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時階,玉 璐
(1.廣西民族大學 瑤學研究中心,廣西 南寧 530006; 2.廣西民族大學 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6)
從解渴、果腹到族群符號:廣西恭城瑤族打油茶習俗變遷
玉時階1,玉 璐2
(1.廣西民族大學 瑤學研究中心,廣西 南寧 530006; 2.廣西民族大學 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6)
打油茶是中國廣西恭城瑤族的一種飲茶習俗,學術(shù)界將這種飲茶方式稱為“粥茶法”,認為這是中國最早的飲茶法。這種飲茶法在許多地方都失傳了,但在廣西恭城瑤族地區(qū)仍完整地保留著。隨著恭城瑤族地區(qū)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恭城瑤族的打油茶已經(jīng)跨越了食物的物質(zhì)屬性,它從最初的解渴和充饑、果腹演變?yōu)楫數(shù)噩幾寰裎幕姆从澈投Y儀制度的組成部分,成為恭城瑤族的族群符號,是恭城瑤族與其他瑤族支系區(qū)別的一種文化界定。
打油茶;瑤族;文化變遷
飲食與人類生存、社會發(fā)展的關(guān)系密不可分,是人類學長期以來一直關(guān)注的問題。其中,飲食的研究不僅涉及到經(jīng)濟學、政治學、生態(tài)學,有關(guān)研究還認為,飲食文化也是民族認同的一個重要符號,是一個民族的文化邊界。[1]事實上,飲食文化的形成與民族的形成及發(fā)展有一定的聯(lián)系,一個民族飲食文化的變遷過程反映了該民族文化變遷的縮影。
打油茶是中國廣西恭城瑤族的一種飲茶習俗。學術(shù)界將這種飲茶方式稱為“粥茶法”,認為這是中國最早的飲茶法。這種飲茶法在許多地方都失傳了,但在廣西恭城瑤族地區(qū)仍完整地保留著。在廣西恭城瑤族地區(qū),最初的飲茶僅是為了解渴和充饑、果腹。隨著恭城瑤族地區(qū)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人們的飲茶習俗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不僅茶葉的制作變得精致復(fù)雜,而且形成獨具特色的“打油茶”文化習俗。在恭城瑤族地區(qū),打油茶已經(jīng)跨越了食物的物質(zhì)屬性,它不再僅僅是為了解渴、充饑果腹,而且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打油茶飲食文化,成為了恭城瑤族精神文化的反映和禮儀制度的組成部分,成為恭城瑤族的族群符號,是恭城瑤族婚姻禮儀、祭祖祭神、尊老敬老、接人待客的重要內(nèi)容,是恭城瑤族與其他瑤族支系區(qū)別的一種文化界定及飲食文化品牌和民族名片。2014年10月與2015年6月、10月,筆者3次帶研究生到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栗木鎮(zhèn)大合村與恭城瑤族自治縣觀音鄉(xiāng)水濱村,對當?shù)噩幾宕蛴筒璧娘嬍沉曀走M行調(diào)查,探討其打油茶的飲食文化內(nèi)涵。
栗木鎮(zhèn)位于恭城瑤族自治縣北部,距縣城38公里,東鄰龍虎鄉(xiāng)、觀音鄉(xiāng),南接嘉會鄉(xiāng),西邊與靈川縣大境鄉(xiāng)交界,北與灌陽縣洞井鄉(xiāng)接壤。栗木鎮(zhèn)大合村距鎮(zhèn)政府駐地2公里,轄8個自然村,26個村民小組,2015年,全村共有813戶,總?cè)丝?647人,其中瑤族2303人,占總?cè)丝诘?7%。糧食生產(chǎn)以水稻為主,經(jīng)濟作物主要有西紅柿、檳榔芋、花生、紅瓜子,水果主要有沙田柚、柑橙、月柿等。