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走心德育?
“走心”一詞,來自網(wǎng)絡流行語,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意思,一指不用心,一指用心。不用心自然是指不加思考、不放在心上;用心則是經(jīng)心、專心、貼心、暖心、悅心,以及認真、盡心盡意、全心全意的意思。由于網(wǎng)絡流行語的通俗性和約定俗成性,人們似乎忘記了它“不用心”的意義,而只關注“用心”的意義了。
當然,把走心一詞引入德育,并不因為是網(wǎng)絡流行語,而在于其“具象性”——走心的就是讓人喜愛的,不走心的就是不受歡迎的。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桿走心之秤,秤一秤,就知道它是“走離”還是“走進”心靈的,是無效還是有效的,是虐心還是悅心的,是受歡迎還是不受歡迎的。長期以來,德育的形式主義和低效性一直困擾著人們的心緒。德育工作者渴望有效的、能走進心靈、訴諸心靈的德育方式,中小學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明確,更是強化了人們的這種訴求。于是乎,走心德育應運而生。緊接著,500人的“走心德育同盟群”成立,群內不乏德育心育專家學者和一線名家大咖;50多所走心德育實驗基地學校積極開展實驗研究;“悅心式班級管理”“心法式班會課”“和心家校合作”等各種各樣的走心德育的內容、方式、模式探索如雨后春筍。然而,“熱象”之后需要冷靜思考,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走心德育”?
習慣上,人們用心靈和心智來統(tǒng)稱人的精神世界,前者側重于思想感情和道德精神品性,后者多指智慧品質。從德育的意義上,心靈成長才是真正的成長,德育的使命即引導心靈成長,讓學生成為心靈主人——這實質上就是促進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fā)展。
引領心靈成長是走心德育的本質內涵。德育要引導心靈成長,首先要走進心靈。只有走進學生心靈,直面心靈問題,與學生心靈坦然對話,才能獲得心靈的認同,進而引導心靈,助力心靈成長。這種走進學生、對話心靈和引領心靈成長過程的德育,稱之為走心德育。
讓品德形成經(jīng)歷心路歷程,是走心德育的基本原理。德育走進學生、對話心靈和引領心靈成長的過程,其核心是品德的形成與發(fā)展所經(jīng)歷的道德認知感悟、道德情感體驗、道德意志強化、道德行為養(yǎng)成的品德內化與生成的心路歷程。
因此,走心德育不僅僅是一種工作方式,更是一種德育理念,是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以提高實效的理念,是讓品德形成經(jīng)歷從表層到深層內化、內生心路歷程的理念,是德育的價值導向與心育的助人自助融合育人的“心德育”理念。在這一理念指導下構建而形成的德育模式,才是真正的走心德育。
(李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