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小雨,鄒炳彥,徐國紅
大型體育競賽活動,是指由一個權威體育組織主辦,某個國家、地區(qū)、城市承辦的多個單項體育運動項目或某一單項體育項目的比賽[1]。隨著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長,各種體育競賽活動增多,人們參與體育競賽活動熱情高漲。然而,多年來體育競賽活動中的不和諧現象充斥著賽場,賽場秩序問題頻繁發(fā)生,如“黑哨”“紅哨”等裁判員公信力危機,球場觀眾引發(fā)的暴力事件,“假球”“興奮劑”等帶來的運動員道德問題,以及諸多的不文明觀賽問題,賽場秩序問題逐漸成為學界探討的重點。賽場秩序是公共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評價指標,是維護體育競賽正常進行的保障,也是反映體育文化和競賽管理水平的關鍵[2-4]。體育賽場已經不僅是一個觀賞體育競賽表演人群的聚合地,而是與社會的各個方面、與人們的和諧生活息息相關,所以,體育賽場秩序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顯得尤為重要。
國內有關賽場秩序的研究有2種取向:(1)直接探討賽場秩序,主要觀點為治理賽場秩序不僅要重視體育項目本身,更應將賽場秩序的治理與社會大環(huán)境發(fā)展相聯(lián)系,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全面、系統(tǒng)地進行綜合治理[5],其關鍵在于德治和法治相結合[6];(2)將研究定位于賽場秩序的相關因素,主要集中在運用心理學理論、集群行為理論、社會認同理論和群體效能理論研究體育賽事的風險控制[7]、賽場觀眾管理[8-10],以及裁判員、教練員和運動員的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11-12],其代表如石巖等[13]提出的球場觀眾暴力遏制模式,即源頭預防為主,過程控制為輔,末端治理為補充,將對觀眾的心理引導與行為控制貫穿整個控制模式。上述研究均是以質性研究的視角詮釋賽場秩序,關于賽場秩序治理、維護、規(guī)范和控制措施,主要致力于現場觀眾的行為遏制。作為體育賽事評估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賽場秩序評價體系建立的關鍵在于以何種視角或理論作為指導,目前雖有少量的賽場秩序評價方面的研究,但都不是從公信力視角出發(fā)建立評價體系。
建立良好的賽場秩序既要遏制賽場內的失范行為,更應注重賽場文明的良性發(fā)展。公信力是社會文明的重要前提,賽場秩序是文明社會的重要窗口。公信力指的是,公共權力領域與公民領域中以組織形態(tài)存在的行動者(公共機構),及具有“公共性”的抽象存在物(主要包括話語、制度、權利等)贏得公民的普遍信任而擁有的信任資源[14]。公信力研究主要分布于社會學、法學、新聞傳播學、社會心理學等學科,研究對象包括政府、司法、傳媒和民間組織4大領域[14]。高峰等[15]認為,公信力既受公共機構自身影響,也受到社會公眾評價和感知的影響,自身影響因素方面包括公共機構的績效、服務程度、民主化程度、誠信程度和綜合形象等方面。同時,社會控制理論認為,程序公平會減少個體偏差行為的產生[16]。在體育領域,國內已有研究關注過公信力問題,如張雷[8]認為,比賽中的裁判員需要給雙方參賽隊伍創(chuàng)造出一個公平、公正的比賽氛圍,準確地控制比賽,以使觀眾對結果心悅誠服,情緒得到合理宣泄,不至于擾亂賽場秩序。