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句
【解題方法】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zhì)、情況或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文判斷句的表現(xiàn)形式和現(xiàn)代漢語的判斷句差別較大,現(xiàn)代漢語中的判斷句一般都有判斷動詞“是”,而文言文中的判斷句一般不用判斷動詞,而是借助一些語氣詞或其他詞語來表示。一般來說有以下幾種形式:
一、用“……,……也”的形式表判斷。如:
1.虢,虞之表也。(虢國是虞國的外圍屏障)
2.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錢塘江的海潮,是天下最雄偉的景象。)
3.夫戰(zhàn),勇氣也。(作戰(zhàn),是要靠勇氣的)
二、用“……者,……也”的形式表判斷。如:
1.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是趙國的良將。)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知識解答疑惑的人。)
三、用“……者”的形式表判斷。這種判斷句只在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
1.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這四個人,是廬陵的蕭君玉,長樂的王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國、王安上。)
2.粟者,民之所種。(糧食,是老百姓種出來的。)
四、用“……者也”的形式表判斷。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qiáng)肯定語氣,這里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如:
1.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城北徐公是齊國美麗的人。)
2.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這便是沛公的衛(wèi)士樊噲。)
五、無標(biāo)志性判斷詞,用名詞直接表示判斷。這種判斷句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而是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如:
1.劉備,天下梟雄。(劉備是當(dāng)今天下強(qiáng)橫而又有野心的人。)
2.劉豫州王室之胄。(劉豫州是漢室貴胄。)
六、“……耳”的形式表判斷。如:
1.此亡秦之續(xù)耳。(這種做法是在走秦滅亡的老路。)
2.田橫,齊之壯士耳。(田橫是齊國的壯士。)
七、用動詞“為”表示判斷。如:
1.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如今人家正好比是刀和砧板,我們是魚肉,還告辭什么呢?)
2.此為何若人?(這是什么樣的人呢?)
3.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所以,現(xiàn)在墓中埋葬的是完整的五個人。)
八、用副詞“乃”“即”“則”“皆”來表示判斷。如:
1.是乃善用兵者也。(這樣的人就是善于用兵的人。)
2.梁父即楚將項燕。(項梁的父親就是楚國的將領(lǐng)項燕。)
3.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這就是岳陽樓最壯麗的景象啊。)
4.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六國與秦國都是諸侯國。)
九、用判斷詞“是”表判斷。在文言文中,“是”常常作指示代詞用,如“日月星辰瑞歷,是禹桀之所同也?!保ㄈ赵滦浅降雀鞣N天象,這是夏禹、夏桀時代都相同的)如果不認(rèn)真分析的話,句中的“是”很容易被誤認(rèn)為是判斷動詞。其實這里的“是”是指示代詞,意為“這”,在句中作主語。但“是”在文言文中也有作判斷動詞的用法。如:
1.巨是凡人。(吳巨是個平庸的人。)
2.不知木蘭是女郎。(不知道木蘭是女兒身。)
3.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問他們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一個漢朝,更不用說魏晉了。)
十、用“非”表示否定判斷。如:
1.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六國的相繼滅亡,不是武器不鋒利,也不是不善于作戰(zhàn),而是敗在賄賂秦國上。)
2.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我不是來到你的面前,就危險了。)
被動句
【解題方法】
和現(xiàn)代漢語一樣,文言文中也有被動句,只不過使用形式要比現(xiàn)代漢語中的被動句復(fù)雜得多,其句子的結(jié)構(gòu)形式也和現(xiàn)代漢語不大一樣。一般來說,有以下幾種形式:
一、用“為”“為……所……”或“……為所……”表被動。介詞“為”引出行為動作的施事者,與引出的名詞或名詞性詞組構(gòu)成介賓短語在句中作狀語。如:
1.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否則,你們都將會被他俘虜。)
2.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自己也死在他人之手,被天下人笑話。)
3.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有如此好的形勢,卻被秦國長久積累的威勢所嚇倒。)
二、用“于”或“受……于……”表被動。介詞“于”引出行為動作的主動者,與引出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組成介賓短語,在句中作補(bǔ)語。如:
1.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六藝和經(jīng)書他都通讀學(xué)習(xí)過,不被時俗拘束,向我學(xué)習(xí)。)
2.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我不能拿整個吳國的土地,十萬軍隊被別人制約。)
三、用“見”或“見……于……”表被動。如:
1.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秦國的城池恐怕得不到,自己白白地被欺騙。)
2.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我常常被大方之家笑話。)