觀音鄉(xiāng)地處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東北部,東北與湖南江永縣相鄰,西與灌陽縣交界,南與恭城瑤族自治縣栗木鎮(zhèn)接壤。距縣城約61 公里。觀音鄉(xiāng)水濱村距鄉(xiāng)政府駐地16公里,是恭城縣最北的一個山區(qū)行政村,全村轄13個自然屯,16個村民小組,2015年,全村共有812戶人家,總?cè)丝?111人,其中瑤族2894人,占總?cè)丝?3%。糧食生產(chǎn)以水稻為主,經(jīng)濟作物主要有西紅柿、檳榔芋、花生、紅瓜子,水果主要有沙田柚、柑橙、月柿等。*資料來源:大合村與水濱村村委會提供。恭城瑤族歷來有打油茶的習俗,這兩個村瑤族的房前屋后或田邊地頭大多種有茶樹,村中幾乎人人喝油茶。本文的相關(guān)資料主要來自筆者在恭城瑤族自治縣的田野調(diào)查。
我國是茶的故鄉(xiāng),茶文化源遠流長。在我國,茶葉與人們家庭生活關(guān)系極為密切,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彼f明茶與人們的生活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在廣西恭城,瑤族男女老少一日三餐都“打油茶”,早、晚以油茶為飲料,可以提神開胃;午餐則用油茶泡飯或粥,當飯作主食。油茶是恭城瑤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食物之一。
恭城瑤族什么時候開始制作油茶,由于年代久遠,我們已很難得知了。據(jù)當?shù)噩幾謇先苏f,其先民明清以前曾長期在山上居住,過著刀耕火種的山地游耕農(nóng)業(yè)生活。山上有一種野生的甜茶樹,人們上山勞動口渴時,摘幾片甜茶樹葉放口里咀嚼,便可以生津解渴。后來人們就把這種甜茶樹葉摘回家,放在陶罐中煮水喝。直到現(xiàn)在,居住在山上的瑤族還有人到山上采摘野生茶葉回家煮水當茶喝。不論是動物還是植物,水都是維持其最基本的生命活動的物質(zhì)。人可數(shù)天不吃任何食物,但不可一天不喝水。無論是將甜茶樹葉放口里咀嚼,還是將從山上采摘的野生茶葉拿回家煮水喝,都既可以解渴,又可以補充人體對水的需要,從而維持人類的生存。在廣西恭城瑤族地區(qū),每家的火塘旁都有一個陶制的茶壺,里面放些茶葉和水,客人進家,圍火塘而坐,一邊烤火聊天,一邊煮茶,十多分鐘后,水沸茶香,即可飲用解渴。后來,人們上山勞動回來口渴了,就用熱茶水泡粥喝,這就是恭城瑤族最初飲食油茶習俗的雛形,其目的主要是為了果腹。20世紀80年代以前,對居住在山區(qū)的瑤族來說,一天的辛勤勞作就是為了填飽肚子,而填飽肚子必須靠足夠的淀粉主食,但對于大多數(shù)瑤族村民來說,他們沒法生產(chǎn)出獲取足夠淀粉主食的稻谷、玉米、紅薯及其他農(nóng)作物,而熱氣騰騰的茶富含卡路里,能讓冷粥變成熱食,給人帶來大量熱量,填飽肚子,成為人們主食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碗熱茶泡粥,不僅可以充饑、解渴,同時還對人產(chǎn)生刺激和提神的功效。地方民諺云:“恭城土俗,油茶泡粥,祛瘴防疫,全身舒服?!币簿褪钦f,恭城瑤族最初的飲茶是為了解渴、充饑。姚偉鈞教授認為,中國最早的飲茶法就是粥茶法。[2]這種飲茶法在許多地方都失傳了,但在恭城瑤族地區(qū)仍完整地保留著。以前由于糧食緊缺,茶泡粥,再加幾個紅薯,就是恭城瑤族家庭飯桌上常見的主食。恭城栗木鄉(xiāng)大合村上大合屯62歲的瑤族農(nóng)民YQJ說:
改革開放之前,我們這里的糧食都不夠吃。村子四周的水田種稻谷,山上就種紅薯、芋頭,一年收回來的糧食分到手最多夠吃大半年。所以,平常很少用大米煮飯,一般人家都是早上起來就煮一鍋粥,再煮一些紅薯、芋頭,搭配著吃。特別是冬天,勞動回來又冷又餓,燒一鍋茶水,裝半碗冷粥,加半碗剛燒開的茶水拌勻,整碗粥就變得熱氣騰騰的了,吃幾個紅薯、芋頭,喝一碗熱茶粥,全身就熱乎乎的了。如果覺得紅薯、芋頭冷了吃下去胃不好受,就把它們放到火塘邊,用炭火烤一下,烤熱了再搭配著熱茶粥一起吃。既能填飽肚子,又解渴。
