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塔里木引水樞紐除險加固為例"/>
張敬軍
(新疆兵團第一師水利工程建設管理處 阿拉爾市 843300)
塔里木灌區(qū)經(jīng)過幾十年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現(xiàn)已建立起以“一閘、二渠、三庫”為骨干,引、輸、蓄、灌、排工程基本配套的水利工程網(wǎng)絡?!耙婚l”:即塔里木攔河引水樞紐工程;“二渠”:即塔南、塔北總干渠(均含一干渠);“三庫”:塔南灌區(qū)有上游、勝利兩座水庫,塔北灌區(qū)有多浪水庫。三庫均屬灌注式平原水庫,總庫容4.08億m3。
(1)當前引水樞紐存在的問題已威脅工程的安全運行。
(2)引水樞紐除險加固工程是灌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要保障,是工業(y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生命線。
(3)引水樞紐除險加固工程效益顯著。
(4)引水樞紐是阿克蘇河流域大石峽水庫工程農(nóng)一師灌區(qū)的配套工程之一。
(5)引水樞紐除險加固工程是一項富民工程、民心工程[1]。
塔里木引水樞紐建成于1972年6月,位于阿克蘇河中下游,是農(nóng)一師塔里木灌區(qū)的引水樞紐,擔負著塔里木灌區(qū)14.65萬hm2(219.82萬畝)的灌溉任務,與此同時還擔負著阿克蘇市部分企事業(yè)單位和阿拉爾市及周邊團場生活用水和工業(yè)用水,是塔里木灌區(qū)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命脈。引水樞紐屬于“三邊工程”,受當時人力、物力、財力、施工條件、設備簡陋等條件的限制,設計和建設標準偏低,經(jīng)過近40年的運行,混凝土碳化、老化、裂縫、部分混凝土脫落及淤積等問題普遍存在。
(1)引水樞紐泄洪能力不足。
(2)上、下游河道淤積。
(3)泄洪閘混凝土老化、破損嚴重。
(4)泄洪閘閘門安全超高不足,海漫破損嚴重。
(5)泄洪閘上、下導流堤沖刷嚴重、安全超高不足。
(6)南北岸引水渠淤積,導致閘前灌溉水位抬高。
(7)南北岸進水閘混凝土老化,上部結構破損嚴重。
(8)南北岸進水閘閘室較短、閘孔單孔凈寬偏小。
(9)引水樞紐無融冰設施,冬季運行難度大。
(10)閘后交通橋存在安全隱患。
(11)引水樞紐管理設施簡陋,觀測設備不完備[2]。
通過本次除險加固工程的實施,旨在提高引水樞紐自動調(diào)控能力和管理水平,保證灌區(qū)的引水,為塔里木灌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提供保障,確保引水樞紐的安全運行[3]。
3.2.1 泄洪閘的布置
將泄洪閘閘室向上游延伸,閘室上部設閘房、人行橋、檢修橋,原泄洪閘加高后作為交通橋橋墩,改建交通橋。
(1)閘室:泄洪閘閘室向上游延伸,綜合考慮引水樞紐的平面布置,結合閘室布置的需要,閘室長度確定為5.0 m,底板高程為1 040.90 m,墩頂高程為1 046.40 m,單孔凈寬為6.0 m,共32孔,與原閘室完全一致。閘室增設檢修閘門、門槽融冰設施、上部設置閘房,泄洪閘交通橋布置在原閘室位置,將原閘室上部結構拆除,保留并加高閘墩作為改建后交通橋橋墩,橋面凈寬為4.64 m。
(2)閘前鋪蓋:閘前鋪蓋布置型式與方案一一致,不同的是鋪蓋的長度及為了提高南北岸進水閘的引水防砂能力,將泄洪閘緊臨南北干渠進水閘側的3孔閘兼作沖砂閘,在閘前設置導砂坎束水沖砂,沖砂槽前設高壓旋噴墻,型式與鋪蓋前一致。
