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淺析白居易詩歌中的老莊典故

      2017-02-28 22:24:03王笑雨
      商情 2016年50期
      關(guān)鍵詞:老莊典故白居易

      [摘要]:白居易在詩歌方面成就顯著,對唐代詩歌的發(fā)展,乃至整個文學領(lǐng)域的進步具有積極的影響。白居易和老莊生活的時代雖相隔千年,但有相同之處,都處在社會動蕩,政治變革的大背景下。白居易十分推崇老莊思想,他學習和接受了老莊的許多思想,并在其詩歌中,通過典故的形式表達出來。本文對白居易詩歌中的老莊典故進行了簡要地整理和分析。

      本文分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緒論對白居易詩歌中的老莊典故的研究背景、研究現(xiàn)狀作了簡要介紹,其中研究背景從老子和莊子思想形成過程及主要表現(xiàn),白居易思想形成的過程及主要表現(xiàn)這兩方面來闡述。同時,本文還指出研究目的、研究方式和研究內(nèi)容。第二部分論述白居易在詩歌中運用老莊典故表達知足保和的思想。第三部分論述白居易在詩歌中運用老莊典故表達明哲保身的思想。第四部分論述白居易在詩歌中運用老莊典故表達隨緣任運的思想。第五部分論述白居易在詩歌中運用老莊典故表達淡泊名利的思想。第六部分論述白居易在詩歌中運用老莊典故表達禍福相倚的思想。結(jié)語的部分對文章主要內(nèi)容進行了總結(jié),其中對老莊典故在白居易詩歌中所表達的五大類思想進行了宏觀的梳理,并指出其現(xiàn)代意義。

      [關(guān)鍵詞]:白居易 詩歌 老莊 典故

      一、緒論

      (一)課題研究背景及目的

      老子和莊子生活在春秋戰(zhàn)國年代,是一個動亂的時代,變革的時代。周王室已失去尊嚴,以及對各國的控制,以致淪為附庸。諸侯、卿大夫的實力卻不斷的膨脹。一些富有政治野心的人,競相爭權(quán)奪位,橫征暴斂,給民間也帶來惡劣影響,社會處于動蕩不安的形勢。面對這樣的時局,那些有學識,但卻在政治上失意的貴族,站在哲學和歷史的高度上探討自然規(guī)律,反思社會現(xiàn)象、尋求人生的意義,對生存方式有了深刻的體悟。在這個過程中,老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莊子繼承并發(fā)展了他的思想。他們認為道是天下萬物的總源頭,也是天下事物發(fā)展的一個總規(guī)律、總動力。萬事萬物都應該順著道來進行,也就是順其自然。同時,他們認為一切都是對立的,一切都在變化,一切皆有利弊,應當辯證地看待事物。好的一方面包含不利的一部分,而有不利的一方面包含著好的一部分,沒有單純的利也沒有單純的弊,禍福相依,“塞翁失馬,焉知非?!?。另外,他們強調(diào)無為而治,認為有所作為往往會導致妄為、胡作非為。其實人可以通過無為來達到有為的目的。此外,他們都強調(diào)貴生處柔,認為,“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就是要以退為進,你越不爭,你得到的東西就越多,在這種狀態(tài)下,才更容易保全自己。

      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時代,大唐王朝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元氣大傷。國力不再強盛,皇權(quán)不再集中。藩鎮(zhèn)割據(jù)相當嚴重。朝廷為了鞏固政權(quán)多次平藩,耗費財力物力。而各藩鎮(zhèn)為了強化自己的實力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更加重了賦役的征發(fā)和財帛的搜刮。這些做法使人民的負擔日益沉重,使社會更加動蕩不安。這個時代與老莊的時代雖相差千年,卻有共同之處。早年的白居易一直致力于“兼濟天下”(《孟子》),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革政治,改善人民百姓的生活。但是,由于現(xiàn)實的殘酷,政治的險惡,他的愿望并沒有實現(xiàn)。以白居易44歲為界,仕途日漸下滑。經(jīng)歷過多次的政治失意和仕途的坎坷,命運多舛使他開始更多地關(guān)注自己,拋棄身外之物,關(guān)注內(nèi)心世界。

