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毅
(廊坊市民族宗教事務局,河北 廊坊 065000)
2017-05-20
河北省社科基金項目(HB15DD004)
楊毅(1965—),回族,中共黨員,本科學歷,河北省廊坊市大廠回族自治縣人,現任廊坊市民族宗教事務局黨組書記、局長,主要從事民族宗教研究。
【民族宗教】
守正出新行穩(wěn)致遠持續(xù)推進我國宗教中國化進程
楊 毅
(廊坊市民族宗教事務局,河北 廊坊 065000)
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明確了我國宗教文明進步的正確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宗教中國化的要義在于,必須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五大宗教,必須用中華優(yōu)秀文化浸潤五大宗教。積極穩(wěn)妥有效推進宗教中國化,必須正視推進過程中存在的思想認識和工作實踐方面的突出問題,堅持守正出新、行穩(wěn)致遠、尊重規(guī)律,黨委政府要“導”之有方、“導”之有力、“導”之有效,宗教界要堅守正道、內外并重、深淺結合。
宗教中國化;守正出新;行穩(wěn)致遠;實踐與探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支持我國宗教堅持中國化方向。這一重要論述,是中國共產黨對宗教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和全面把握宗教工作能力的水平進一步提升的體現,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我國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宗教的群眾性、復雜性、長期性、國際性,決定了宗教將在我國社會長期客觀存在,因此,始終堅持中國化方向必將是各宗教面向未來的必由之路,也是各級黨委政府和宗教部門的一項長期工作任務。
所謂宗教中國化,是指各個宗教在保持自身信仰核心理念的前提下,積極主動融會貫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適應中國社會不同時期的發(fā)展趨勢和價值取向,進而在教義教規(guī)的內容與形式上呈現出明顯的中國不同時代的文化特征,這樣的一個過程謂之“中國化”。
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今天,宗教“中國化”的具體要求是:用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五大宗教,鼓勵宗教界用中華文化優(yōu)秀內容對本宗教的思想、教義、文化做出符合時代進步要求的闡釋,堅決抵制境外滲透,自覺抵御極端影響。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抓好四個方面工作:第一,廣泛宣傳、全面落實黨的宗教工作方針政策,按照 “政治上團結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的原則,持續(xù)加強教育培訓、思想引導,不斷增進宗教界對社會主義國家、中華民族和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服從服務于中華民族整體利益,自覺維護祖國統(tǒng)一、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穩(wěn)定。第二,堅持政教分離的原則,絕不允許宗教干預政治、行政、司法、教育等,宗教活動不得妨礙正常的社會秩序、工作秩序、生活秩序、公共秩序,全力防范各種帶有政治意圖的宗教訴求。第三,堅持依法治理宗教事務,在依法保障廣大信教群眾的合法權益的基礎上,堅持“情、理、法”相結合,充分運用說服教育、勸導示范、行政指導、鼓勵激勵等手段,確保在法治的軌道上規(guī)范五大宗教的運行方向。第四,積極弘揚中國宗教的正能量,注重引導各宗教發(fā)揮好服務社會、服務人群的積極作用,將教義教規(guī)中有利于社會和諧、時代進步、健康文明的內容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得益彰,進而促進宗教文化自我革新。
“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理論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其一,這一理論體現出對宗教演變發(fā)展客觀規(guī)律新的深刻認識??v觀各宗教在我國發(fā)展的歷史,其在生存發(fā)展過程中不斷與所處時代相適應、相協(xié)調,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比如,佛教在融會貫通儒釋道三教過程中,形成了以禪宗為代表的高度中國化佛教;伊斯蘭教于明清時期與儒家理學相融合,形成了以“講中道、和平、寬容”為中心的主流教義,主張伊斯蘭教與儒家是“一教互補”,使“伊儒相通”觀念漸入人心,成為10個民族的主體信仰;基督教在經歷了中西文化的對弈、抗衡之后,采取“徐圖緩進”的本土化策略和“補儒易佛”的傳教策略,從而最終走上了相融合的道路,并派生了建國后的“三自”愛國運動。