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梅
(巢湖學院,安徽 巢湖 238000)
平衡能力是人體在某種狀態(tài)下維持身體姿勢及動作穩(wěn)定性的能力,它反映了身體對來自前庭器官、肌肉、肌腱、關節(jié)內的本體感受以及視覺等各方面刺激的協(xié)調能力[1]。良好的平衡能力對人體完成運動技能及中老年人預防跌倒具有積極意義。平衡能力包括動態(tài)平衡能力和靜態(tài)平衡能力。靜態(tài)平衡指人站立時盡量保持身體無晃動的狀態(tài)。張樂等通過使用平衡測試儀對大學生靜態(tài)平衡能力進行精密測試,優(yōu)選評價大學生靜態(tài)平衡能力指標,指出可優(yōu)選重心在x、y軸方向的移動距離,重心移動曲線覆蓋面積區(qū)域邊長,重心主軸角度,x、y軸方向移動平均值六項指標可作為評價大學生靜態(tài)平衡能力[2]。范超群等在評價中老年動、靜態(tài)平衡能力測試方法的比較研究中提出靜態(tài)平衡儀的雙足閉眼軸移動速度、雙足閉眼軌跡邊長半徑比對年齡和性別有很高的敏感性,其中雙足睜眼軸移動距離、單足睜眼軸速度、線性睜眼軸移動距離、單足閉眼軌跡邊長半徑比信度較高,可用于對中老年靜態(tài)平衡能力的評定[3]。因此本研究選取雙腳閉眼站立x、y軸擺動軌跡,和單腳(慣用腳)閉眼站立x、y軸擺動軌跡作為結局指標,評價短時間內太極拳運動對中老年人靜態(tài)平衡能力的影響。本體感覺是指位于肌肉、肌腱和關節(jié)等處的本體感受器(肌梭、腱器官和關節(jié)感受器)產生的感覺,目前一般通過測定關節(jié)的位置覺和運動覺來評定本體感覺[4]。很多研究表明,中老年人長期規(guī)律的太極拳運動可以顯著性的改善中老年人的平衡能力和肌肉的本體感覺[5-8],但對于6個月內的太極拳運動對中老年的平衡能力和本體感覺的影響研究較少。本文旨在通過系統(tǒng)評價6個月內的規(guī)律太極拳運動對中老年人靜態(tài)平衡能力和肌肉本體感覺的影響,來評定太極拳運動對中老年人的健身作用,以促進太極拳運動在中老年人健身活動中的進一步推廣和普及。
2.1 檢索策略
檢索范圍為中文數據庫中國知網(CNKI)、維普期刊網、萬方等。檢索的關鍵詞為:太極拳、平衡、本體感覺。
2.2 文獻納入標準
所篩選文章實驗設計均為隨機對照試驗,包括太極拳練習組和平行對照組。研究對象為無太極拳運動習慣的健康人群,無手術史,下肢關節(jié)功能正常,試驗對象為運動干預前和干預后的同一人群且試驗對象僅有太極拳運動干預。干預措施以各種形式的太極拳運動進行,干預時間不長于24周,每周練習不少于3次,每次練習不少于40min。主要結局指標包括:靜態(tài)平衡(閉眼雙足站立x、y軸擺動軌跡,閉眼單足站立 x、y 軸擺動軌跡),下肢本體感覺(膝關節(jié) 30°、45°、60°位置覺)。
2.3 文獻質量評價
根據文獻納入標準,對入選的文獻進行質量評價,評價采用改良后的Jadad量表,最高評分為7分,1—3分視為低質量,4—7分視為高質量。
2.4 資料提取
根據文獻的納入標準和文獻質量評分,篩選出符合標準和高質量的文獻進行數據內容提取,提取內容包括文獻基本特征,試驗對象基本特征和運動干預形式和運動干預特征。主要結局指標有閉眼雙足站立 x、y軸擺動軌跡,閉眼單足站立 x、y軸擺動軌跡,下膝關節(jié) 30°、45°、60°位置覺。
2.5 數據統(tǒng)計分析
Review Manager 5.3(RevMan5.3)軟件用于 Meta分析。(個人觀點:chi-squared檢驗和I2統(tǒng)計會好些)使用chi-squared檢驗和I2統(tǒng)計評估文獻間的異質性。如果異質性檢驗顯示沒有顯著差異(I2<50%;P>0.1)時使用固定效應模型。反之使用隨機效應模型。納入研究的所有變量是連續(xù)數據。用標準化均數差(SMD)和95%可信區(qū)間(CI)分析文獻。此外,P<0.05被認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文獻檢索結果及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3.1 文獻檢索結果與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結果如表1所示。
3.2 meta分析結果
3.2.1 太極拳運動對閉眼雙足站立x軸擺動軌跡的影響
圖1 太極拳運動對閉眼雙足站立x軸擺動軌跡影響的meta分析
本研究對入選的3項研究利用RevMan5.3軟件分析太極拳運動對x軸擺動軌跡的影響 (見圖1),異質性檢驗顯示df=2(P=0.96),I2=0%,入選研究結果不存在異質性,合并效應量采用FEM分析。Meta分析顯示:標準差均差 SMD=-0.02 SD,95% 可信區(qū)間為[-0.29~0.25],總效應 Z=0.17(P >0.05),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太極拳運動不能顯著性降低閉眼雙足站立x軸擺動軌跡。
3.2.2 太極拳運動對閉眼雙足站立y軸擺動軌跡的影響
圖2 太極拳運動對閉眼雙腳站立y軸擺動軌跡影響的meta分析