      王拾遺在《白居易傳》中認為白居易的思想發(fā)展具有階段性?!鞍拙右鬃钕冉佑|的是儒家思想。其次,又接受了佛家思想。再次,道家思想給予白居易的影響,也是不小的?!蓖跏斑z在書中還說,“綜觀白居易一生,思想大的變化只有一次,謫貶江州是關(guān)鍵性事件。當他從江州往忠州的船上,曾把前半生的生活做過檢討。白居易提出四點:一、避險知足,二、隱于朝師,三、少于全身,四、隨俗浮沉?!卑拙右缀蟀肷拈e適生活對老莊思想,特別是對老子知足,莊子隨緣遂性表現(xiàn)了由衷的認同。莊子主張以虛靜之心體會自然與人生,不重身外之物,無累于功名富貴,淡泊名利。遂性逍遙,主張各適其性,知足保和,追求內(nèi)心的自我完美,正視無待的境界。禍福相依,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

      白居易和老莊生活的時代雖相隔千年,但有相同之處,都處在社會動蕩,政治變革的大背景下。白居易十分推崇老莊思想,他學習并接受了老莊的許多思想,尤其是老莊無為而治,清靜寡欲,貴生處柔和禍福相倚的思想,并且在詩歌中用老莊典故的形式表現(xiàn)出了自己知足保和、明哲保身、隨緣任運、淡泊名利和禍福相倚這五大主要思想。

      本文研究目的是淺要地分析白居易詩歌中涉及老子和莊子典故的運用,更加準確地了解白居易詩歌的思想表達,從一個較為新穎的視角入手,進一步全面和深入地認識白居易的思想情感,并為將來研究白居易詩歌中典故的運用的課題提供可靠材料。另外,研究白居易詩歌中老莊典故的運用,從典故本身的內(nèi)涵和其表達的思想情感可以從側(cè)面反映出白居易當時身處的社會環(huán)境,希望能對未來研究唐代的政治環(huán)境和社會風貌具有積極意義。

      (二)研究現(xiàn)狀

      白居易作為一位具有重要影響,并留名青史的詩人,幾十年來學界對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研究成果數(shù)量可觀。半個世紀以來,對白居易的研究總體上分為四個方面,一是對他的生平和家世的研究,如朱金城的《白居易研究》和王拾遺的《白居易傳》;二是對他思想的研究,如褚斌杰的《白居易的人生觀》和李紅霞的《白居易中隱的社會文化闡釋》;三是對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的研究,而文學創(chuàng)作的研究又分為白居易詩論研究和作品研究,如呂世媛的《白居易諷喻詩中的用典形式及特點》和朱金城、朱易安的《讀白居易詩札記》,四是對他作品版本的研究。白居易的閑適詩研究是近年學界較為重視的,如李寅生的《論白居易的閑適詩》、杜純梓的《白居易閑適詩新探》、趙榮蔚的《論白居易后期閑適詩歌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毛妍君的《白居易閑適詩研究》。也有學者研究老莊思想對白居易的影響,例如,趙建梅的《試論晚年白居易的自足、閑適思想》。

      但是,目前還沒有學者從詩歌中的老莊典故的角度出發(fā),研究老莊典故在白居易詩歌中的運用,并分析表寫典故所表達的思想,以及所反映的白居易的思想。

      (三)研究方法

      通過多種途徑查找本課題的參考資料。查閱書面和網(wǎng)絡中有關(guān)白居易生平研究、白居易思想研究、白居易詩歌研究、老子生平及思想研究和莊子生平及思想研究的書刊雜志論文等相關(guān)文獻材料。

      通過分析綜合的方法,對參考資料進行閱讀,整理,并分析研究。

      在白居易詩歌中查找涉及老子和莊子的典故,將其按照一定標準分類,分析其中包含老莊思想,并總結(jié)從老莊典故中反應出來的白居易的思想。

      (四)研究內(nèi)容

      本文研究的是白居易詩歌中的老莊典故。查閱白居易的詩歌,將白居易詩歌中的涉及老子和莊子的典故,按照所反映出來的白居易的思想這一標準進行分類,并歸納。分析這些典故所反映的老莊的思想,以及白居易借這些老莊典故所表達出來的思想情感。最后形成結(jié)論。

      二、白居易詩歌中老莊典故與知足保和思想的體現(xiàn)

      白居易接受了老莊無為、寡欲的思想,他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背景和政治經(jīng)歷,發(fā)展并形成了自己的知足保和思想。他在許多詩歌中都運用老莊典故來表達自己的這一思想。