因此,賽場秩序的維護不僅需要公正的游戲規(guī)則,更應形成各方認同的信用規(guī)則,賽場公信力直接反映公眾對體育賽場的信任度和認同度,是一種信用資源,是體育競賽組織管理機構治理賽場的合法性根源,只有形成優(yōu)質的賽場公信力,組織管理者在治理過程中發(fā)布相關規(guī)定時才更易得到公眾認同,從而使治理更為有效。賽場公信力降低易造成公眾對體育競賽中各元素的信任度下降,使公眾將體育競賽中產生諸多負面因素歸結于賽場責任,認為是賽場管理的缺失。因此,公信力直接關系到賽場中各元素決策和行為的合法性,即如果難以得到公眾的理解和支持,就很難與公眾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機制,進而影響到賽場管理和正常的賽場秩序。
綜上所述,賽場公信力與賽場秩序存在緊密的相關,而從本文文獻梳理的范圍看,體育競賽領域鮮有與公信力相關研究成果。因此,本研究將公信力問題融入到體育賽場秩序中,以公信力視角審視賽場秩序問題,采用內容分析法和德爾菲法確定大型體育競賽活動賽場秩序評價的指標體系,并采用層次分析法對指標體系進行量化驗證,建立新型的賽場秩序評價體系。以賽場秩序影響因子權重為依據,分析賽場秩序的主要影響因子,對賽場秩序做出評價,促進體育賽場文明有序,為賽事主辦方管理賽場、評選文明賽區(qū)、嘉獎最佳承辦方等提供可供參考的量化依據。研究結果有利于管理者從公信力視角認識賽場秩序的內涵及具體指標,從而促進管理、評價的科學性,促進賽場文化的健康發(fā)展,從而促進賽場公信力的提升,為社會公信力的構建添磚加瓦。
內容分析法,是對已記錄歸檔的文本進行分析的一種研究方法,所研究的對象是先于研究而存在的文本[17],基本步驟包括設計研究目的、選取樣本、確定分析單位、編碼和信度檢驗。
1.1.1 研究目的 收集已有學術文獻對公信力和賽場秩序的研究中涉及賽場秩序的評價指標,建立大型體育競賽活動賽場秩序評價指標框架。
1.1.2 樣本來源 通過“中國學術期刊網(CNKI)”,檢索時間跨度選為“20060101—20161231”,來源類型為核心期刊、CSSCI和碩博論文,分別以“公信力”“公信度”“賽場暴力”“賽場秩序”為關鍵詞,分別檢索到學術論文113篇、98篇、167篇和48篇。根據大多國內文獻對“公信力”“公信度”“賽場暴力”和“賽場秩序”的翻譯與分析,結合本研究的主題,最終確定本研究“公信力”的外文檢索詞為“public trust”,“公信度”的外文檢索詞為“public reliability”,“賽場暴力”的外文檢索詞為“athletic violence”,“賽場秩序”的外文檢索詞為“competition order”。在EBSCO外文檢索平臺,檢索時間跨度選為“2006—2016”,來源類型為學術理論期刊,分別檢索到學術論文“public trust”646篇、“public reliability”489篇、“athletic violence”597篇和“competition order”187篇。
1.1.3 分析單位及編碼 因研究選取的樣本為國內外已有文獻,因此將分析單位定位于每篇文獻的整體,即編碼者通過閱讀文獻并對文獻進行概括性編碼,提取文獻中涉及賽場秩序的內容。編碼人員共2人,分別是研究者本人與1名長期從事體育競賽研究的博士研究生,保證對編碼對象的熟悉度。
1.1.4 信度檢驗 采用霍爾斯蒂系數計算公式對編碼信度進行檢驗,計算公示如下:
式中:PAO表示觀察到的一致性比例;A表示2位編碼者編碼一致的單位數;nA+nB表示編碼過程中2位編碼各自編碼的單位數。這一計算方法的統(tǒng)計數范圍是0.00(無一致性)~1.00(完美的一致性)。為保證編碼信度,開始編碼時隨機選取國內和國外文獻各30篇,對其進行編碼,編碼結束后計算編碼結果的一致性,如果結果在0.8以上,則繼續(xù)其他文獻的編碼。經統(tǒng)計,編碼結果的一致性達到0.91,符合信度要求。