(3)閘后消能防沖:基本同方案一,根據(jù)消能防沖計算成果,消力池長度不滿足設計要求,消力池長度需向下游延伸,消力池末端設置消力墩,混凝土軟排后增加格賓填充塊石護砌段,長度為20 m,格賓后接拋塊石段,長度為15 m。
(4)金屬結構:原泄洪閘閘門及啟閉機全部進行更換,采用平面鋼閘門,共32扇,采用雙吊點卷揚式啟閉機,檢修閘門1扇,采用手動吊葫蘆啟閉。
3.2.2 南北岸進水閘的布置
保持原有閘室總寬度,在原閘后重建閘室,拆除原有中墩,保留邊墩,作為新建閘室閘前連接段。
(1)閘室:在原進水閘后重建閘室,利用原消力池的基礎作為閘室基礎,保持原有閘室總寬度不變,通過減少中墩個數(shù)擴大單孔凈寬,單孔凈寬為5.7m,共4孔,根據(jù)檢修閘門、工作閘門、上部閘房、閘后交通橋等布置的要求,確定重建閘室長度為10.1 m,上部設置閘房,閘后帶凈寬4.5 m的交通橋。將原閘室中墩拆除,邊墩保留加高后作為重建閘室閘前連接段。
(2)消能防沖設施:閘后海漫段及包砂漿條梢捆連接段全部拆除,原海漫段末端的板樁保留,閘后新建消力池采用現(xiàn)澆C20混凝土扭面結構型式,底板設置濾水孔。海漫段總長度為25.6 m,分兩段,前段長度為10.6 m,采用扭面結構型式,末端設置高壓旋噴墻,深度為6.0 m;下段長度15.0 m,采用格賓護墊填充塊石護砌,海漫段后采用格賓填充塊石護砌段與下游渠道連接[4]。
(3)金屬結構:平面鋼閘門需全部更換,采用平面鋼閘門,共8扇(南北岸進水閘各4扇),啟閉機采用雙吊點螺桿式啟閉機。南北岸進水閘各增設檢修閘門1套,分上、下兩部分,布置完全一樣,啟閉機采用手動吊葫蘆,工作門槽增設融冰系統(tǒng)。
3.2.3 推薦方案模型試驗成果結論
采用調(diào)查點位土壤樣品數(shù)據(jù),借助反距離權重插值(IDW)法進行空間插值,并對插值結果進行土壤Cd風險等級評價,結果顯示珠三角地區(qū)土壤Cd有風險區(qū)域集中分布在北江流域兩岸,包括肇慶東南部、佛山中北部、中山市、廣州市南端及珠海市東北部(圖4)。
(1) 泄洪閘兩孔(16#、17#)過流時,由于下游水位相對較低,流量系數(shù)相對較大,特征水位下綜合流量系數(shù)為(0.371~0.378)。
(2) 泄洪閘六孔過流時(1#~3#、30#~32#開),特征水位下綜合流量系數(shù)為(0.346~0.352)。
(3)泄洪閘32孔全開時,特征水位下綜合流量系數(shù)為0.250~0.337。試驗量測校核洪水時試驗值較設計值小19.7%,泄洪閘下泄3 175 m3/s流量時,較設計校核洪水位高0.4 m。
(4) 閘前水位1044m,泄洪閘1#、32#兩孔過流,1#、32#孔邊壁側向進流,兩閘孔出流經(jīng)過消力池消能后,在護坦上均產(chǎn)生二次水躍。經(jīng)過護坦和海漫調(diào)整在拋石末端流速由消力池尾坎斷面的(3~4)m/s降至(1.8~2.2)m/s。
(5) 泄洪閘 1#~3#、30#~32#6 孔過流以及南北進水閘取水情況下,閘孔墩頭繞流范圍大于兩孔過流。閘下護坦產(chǎn)生波狀水躍。
(6)32孔在各級特征洪水時,閘上游南岸300 m處導流土堤岸坡流速達到4 m/s多,導流土堤約80 m范圍均遭到水流沖刷,閘上游北岸200 m處導流土堤岸坡流速達到3 m/s,導流土堤遭到水流沖刷,建議對此進行防護。設計與校核特征洪水條件下,閘孔出流淹沒度較大,閘下水面波動較為劇烈。
(7)32孔泄洪閘全開,流量分別為2 550 m3/s和3175m3/s時對應閘室上下游最大水位差分別為0.4 m、0.8m。流量為3175m3/s時,由于閘室沖擊波影響,閘室內(nèi)局部最大水面高程接近閘前水位1045.4m。
