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金洲
五、教學對象:個性契合
一般來說,個性指一個人的整個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包括三個層次:(1)每個人的尊嚴和完善的人格,(2)每個人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獨特性,(3)每個人的獨立主張及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能力。課堂教學未來發(fā)展的一大趨勢就是對學生實施個性化教學,因材施教從理想轉變?yōu)楝F實。
做出這一判斷的依據,至少有以下幾方面:一是創(chuàng)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已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大家的共識。未來的教育應該呈現哪些特征,常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多數人都認為,未來的教育應該以學生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以適應學生需要、滿足學生成長為基本的價值追求。這種教育價值觀會引導課堂教學向關注學生個性的方向邁進。二是社會對人才培養(yǎng)提出的多樣化、個性化要求。以往的傳統教育總體上是重共性輕個性,像工業(yè)流水線上生產機器一樣批量生產學生,一定程度上壓抑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個性的張揚;而當前世界正加快向多極化發(fā)展,經濟結構和社會分工日趨復雜化,對人才培養(yǎng)提出不同于以往的要求。三是國家對創(chuàng)新驅動、轉型發(fā)展的期盼。我國在未來一個相當長的歷史發(fā)展階段,需要大力推動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實現國家的轉型發(fā)展。未來的教育需要為創(chuàng)新提供動力,為創(chuàng)新人才的脫穎而出提供土壤。創(chuàng)新總是和個性結合在一起的,總是與刻板、一統、僵化無緣的。關注個性,就是在關注創(chuàng)新;重視個性,也就是在重視創(chuàng)新。四是學生個性特征的張揚和對精神自由的不懈追求。年輕一代的學生生活在網絡世界,接觸著各種各樣的信息,他們個性特征鮮明,自主性強,對外在變化敏感,對問題有著自己的判斷和見解,物質條件對他們的制約越來越少,精神自由對他們有著很強的吸引力。教育對象的這種變化,要求教育行為作出相應的重大調整。五是現代教育手段的普遍應用為個性教育的實施提供了便利。網絡技術的運用,可以在教學中用“適當的”學習技術與“適當的”學習風格相契合,對“適當的”學習者傳遞“適當的”知識經驗,從而取得最優(yōu)化的學習效果。六是已有的教育改革試驗探索為個性化教學打下了堅實基礎。新基礎教育、主體教育、情境教育、愉快教育,所有這些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都將注意力集中在學生生命力的激發(fā)、生命價值的實現上,都注重對學生個體差異予以高度關注。這些改革探索的延續(xù)和深化,勢必為探尋適合學生個性的教育教學提供路徑和方法。
六、教學氛圍:寬松適合
教學總是在一定的氛圍中進行的。氛圍和諧寬松,則學生學習欲望強,互動深入,學習深刻,效果明顯;氛圍對抗或者過于緊張,則學生學習動機弱,缺乏學習熱情,學習也就很難取得預期的成效。教學氛圍可以分為環(huán)境氛圍、人文氛圍和心理氛圍。環(huán)境氛圍是由教室空間的設計、裝飾等營造出來的感受,人文氛圍是課堂上師生言行舉止的傳播影響,心理氛圍是課堂上所呈現的一種綜合心理反映。