“茶”是指以植物為主要原料煮燒或沖泡而成的飲食,具有芳香、多水特征,并有宣竅通氣、清熱解疲倦、醒神、祛風濕、充饑果腹等功能,最初的茶,除了可以解渴外,還是人們賴以存活的食物和充饑物。陳琿先生認為,茶最初發(fā)生在采集經(jīng)濟時期的隨摘隨吃之中,僅僅是充饑的植物。茶的食用是在原始人采集經(jīng)濟時期的歷史背景和知識積聚的情況下發(fā)生的。采集經(jīng)濟時期是人類直接辨識各種植物的一個特殊時期。開始是盲目的,經(jīng)過長期嘗試,才過渡到有選擇地取食于自然物。在叢林榛莽、人獸同處的原始低下的物質(zhì)生活條件下,采集僅僅是為了充饑,只有在滿足了充饑這個第一需要之后,采集才會兼顧其它需要。飲茶就萌發(fā)于這種充饑食物之中。由某一人們共同體在長期的飲食習慣、條件、環(huán)境、風俗等諸多因素的作用下,才逐漸形成選用某些植物作為“茶”來食用。[3]故西晉郭璞《爾雅注》說:“葉可煮作羹飲?!备迪獭督淌尽份d:“作茶粥?!碧迫嗣舷础妒朝煴静荨芬嗾f:“茗葉……煮取汁,用煮粥良,市人用槐、柳初生嫩芽雜之?!?唐人楊華《膳夫經(jīng)手錄》亦載:“茶……吳人采其葉煮,是為茗粥?!笨磥?,最初的茶確實是人類充饑果腹的食物。這種習俗在別的地方雖然已經(jīng)消失,但在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瑤族一直保留著以茶泡粥,用以充饑果腹的習俗。20世紀80年代前,對于那些依然食不果腹的山區(qū)瑤族村民來說,茶是一種能產(chǎn)生熱量和具有興奮作用的物質(zhì)?!安?,提神并使人寧靜,是沉默寡語者的天然飲品,它喝起來也方便,是一件給世上最糟的廚子們的天賜之物?!盵4]123“茶被人們譽為溫和的飲料,它對人產(chǎn)生刺激的同時還帶來大量的熱量?!盵4]140每日在大山里勞作的瑤族,在山上或地頭或屋邊摘一些茶葉曬干,放幾片在水里燒開,用燒開的茶水泡粥喝,再吃幾個紅薯、芋頭,既能充饑,填飽肚子,又能通過熱茶所產(chǎn)生的熱量和興奮,緩解疲勞。在那些艱苦貧窮的日子里,茶一直是恭城瑤族解渴、充饑果腹的生活必需品。
唐末宋初之后,瑤族逐漸進入嶺南。明代,兩廣成為瑤族聚居的中心,部分瑤族進入廣西恭城定居。古代嶺南地處中國邊疆,又是多山之地,在歷史上開發(fā)得比較晚,經(jīng)濟、文化都比較落后,交通極不方便,氣候和嶺北差異很大,“雨下便寒,晴便熱,不論春夏與秋冬……陰雨則寒氣漸漸襲人,晴則溫氣勃勃蒸人。陰濕晦冥,一日數(shù)變,復(fù)傾刻明快,又復(fù)陰合。冬月久晴,不離葛衣、執(zhí)扇;夏月苦雨,急須襲被、重裘。大抵早溫、晝熱、晚涼、夜寒,一日而四時之氣備”。[5]在中原人的眼中,嶺南就是個“瘴地”,[5]是個瘴氣之鄉(xiāng)。“嶺表山川,盤郁結(jié)聚,不易疏泄,故多嵐霧作瘴。人感之多病,腹脹成蠱?!盵6]“二廣唯桂林無瘴,自是而南,皆瘴鄉(xiāng)也?!盵7]稍不適應(yīng),往往容易生病,危害生命。宋人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卷61《風俗雜志·仕官嶺南》說:“嶺南諸州多瘴毒,歲閏尤甚?!比缰袓箽庹?,“容氣變黑,數(shù)歲發(fā)作,頗難治療”。所以,唐宋時期,北方的士大夫一般都不愿到嶺南來做官。白居易《送客游嶺南二十韻》詩說:“瘴地難為老,蠻陬不易馴”“路足羈棲客,官多謫逐臣”[8]。柳宗元《送李渭赴京師序》也說:“過洞庭,上湘江,非有罪左遷者罕至;又況踰臨源嶺,下漓水,出荔浦,名不在刑部而來使者,其加少也”[9]。這種恐懼的心理,直到明代仍未消失。明人丘濬《駁瑤壯議》說:“(廣西)地多瘴厲,中原之人憚入其地。未至固已怯畏,一入其地,氣候不齊,蒸濕特甚,往往不戰(zhàn)而死”。[10]明清之后,居住在恭城的瑤族從山上搬到山腳或平壩地區(qū)居住后,為適應(yīng)嶺南的氣候,就對傳統(tǒng)的飲茶習俗進行了改革,形成“打油茶”的飲茶習俗。他們將采摘回來的茶葉攤放在竹篩或簸箕中晾曬1-2個小時。