本研究明確了賽場秩序評價目標以及賽場秩序向各級指標轉化的過程,將“賽場秩序評價指標體系”結構模型制成測量訪談表,針對核心內容,邀請專家(共24人)進行訪談,初步建成賽場秩序評價維度和指標體系。
根據訪談初步制定的賽場秩序評價體系及調查問卷,對各專家成員進行3輪征詢意見,使各專家意見趨于集中,然后做出一致性檢驗,最終做出匯總結果,制定專家認可的賽場秩序評價體系。
從初期訪談的24名專家中,選定20名專家進行專家問卷征詢,征詢的專家主要符合以下3個條件之一:(1)活躍于體育賽事、競賽研究領域的學者;(2)負責大型體育競賽活動的行政部門領導;(3)體育競賽管理領域的學者。
(1)第1輪專家調查問卷的編制。以構建的大型體育競賽活動賽場秩序評價指標體系為基礎,結合相關文獻,形成《大型體育競賽活動賽場秩序專家征詢問卷1》。
(2)第2輪專家調查問卷的編制。根據第1輪專家問卷對大型體育競賽活動賽場秩序評價指標的打分,進行數據分析。根據專家意見,對指標體系進行修正,將修正后的指標體系制成《大型體育競賽活動賽場秩序專家征詢問卷2》。
(3)第3輪專家調查問卷的編制。根據確定的大型體育競賽活動賽場秩序評價體系,制定三級指標間相對重要性判斷矩陣量表,依據評價指標相對重要尺度量表,對3級評價指標之間進行兩兩對比,進行相對重要行打分。
運用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將賽場秩序評價分為目標層、準則層(一級指標3個)、要素層(二級指標9個)和方案層(三級指標28個),構建層次分析結構模型,并將系統(tǒng)分析歸結為準則層、要素層和方案層相對于目標層的重要性,進行權重值的計算和確定相對優(yōu)劣次序的排序問題,進而對初步確定的體育賽場秩序文明評價指標體系進行科學驗證,最終建立符合我國體育賽場情況的、科學的、可操作的體育賽場評價指標體系。
圖1 文獻研究主題分布圖
綜合對研究主題所得的編碼結果,對類別相同的主題進行歸納,用于發(fā)展一級指標。通過分析得出,賽場秩序的構建和維系,與參賽隊員、裁判員、教練員、現場觀眾之間在比賽過程中形成的穩(wěn)定關系密不可分,存在兩兩相互影響的關系。參賽隊員、裁判員、教練員、現場觀眾都從屬于比賽相關人員,定一級指標(B1)為比賽相關人員;自然環(huán)境對賽場秩序造成直接影響,社會環(huán)境對賽場秩序產生間接影響,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從屬于比賽環(huán)境因素,定一級指標(B2)為比賽環(huán)境因素;比賽設施和場館建設共同作為體育比賽的基礎都從屬于場館設施建設,定一級指標(B3)為場館設施建設;賽場秩序的核心是比賽管理,而比賽管理是由工作人員對賽場的管理,工作人員和賽場管理屬于比賽管理因素,定一級指標(B4)為比賽管理因素。
2.1.2 大型體育競賽活動賽場秩序三級評價指標的確立 工作人員是賽場秩序的直接管理者和維護者[18-19],工作人員在現場觀眾、參賽隊員、裁判員、教練員等關系之間起到橋梁作用,維系比賽相關人員整個關系網的穩(wěn)定。從現場觀眾的有序入場到安全退場,從參賽隊員的公平競爭到比賽設施標準統(tǒng)一,從滿足教練員的合理需求到配合裁判員公正執(zhí)法等,工作人員在體育賽場秩序維護(如賽前預防、賽中治理和賽后疏導)中是不可或缺的,表明工作人員應對突發(fā)事件能力對賽場秩序維護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所以,將工作人員的專業(yè)能力(D1)、組織能力(D2)、管控能力(D3)、應急能力(D4)、職業(yè)態(tài)度(D5)選為三級指標。
