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
摘 要:上?!肮聧u”時期的翻譯活動是中國翻譯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但對翻譯文學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而且影響了上海乃至全國的抗戰(zhàn)。20世紀70年代,弗米爾創(chuàng)立了翻譯目的論。目的論對翻譯實踐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本文試以目的論為理論指導,探討20世紀30年代至20世紀40年代上?!肮聧u”時期的翻譯活動。
關鍵詞: “孤島”時期;抗戰(zhàn)文化;目的論;翻譯活動
一、上?!肮聧u”時期的歷史背景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上海經歷了八一三抗戰(zhàn)時期、孤島時期和淪陷時期三個階段,其中“孤島”時期最為特殊。“孤島”作為一個時空性隱喻,時間上指從1937年11月11日到1941年12月8日,空間上指上海蘇州河以南的英美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在“孤島”特殊的時空領域中,敵我矛盾錯綜復雜,面對黑暗的現(xiàn)實,人們感到孤苦、迷茫、無助。但因上海不直接接受日偽統(tǒng)治,尚有相對安定的政治環(huán)境和相對自由的言說空間。滯留“孤島”的愛國文人譯者利用“孤島”的特殊環(huán)境,圍繞著“文藝救亡”的宗旨,以譯介外國文學作品的方式參與到抗敵救亡的活動中,將翻譯的社會功用與社會現(xiàn)實緊密結合,間接抒發(fā)抗敵情緒,以警惕、鼓勵和引導青年大眾。
二、翻譯目的論
Skopos 一詞源自希臘語,意為“目標”或“目的”。20世紀70年代,漢斯·弗米爾(Hans J. Vermeer)把該詞引入翻譯理論,用于表示翻譯的目的。目的論認為,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過程,即目的決定方法。弗米爾的目的論包括三條原則,即目的原則(skopos rule)、連貫原則(coherence rule or intra-textual coherence)和忠實原則(fidelity rule or inter-textual coherence)。目的原則指的是翻譯應能在目標語文化語境中,按目標語接受者期待的方式發(fā)生作用。連貫原則強調譯文具有可讀性和可接受性,達到語內連貫,為譯文讀者所理解。忠實原則是指譯文與原文的連貫性,實現(xiàn)語際連貫,即忠實于原文,忠實的程度和形式取決于翻譯的目的。這三條原則的關系是忠實原則服從于連貫原則,而這二者都服從于目的原則。
目的論把譯者從傳統(tǒng)翻譯理論“忠實”標準的牢籠中解放了出來,譯者擁有了更大的自由,可以根據(jù)翻譯目的選擇最佳的翻譯策略。
三、從目的論看上?!肮聧u”時期的翻譯活動
20世紀90年代,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文化研究起步,并逐漸細化,抗戰(zhàn)文化的各個要素都受到了研究者的關注??v觀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學者多從文學史角度,采用羅列作品或籠統(tǒng)描述的方法,對上海孤島時期的翻譯活動展開研究,很少有人從理論的角度進行闡述。鑒于此,本文試以目的論為理論指導,探討20世紀20年代至20世紀40年代上?!肮聧u”時期的翻譯活動。該時期的翻譯活動對中國現(xiàn)代翻譯文學而言有著重要的地位,譯作題材多樣,精品眾多,創(chuàng)造了以“文化救亡”為宗旨的“孤島”文化,對后世影響深遠。這里以其代表作為例,重點探討三位翻譯家的活動。
1.梅益的翻譯活動
從1938年到1941年,梅益在翻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期間,不畏時艱,反復推敲,終得精品譯作。其中一段保爾的內心獨白膾炙人口,“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yè)——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這段振奮人心的獨白恰似迷途的一盞明燈,指引迷茫的中國青年在戰(zhàn)火中奮勇向前。
目的論認為,譯者應根據(jù)翻譯的目的,從原作提供的多元信息中進行選擇性翻譯。目的論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翻譯中得到了體現(xiàn),譯作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梅益深厚的語言文化藝術修養(yǎng),更重要的是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譯作符合當時讀者的預期目標。
2.傅東華的翻譯活動
傅東華譯的《飄》完成于1940年,深受讀者好評。原著講述的是一個以美國南北戰(zhàn)爭為背景的愛情故事,旨在表達人們奮起斗爭保衛(wèi)家園的愛國主義精神。
“孤島”時期,人民處于戰(zhàn)亂之中,心中充滿恐懼、迷茫、惆悵的情緒。傅先生欲通過文學作品喚起同胞的愛國主義精神,這就是傅先生文本選擇的目的。傅先生在譯序中曾這樣寫道,“我的目的是在求忠實于全書的趣味精神,不在求忠實于一枝一節(jié)?!保ǜ禆|華,1979)在該目的的影響下,傅先生采取了歸化作為翻譯策略,如在翻譯人名時,采用音譯的方法并賦予之中文名的特點,如Scarlett OHara—郝思嘉,Rhett Butler—白瑞德,Atlanta—餓狼陀等。這種歸化法使得譯文通俗易懂,頗受讀者歡迎,體現(xiàn)了目的論三原則在譯文中的成功運用。
3.朱生豪的翻譯活動
朱生豪通曉中英文,詩歌造詣頗高,雖在戰(zhàn)火中經受著經濟和政治的雙重威脅,但仍筆耕不輟,忘我翻譯。其譯作《莎士比亞戲劇全集》在我國翻譯界被奉為經典,給“孤島”時期的文學翻譯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朱生豪曾在給妻子的信中透露了翻譯的初衷,“你不崇拜民族英雄?舍弟說我將成為一個民族英雄”。朱生豪對待翻譯態(tài)度認真,作風嚴謹,認為: “翻譯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圍內,保持原作之神韻;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曉暢之字句,忠實傳達原作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對照式之硬譯,則未敢贊同?!保▍敲魸崳?990)由此可見,朱生豪的翻譯主張是和目的論三原則一脈相承的。按照目的論,譯者在原文的多元信息中進行選擇性翻譯,采用特定的翻譯策略以達到目的。戰(zhàn)時的人們需要精神慰藉,渴望從文學中找到精神支柱,而朱生豪的譯作《莎士比亞戲劇全集》正好實現(xiàn)了這種預期功能。
四、結語
根據(jù)目的論,譯文由其目的決定, 要遵從內在連貫和語際連貫原則。譯文要符合讀者的預期功能,為眾多讀者所接受,才能完成譯介的流通與接受。以上?!肮聧u”時期的翻譯活動為例不難發(fā)現(xiàn),任何翻譯活動都被打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因此,進行翻譯活動,開展翻譯批評,都不能脫離現(xiàn)實,而要以具體的時代背景為依托。綜上所述,目的論應用于上?!肮聧u”時期的翻譯活動研究時,仍具有一定的適用性和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鄒振環(huán).20世紀上海翻譯出版與文化變遷[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10.
[2]謝天振,査明建.中國現(xiàn)代翻譯文學史:1898-1949[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3]瑪格麗特·米切爾.飄[M].傅東華,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79.
[4]吳潔敏,朱宏達.朱生豪傳[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0.
[5]劉維維.上?!肮聧u”時期翻譯文學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3.
[6]王克非.翻譯文化史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7]李琳琳.翻譯目的論與翻譯策略[J].語言語文文化研究,2008(1).
[8]范祥濤,劉全福.論翻譯選擇的目的性[J].中國翻譯,2002(6).
[9]鄒 素.上?!肮聧u”時期翻譯文學特點及原因探究[J].外文研究, 2016(1).
[10]王鵬飛.“孤島”時期文學期刊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11]李相銀.上海淪陷時期文學期刊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