      例如,《高仆射》有兩句詩,“富貴人所愛,圣人去其泰”中的“去泰”出自《老子》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币馑际鞘ト艘コ欠N極端、奢侈的、過度的措施法度。詩句“玄元亦有訓,知止則不殆”(《高仆射》)中的“知止則不殆”出自《老子》三十二章:“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币馑际敲忠呀?jīng)有了,就要有所制約,適可而止,知道制約、適可而止,就沒有什么危險了。這兩句是都強調(diào)要知足,不能沒有節(jié)制,表達了詩人知足保和的思想。

      再如,白居易在《贈吳丹》中用了四個典故來表達自己的這一思想。詩句“巧者力苦勞,智者心苦憂”中“巧勞智憂”出自《莊子·列御寇》:“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敖游,泛若不系之舟,虛而敖游者也?!币馑际庆`巧的人感到勞累而聰慧的人覺得憂患,沒有能耐的人也就沒有什么追求,填飽肚子就能自由自在地遨游,像沒有纜索飄忽在水中的小船一樣,這才是心境虛無,能夠自由遨游的人。詩中用來指急功近利的人勞體費神,無欲無求者逍遙自在?!盎峦舅骑L水,君心如虛舟”(《贈吳丹》)中“虛舟”出自《莊子·山木》:“方舟而濟于河,有虛船來觸舟,雖有惼心之人不怒?!币馑际莾蓷l船并連起來渡河,如果有空船碰撞過來,即使心地最狹隘、性格最火急的人也不會發(fā)怒。莊子強調(diào)要消除憂慮之心,不統(tǒng)治別人,拋棄權(quán)勢,摒除欲望?!胺喝欢挥?,進退得自由”(《贈吳丹》)中“不有”出自《老子》第十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币馑际请m然讓萬物生長繁殖,產(chǎn)生并養(yǎng)育萬物,但是不占為己有,作為萬物之長卻不主宰他們,這就叫玄德。這句話在詩中的意思是,涉及而不占有,那么進退仕途就能自由了的意思?!邦櫸矣耷颐?,勞生殊為休”(《贈吳丹》)中的“勞生”出自《莊子·大宗師》:“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俟我以老,息我以死?!币馑际钦f,天地給了我們一個有形的生命,要我們忙忙碌碌,人生總要老,等到老了,就讓我們用死去的方式得到休息。該典故詩中指辛苦勞累的生活。詩人通過說明追求名利,貪圖權(quán)勢的人辛苦而不自由,來表達自己對并不是追求權(quán)勢名利的“巧勞”者,滿足于現(xiàn)在的輕松自由狀態(tài),表達自己知足常樂的心態(tài)。

      詩人在《詠意》的“常聞南華經(jīng),巧勞智憂愁”句中,也用了“巧勞智憂”這個典故,它在詩中指急功近利的人勞體費神,無欲無求者逍遙自在。詩人強調(diào),只有知足,而非“巧”或者“智”才能生活的清靜自由。

      另外,《冬夜》:“不學坐忘心,寂莫安可過”中“坐忘”出自《莊子·大宗師》:“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睊仐壸约旱纳眢w,廢除自己的聰明,丟掉形體和才智的束縛,與大道同一,這就是坐忘。在精神方面返璞歸真,讓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恬淡、清靜、無為,仿佛自己與宇宙融合,升華到物我合一的境界。詩中意為不學習坐忘的心態(tài),怎么能在寂寞中安然度過。因此詩人認為要舍棄功利心,清靜無為,知足保和。

      詩人在《睡起晏坐》的詩句“行禪與坐忘,同歸無異路”和《送兄弟回雪夜》的詩句“回念入坐忘,轉(zhuǎn)憂作禪悅”中也用“坐忘”這一典故表達自己知足保和的思想。

      此外還有,《贈杓直》中有“況茲知足外,別有所安焉”詩句,其中“知足”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币馑际嵌獫M足,才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才不會遇到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長久的平安。人需要貴生重己,對待名利要適可而止,知足知樂,這樣才可以避免遇到危難。這是老子處世為人的高度概括和精辟見解。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言行舉止有清醒的準確的認識,凡事不可求全。白居易正是明白了知足這一點,才生活得游刃有余。