晚飯后,將炒菜鍋洗凈,把鍋燒得微熱時,在茶葉中加入一些豬油或茶油等,放入鍋中翻炒五六分鐘后,就蓋上鍋蓋悶茶,使炒出來的茶葉有一種特殊的濃濃香味,俗稱“殺青”。然后把茶葉倒到竹篩中,趁熱搓揉成茶團,讓茶葉中的細胞液和營養(yǎng)成分滲出,這樣在打油茶的時候,能最大限度地使茶葉中的營養(yǎng)成分滲透到油茶中。也有的家庭會選擇做成散茶,這種散茶只需搓揉成條狀,即可等待復(fù)烘。然后把茶團和散茶攤開放到陽光下曬四五個小時。如遇雨天,就放在室內(nèi)的火塘上烘干。最后將攤曬過的茶葉攤薄放在竹篩中,用炭火進行復(fù)烘,待茶葉完全失去水分后,用手將茶葉搓成粉狀。然后去掉茶葉中的雜物和過老的葉片,將茶葉裝袋,懸掛在火塘的上方煙熏,這樣做既可防蟲,又能產(chǎn)生香味。飲用時再取下來,用手抓兩三抓茶葉(約50-60克),用開水浸泡,除去灰塵等雜質(zhì),然后再用清水沖洗一遍,俗稱“洗茶”。之后將生姜拍成片狀,再將茶鍋、茶錘、茶葉濾、碗等擺放好。將一個帶木柄、有嘴的小鐵鍋放到灶上加熱,將豬油或茶油倒入鍋中,然后將洗凈的茶葉、生姜片倒入鍋中,用一個“7”字型的木質(zhì)茶錘對茶葉和生姜反復(fù)捶打、按壓,以保證茶葉與生姜受熱均勻,同時讓茶葉汁和營養(yǎng)成分完全滲出。這樣打出來的油茶才香氣四溢,濃厚香醇。待茶葉炒到略微焦黃時,就加入沸水或骨頭湯。煮茶不能加冷水,否則茶味就出不來,味不醇,茶水的品色也不好。故地方民諺說:“打油茶,無他法,只要水開鍋頭辣?!奔臃兴畷r亦有講究,先加入三分之二左右的沸水,待茶鍋里的沸水再次沸騰時,將鹽放入鍋中,再將剩余的沸水或骨頭湯加入。鹽不能放得太早,放早了茶水會變黑。加沸水或骨頭湯時,一邊加,一邊要用茶錘在鍋中作圓弧狀攪拌,使茶水受熱均勻,這樣煮出來的油茶水才會呈金黃色的茶漿液,散發(fā)出特有的茶香味。待茶水全部沸騰后,撈起茶渣,放入木制或陶制或石制或鐵制的擂缽中擂爛,然后倒入鍋中的沸水中再煮。將生姜、胡椒、蒜頭、花生仁、芝麻等佐料放入擂缽,搗爛成糊狀,用小碗盛好備用。當茶水煮到呈黃綠色時,將一個茶濾放在一個大碗或鋼精鍋或陶罐上,茶濾是用竹篾編成半個橢圓形的竹篩狀器具,一端有柄,以便手拿,將鐵鍋中的茶水與茶渣一起倒在茶濾上,通過茶濾濾除掉茶渣等碎屑。再將鐵鍋燒熱,放入茶油、鹽和已備好的佐料爆炒,將大碗或鋼精鍋或陶罐中的茶水倒入鍋中,沸騰后,用湯瓢裝入撒有蔥末的碗中,一碗香氣撲鼻,熱氣騰騰的油茶就可以飲用了。經(jīng)打油茶制作出來的油茶,由于加入了姜、蒜、花生,油茶中的生姜有驅(qū)寒濕、解熱、鎮(zhèn)痛作用;油茶中的大蒜能消毒;油茶中的花生仁含有人體必需的多種微元素,能夠補充能量;茶葉具有生津清熱、消炎去腫、補氣提神的功效,經(jīng)過翻炒、煎煮后釋放出大量豐富的茶堿和微量元素,可以起到全身調(diào)理的作用;茶助陰,姜助陽,一寒一熱,調(diào)平陰陽。經(jīng)常飲用油茶能提神醒腦、祛濕避瘴、治病補身。這種打油茶的習俗據(jù)說已有二三百年的時間了。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栗木鄉(xiāng)大合村上大合屯81歲的瑤族農(nóng)民OYCY說:
我們瑤族什么時候開始打油茶我也不清楚。我小的時候聽我公公說,我們瑤族到恭城后就開始打油茶了,我們這里的瑤族常常說:“恭城土俗,油茶泡粥,祛瘴防疫,全身舒服?!蔽覀兇宓默幾寮壹叶即蛴筒琛N疫^去上山勞動,有時候累了,或者是感冒、發(fā)痧了,我就叫我老婆打幾碗濃濃的油茶給我喝。喝完后就蓋被子睡覺,發(fā)一身汗就好了。我們這里濕氣重,容易發(fā)痧、感冒,我們村的人,一些像發(fā)痧、感冒的小病都是喝油茶,用油茶治病。