賽場的管理對賽場秩序起到決定性作用。首先是應急預案的設計,可以有效預防賽場緊急事件的發(fā)生;其次,在比賽過程中突發(fā)事件的良好處理,可以有效控制事件不再惡化,將突發(fā)事件控制在安全范圍內;最后,賽前、賽中和賽后的安保工作,可以提高比賽安全系數,將風險降到最低。所以,選定賽場應急處理(D6)、應急預案設計(D7)和安保工作(D8)為賽場管理的三級指標。
現場觀眾直接參與、欣賞和傳播體育比賽,是比賽相關人員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賽場秩序離不開現場觀眾的維護,現場觀眾是否文明觀賽,直接影響到比賽能否順利進行[20-22]。現場觀眾道德與法律意識尤其應予關注,若有的道德和法律意識淡薄,出現不文明觀賽行為,就會擾亂比賽,影響其他觀眾,若其他觀眾理智程度不高,受從眾心理影響,則可能會導致局部或群體性騷亂,情節(jié)嚴重則會導致賽場暴力行為的發(fā)生。現場觀眾安全意識和安全技能的掌握也直接影響賽場秩序,在很多賽場暴力事件中造成大量人員傷亡,都是因為現場觀眾缺乏安全意識和安全技能。所以,將現場觀眾的道德與法律意識(D9)、安全意識(D10)、安全技能掌握(D11)和理智程度(D12)選為三級指標。
參賽隊員是體育比賽的主體,競賽規(guī)則作為比賽順利進行的保障,是對運動員的限制和約束,并維持賽場秩序穩(wěn)定,如果沒有規(guī)則的限制和約束,參賽隊員也不會擁有真正的自由[5,22]。越高等級的比賽,參賽隊員在專項技能、身體素質等方面差距越小。在競技場上,參賽隊員的目標就是戰(zhàn)勝對手取得最佳成績,為追求這一目標,參賽隊員甚至通過服用興奮劑、打假球等違背競技體育公平競爭的手段謀取勝利,這嚴重破壞了賽場秩序[23]。因此,要實現體育比賽的公平競爭,維護賽場秩序,參賽隊員必須自覺摒棄不正當競爭行為。而參賽隊員心理素質和臨場競技狀態(tài)都可能導致比賽發(fā)揮失常、引起情緒激動,從而影響賽場秩序。所以,將參賽隊員的公平競爭狀態(tài)(D13)、心理素質(D14)和臨場競技狀態(tài)(D15)選為三級指標。
裁判員作為賽場秩序的特定維護者,是賽場上的執(zhí)法者,他們的判罰會對比賽產生多方面的影響[24-25]。裁判員對比賽的判罰通常存在2方面問題:(1)無意識的判罰行為,其決定因素是裁判員的執(zhí)法水平;(2)有意識的判罰行為,其決定因素是裁判員的執(zhí)法公信。執(zhí)法水平受裁判員自身職業(yè)素質的影響,亦或是比賽場上瞬息萬變的局勢,裁判員無法站在最佳位置,以最佳視角做出最佳判罰。執(zhí)法公信則反映了裁判員自身的道德素養(yǎng)和法律意識,往往會受各種因素(如金錢、利益)的影響,出現有意識的錯判、誤判和漏判等行為。無論是裁判員的執(zhí)法水平還是執(zhí)法公信,都對賽場秩序產生重大影響,尤其是裁判員的執(zhí)法公信,若出現問題,則會嚴重破壞賽場秩序。所以,將裁判員的執(zhí)法公信(D16)和執(zhí)法水平(D17)選為三級指標。
教練員扮演著體育賽場指揮家的角色,作為比賽隊伍的靈魂人物,必須以“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來要求自己[26-27]。在賽場上,教練員是否利用身份打壓隊員,以及“打假球”“背后交易”“內定人選”等行為是教練員是否公平對待參賽隊員和比賽的體現。在對運動員合理調配的組織能力和對運動員的道德教育、文化素質教育、專業(yè)知識傳授是否科學得當,是教練員領導才能和教育水平的表現。在比賽場上出現不良行為時,能否控制本方所有參賽隊員的言行舉止,在面臨裁判誤判、錯判時,是否能夠引導和指揮隊員積極面對,是教練員縱觀全局管控能力的表現。因此,教練員在比賽中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尊重裁判員、工作人員和現場觀眾,公平對待參賽隊員和比賽,都是教練員維護賽場秩序的關鍵。所以,將教練員是否公平對待運動員和比賽(D18)、領導才能和教育水平(D19)、縱觀全局的管控能力(D20)選為三級指標。