      “知分”也是白居易用來表達知足保和思想的典故之一,《詠懷》中的“知分心自足,委順身常安”句就有這個典故。“知分”出自《莊子·秋水》:“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意思是洞悉事物有盈有虛的規(guī)律,因此有所得卻不喜悅,有所失也不憂愁,這是因為知道得與失是沒有常規(guī)定理的。詩人在詩中回顧自己的為官生涯,雖然得失是沒有定數(shù)的,一切順其自然,滿足于自己得到的東西,減少私欲才能心安。得不得志不是自己能決定的,但是自己對此事的看法,高興或者悲傷確是不有天定的,是自己能決定的。

      老子的功成身退思想也是白居易對自己知足保和思想的一種解釋。在白居易的詩《不致仕》中就有體現(xiàn)。詩句“年高須告老,名遂合退身”中“名遂退身”出自《老子》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币馑际枪Τ擅?,退位收斂,是合于天道,即自然規(guī)律的。把握好度,適可而止。老子一方面鼓勵人們積極進取,有奮斗精神,沒有否定建功立業(yè)。但是,在老子眼中,功成名就應當是身退為前提的。他思想的深刻之處就在于當一個人獲得功名利祿之后,如何不為它們所累,也就是如何既能夠拿得起,又能夠放得下;既能夠進得去,又能夠出得來;既能夠身處高位,又能夠適應平凡。強調(diào)的是,不做功名利祿的奴隸,要懂得全身而退的哲理。換句話說,就是人應當滿足于自己得到,要知足,減少欲望。

      白居易推崇老莊無為而治、知足常樂和功成身退的思想,并且在詩歌中運用“去泰”、“知止則不殆”、“巧勞智憂”、“虛舟”、“不有”、“勞生”、“坐忘”、“知足”、“知分”和“名遂退身”等出自《老子》和《莊子》的典故,表達自己知足保和的思想。

      三、白居易詩歌中老莊典故與明哲保身思想的體現(xiàn)

      白居易對老莊的貴生處柔這一思想十分贊同并且深有同感,身處官場,白居易深知生命的重要性,他認為權(quán)勢名利都不重要,只有保全性命才是最重要的,他這一明哲保身的思想,在他的詩歌中主要運用“曳尾”(或“尾曳”)和“不才”這兩個典故來輔助說明。

      例如,《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的詩句“麒麟作脯龍為醢,何似泥中曳尾龜”中“曳尾”出自《莊子·秋水》:“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意思是這只龜,是愿意死去留下骨頭而享有尊貴呢,還是寧可活著拖著尾巴在泥水里爬呢?我們都知道,莊子的回答是,要拖著尾巴在泥水里爬。并且以烏龜以泥中拖著尾巴爬行而得以保全自身為楷模,強調(diào)明哲保身。這說明莊子是看中生命的,認為生命是最重要的,無論何時都應該先保全生命。白居易同意這一觀點,他在詩中用麒麟、龍和烏龜對比,強調(diào)麒麟和龍雖然顯赫,但被做成了脯和醢,烏龜雖然不起眼,卻能因此保住生命。

      這首詩作于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宰相李訓與鄭元濟、鄭注等,想殺盡掌權(quán)的宦官,風聲走漏,被宦官仇士良等殺害,并連累城中許多住戶,史稱“甘露之變”。本詩以此為背景,表現(xiàn)出同情受難者的傾向,對所謂勝利者隱蔽的予以抨擊。

      經(jīng)歷了多次風浪并曾受到重大打擊的詩人已經(jīng)失去了年輕時的昂揚斗志,明哲保身的思想成為了白居易后期人生的主導思想之一,但他并不以此沾沾自喜?!昂嗡颇嘀幸肺昌敗保ā毒拍晔辉露蝗崭惺露鳌罚┦亲髡咭环N自嘲的語氣,借“獨善其身”(《孟子》)來表達詩人的無奈,同時顯示出其未泯的良知。“他以切膚之痛去重新審視險惡之極的政治斗爭,決計急流勇退,避禍遠害,走‘獨善其身的道路”所以說,白居易的明哲保身是一種本能的選擇。

      詩中較多是在詩人這種人生態(tài)度與遇難官員之間進行對比,反襯出自己的軟弱,而在這種對比后,詩人終沒有忘記自己政治追求。詩人的聰明之處在于,運用典故表達其思想感情,既增加了詩歌的含蓄意味,又使詩人避免了文字上的官司。