其二,這一理論指明了我國宗教文明進步的正確方向?!叭仕≈械馈本褚约霸谶@種精神指引下鑄成的文化“多元通和”思想,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根基。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在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的進程中,各宗教深入挖掘教義教規(guī)中與“仁恕中道”“多元通和”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的內容,對教規(guī)教義做出符合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闡釋,能夠使宗教更好的發(fā)揮促進社會和諧、服務社會發(fā)展、加強民族團結的積極作用。其三,這一理論回應了現實社會的迫切需求。宗教工作是特殊的群眾工作。一方面,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奮斗過程中,信教群眾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國夢是包括廣大信教群眾在內的13億中國人民共同的復興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宗教堅持中國化方向”,就是為了更好的團結、凝聚一切力量來實現這一偉大的奮斗目標。
我國宗教中國化是一項長期、系統(tǒng)、艱巨的工程,推進宗教中國化永遠在路上。目前這項工作中出現了一些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并認真加以解決。
(一)思想認識有偏差
部分黨政部門和宗教工作干部,把引導宗教中國化與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混為一談,思想上不重視,工作上不主動;一些宗教團體和宗教界人士,認為宗教已經中國化了,沒有必要強調再推進,甚至有的認為“中國化”就是“被同化”,讓中國宗教割斷與國際宗教組織的聯(lián)系,還有的擔心中國化就是要去掉某些宗教的民族特性,導致思想上有顧慮,行動上不積極。
(二)推進工作“兩張皮”
突出表現是重理論輕實踐。有的地方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搞宣傳、研討交流上,沒有認真思考怎樣加以推進。一些宗教團體和宗教界人士存在“表態(tài)非常積極、行動不知何往”盲目附和、不知所措的問題。
(三) “去中國化” “偽中國化”現象需要高度警惕
在推進我國宗教中國化進程中,一定要高度警惕“去中國化”“逆本土化”“偽中國化”傾向,堅決防止以“中國化”之名、行宗教滲透之實,特別是以宗教血親關系建構教會組織、以扶貧濟困之名開展宗教滲透、以對中國化問題的關心為借口傳播西方政治思維,一味迎合世俗而污名 “中國化”等現象。
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簡單的靠行政命令推動,它是一個不斷破解難題、循序漸進的歷史過程。因此,各級宗教工作部門和宗教界都需要守正出新、行穩(wěn)致遠,“導”之有方、“導”之有力,內外并重、深淺結合,積極穩(wěn)妥地有效推進。
(一)各級宗教工作部門特別是基層宗教工作部門和宗教干部,在具體工作中,要在“導”上想得深、看得透、把得準,多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辦法,做到“導”之有方、“導”之有力、“導”之有效
1.要尊重群眾的信仰需求,將各宗教放到中華文化大懷抱中來孕育,鞏固宗教中國化的思想基礎和群眾基礎。信教群眾不僅是宗教中國化的載體,更是宗教中國化的主體。所以,推進宗教中國化,必須尊重信教群眾的主體地位,尊重宗教的客觀規(guī)律,堅持思想信仰與政治立場分開,堅持把時代新要求與歷史繼承性相結合,支持各宗教反思歷史、借鑒經驗、汲取教訓,支持各宗教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義和禮儀制度,加大宗教思想建設成果轉化和運用,讓宗教思想建設始終與時代發(fā)展和群眾需求相一致、相協(xié)調、相呼應。必須在加強基層群眾精神文化供給上精準發(fā)力,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生活、本土、心靈有機結合,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事制宜地通過春風化雨、潛移默化的引導,增強信教群眾的文化認同感、社會歸屬感和主人翁意識。
2.要堅持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大力提升宗教事務依治理水平,在法治的軌道上不斷推進宗教中國化。 “中國化”不能憑長官意志、用強制的方式,更不能搞運動、瞎折騰,重在做不在說。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宗教中國化領域的新情況、新問題,堅持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不動搖,在不斷提升各級干部依法治教的能力和水平的基礎上,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引導廣大信教群眾正確認識和處理國法與教規(guī)的關系,積極營造有問題找法、解決問題靠法、辦事情依法的濃厚氛圍。