四、用“被”表被動,“被”引出動作的主動者,這種形式和現(xiàn)代漢語的被動句類似。如:
1.風(fēng)流總被雨打風(fēng)吹去。(英雄人物的千古風(fēng)流都被雨打風(fēng)吹去了。)
2.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我還記得周公被逮捕是在丁卯年農(nóng)歷三月十五。)
五、沒有標(biāo)志性詞語的被動句。這類被動句要靠意合法,即根據(jù)上下文的意思進(jìn)行判斷。如:
1.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戍卒一聲吶喊,函谷關(guān)被攻破,項羽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宮變成了一片焦土。)
2.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屈原被放逐,才寫下《離騷》。)
掌握了以上幾種被動句的形式,在具體運(yùn)用時考生還要注意以下幾點(diǎn):
一、弄清楚句子的主語
只有主語處于受動地位時,句子才是被動句。如:“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保ā都臼蠈⒎ヮ咊А罚┻@兩句話中,第一句不是被動句,“出”的動作行為是主語“虎兕”發(fā)出的,“于柙”只是狀語后置而已,表明“出”的處所;第二句是被動句,作為靜物的“龜玉”雖處于主語的地位,卻不能施行動作行為,雖然作為“毀”的施動者沒有出現(xiàn),卻是客觀存在的。所以主語“龜玉”處于受動地位,這個句子是一個被動句。這是一個沒有標(biāo)志性詞語,靠意合形成的被動句。
二、要注意主語發(fā)出動作行為的原因是否來自于外界,主語是否有“被迫”的情形
如:“帝感其誠……”(《愚公移山》)一般情況下,“感動”的原因更多的是來自外界,受外界的影響而感動是人的正常的心理活動,所以這樣的句子往往就是被動句。
【判斷句拾遺】
在文言文判斷句的備考中,有兩個問題考生要加以注意:
一、不是所有“……者”或“……也”句都表示判斷。
形式并不是判定判斷句的唯一標(biāo)識,要視具體情況而定。下面這些句子都有“者”“也”,它們也都處于和判斷句一樣的位置,但都不是判斷句。如:
1.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者”為指示代詞,可譯為“這個地方”。)
2.彼童子之師,受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者”為助詞,可譯為“……的人”。)
3.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也”表感嘆。)
4.叱者何也?(“也”表疑問。)
5.莫用眾人之議也。(“也”表祈使。)
那么,如何判斷出現(xiàn)“……者,……也”的句子是否為判斷句呢?
1.如果是判斷句,翻譯時句中一定要出現(xiàn)現(xiàn)代漢語的判斷動詞“是”,譯不出“是”的,肯定就不是判斷句。
2.判斷句都是判斷一個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句子,都可以化為“a是b”或“a不是b”的標(biāo)準(zhǔn)判斷句形式?!癮”和“b”之間有一定的關(guān)系,這種關(guān)系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1)所屬關(guān)系?!癮”是“b”中之一,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之一)。其否定形式為“a”不是“b”,如“余本非文人畫士”(我本來不是文人畫士)。
(2)同位關(guān)系。“a”是“b”“b”也是“a”。如“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奪項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子瑜者,亮兄瑾也”(子瑜是諸葛亮的哥哥諸葛謹(jǐn));“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知識解答疑惑的人)。
(3)因果關(guān)系。如“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我所以這樣做的原因,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自己的私仇放在后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我的妻子認(rèn)為我美麗,是因為偏愛我)。否定形式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順風(fēng)而呼,聲非加疾也”(登上高處招手,并不是因為手臂加長了;順著風(fēng)向呼喊,并不是因為聲音加大了)。
二、正確辨識“是”的用法。
古漢語中的“是”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是用作指示代詞的,相當(dāng)于“這”。如:
1.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指代“鏗然有聲之石”,可譯為“這樣的石頭”。)
2.是說也,人常疑之。(指代前面所述的石鐘山命名的由來的一種說法,可譯為“這種說法”。)
3.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復(fù)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這件事,可譯為“這件事”。)
4.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指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的過失。)
【被動句拾遺】
一、用“于”表被動時,要注意和其他結(jié)構(gòu)相似的文言句式區(qū)分開
如:“設(shè)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保ā读H藺相如列傳》)這個句子雖然也在動詞后有一個“于”字結(jié)構(gòu),但它只是交代設(shè)九賓禮的地方,沒有被動意味,所以這個句子不是被動句。判斷句子是不是被動句,不在于句子中有沒有用“于”字,關(guān)鍵是看主語是不是被動地接受謂語的動作行為。
二、“見”字在動詞前表被動,要和它同樣用在動詞前但不是表被動的用法區(qū)分開
因為“見”用在動詞前還可表示對他人動作行為的承受(類似賓語前置),譯為“我”或“自己”。如“慈父見背”(《陳情表》)中的“見”在此為“背”的動作行為的承受者,相當(dāng)于“我”,全句的意思是“慈父就棄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