      《昆侖春》的“往年因旱池枯竭,龜尾曳涂魚煦沫”句,詩人同樣是用典故“尾曳”來表達明哲保身的思想。

      再如,《春游二林寺》:“獨有不才者,山中弄泉石?!钡涔省安徊拧背鲎浴肚f子·山木》:“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才得以終其天年?!闭f明樹木以其軀干不直,而沒有被砍伐當做木材使用,得以保全性命。莊子主張不能一味的批判看似沒有用處的事物,有時候這些在別人看起來的缺點,確實能夠保全自己的優(yōu)點。他認為樹木是因為它不能被當做木材使用,而避免被砍伐,保全了性命。所以樹木雖無用,它用這個“無用”保身。對于詩人來說也是一樣的,正因為詩人不在權(quán)力爭奪的中心,不受重用,因此也沒有收到政治事變的牽連,保全了自己的性命。白居易借這個典故來表達自己明哲保身的思想,并且不斷為之努力。

      詩人在《養(yǎng)拙》中也運用了典故“不才”,來表達明哲保身之意。

      對于白居易來說,退官歸隱的生活無疑是更好的,自由而舒心的,不用每天擔驚受怕,更不用擔心命不保夕。他在《山雉》中,生動形象地表達了這個觀點。《山雉》:

      五步一啄草,十步一飲水。適性遂其生,時哉山梁雉。梁上無罾繳,梁下無鷹鹯。雌雄與群雛,皆得終天年。嗟嗟籠下雞,及彼池中雁。既有稻粱恩,必有犧牲患。

      詩中“十步一飲”出自《莊子·養(yǎng)生主》:“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币馑际巧钤谡訚蛇叺囊半u要走上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物,走上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但它卻絲毫不會祈求畜養(yǎng)在籠子里。因為生活在樊籠里雖然不必費力尋食,但精力即使十分旺盛,那也是不快意的。詩中形容山雞在野外生活的狀態(tài)。典故“犧牲”出自《莊子·列御寇》:“子見夫犧牛乎衣以文繡,食以芻叔,及其牽而入于大廟,雖欲為孤犢,其可得乎”意為你見過那準備用作祭祀的牛嗎?用織有花紋的錦繡披著,給它吃草料豆子,等到牽著進入太廟殺掉用于祭祀,即使想要做個無人豢養(yǎng)的小牛,難道還可能嗎?典故“犧牲”在詩中指祭祀品。意思是說,生活在籠子里的雞,有足夠的,并且容易得到的食物,但同時也有成為祭祀品的擔心。因此這樣的生活并不快樂。詩人借用山雞在野外生活和在籠子里生活的狀態(tài)和結(jié)果相比較,實際上也是對自己人生的寫實。自己在做官期間并不自由,也不快樂,雖然有俸祿名利,在也有成為犧牲品的可能。但辭官退隱后就猶如山雞生活在野外,自由自在,不用去爭名奪利,也不用擔心被奸人陷害,或被連坐,從內(nèi)心來講是輕松自由的,至少能夠保全性命。詩人是喜歡這樣的生活的。

      白居易的明哲保身思想,是在老莊思想中貴生處柔思想的影響下,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背景和仕途經(jīng)歷,再加上自己對老莊思想和社會現(xiàn)實的認識和理解的情況下提出的。詩人在詩歌中多次運用“曳尾”、“尾曳”、“不才”、“十步一飲”和“犧牲”等老莊典故,來表達這一思想。

      四、白居易詩歌中老莊典故與隨緣任運思想的體現(xiàn)

      老子和莊子都認為道是天下事物發(fā)展的一個總規(guī)律、總動力,也是天下萬物的總源頭。萬事萬物都應該順著道來進行,也就是順其自然,順應天命,不要做違背天意和“道”的事情。白居易對這個思想十分支持,并且發(fā)展成為自己隨緣任運,順其自然的思想。

      例如,《歸田三首(其三)》“形骸為異物,委順心猶足”中,白居易用兩個典故來表達自己當時的心境。典故“形骸”出自《莊子·天地》:“汝方將忘汝神氣,墮汝形骸,而庶幾乎?!痹谠娭斜硎居行蔚臇|西,也指外在的,能看得到的東西。典故“委順”出自《莊子·知北游》:“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順也。”概括起來就是,人是天地造化的結(jié)果,人的誕生和性命都是天地間的陰陽二氣調(diào)和在人身上的體現(xiàn),是自然的安排。詩中表示不要過于注重外在,不要刻意追求名利,要順其自然,順從心意,不要做違背自然的事情。