3.要加強基層組織建設,以健全完善宗教工作新格局,夯實宗教中國化的基層基礎。信教群眾在基層,宗教工作的重點在基層,基層黨組織處理宗教問題的能力和水平,關系到黨和政府宗教工作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的落實,關系到統(tǒng)戰(zhàn)部門牽頭、民宗部門依法治理、各相關部門齊抓共管的宗教工作治理新格局的形成,關系到宗教中國化的成效。各級黨組織要進一步加強黨員的教育管理,嚴守共產黨員不能信教的底線;各級黨校、行政學院要開設宗教知識、宗教政策和宗教業(yè)務課程,通過培訓,不斷增強基層黨員干部做好宗教工作的使命意識,不斷提高做好宗教工作的政策水平,不斷提升做好宗教工作的業(yè)務能力;黨的基層組織要發(fā)揮好戰(zhàn)斗堡壘作用,通過幫助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士解決實際問題,不斷增強凝聚力、號召力、吸引力。
(二)宗教界特別是五大宗教團體和代表人士,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自身“中國化”的歷史經驗、現實處境,繼承和借鑒過去的成功實踐,不斷創(chuàng)新 “中國化”理念,積極探索符合自身實際、行之有效的“中國化”方法和途徑
1.要堅守正道,弘揚正信。各宗教要加強宗教思想建設,使宗教的自我認知與社會對宗教的認知相統(tǒng)一,使宗教文化成為中國文化的“知己”,在堅守各自宗教的基本信仰、核心教義禮儀制度的前提下,大力弘揚教義教規(guī)中有利于社會和諧、時代進步、健康文明的內容,搞清楚符合當代中國發(fā)展進步的要求具體是什么,弄明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都有哪些內容,從而對教義教規(guī)作出相契合的闡釋。在闡釋中要注意以中國人的文化血脈、思維方式、語言方式來表達宗教教義,用“中國人的眼光”、“中國精神”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來解釋宗教的價值觀,進而引導信教群眾自覺堅持正信正行,自覺抵制極端滲透。各宗教團體要進一步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完善規(guī)章制度、注重人才培養(yǎng),為推進宗教中國化夯實組織基礎。宗教團體和宗教界人士要主動在微博、微信、網站宣傳黨的宗教理論和方針政策,傳播正信,弘揚正道,傳遞正能量,讓社會正確了解宗教。
2.要內外并重、深淺結合。我國宗教中國化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程,要有效推進這一偉大工程,不能操之過急、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必須正確處理和把握好保持核心與與時俱進、系統(tǒng)謀劃與持續(xù)推進、整體聯(lián)動與點滴著力、宗教自適與社會包容、自知與他知的關系,堅持內外并重、深淺結合。舉例說明: 伊斯蘭教方面,中國穆斯林的衣食住行、清真寺建筑風格的中國化,即是表層的中國化;以儒詮經”、漢文譯著、經堂教育、清真寺“三掌教”制等思想文化及管理層面的創(chuàng)新舉措,就是深層次的中國化。天主教方面,利瑪竇采取主動與主流文化調和、融合的辦法,與他的同伴學漢語、習漢字、著儒服、戴儒冠,這是表層中國化;他深入研究儒家經典,以四書五經闡釋天主教義理,并試圖從文化倫理的角度化解中國人的祭祖祭孔之儀與天主教反對偶像崇拜之信條這一矛盾,這是深層的中國化。這種表層深層相互結合、內容與形式并重兼修的中國化實踐,是各宗教在中國植根、發(fā)展的堅實基礎,也理應成為我國宗教堅持中國化發(fā)展方向的重要方法途徑。
3.要弘揚“三種精神”、強化“三個認同”。 我國宗教堅持“中國化”方向,其檢驗標準是“落地生根”,對于外來的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而言,“落地生根”就是要真真正正地融入中國文化、中華民族與中國社會之中,通過汲取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來合理地詮釋其教理教義,使之真正成為具有中國精神、中國作風、中國氣質的宗教;對本土的道教而言,就是要保持文化本色,在繼承的基礎上注重時代更新、順應時代潮流、跟上時代步伐。各宗教在實現“中國化”的過程中,要大力弘揚“三種精神”、強化“三個認同”。
“三種精神”即自覺精神、包容精神、服務精神?!白杂X精神”就是要主動地思考中國化的路徑、方案和措施,并積極開展各種活動;“包容精神”就是要以開闊視野面對中國文化、中國社會,以寬廣胸襟來處理各種關系,尤其是各宗教之間的關系;“服務社會”就是要求各宗教團體本著為信眾排憂解難的態(tài)度,實實在在地做事,超越世俗的名利之爭,誠心誠意地為廣大信眾服務,為社會服務。
