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嬌
【摘 要】本文概要為流行于漢族地區(qū)的與生肖雞有關的民俗事象,介紹了與之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并呼吁應盡快開展“十二生肖文化”申遺工作。
【關鍵詞】生肖;非遺;民俗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2-0270-01
春節(jié)是所有華夏兒女一年中最為看重的一個節(jié)慶,它代表著開門納吉與萬象更新,象征著新的開始與充滿希望的未來。在昔日,古人將新年的第一天(古稱元旦)至第八日,依事物的先后順序進行了排列,依次為雞日、犬日、豖日、羊日、牛日、馬日、人日與谷日,雞因其啟明而鳴,為人類帶來了光明,被排在首位。學者研究認為:“在古人直觀中,本來就有雞鳴迎來太陽與萬物的勃勃生機,而盤古開天辟地,孕育萬物,與雞所喚出的世界是一樣的,二者一脈相通。雞是盤古,盤古是雞形,在原始神話思維邏輯中是順理成章的,盤古憑著雞原型所賦有的雞的神力,開天地,造日月星辰、山川草木,從中繁衍人類,成為甲位真正的創(chuàng)世英雄。人們對雞的敬仰、崇信,也隨之附會到盤古身上?!?/p>
“一唱雄雞天下白,萬方樂奏有于闐”,這是毛澤東《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的名句,詩人以革命浪漫主義的大氣魄抒發(fā)了東方破曉、旭日冉升的生機與前程,詩中也生動言明了雞鳴與日升之間的辨證關系。在十二生肖中,雞雖列第十位,但這并不影響人們對之的贊譽與認可,因雞鳴日出,它被視為“世俗中的太陽鳥”。在生肖文化中,雞被認為是一種承載著德行與正義的動物,古人將之抬到了很高的地位,故《爾雅·翼》中稱雞有五德:“戴冠者,文也;足博距者,武也;戰(zhàn)前敢斗者,勇也;見食相告者,仁也;鳴不失時者,信也?!蔽?、武、勇、仁、信,被稱為雞的五德:其中文、武源于雞的外在形象,而勇、仁、信則取自于雞的習性和內(nèi)在品質。
作為十二生肖的一屬,雞在我國民間活動與民俗文化中體現(xiàn)得更加豐富多彩、多姿多樣。如:農(nóng)歷二月二日俗稱“龍?zhí)ь^”,這是唐代正式形成一個盛大節(jié)慶,當時又稱“中和節(jié)”,時間定在二月初一,唐官方規(guī)定放假一天,其在北方流傳較廣,現(xiàn)山西省臨汾市鄉(xiāng)寧縣云丘山中和節(jié)還列入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古代中和節(jié)最明顯的特點是吃“太陽雞糕”,并用以祭日。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載:“京師于是日以江米為糕,上印金烏圓光,用以祀日,繞街遍巷,叫而賣之,日太陽雞糕。其祭神云馬,題日太陽星君。焚帛時,將新正各門戶張貼之五色掛錢摘而焚之,日太陽錢糧。左安門內(nèi)有太陽宮,都人結侶攜筋,往游竟日?!睋?jù)今人考證,太陽雞糕上的雞形乃是太陽的象征,它具體反映了古人對于太陽的崇拜。
在河南等地,至今流行“三月三吃雞蛋”的風俗,認為這樣才能人丁興旺,這是雞崇拜的具體表現(xiàn)。舊時,陜西風翔一帶的禁蝎咒符以木刻印制,畫面中央雄雞銜蟲,爪下有一只大蝎子,畫上印有咒符。在陜西一帶,每年谷雨前后,還流行貼雞王鎮(zhèn)宅圖的風俗,當?shù)厝苏J為可避邪毒、保平安。
在浙江金華一帶,端午節(jié)時,民間有用紅布制成雞心形袋子,內(nèi)裝茶葉、米、雄黃粉,掛于小兒胸前。據(jù)說,雞心袋可以驅邪祈福,且諧“記性”之音,可令小兒讀書長記性。
楚地漢族地區(qū)至今仍有小孩滿月宴請賓客吃紅雞蛋的舊俗。有的民風淳厚的地方尚有在新媳婦有喜的時候給岳家送紅雞蛋報喜的習俗。不過解放后只保留了前者。據(jù)何星亮先生在《中國圖騰崇拜》一書中考證,這種習俗當為遠古居民圖騰生育信仰的儀禮形式。湘地漢族如長、株、潭等地的農(nóng)村至今保留著用雞(雞血)祭祖、驅除煞氣、祈佑保安的習俗。
雞俗最為奇特的,當屬山東沿海一帶的漁村,以前曾有公雞代替新郎成親陪洞房的古俗。漁家娶媳婦訂日子后,如果新郎外出捕魚尚未歸來,為了不耽誤良時吉日,男方家人便挑一只強壯的公雞代替新郎與新娘舉行成婚儀式。山東其他一些地區(qū)至今還有“抱雞”的婚俗。娶親時,女家選一男孩抱只母雞,隨花轎出發(fā),前往送親。因雞與“吉”諧音,抱雞以圖吉利。
“生”指出生年,“肖”是肖似,所以“生肖”又稱“屬相”。十二生肖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部分,其源于遠古,天干地支的最早記錄可溯及甲骨文時期,十二生肖成型不晚于秦漢,歷史悠久,深刻影響了華夏文化文明的進程,也與每位華夏兒女的生活息息相關。2016年11月,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jié)氣”已成功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而至今以“十二生肖文化”命名的非遺項目,連一個省級項目都沒有。鑒于“十二生肖文化”在全球的普及性,如何盡快對“十二生肖文化”定性與定位,并及時申報相關非遺項目,已是一件刻不容緩的工作了。
參考文獻:
[1]王華,高瓊.生肖雞[M].濟南:齊魯書社,2005.
[2]陳勤建.越地雞形盤古神話與太陽鳥信仰[J].民俗研究,1994(1).
[3]彭蘭紅.楚地雞習俗遺留探源[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27(4).
[4]吳玲玲.“雞”字趣釋[J].文學教育(上),2009(13).
[5]何星亮.中國圖騰崇拜[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