從未來課堂教學氛圍發(fā)展的趨勢來看,寬松適合是其主要的特征。在環(huán)境氛圍上,更多的是貼近學生發(fā)展需要的人性化設計。比如靈活易拼裝的活動桌椅,主要方便學習者根據學習的需求進行組合,可以組合成不同形狀,利于學生面對面進行互動、交流。比如教室中超大屏幕的電子白板,會成為教學中必備的教學資源,教師和學生借助于各種各樣的管理軟件,直接借助于平板電腦等工具進行書寫,師生間達到同步互動。在人文氛圍上,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不只是教師單獨進行知識授受的過程,更多地呈現為師生交往、多維互動的過程;不只是學生被動地接受信息,更是理解信息、加工信息、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教師的教學更多地是以一種學生立場的角度進行的,師生之間的相互理解達到一個新的水平。在心理氛圍上,消極的課堂氣氛變弱,對抗的課堂氣氛減少,積極的課堂氛圍越來越普遍。這種課堂氛圍主要表現為以下明顯特征:師生雙方有飽滿的熱情,教與學態(tài)度端正、目標明確;課堂活動井然有序;學生求知欲強烈、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師生間情感交流充分,學生參與面廣,雙方處于互動積極的狀態(tài);師生共同洋溢著為實現教學目標而獲得成功的喜悅與滿足感。
七、師生關系:共生和合
華夏文化中認為宇宙萬事萬物皆由陰陽或者五行之氣和合而成。和合的和,指和諧、和平、祥和;和合的合,指結合、融合、合作。共生和合,指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更多的是結伴成長、共同發(fā)展,并因此而形成和諧、融合的關系。隨著教學觀念的深刻變化,信息技術手段的普遍應用,教師角色定位的調整,教學方法的不斷改進與變革等,中小學課堂上的師生關系已悄然發(fā)生轉變,而且這種轉變呈日益增強之勢。教師和學生的關系由傳統的依附關系開始趨向平等,教學過程體現為師生相互交往、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師生交往顯現為教育與自我教育,促進與發(fā)展的共生共融師生關系。這種關系關注教師與學生在充分對話和相互理解基礎上的共同成長,強調師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人生意義的追尋,注重師生自我生命價值的實現。教師和學生相互依存,師生就是教師與學生所結成的共生體,彼此擺脫了既定的“教師”和“學生”角色的束縛,師生共同關注作為人之根本的存在意義,共同指向積極的生活。教師從學生的生存中獲得自身的價值和存在的意義,學生從與教師的關系中獲得存在的意義,從而更好地生活。師生之間以一種開放的態(tài)度彼此面對,相互尊重,彼此欣賞,坦誠相見。師生在發(fā)展健全人格和豐富知識能力的過程中共同經歷、交流分享彼此的學習體驗、生活體驗、情感體驗。師生在共歷共享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相互學習、共同成長。
八、教學評價:“質”“量”結合
近年來,教學評價無論在理論研究還是在實踐探索上,都有了較大進展。理論研究中,研究者注重探索教育教學評價的規(guī)律,并從方法論最高層次的哲學方法上對教育教學評價進行探討,推進了對教學評價的認識。關于教學評價的標準,大概有三點已經成為共識,一是應反映既定的教學目標,二是應體現課堂教學內在的規(guī)律,三是應體現課堂教學自身豐富多樣的個性,使課堂教學煥發(fā)生命活力。在實踐中,廣大教師也逐漸認識到,由于教學活動的復雜性、多因素的制約性以及教育教學評價技術和手段的局限性,任何一種教育教學評價方法都不可能全面評判教學行為。每一種教育教學評價方法都有自己的特點、長處和缺陷,都有特定的適用范圍和界限。在這種認識的推動下,質性的評價和量化的評價都進入教研人員和教師的視野,都成為教學評價的基本方式方法,“質”“量”結合是教學評價的基本形態(tài)。比如,在教學評價中,既會有評價者進入課堂,實時實地聽教師講課并及時進行評價,也會有不直接進入課堂,借助于攝像設備進行的實時課堂評價,同時還會有采用事先編制好的評價量表,由教師和學生根據他們對教學過程和效果的主觀感受進行回答。“質”探尋意義,“量”分析現象,兩者相輔相成,全面反映教學的整體狀況和成效。
以上課堂教學發(fā)展趨勢的判定,主要是基于筆者本人的感受以及對一些數據材料的分析,雖然不見得精確,但大體能反映出未來中小學課堂教學變革趨勢的端倪。
(完)
(責任編輯:林彥 黃哲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