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嬌,孫 宇
(1.通化市中心醫(yī)院病理科,吉林 通化 134000;2.通化市中心醫(yī)院肝膽胰外科,吉林 通化 134000)
·病例報告·
膽囊神經內分泌未分化癌1例
王麗嬌1,孫 宇2
(1.通化市中心醫(yī)院病理科,吉林 通化 134000;2.通化市中心醫(yī)院肝膽胰外科,吉林 通化 134000)
目的對膽囊神經內分泌未分化癌進行臨床分析,以為臨床診斷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方法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對1例膽囊神經內分泌未分化癌患者的資料進行分析,對患者進行腹部彩超檢查及病理檢查,對患者行膽囊切除術。結果病理診斷結果為膽囊原發(fā)性伴有神經內分泌分化的未分化癌。結論膽囊未分化癌早期臨床癥狀無特異性,長時間受到膽囊炎、囊結石的刺激,有可能會造成膽囊癌的出現(xiàn)。盡早采用手術方式對膽囊炎患者、膽石癥患者進行治療很有必要,以對膽囊有癌變出現(xiàn)加以預防。同時,還要重視尋找更加準確的早期診斷方法,提高早期診斷的正確率。
膽囊神經內分泌未分化癌;檢查;病理診斷
在膽囊惡性腫瘤中,膽囊癌占首位。一般情況下,同時存在膽囊癌和膽囊良性疾病的概率偏高,尤其是同時存在膽囊結石和膽囊癌??梢哉f,最重要的疾病發(fā)生因素就是結石所帶來的慢性刺激。男女人群中好發(fā)膽囊癌的是女性,≥50歲屬于此病的好發(fā)年齡段[1]。在臨床上,原發(fā)性膽囊癌的發(fā)生率偏低。在組織學分型中,發(fā)生率最高的當屬腺癌,而未分化癌的發(fā)生率偏低。筆者在國內文獻查閱中未見報道。臨床中遇見一例,現(xiàn)報告如下。
患者,女,58歲,因體檢時彩超及CT發(fā)現(xiàn)膽囊占位性病變,為求治療入院?;颊卟淮嬖谥T如腹痛腹脹、黃疸、嘔吐、難以呼吸、發(fā)熱等癥狀。體檢:未見黃染存在于皮膚、鞏膜,未見腹壁靜脈曲張,全腹壓痛、反跳痛以及肌緊張均未出現(xiàn)。墨菲氏征陰性,叩診鼓音,無移動性濁音,腸鳴音正常。腹部彩超示:膽囊位置正,大小正常,內可見范圍為2.7 cm×1.4 cm的中等回聲附于膽囊前壁,不移動,無聲影。提示:膽囊前壁局限性病變。肝膽胰CT平掃+三期增強提示:膽囊體可見類圓形軟組織密度影,大小約2.6 cm×1.5 cm,病變表面凹凸不平,清晰分界未見于局部和膽囊壁之間。增強掃描時,動脈期存在不均勻強化,靜脈期存在明顯的強化,延遲期的強化有所減弱,病灶與局部組織分界清楚。肝實質內與局部組織分界清楚。肝實質內未見明顯異常密度影,未觀察到擴張的肝內膽管。癌胚抗原和糖類抗原都未出現(xiàn)異常。未見肝功能異常。術中所見:膽囊大小及位置正常,膽囊呈慢性炎癥性改變,周圍輕度黏連,膽總管無擴張。取出膽囊,見膽囊體部腫物2.5 cm。送快速病理學檢查為:考慮膽囊惡性腫瘤,切緣未見癌細胞。家屬拒絕根治性手術,僅行膽囊切除術,術后不同意進一步放療及化療治療?;颊咝g后第一天恢復飲食,術后第三天恢復良好出院。本病例術后隨訪7個月因腹腔廣泛轉移癌、多臟器功能衰竭去世。
病理檢查:巨檢:膽囊大小10 cm×3.5 cm×1.0 cm,剖開膽囊壁墨綠色略粗糙,可見一隆起型腫物,大?。?.5 cm×2.5 cm×1.0 cm,切面灰粉實性質略韌,余壁厚0.2 cm-0.4 cm。鏡檢:大部分膽囊黏膜上皮壞死、脫落,腫物內可見癌細胞,癌細胞小而呈短梭形,有些呈多角形,胞漿少,形成裸核。癌細胞密集成群,有結締組織分隔,局部癌細胞圍繞小血管排列成假菊花團結構。腫物浸潤性生長,浸及膽囊肌層。免疫組織化學結果:癌細胞CK、AE1/AE3陽性,syn、CgA呈弱陽性,LCA呈陰性。未觀察到癌組織存在于膽囊頸斷端。病理診斷結果:膽囊原發(fā)性伴有神經內分泌分化的未分化癌,對膽囊肌層造成影響,未影響切緣。
早期在臨床癥狀上膽囊未分化癌不具有一定的特異性。較為受到認可的一種看法是:長時間受到膽囊炎、囊結石的刺激,有可能會造成膽囊癌的出現(xiàn)[2]。當前,得到證實的是:年齡在五十歲以上的女性膽囊炎患者、患上膽囊結石的時間超過五年者、B超結果有“膽囊壁局限性增厚”提示者、膽固醇型結石直徑超過2 cm者、膽囊造瘺者、同時存在膽囊息肉樣者(特別是腺瘤樣息肉者)、瓷器樣膽囊者以及潰瘍性結腸炎者都屬于膽囊癌的好發(fā)人群。臨床實踐已經證實,術前得到準確診斷結果的可能性不高,得到準確診斷結果時大多已經處于晚期,不管是在手術切除率上,還是在預后上,都極其不理想。此外,對于化療,膽囊癌并不具有敏感性,不過,膽囊神經內分泌癌所具有的生物學行為具有一定的獨特性,但是當前尚無有明確結論證實“對于化療,其可以有某些反應”[3]。當前,得到大多數認可的是:盡早采用手術方式對膽囊炎患者、膽石癥患者進行治療,以對膽囊有癌變出現(xiàn)加以預防[4,5],但發(fā)生癌變的膽囊炎患者和膽石癥患者還是偏少,考慮到膽囊是較為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故為了更好地改善預后,尋找到更加理想的早期診斷方法還是頗為重要的[6]。
[1] 回允中譯.阿克曼外科病理學:上卷[M].8版.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954-60.
[2] 施鋼基,梁麗珍.膽囊鱗狀細胞癌臨床病理分析[J].吉林醫(yī)學,2008,29(17):1446.
[3] 孫勇偉,劉德軍.膽囊神經內分泌癌[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4,31(3):265-267.
[4] 孫偉鵬,聶常富,韓 風,等.原發(fā)性膽囊神經內分泌癌一例并文獻復習[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6,23(5):337-340.
[5] 陳亞麗,莊 磊.膽囊神經內分泌癌合并膽總管囊腫1例[J].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2015,31(2):153.
[6] 徐瑞譯.類似于肝癌臨床表現(xiàn)的膽囊原發(fā)性未分化梭形細胞癌[J].世界核心醫(yī)學期刊文摘·胃腸病學,2006,2(4):56.
R735.8
B
ISSN.2095-8242.2017.38.7491.01
本文編輯:王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