本研究對入選的3項研究利用RevMan5.3軟件分析太極拳運動對y軸擺動軌跡的影響 (見圖2),異質性檢驗顯示df=2(P=0.65),I2=0%,入選研究結果不存在異質性,合并效應量采用FEM分析。Meta分析顯示:標準差均差SMD=-0.22 SD,95% 可信區(qū)間為 [-0.49~0.06],總效應 Z=1.56(P=0.12),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太極拳運動不能顯著性降低閉眼雙足站立y軸擺動軌跡。
3.2.3 太極拳運動對閉眼單足站立x軸擺動軌跡的影響
圖3 太極拳運動對閉眼單足站立x軸擺動軌跡影響的meta分析
本研究對入選的3項研究利用RevMan5.3軟件分析閉眼單腳站立x軸擺動軌跡的影響 (見圖3),異質性檢驗顯示df=2(P<0.0001),I2=90%,入選研究結果存在異質性,合并效應量采用REM分析。Meta分析顯示:標準差均差 SMD=-0.11SD,95%可信區(qū)間為[-0.98~0.75],總效應 Z=0.26(P=0.79),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太極拳運動不能顯著性降低閉眼單足站立x軸擺動軌跡。
3.2.4 太極拳運動對閉眼單腳站立y軸擺動軌跡的影響
圖4 太極拳運動對閉眼單腳站立y軸擺動軌跡影響的meta分析
本研究對入選的3項研究利用RevMan5.3軟件分析閉眼單腳站立x軸擺動軌跡的影響 (見圖4),異質性檢驗顯示df=2(P=0.49),I2=0%,入選研究結果不存在異質性,合并效應量采用FEM分析。Meta分析顯示:標準差均差SMD=0.49 SD,95% 可信區(qū)間為 [0.22~0.77],總效應 Z=3.49(P=0.0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太極拳運動能夠非常顯著性降低閉眼單足站立有y軸擺動軌跡。
3.2.5 太極拳運動對膝關節(jié)30°位置覺的影響
圖5 太極拳運動對膝關節(jié)30°位置覺影響的meta分析
本研究對入選的3項研究利用RevMan5.3軟件分析太極拳運動對膝關節(jié)30°位置覺的影響 (見圖5),異質性檢驗顯示df=2(P=0.009),I2=79%>50%,入選研究結果存在異質性,合并效應量采用REM分析。Meta分析顯示:標準差均差SMD=0.99 SD,95% 可信區(qū)間為 [0.28~1.71],總效應 Z=2.72(P=0.007),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太極拳運動能夠顯著性降低30°膝關節(jié)重置誤差。
3.2.6 太極拳運動對膝關節(jié)45°位置覺的影響
圖6 太極拳運動對膝關節(jié)45°位置覺影響的meta分析
本研究對入選的3項研究利用RevMan5.3軟件分析太極拳運動對膝關節(jié)45°位置覺的影響 (見圖6),異質性檢驗顯示df=2(P=0.01),I2=78%>50%,入選研究結果存在異質性,合并效應量采用REM分析。Meta分析顯示:標準差均差SMD=0.96 SD,95% 可信區(qū)間為 [0.27~1.66],總效應 Z=2.71(P=0.007),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太極拳運動能夠顯著性降低45°膝關節(jié)重置誤差。
3.2.7 太極拳運動對膝關節(jié)60°位置覺的影響
圖7 太極拳運動對膝關節(jié)60°位置覺影響的meta分析
本研究對入選的3項研究利用RevMan5.3軟件分析太極拳運動對膝關節(jié)60°位置覺的影響 (見圖7),異質性檢驗顯示df=2(P=0.05),I2=68%>50%,入選研究結果存在異質性,合并效應量采用REM分析。Meta分析顯示:標準差均差SMD=0.85 SD,95% 可信區(qū)間為 [0.28~1.41],總效應 Z=2.94(P=0.003),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太極拳運動能夠顯著性降低60°膝關節(jié)重置誤差。
閉眼狀態(tài)下測試人體的平衡能力是在去除了視覺和減弱了本體感覺在靜態(tài)平衡測試中對人體平衡能力的調節(jié),突出了前庭功能在平衡姿勢調節(jié)中的作用,能更好的反應人體的平衡能力[9]。劉崇等在太極拳、健步走對改善女性老年人靜態(tài)平衡功能效果的對比研究中得出太極拳組和無鍛煉組在單腳閉眼站立時,重心在X、Y軸方向擺動軌跡兩組間均呈顯著性差異[8]。閆永蘭等通過對比太極拳和健步走運動對中老年人平衡能力的影響研究,得出太極拳運動組老年人閉眼單腳站立姿勢Y軸擺動軌跡明顯小于對照組;訓練后,太極拳和健身走訓練組老年人閉眼單腳站立 X、Y軸擺動軌跡明顯均小于訓練前[10]。金昌龍等實驗得出,雙腳站立姿勢的穩(wěn)定性從60歲開始有下降趨勢,單腳站立姿勢的平衡機能才能夠50歲開始下降[11]。本研究結果顯示:6個月內的太極拳運動可以降低閉眼雙足站立x、y軸擺動軌跡,并無顯著性影響;但可以顯著性的降低閉眼單足站立y軸擺動軌跡。本研究結果出現6個月內的太極拳運動對閉眼雙足站立x、y軸擺動軌跡無顯著性影響,可能跟研究對象的年齡有關;另外由于入選文獻數量過少,也是影響研究結果的因素之一。但單腿閉眼站立能力退化年齡較早,更夠更好的評價中老年人的靜態(tài)平衡能力。在太極拳對中老年人的干預過程中,可以顯著性的降低閉眼單足站立y軸擺動軌跡,因此6個月內的太極拳運動可有效改善中老年人的靜態(tài)平衡能力。