“三個認同”即身份認同、文化認同、情感認同。這“三個認同”是我國宗教中國化的基本標志。“身份認同”主要是解決“我是誰”的問題,這也是宗教“中國化”的關鍵所在。就信教群眾而言,必須愛國愛教、遵國法、守教規(guī),既做好教民、也做好公民。就宗教團體來講,就是要明了自身是中國的宗教組織,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引導信教群眾為國家建設和繁榮富強奉獻才智力量;“文化認同”就是認同中華民族的核心精神,即“二十四個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國宗教堅持中國化方向,提升到文化精神層面,就必須承認并積極響應這一核心價值觀;“情感認同”與“文化認同”緊密相連,唯有形成了情感認同,才能對道德價值、理性認知與實踐行為產生作用。各宗教團體和廣大信教群眾必須在承認特定的宗教感情認同的同時,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在情感上認同,講黨恩愛核心、講團結愛祖國、講奉獻愛家鄉(xiāng)、講文明愛生活,與時偕行,把準“中國化”方向,為實現偉大中國夢貢獻正能量、展現新風采。
近年來,廊坊市全面貫徹黨和國家有關宗教工作方針政策,加大宗教團體和宗教界人士隊伍建設,持續(xù)開展“和諧寺觀教堂”創(chuàng)建活動,堅定宗教中國化方向,促進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一)堅持不懈地加強宗教思想建設
每年都指導宗教團體和重點宗教活動場所舉辦主題內容不同的講經說法和新臥爾茲演講比賽、民主辦教思想文化交流研討等活動,讓宗教界在“愛國愛教、服務社會”中提升“堅持中國化方向”境界水平。今年3月份,我們指導佛、道、伊、天、基五教分別舉辦“堅持中國化方向”座談研討,全市五大宗教教職人員緊密結合教義教規(guī)中有利于社會和諧、時代進步、健康文明的內容,積極探討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的重大意義和有效途徑。佛教界提出建立監(jiān)察舉報制度,發(fā)揮信眾“顯微鏡”作用,協(xié)助政府解決佛教商業(yè)化問題;創(chuàng)新形式開展“日行一善、慈善一日”系列捐資助學、扶危濟困慈善活動。道教界提出立足中華社會、中華民族、中華文化,挖掘道教文化中契合時代精神的部分,促進道教健康發(fā)展。伊斯蘭教界指出,伊斯蘭教在中國的發(fā)展歷史,就是一部不斷適應中國社會、對話中國思想、融合中華文化的“中國化”歷程,伊斯蘭教堅持中國化方向,必須堅持弘揚好“愛國愛教、敬主愛人、信道行善、兩世吉慶、中道和平、團結友善、守法自尊、守正自治、公道正義、尊重生命”的中國特色伊斯蘭真精神。天主教認識到“堅持中國化方向”的關鍵是不忘初心、高舉愛國愛教偉大旗幟,堅持獨立自主辦教會原則、堅定民主辦教信心?;浇探缫恢抡J為,堅持中國化方向是基督教的立命之本,是基督教在當代中國健康發(fā)展的必由之路。
(二)持續(xù)不斷地加強宗教教職人員隊伍建設
以教職人員“季度上站”學習培訓、“每教一講”對話交流、宗教團體聯(lián)席會議、“宗教政策法規(guī)學習月”為抓手,對各宗教教職人員開展政治教育、國民教育、法治教育、宗教教育,不斷增強其國家意識、法治意識。宗教教職人員“季度上站”學習培訓,廊坊已堅持了16年,培訓人員達萬余人次。每年的一、三季度由各縣(市、區(qū))民宗局自行組織,二、四季度市民宗局派人現場指導。每一次的學習內容各有側重,同時聽取教務工作匯報、了解工作生活中的困難、宗教思想動態(tài)。結合重大宗教節(jié)日和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走訪慰問,廣泛深入宣傳黨和國家有關宗教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guī),與宗教界人士談心交心、增進感情、交朋友。在實際工作中,還實施了“一掛鉤一結合”機制,即把“季度上站”參加培訓情況與教職人員年度考核、宗教團體負責人和宗教場所主要教職任職考察、宗教界人士生活補助發(fā)放掛鉤,把“季度上站”培訓與“每教一講”對話交流、宗教團體聯(lián)席會、“宗教政策法規(guī)學習月”有機結合、互為補充,確?!皩А敝辛?、“導”之有效。
(三)大力開展“和諧寺觀教堂”創(chuàng)建活動
2010年以來,廊坊市以“愛國愛教、知法守法、團結穩(wěn)定、活動有序、教風端正、管理規(guī)范、安全整潔、服務社會”為標準,在全市廣泛開展“和諧寺觀教堂”創(chuàng)建活動,每三年評選命名一次。結合創(chuàng)建活動,先后編輯了《愛國愛教,繼往開來—廊坊市宗教界愛國愛教史料匯編》《廊坊市重點寺觀教堂圖集》《廊坊市宗教界堅持中國化方向研討文集》,為70座規(guī)模較大宗教活動場所筑立了國旗桿、制作了內容分別為“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愛國愛教,遵國法、守教規(guī)”的宣傳展牌。截止目前已表彰命名了兩批43個宗教活動場所,其中霸州市龍泉禪寺、香河縣大安寺、安次區(qū)南小街清真寺、開發(fā)區(qū)南營清真寺先后受到國家宗教局表彰。安次區(qū)南小街清真寺還被河北省委、省政府表彰為“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被命名為“廊坊市民族團結教育基地”。此項活動的開展,不僅有效地提升了宗教活動場所的規(guī)范化管理水平,還有力地促進了各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堅定了“中國化方向”的信心。
D635
A
1009-6981(2017)04-0039-05
責任編輯:袁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