自然環(huán)境環(huán)繞在生物的空間中,可以直接影響生物生存、生產中一切形成的物質和能量的總體,其作為環(huán)境之一,可對體育比賽產生直接的影響[28]。自然環(huán)境對于賽場秩序影響的主要體現為:特殊氣象情況(如風、雨、雪、霧等)對比賽的順利進行、比賽成績,對參賽隊員臨場發(fā)揮狀態(tài)、裁判員的準確判罰、現場觀眾觀賽心情等造成直接影響;地質情況(如海拔高度等)對比賽相關人員的生理造成直接影響。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通過對氣象情況的預測和對地質情況的監(jiān)測,大大減少了自然環(huán)境因素對體育比賽的消極影響。在此,將氣象情況(D21)和地質情況(D22)列入三級指標。
社會環(huán)境是人類生存及活動范圍內社會物質和精神條件的總和[29-30]。本文考慮的公信力問題,政府公信力、司法公信力和大眾傳媒公信力表現為社會公眾對社會的信任程度。經濟發(fā)展主要表現在經濟發(fā)展速度、物質豐富程度、人民生活狀況、媒介產業(yè)化進程等方面,人文和諧主要表現在教育完善、科技發(fā)達、道德高尚、價值觀念和風俗習慣等方面,這些因素都對社會起著促進、推動的作用,反之則會產生消極作用,從而間接影響賽場秩序的穩(wěn)定。所以,選定司法公信力(D23)、政府公信力(D24)、大眾傳媒公信力(D25)、經濟發(fā)展(D26)、人文和諧(D27)為三級指標。
比賽設施,指體育比賽中用到的室內、室外設施以及體育器材等的總稱[31]。比賽器械的標準統(tǒng)一程度是比賽公平公正的要素之一,良好的賽場秩序是建立在公平公正基礎之上的。器械的安全性直接影響比賽能否順利進行,若出現器械質量不達標而造成參賽隊員受傷等情況,誘發(fā)參賽隊員、教練員或現場觀眾的不滿,對賽場秩序造成嚴重影響。安裝監(jiān)控設備的目的是對賽場進行監(jiān)控和記錄,從監(jiān)控比賽相關人員情況,到對破壞賽場秩序行為的處理等,都對賽場秩序起到重要的維護作用。所以,將比賽器械標準統(tǒng)一(D28)、器械安全性(D29)和監(jiān)控設備的安裝(D30)選為三級指標。
體育場館是為了滿足運動訓練、體育比賽、大眾體育消費等需要而專門修建的運動場所總稱[32]。比賽場館則是體育比賽的專業(yè)性場所,如體育場、體育館、游泳館、田徑棚等各種室內外比賽場地。為了解比賽場館建設對賽場秩序的影響,根據比賽場館建設性質分為主體建筑安全性、附體建筑安全性和臨時建筑安全性3個方面,主體建筑安全性對賽場秩序影響最大。主體建筑,指體育場、體育館等建筑中的主要建筑(如地面以上部分或組合樓中最大的部分);場館附體建筑,指依附主體建筑并為完善主體建筑功能而建造的建筑(如觀眾席、停車場等);場館臨時建筑,指為了保證比賽的正常進行,在經過相關部分批準后臨時搭建而成的建筑。場館建設的安全性為體育賽場的人員安全以及體育比賽的有序進行提供保障,對賽場秩序的影響毋庸置疑。所以,將比賽場館的主體建筑安全性(D31)、附體建筑安全性(D32)和臨時建筑安全性(D33)選為三級指標。