20世紀80年代中國農(nóng)村推行家庭責任承包制后,經(jīng)濟得到了較大的發(fā)展,大多數(shù)農(nóng)民解決了溫飽問題,生活逐漸好了起來。一些家庭生活條件好的瑤族,在喝油茶時,還伴炒米、米花、排散、油炸米鍋巴、炒花生仁、紅薯、芋頭、玉米及柚子葉糯米糍粑、狗舌粑、大肚粑、油堆粑、羊角粽等民間風味小吃,有的人家還買肉、殺雞做各種配菜,或是到市場買回各種糕點,“打油茶”的食品越來越豐富。人們不僅每日三餐打油茶,而且在婚姻、交際禮儀、尊老、宗教祭祀、養(yǎng)生等方面也打油茶,形成了獨特的打油茶文化,從而使打油茶獲得了雙重的文化意義,它既是營養(yǎng)物質(zhì),又是社會的禮儀與規(guī)范,打油茶習俗成為恭城瑤族精神文化的反映和禮儀制度的組成部分,成為恭城瑤族的飲食文化品牌、民族名片及族群符號,是恭城瑤族與其他瑤族支系區(qū)別的一種文化界定。正如陳蘇華先生所說:“飲食生活方式的不同是形成不同族群成員的鮮明異質(zhì)特征之一。”[11]彭兆榮先生亦認為:“(飲食)不僅作用于特定人群共同體的內(nèi)部關(guān)系的維系,同時也建立族群關(guān)系的邊界——在確立人群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分.在族群性(ethnicity)、種族、民族、階級、種姓、社會性別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個劃分邊界的作用。所謂族群認同和族群性,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以各種方式和手段凸顯‘我群’與‘他群’之間的差異,并通過選擇性的工作,強調(diào)‘我之為我’。飲食是人們最為日常,也是最為要重要的功能性身體表述和文化表述,它也就成為突出族性和族群認同的基本因素?!盵12]恭城瑤族通過對茶的制作和飲茶習俗的改革,以新的內(nèi)容和形式,創(chuàng)造出他們獨特的打油茶文化。過去僅僅是解渴、充饑果腹的食物,在人們的基本生理與生活需要得到滿足后,成為了人們在現(xiàn)代生活中的一個標志性符號。
“對于一個人而言,飲食行為是人類透過行為,把事物的世界與思想的世界聯(lián)接起來的基礎(chǔ)?!盵4]63“雖然飲食是維持生命所必需,但是食物的選用與刻意斷食,都是許多文化用來表達某些強烈情感的方式?!盵4]62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式的打油茶飲茶習俗滲透入恭城瑤族的日常生活習俗中,成為恭城瑤族婚姻禮儀中的重要內(nèi)容與特有的婚姻習俗。在恭城,瑤族姑娘幾乎人人都會打油茶。恭城瑤族青年男女有晚飯后串門打油茶的習俗,年輕人聚在一起時,小伙子們便等待姑娘打油茶喝。油茶打得好的姑娘,追求的小伙子也多,故有著“油茶打得好,婆家容易找”的說法。恭城瑤族男女雙方戀愛成熟,必須要舉行訂婚儀式,俗稱“煮茶”,這是一種通過打油茶來定親的方式。不經(jīng)過“茶定”而結(jié)合的婚姻,不受村民認可。在一些瑤族村寨,茶葉甚至成為定親的聘禮。在恭城觀音鄉(xiāng)上五排,男方到女方家相親時,茶葉、生姜和一些伴油茶吃的食品是必不可少的禮品。女子出嫁前要去男方家打油茶。男方家通過女方打油茶的手藝考察該女子是否賢惠能干和會持家。如女方在“煮茶”中表現(xiàn)合格,那么這門親事就算定下了,俗稱“茶定”。否則這門親事就告吹。結(jié)婚當天,開茶儀式是當?shù)噩幾寤槎Y中必不可少的儀式。男方家在神龕前擺2張八仙桌,將女方家定親時退回的6包用紅紙包的茶葉聘禮和酒、肉擺在八仙桌上,男、女兩家雙方舅爺和媒人在神龕前燒香祭祖,然后男方家舅爺向祖先神靈稟告,今日某人結(jié)婚,在此開茶敬賀,并打開紅紙包中的茶葉,放在神龕上,喃唱開茶詞,祝福新人。新娘則將紅紙包中的茶葉和其他茶葉放入鍋中,親自打油茶招待前來參加婚宴的親戚,以示盛情接待,這門婚事方算獲得眾人的認可。在恭城瑤族地區(qū),不會打油茶的女子是很難嫁人的。栗木鄉(xiāng)大合村上大合屯55歲的瑤族婦女THL說:
我們這里的瑤族女人不僅要會繡花,做衣服,還要會打油茶。女人如果不會打油茶,人家就會說你笨,在我們這里,這種人是很難嫁人的。我們這里的瑤族家家都興打油茶,你連油茶都不會打,你嫁到別人家里,哪個幫你打油茶給公婆吃呀?連基本的家務(wù)都不會做,哪個敢要你?
