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在我們的成長道路上,離不開父母的教育。在我國古代,就有許多賢者這樣訓誡自己的孩子——
明朝徐渭有一副家教奇聯(lián):
好讀書不好讀書;
好讀書不好讀書。
此聯(lián)妙在一個“好”字的讀音不同,語意雙關,耐人尋味。正確的讀法是:好(hǎo)讀書不好(hào)讀書,好(hào)讀書不(hǎo)讀書。意思是:年輕時是讀書的好時候卻不喜歡讀書,到了晚年喜歡讀書卻不是讀書的好時候了。徐渭是在告誡兒孫要珍惜時間,趁早好好讀書,做一個知書達理的人。
諸葛亮在臨終前給兒子諸葛瞻寫了一封家書《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諸葛亮是要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yǎng)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
【素材解讀】
成長過程中,不要辜負了父母的殷切希望。
【運用示例】
在《誡子書》中,諸葛亮教育兒子要“淡泊”自守,“寧靜”自處,鼓勵兒子勤學勵志,從淡泊和寧靜的自身修養(yǎng)上狠下功夫。他說,“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意思是說,不靜下心來就不能為實現(xiàn)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處在寧靜的環(huán)境中。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不下苦功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fā)揮自己的才干。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yè)成功。諸葛亮教育兒子切忌心浮氣躁,舉止荒唐。在書信的后半部分,他則以慈父的口吻諄諄教導兒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話看起來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但它是慈父教誨兒子的,字字句句都是心中真話,是他人生的總結,因而格外令人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