將初步選定的體育賽場秩序評價指標制成專家征詢表,采用李克特5點進行打分,“非常同意”—“非常不同意”計5~1分,如有修改意見寫在附言處,沒有則不填。均值反映專家意見集中度,均值越大說明對應指標的重要性越高,本研究設定均值不小于4.0;變異系數反映專家意見協(xié)調度,變異系數越小說明專家意見協(xié)調度越高,如果變異系數大于0.15,則認為專家協(xié)調度不夠。對回收征詢表獲得的數據利用SPSS17.0進行處理,得到均值(Mi)和標準差(Si),以比賽相關人員為例(見表1)。利用變異系數計算公式:Vi=Si/Mi×100%,求出變異系數(見表2~表4)。剔除平均數小于4.0、變異系數大于0.15的指標,或根據專家意見將平均數小于4.0、變異系數大于0.15的指標與其他指標進行合并。
表1 比賽相關人員評分描述表(n=20)
表2 一級指標分析參數表
表3 二級指標分析參數表
表4 三級指標分析參數表
經過2輪專家意見征詢,認為三級指標賽場應急處理(D6)與工作人員應急能力(D4),應急預案設計(D7)與專業(yè)能力(D1),安保工作(D8)與組織能力(D2)含義相近,將其分別進行合并,這樣二級指標賽場管理(C2)便失去存在價值,將其刪除,而工作人員從屬于比賽相關人員之列,所以將二級指標工作人員(C1)納入一級指標比賽相關人員(B1)之下,一級指標比賽管理因素(B4)失去存在價值,將其刪除。專家認為,本論題從公信力視角出發(fā),其社會因素取公信力相關因子較為合適,將經濟發(fā)展和人文和諧2項指標刪除,最終形成3個一級指標、9個二級指標和28個三級指標的體育賽場秩序文明評價體系(見圖2)。
圖2 賽場秩序評價指標體系層次結構框架示意圖
2.3.1 建立判斷矩陣 在德爾菲法第3輪時,添加指標重要性評價,對評價指標之間進行兩兩對比之后,按9分位比率排定各評價指標的相對重要順序,按照兩兩比較結果,依次構造評價指標的判斷矩陣。以一級評價指標比賽相關人員(B1)為例,依據評價指標相對重要尺度量表(見表5),構造兩兩比較矩陣,若指標ci與指標cj同等重要,則cij=1;若指標ci比指標cj稍微重要,則cij=3;若指標ci比指標cj重要,則cij=5;若指標ci比指標cj明顯重要,則cij=7;若指標ci比指標cj絕對重要,則cij=9;若指標ci比指標cj的重要程度介于上述兩判斷尺度之間,則cij的取值分別為2、4、6、8。指標cj與指標ci的比較結果cji的取值為cij的倒數,如指標cj比指標ci重要,則cji=1/5。評價目標為B1,評價指標集合為C={c1、c2、c3、c4、c5},則可得比賽相關人員(B1)判斷矩陣P(B1-c)(見表6)。
表5 評價指標相對重要比較尺度表
表6 比賽相關人員(B1)的判斷矩陣
2.3.2 計算判斷矩陣的特征向量 應用層次分析法(AHP)進行評價指標B1的決策,首先確定指標c1對指標B1的相對重要性,即c1對B1的權重。為此,先根據公式求出比賽相關人員(B1)判斷矩陣的特征向量W,然后根據公式對向量W歸一化處理,求出c1對B1的權重(見表7)。
表7 比賽相關人員(B1)判斷矩陣的特征向量
2.3.3 計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λmax
式中:(AW)i表示向量AW的第i個元素。
2.3.4 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檢驗 根據判斷矩陣理論可知,如果Ax=λx,則λ為A的特征值,并且對于所有。所以,當矩陣具有完全一致性時,λ1=λmax=n,其余特征根均為0;當矩陣不具有完全一致性時,則λ1=λmax>n,其余特征根λ2,λ3,…,λi有如下關系。所以,進行判λ斷矩陣的一致性檢驗,即用:CI=(λmax-n)/(n-1)(n為判斷矩陣介數),CI值越大,表明判斷矩陣的偏離完全一致性程度越大,反之越好,如CI=(λmaxn)/(n-1)=(5.176-5)/(5-1)=0.044