(9)泄洪閘32孔開啟,流量分別為2 550 m3/s,沖刷約20 h后海漫下游沖刷,下游沖坑最深點高程約為1 035.8 m,距海漫末端51 m,最大沖刷深度約為7 m,個別拋石下蟄。
(10)泄洪閘32孔開啟,流量分別為3 175 m3/s,沖刷約20 h后海漫下游沖刷,下游沖坑最深點高程約為1 032.58 m,距海漫末端44 m,最大沖刷深度約為9.4 m,個別拋石下蟄。
(11)6孔沖沙閘拉沙試驗結果表明,沖沙閘開啟后閘前淤積泥沙很快被拉走,約1 h后沖沙閘前沖砂槽內(nèi)(14~19)m范圍的泥沙被拉走,此后拉沙過程比較緩慢,約4 h后沖砂槽內(nèi)拉沙范圍為(16~20)m。
(12)試驗量測北進水閘在灌溉水位1044m時,取水閘過流能力為132 m3/s,滿足設計要求。南進水閘在灌溉水位1 044 m時北取水閘過流能力為142 m3/s,滿足設計要求。
(13)試驗結果表明北進水閘受左岸直邊壁繞流影響,南進水閘受右岸直邊壁繞流影響,閘前及出閘室后各斷面流速分布不均勻,經(jīng)過海漫調(diào)整后渠道內(nèi)流速分布相對均勻。
(14)導沙坎加高后沖砂槽內(nèi)流速增大,有利于沖砂閘拉沙,但導沙坎加高后南北取水閘泄流能力略有減小??拷媳比∷l一側的導沙坎加高至1.2 m,坎頂高程1 042.1 m,其它導沙坎均加高至1.8m,坎頂高程1 042.7 m,南北取水閘泄流能力略有減小,但仍然滿足設計要求。
3.2.4 上下游導流堤布置
(1)上、下游導流堤混凝土護坡。上游南北岸各60 m,下游南、北岸各90 m六棱塊護岸段,將六棱塊護坡全部拆除,按現(xiàn)狀邊坡1∶1現(xiàn)澆C20混凝土板護坡,加高后堤頂寬為6.0 m,高程為1 046.40m。在坡角連環(huán)井柱樁前設置格賓護墊填充塊石護砌,護砌寬度為10 m,防止混凝土護坡基礎淘刷。在原扭坡結構上加固難度較大,在設計上考慮土堤增高對其應力影響,在堤頂增設1.5 m高C20混凝土重力式擋土墻,距原重力式斷面墻頂外邊線2.7 m,扭坡末端斜坡斷面墻頂外邊線1.7 m,堤頂新增擋土墻與原扭坡頂之間采用現(xiàn)澆C20混凝土板連接。
(2)上、下游導流土堤加高。導流土堤加高的范圍:上游北岸365 m,南岸697 m,下游北岸250 m,南岸517 m。上游導流土堤加固設計方案:土堤加高后高程為1 046.9 m~1 047.08 m,堤頂寬度為7.0 m,備寬度為5.0 m,高度為2.0 m。下游導流土堤加固設計方案:土堤加高后堤頂高程為1 046.1 m~1 045.84m,堤頂寬度為6.0 m,堤頂覆蓋砂礫石。
3.2.5 監(jiān)測系統(tǒng)的布置
按照塔里木引水樞紐運行管理的需要,規(guī)劃觀測項目、布設觀測設施、構建塔里木引水樞紐工程安全監(jiān)測系統(tǒng)。系統(tǒng)含監(jiān)測項目和測點布置、自動化系統(tǒng)、應用軟件三部分。
[1]古麗巴哈·吾斯曼.水閘除險加固設計問題及質(zhì)量控制[J].中國水運(下半月),2017,(01):161-162.
[2]王飛.關于水閘除險加固工程設計的幾個問題[J].建筑知識,2016,(08):128+131.
[3]白子昕.水庫除險加固之水閘設計探究[J].水利技術監(jiān)督,2014,(02):50-51.
[4]楊淑娟.某水庫除險加固施工中的水閘設計分析[J].科技視界,2013,(32):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