本體感覺系統(tǒng)提供人體各環(huán)節(jié)的空間位置覺及肌緊張狀態(tài)的信息,本體感覺功能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下降,研究認為合理的運動可以有效提高老年人的平衡控制能力和本體感覺功能[12-13]。常舒婉等研究指出:24周太極拳可以有效改善老年女性姿勢控制精確性和下肢膝踝關節(jié)運動感覺[14]。李旭龍等研究指出12周健美操或太極拳練習后,在站立平衡和本體感覺測試中,健美操組和太極拳組的前庭功能均顯著提高,健美操組在15度、30度和45度的本體感覺(踝關節(jié)位置覺)上顯著提高,太極拳組在15度和30度上顯著提高[7]。劉靜、閆永蘭等通過對中老年人12周的太極拳和健步走訓練,證實太極拳訓練組對改善中老年人膝關節(jié)本體感覺更有效[10、15]。王蕊等通過16周的太極拳規(guī)律練習指出規(guī)律太極拳運動可以明顯改善中老年人下肢肌力和下肢本體感覺[16]。本研究結果顯示3—6個月的規(guī)律太極拳運動可以明顯降低中老年人下肢慣用腳膝關節(jié)30°、45°和60°重置誤差,明顯改善膝關節(jié)的本體感覺。
綜上所述,6個月內的太極拳運動可以有效的改善中老年人的靜態(tài)平衡能力和下肢本體感覺。但本系統(tǒng)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納入的文獻數量較少,Jadad量表評分均為中等質量評分,且入選文獻每項研究的運動干預特征也不盡相同,可能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如要真正挖掘太極拳運動對人體平衡能力和本體感的覺影響,今后應開展大規(guī)模的隨機對照實驗研,嚴格控制運動干預特征和試驗條件,并采取合理的指標評判標準,進一步研究太極拳對于中老年人平衡能力和本體感覺的影響效果。
[1]袁盡州,黃海.體育測量與評價[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1.
[2]張樂.評價大學生靜態(tài)平衡能力的指標優(yōu)選及影響因素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8.
[3]范超群.評價中老年動、靜態(tài)平衡能力測試方法的比較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1.
[4]楊念恩,李世昌,黃文英,等.本體感覺差異性特點及其神經機制研究[J].體育科學,2014,(4):41-48.
[5]孫威,毛德偉,逄峰,等.太極拳和快走練習對老年女性平衡能力的影響[J].中國體育科技,2012,(5):75-80.
[6]趙媛,王燕,徐旭東,等.太極拳運動對老年人平衡功能和跌倒預防效果的Meta分析[J].中國循證醫(yī)學雜志,2013,(3):339-345.
[7]李旭龍,紀仲秋.太極拳和健美操鍛煉對大學生靜態(tài)平衡能力的影響[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13,(7):591-595+600.
[8]劉崇,閆芬,李穎,等.太極拳、健步走對改善女性老年人靜態(tài)平衡功能效果的對比研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9,(5):445-447.
[9]馬蘭軍,任慶軍,張昕,等.太極拳對改善中老年婦女平衡能力的研究[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07,(6):484-485.
[10]閆永蘭.太極拳運動對老年人膝關節(jié)本體感覺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21):6174-6175.
[11]金昌龍,班玉生.太極拳練習對中老年人靜態(tài)平衡能力的影響[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5,(1):44-48.
[12]田炳午.五禽戲對女性膝骨關節(jié)炎患者本體感覺及平衡功能影響的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2.
[13]白海軍.平衡墊訓練對女性膝骨關節(jié)炎患者膝關節(jié)本體感覺影響的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2,(5):91-94.
[14]常書婉.24周太極鍛煉對老年女性姿勢控制精確性和下肢關節(jié)運動感覺的影響[D].成都:成都體育學院,2014.
[15]劉靜,王雪強,呂志,等.太極拳運動對中老年人膝關節(jié)本體感覺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2,(10):962-964.
[16]王蕊,李玉周.16周規(guī)律太極拳練習對中老年人下肢本體感覺和肌力的影響[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172-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