引入判斷矩陣的平均一致性指標RI值(見表8),隨即一致性比率CR=CI/RI,當CR<0.10時,可以認為判斷矩陣具有滿意一致性,如CR=CI/RI=0.044/1.12<0.10。由此可以確定,比賽相關人員(B1)的元素指標工作人員(c1)、現場觀眾(c2)、參賽隊員(c3)、裁判員(c4)、教練員(c5)的單權重是合理的。
表8 隨機一致性指標RI值
按照此方法,分別得到一級指標相對于總目標的權重、二級指標相對于一級指標的權重、三級指標相對于二級指標的權重。
為了把定量計算結果轉化為定性分析,將計算出各層次指標的合成權重進行排序,排序結果確定了各級指標的重要性,并以此對各級指標進行定性分析。一級指標的合成權重等于單權重,二級指標的合成權重等于一級指標的單權重與二級指標的單權重乘積,三級指標的合成權重等于三級指標的單權重與二級指標的合成權重乘積,由此可得各層次指標的合成權重,并進行排序(見表9)。
表9 評價指標合成權重排序
可見,3項一級指標的權重差距較大,其中比賽相關人員的權重最高(0.659)。從公信力視角來看,賽場公信的建立也是一個信任建立的過程,具有長期性,而信任的破裂是個短暫瞬間,某個看似微小的負面經驗就可能給公信力的擁有者帶來破壞性,甚至是毀滅性的影響[14]。賽場公信力的發(fā)出主體是比賽中的相關人員,該群體的言行、公平體現等均會影響與公眾信任的建立,繼而對賽場秩序產生影響。這一權重結果也反映出,在大型體育競賽活動的賽場秩序評價中,需要對比賽相關人員進行高度重視,加強管理。與傳統(tǒng)認知不同的是,二級指標裁判員的權重排名僅為第3,這也從某種程度上表明,裁判員對賽場公信的建立起到了關鍵作用,但賽場公信與賽場秩序協(xié)調發(fā)展重點還是應注重賽場中的細節(jié)管理。此外,在所有二級指標中,觀眾的合成權重排名第2(0.194),這一結果與國內外賽場秩序領域的研究趨勢相一致。觀眾對賽場秩序具有較強的影響,該群體行為失范發(fā)生頻率高,受媒體的關注度較高。體育觀眾管理一直是賽場秩序領域研究的重點議題,在具體的賽場秩序評價中,應重視觀眾對賽場秩序的影響。在具體的三級指標權重系數分配來看,在實際的賽場秩序評價過程中,應重視觀眾的“道德與法律意識”、裁判員的“執(zhí)法公信和執(zhí)法水平”和工作人員的“應急能力”等重要指標。
以公信力視角審視賽場秩序,通過內容分析法和專家方法建立了大型體育競賽活動賽場秩序評價指標體系,并通過德爾菲法對指標進行科學刪減,以確保評價指標的信度和效度,通過層次分析法計算評價指標的權重系數,用以衡量指標的重要性。賽場中,諸多因素通過內隱和外顯的方式影響賽場公信力,包括以賽場中的能動的人為載體的公信力發(fā)出者,以及靜態(tài)物形式的公信力載體,這些因素均會影響公眾對賽場公信力的認知,繼而影響賽場秩序。研究根據已有文獻,構建出賽場秩序的3個一級評價指標,包括比賽相關人員、比賽環(huán)境因素和場館設施建設,在此基礎上選定9個二級評價指標:工作人員、現場觀眾、參賽隊員、裁判員、教練員、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比賽設施和場館建設,以及28個三級指標構成賽場秩序評價指標體系。合成權重總排序中,一級指標比賽相關人員排名第1,二級指標工作人員居首位,三級指標現場觀眾的道德與法律意識和理智程度、裁判員的執(zhí)法公信和執(zhí)法水平、工作人員的應急能力、參賽隊員的公平競爭態(tài)度排名靠前。可見,賽場秩序的維護主要與人的行為息息相關,多項指標體現出公平公正,與公信力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以公信力視域建立賽場秩序評價體系,有廣泛的社會意義及參考價值。
[1]王子樸,楊鐵黎.體育賽事類型的分類及特征[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5,29(6):24-28.