該縣觀音鄉(xiāng)水濱村茶園屯32歲的瑤族男子LS說:
現(xiàn)在的年輕人坐在一起都興喝油茶,不會打油茶對姑娘來說是件很丟臉的事,人家會認為你不會持家,還會認為你不像瑤妹或不是瑤妹。因為我們這里的瑤族女人都會打油茶。我們恭城瑤族男女青年談戀愛時還有“煮茶”定親的習俗,你如果連油茶也不會打,我就是想和你好,我爸媽也不會同意的。
正如美國人類學者西敏司所說:“我們很清楚人類會利用食物與聚餐來達到許多不同的目的,如表明自己的身份地位、性別、族群認同等?!盵4]32“不同的人群以各自異趣的方式享用不同的食物;對于自己習慣吃的或是不習慣吃的東西,以及吃東西的方式,所有人都表現(xiàn)得十分敏感?!盵13]“民族和宗教產(chǎn)生以來,至今沒有哪一個民族不與宗教相聯(lián)系,只是聯(lián)系的程度不同罷了。”[14]38一些民族宗教的形成、發(fā)展與民族的文化、習俗有密切的聯(lián)系,“有些宗教中涵有民族文化及其發(fā)展的歷程”[14]39。人類學者也認為,“食物一直是表達宗教感情、宗教信仰和日常踐行最重要的媒介之一?!盵15]歷史上,瑤族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民族宗教信仰。其民間宗教是由原始宗教發(fā)展演變而來?,幾宓淖匀怀绨萁?jīng)歷了動植物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到多神崇拜。在瑤族社會生活中,對天神、雷神、樹神、山神、水神、土地神、花婆神以及祖先神靈等的祭祀活動隨處可見。人們認為,這些神靈和祖先在另外一個世界里也過著像凡人一樣的生活,也需要享用人間的各種美味佳肴,祭祀時用這些食品供奉他們,就可以使他們感到愉悅,從而賜福于人類。打油茶習俗形成后,不僅滲透到恭城瑤族的日常生活,而且滲透到宗教祭祀活動中,成為恭城瑤族宗教祭祀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在恭城瑤族地區(qū),老人去世時,要在棺材內(nèi)放1包茶葉和一點生姜,讓他帶去陰間喝,否則死者的靈魂會回家鬧事。祭祀祖先時,除了燒香焚紙錢,供酒、雞、豬肉等供品外,還要供3碗油茶。他們認為,祖先活著的時候天天喝油茶,到陰間后也要喝,祭祖時如果不敬油茶,祖先就會不高興。家中有人遠行,需擇吉日出行,出行當天要燒香祭祖,供奉油茶,祈求祖先保佑遠行者一路平安。恭城栗木鄉(xiāng)大合村上大合屯61歲瑤族農(nóng)民OYQJ說:
我們瑤族民間俗話講:“陰陽同一禮”,意思就是講陰間和陽間的禮儀都是一樣的。我們瑤人活著的時候要喝油茶,死了也要喝的。所以,老人過世時,要在他的棺材里放1包茶葉和1包生姜,給他帶去陰間打油茶喝。祭祀祖先時,除了供酒、肉等其他民族都供的祭品外,還要供3碗油茶,這是和其他民族及其他瑤族支系不同的地方。我們祭祀祖先,不就是希望討他們高興嗎?我爸、我媽在世時天天喝油茶,他們現(xiàn)在不在了,你祭祀他們的時候連他們最愛喝的油茶也不供,他們能高興嗎?他們不高興了,你想想,還能保佑你?所以,我們每次祭祀祖先都要用油茶,當然還有酒、肉等,但油茶是必不可少的,家家都這樣,習慣了。
人類學者認為,飲食是民族或族群的文化邊界。[16]人類學家把人類飲食視為社會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認為人類的飲食習慣與民問信仰、宗教、禁忌等密切相關(guān)。飲食的認同有對“根”的認同感,因為對于具有社會屬性的人來說,食物的文化含義至為重要。食物作為一種文化概念,指適合人們需要的飲食,這種“適合”并非完全取決于食物的營養(yǎng)功能,而且還取決于其文化功能。不同的人群通過自己的飲食文化找了自己的“家”,找到自己的“根”,找到自己的文化認同。[17]飲食是人們最為日常,也是最為要重要的功能性表述和文化表述,成為突出民族性和族群認同的基本因素。當人們不僅每日三餐都打油茶,而且在婚姻、交際禮儀、尊老、宗教祭祀、養(yǎng)生等方面也打油茶,打油茶在恭城瑤族日常生活中變得越來越重要的時候,打油茶就成了恭城瑤族的族群符號,成為他們區(qū)分自己與其他民族或族群的文化邊界。瑤族是一個支系眾多的民族?,幾宸Q謂,如按自稱有28鐘,如按他稱有300多種,如按語言和族源大致上可分為四大支系,即講瑤語的盤瑤,講苗語的布努瑤、講侗水語的茶山瑤和講漢語西南官話的平地瑤。[18]恭城瑤族則屬于平地瑤。這四大支系的瑤族雖然都喝茶,在飲食上只有平地瑤,特別是恭城平地瑤特別重視打油茶習俗,在婚姻、交際禮儀、尊老、宗教祭祀等方面形成打油茶文化,打油茶是恭城瑤族區(qū)別于其他瑤族支系的一種文化界定。恭城觀音鄉(xiāng)水濱村茶園屯40歲的瑤族農(nóng)民ZSX說:
