新陸春、慶林春、淮陽春及西黔陽、忠信堂、同春園、雨花臺等,他和這些漢民飯莊的掌柜結為把兄弟,利用“生日會”的方式向漢民師傅討教烹飪技術和共同研討烹制方法。生日會就是節(jié)、假日或某個人的生日,大家要在一起每人炒一個菜,邊做邊切磋。一桌席上什么菜,不上什么菜,什么時候上,配什么料,什么顏色等,外加“色、香、味”都在研討之中。褚祥兒把大家總結的有益經(jīng)驗,有選擇地運用到回民菜中。他還到西餐館學習洋人做西餐的方法,使回民菜味道更加甜美,菜品也比過去增加了。
在此基礎上,褚連祥獨創(chuàng)的菜品不光具有濃郁的北京風味,而且還借助了各地佳肴的特點。如“扒三白”學了山東菜;“五柳活魚”借鑒了江浙一帶的烹調技藝;“手抓羊肉”后來作為西來順的傳統(tǒng)菜,是由青海、新疆一帶的抓羊肉改革而來,又加了姜末、香菜末、辣椒面、味精、醬油、醋等調料,味道更加細膩;有一品菜上海叫“桃花泛”,云南叫“天下第一菜”,陜西叫“平地一聲雷”,主料是鍋巴,褚祥兒從此菜引申,制成“鴨泥面包”。以面包代替鍋巴,再加精致高湯,風味別具一格。人們在吃這道菜時,不僅能嘗到美味,還能聽到“嗤拉”一聲響,因此,此菜也叫“嗤拉”,后來,由相聲大師侯寶林更名為”一鳴驚人”。
眾所周知,北京的回族有自己獨特的飲食習慣,如禁食豬肉、馬肉、驢肉,禁食自死動物或無鱗魚,禁食動物的耳、鼻、血、腦等。因此,回民飯館從來不賣無鱗魚、魚唇、魚皮、鮑魚、海參之類的東西。
西來順增添某些菜品后,引起了社會上的議論。褚連祥沒有因此退縮,他把社會上有名望的人士及回民教長請到西來順,當場給大家表演。他先把鮑魚、海參之類的東西拿出來,展示給大家。然后一一介紹各種菜的營養(yǎng)成分,再把這些菜炒出來給大伙品嘗。大家認為他講得頭頭是道,菜吃到嘴里味道也鮮美,一致認為這些菜可以增加到回民菜品中,從而革新了回族的飲食習俗。
褚祥兒在改革中,逐步形成了“西派菜”的完整體系。當時西來順的花樣大約有幾百種之多。如:扒三白、鴨四寶、燒四寶、執(zhí)魚翅、酸辣魚唇、酸辣魚肚、酸辣唇肚、燒唇肚、龍須菜、鴨干鮑魚、酸辣銀絲、鮮肚絲、牛尾、紅燒魚翅、芙蓉魚翅、通天翅、繡球魚翅等。扒菜、燒菜是褚祥兒的拿手菜,如“鐵碗燒雞蛋”(現(xiàn)在已失傳)等。他創(chuàng)造的“一品芙蓉蝦”也深受顧客歡迎。蝦做好后,放到顧客桌前,把熱油往上一倒,蝦立刻膨脹起來,顧客既看到了顏色,又聞到了香味,還感覺到蝦如同活了一般,立刻胃口大開。他做的“焦溜肉”更是別具特色。過去行話說顧客吃的是“時間”,不怕坐等。此菜必須用文火烤才好吃,火候長且小,肉才嫩,味才香??上?,時過境遷,有些菜的做法已經(jīng)失傳了。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