[2]靳小雨,欒美麗.體育賽事研究評析[J].體育文化導刊,2009(12):54-57.
[3]LEWIS L.The adoring audience:fan culture and popular media[M].London:Routledge,1992.
[4]LI-SHIUE G.Examining the Values Associated with Spectator Sports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Values and Sport Spectator Behavior[D].Florida:Th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2007.
[5]張鯤,張揚.陜西省足球賽場秩序問題研究:現場球迷及其行為認識的調查[J].體育科學,2004,24(3):11-14.
[6]王飛雄,張鯤.陜西職業(yè)足球賽場秩序的德治與法治分析[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3,19(4):28-30.
[7]李樹梅,孫慶祝.體育賽場危機管理研究及其系統(tǒng)框架的建立[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5(6):63-70.
[8]張雷.培育賽場良好鐵序增強社會穩(wěn)定性的思考[J].遼寧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6(2):75-76.
[9]孫麒麟,張建新.我國大型體育賽事公共安全面臨的問題及應對機制[J].體育學刊,2008(6):14-17.
[10]朱琳.競技體育秩序的刑法保護與控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36(7):8-11.
[11]高艷麗,唐文兵.我國職業(yè)足球聯(lián)賽賽場秩序存在的問題與規(guī)范措施[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5,3(29):17-21.
[12]錢宗梅,劉志民.我國職業(yè)賽場秩序維護策略探討[J].體育文化導刊,2011(6):8-10.
[13]石巖,王瑩,趙陽,等.球場觀眾暴力的發(fā)展趨勢、研究進展與遏制策略[J].體育科學,2007,27(1):24-40.
[14]周治偉.公信力的概念辨析[J].攀登,2007,26(1):76-78.
[15]高峰,任倩倩.公信力:社會心理學的嶄新課題[J].學理論,2016(2):77-78.
[16]POPENOE D.社會學[M].李強,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17]周翔.傳播學內容分析研究與應用[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4.
[18]譚平平,周鐵軍,李艷翎,等.體育社會評價模型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18(1):22-27.
[19]STANLEY EITZEN D.Sport in Contemporary Society[M].Paradigm:9th revised edition,2011.
[20]仇軍,李愷憲,孫葆潔.運動競賽中球迷行為越軌成因與防范對策[J].體育科學,2004(12):18-22.
[21]石巖,郭純超.我國球場觀眾暴力的認知與治理[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4(1):55-60.
[22]周蕊.基于TPB理論的體育賽場文明觀賽行為實證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學,2015.
[23]虞重干,劉煒,匡淑平,等.我國優(yōu)秀運動員文化教育現狀調查報告[J].體育科學,2008,28(7):26-36.
[24]張琪,于濤.裁判自由裁量權的倫理規(guī)治[J].體育科學,2015,35(5):78-86.
[25]HANS MOJET.Euro2000 and Football Hooliganism[J].The Internation?al Sports Law Journal,2006(3):88-99.
[26]石巖,趙陽,田麥久.建立學習型教練員團隊的理論分析[J].體育科學,2006,26(1):6-11.
[27]李林.我國專業(yè)體育教練員工作績效結構模型研究[J].體育科學,2011,31(4):4-19.
[28]BALDERJAHN I.Personality variables and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s predictors of ecologically responsible consumption pattern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88,17(1):51-56.
[29]李月華.體育生活化社區(qū)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北京:首都體育學院,2008.
[30]DUNNING E.“Figuring”modern sport:autobiographical and historical reflections on sport,violence and civilization[M].Manchester:Universi?ty of Chester,2005.
[31]王亮,張小晶,常智慧,等.公共體育設施安全研究進展和標準現狀[J].體育科學,2015,12(3):66-74.
[32]王龍飛,王巖,劉運洲.美國體育場館的公共財政支持及啟示[J].體育科學,2009,29(10):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