打油茶是我們恭城瑤族特有的習俗。在我們瑤族里面,只有我們平地瑤是打油茶的,而我們恭城瑤族又是平地瑤里面最講究打油茶的,我們不僅平時吃飯要打油茶,過節(jié)、訂婚、結(jié)婚、做壽、辦酒席,甚至生病都要打油茶。就是去到南寧、桂林,我們也要找有打油茶的餐館吃飯,人家一看就知道這是恭城瑤族。聽說我們旁邊幾個縣的平地瑤也有打油茶的習俗,但只要一坐下來,說喝油茶,誰是恭城瑤族,誰是外地瑤族,馬上就很清楚了。因為別人的打油茶沒有我們這么講究,不僅天天要吃,而且還有一套套的規(guī)矩。別人是嗜酒如命,我們是嗜茶如命,少一天不打油茶,就好像少了一樣?xùn)|西,心里面空空的。我們到外面去,經(jīng)常聽人家講,這個是我們的民族品牌,那個是我們的民族名片。我覺得,打油茶就是我們恭城瑤族的品牌和名片。在外面,你只要講起打油茶,人家肯定想起我們恭城瑤族,說我們的油茶最好喝,最有特色。
油茶不僅是恭城瑤族一日三餐的主食,而且是恭城瑤族接待客人的重要食品。凡家有客人到來,必須先打油茶招待客人,地方民諺說:“人客入屋茶為禮,少年入村歌為情?!?宴席上,身穿盛裝的瑤族姑娘一邊給客人倒油茶,一邊唱油茶歌,給客人敬油茶,并把客人喝油茶的多少作為交朋友的基礎(chǔ)。故地方民諺云:“一碗疏,二碗親,三碗四碗見真心?!痹诠С乾幾宓貐^(qū),宴席上如缺了油茶,不僅不成酒席,而且被認為是對客人的不尊重。這種通過特定食物來接待客人的習俗,使得原來普通食物的意義變得不同尋常起來,打油茶儼然成了當?shù)噩幾逶谏钪械囊粋€標志性符號,成了恭城瑤族在飲食文化上的民族特色。在這里,“食品所組成的筵席成為凝結(jié)人與人之間感情的符號。成為人際關(guān)系的紐帶。也成為人性互通的信息載體。原本充饑的食物成為人類的一種‘精神食糧’‘文化盛筵’”[19]。任何物質(zhì)一旦其與生物和社會建立起關(guān)系,其功能便必然不是簡單的和單一的。同時,當特定和特殊的物質(zhì)在與生物、社會建立了廣泛的聯(lián)系之后,還會隨著時間、空間、社會、歷史等的變化和進化產(chǎn)生變遷,其功能也在更為廣泛的時空背景中產(chǎn)生愈發(fā)復(fù)雜的變化。恭城瑤族正是把打油茶這種本民族的特殊飲食方式和符號作為“人際關(guān)系的紐帶”,來“凝結(jié)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從而使得打油茶的文化功能變得愈發(fā)復(fù)雜多元。恭城栗木鄉(xiāng)大合村上大合屯61歲的瑤族農(nóng)民OYQJ說:
我們瑤族愛喝油茶,所以家里有客人來的時候,我們也愛用油茶招待客人。哪怕是我們自己剛剛喝完了,也要馬上重新做,否則別人會說你不懂禮。打油茶是我們瑤族接人待客的重要習俗標志。客人愛喝,就說明我們的油茶好;客人喝得越多,我們就越高興。就像我們瑤族《油茶歌》唱的那樣:“日到午時客進家,妹在屋里打油茶;架起鍋頭燒旺火,碗碗打起好油茶?!?/p>
廣西恭城觀音鄉(xiāng)水濱村茶園屯40歲的瑤族農(nóng)民ZSX說:
到漢族家中做客,進門一般是敬一杯茶水;到外地的瑤族,比如說到廣西大瑤山、云南河口的瑤族家中做客,進門后一般是敬酒。大家都認為,我們瑤族是個山地民族,勞動十分辛苦,又住在山上,氣候潮濕,喝酒可以驅(qū)寒、祛疲乏。我們恭城瑤族不一樣,客人進屋,我們就打油茶,用油茶驅(qū)寒、祛疲乏,用油茶敬客人,喝完油茶后,才能大口吃肉,大碗喝酒。
歷史上,廣西恭城瑤族就有油茶泡粥的習俗,用以解渴、充饑果腹。20世紀80年代后,中國農(nóng)村推行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后,經(jīng)濟得到了較大的發(fā)展,大多數(shù)農(nóng)民解決了溫飽問題,生活逐漸好了起來。一些家庭生活條件好的瑤族,在喝油茶時,還伴以炒米、米花、排散、油炸米鍋巴、炒花生仁、紅薯、芋頭、玉米及柚子葉糯米糍粑、狗舌粑、大肚粑、油堆粑、羊角粽等民間風味小吃,有的人家還買肉、殺雞做各種配菜,或是到市場買回各種糕點一起吃,“打油茶”的食品越來越豐富。過去僅僅是解渴、充饑果腹的食物,在人們的基本生理與生活需要得到滿足后,成為了人們在現(xiàn)代生活中的一個標志性符號。人們不僅每日三餐打油茶,而且在婚姻、交際禮儀、尊老、宗教祭祀、養(yǎng)生等方面也打油茶,形成了獨特的打油茶文化,從而使打油茶獲得了雙重的文化意義,它既是營養(yǎng)物質(zhì),又是社會的禮儀與規(guī)范,打油茶習俗成為恭城瑤族精神文化的反映和禮儀制度的組成部分,成為恭城瑤族的飲食文化品牌和民族名片及族群符號,是恭城瑤族與其他瑤族支系區(qū)別的一種文化界定。
附記:本研究在調(diào)查過程中,得到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瑤學會會長莫紀德、恭城瑤族自治縣民族局局長蔡啟強及恭城瑤族自治縣栗木鎮(zhèn)大合村與觀音鄉(xiāng)水濱村瑤族村民的幫助與支持,謹表謝意!
[1] 徐新建,王明珂等.飲食文化與族群邊界——關(guān)于飲食人類學的對話[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
[2] 姚偉鈞.試論鄂西土家族飲食文化的特色[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
[3] 陳琿.飲茶文化創(chuàng)始于中國古越人[J].民族研究,1992(2).
[4] (美)西敏司.飲食人類學——漫話餐桌上的權(quán)力和影響力[M].林為正,譯.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5.
[5] (宋)周去非.嶺外代答卷4風土門.
[6] (唐)劉恂.嶺表錄異卷上.
[7]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雜志.
[8] (唐)白居易.白香山詩集卷17.
[9] (唐)柳宗元.柳河?xùn)|集卷23.
[10] (清)汪森.粵西文載卷56.
[11] 陳蘇華.人類飲食文化學[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6.
[12] 彭兆榮.飲食人類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118.
[13] (美)西敏司.甜與權(quán)力——糖在近代歷史上的地位[M].王超,朱健剛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5:3.
[14] 吳仕民.中國民族理論新編[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
[15] 彭兆榮.飲食人類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84.
[16] 徐新建,王明珂.飲食文化與族群邊界——關(guān)于飲食人類學的對話[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
[17] 彭兆榮.飲食人類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123.
[18] 玉時階.瑤族支系文化特點差異之我見[A]∥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編.西南民族研究[C].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88.
[19] 陳蘇華.人類飲食文化學[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119.
責任編輯:陳沛照
C912.5
A
1004-941(2017)06-0086-06
2017-02-15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瑤族志”(項目編號:11BMZ017);廣西民族大學中國南方與東南亞民族研究中心資助項目(項目編號:桂教科研[2014]14號)。
玉時階(1950-),男,壯族,廣西南丹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瑤族歷史文化;玉璐,(1989-),女,壯族,廣西南丹人,廣西民族大學博士研究生,廣西師范學院學報編輯部編輯,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民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