      詩人在《贈杓直》的“委形老小外,忘懷生死間?!敝杏昧说涔省拔巍保础拔槨?,來表達順其自然的思想。同時在《詠懷》和《長慶二年七月自中書舍人出守杭州,路次藍溪作》中,白居易也用了這個典故。

      再如,《諭友》中的“窮通各問命,不系才不才”詩句。典故“窮通”出自《莊子·讓王》:“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所樂非窮通也,道德于此,則窮通為寒暑風雨之序矣。”意為古時侯得道的人,窮困不得志也快樂,通達也快樂。所歡樂的方面不在于不是窮困不得志或是通達,只要是身處道德之中,那么窮困不得志和通達就好像寒暑風雨的循序變化了。這句詩的意思告訴我們,得志不得志自有上天安排,而不是因為是否有才能,要順其自然,隨緣任運,不能強求,也不要意志消沉。

      另外,在《詠拙》中,詩句“所稟有巧拙,不可改者性”的“不可改性”出自《莊子·天運》:“性不可易,命不可變,時不可止,道不可壅?!笨梢哉f,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性格決定了你做事的風格和領(lǐng)域。如果你做了與性格相宜的事,你就能成功,因為你的性格賦予了你這樣的能力;如果你蔑視你的性格和天賦,執(zhí)意去做與性格相悖的事情,那么,結(jié)果只能大多是失敗的。因此你的人生道路上的失敗往往是在違背你的性格時就開始了。因此,無論是莊子,還是白居易都認為人不要違背天理自然,順其自然,不可強求自己得不到的。

      《嘆魯二首(其二)》中“自古無奈何,命為時所屈”用了“命時”這一典故?!懊鼤r”出自《莊子·秋水》:“我諱窮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時也?!F之有命,知通之有時,臨大難而不懼者,圣人之勇也。由,處矣!吾命有所制矣?!币馑际俏疫`忌困窘蔽塞已經(jīng)很久了,卻始終不能免除,這是命運啊。我尋求通達也已經(jīng)很久了,但始終沒能達到,這是時運啊。明白窮困不得志是由于命運,知道通達是由于時機,面臨巨大的災難卻毫不害怕,是圣人的勇敢。仲由,你還是安然處之吧!我的命運自有天命所支配。在《莊子·秋水》中,“命”在主宰著人生,與“時”極其相似。命運安排人生,人生的走勢由命運決定。因此。當不公平的命主宰著人生時,便會讓人痛不欲生,陷入孤弱無助的境地?!懊边@個概念,表面看來似乎讓人歸于無奈的平靜,但其中實含有一種由怨憤而轉(zhuǎn)為絕望冷漠的感情。作者在詩中闡明個人命運受到當下社會環(huán)境的限制,這是自古以來就存在并且無可奈何的事實。也是說自己的政治抱負之所以沒有實現(xiàn),是因為所處的社會不開明,他的政治生涯是被現(xiàn)實所連累的。但同時,詩人卻沒有表現(xiàn)出過度悲觀的情緒。既然是命運所趨,那么就順從命運的安排,就像是詩人在這首詩最后兩句“有如草木分,天各與其一。荔枝非名花,牡丹無甘實。”(《嘆魯二首(其二)》)表達的那樣,人各有安排,荔枝雖然不是名貴的花,但它有甘甜的果實,也不是無用的植物,所以順從命運的安排也不是件壞事。

      詩人還在《齊物二首(其一)》的“長者不可退,短者不可進”句中運用了典故?!伴L者”和“短者”出自《莊子·駢拇》:“長者不為有余,短者不為不足。是故鳧脛雖短,續(xù)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意思為長的不是有余,短的不是不足。所以野鴨的腿雖然很短,給它接上一截它就要發(fā)愁;仙鶴的腿雖然很長,給它截去一段它就要悲傷。莊子主張順其自然,清靜無為,不要違背自然,刻意去追求不現(xiàn)實的東西。白居易在這里用來比喻仕途。詩中說,官運通達者不能辭官,不得志者又不能晉升,得以重用,這兩者都是郁悶的。詩人認為不如順其自然,放緩心情。

      白居易所說的隨緣任運并不是悲觀的,消極的,相反,他認為人們應當去接受它,樂觀的看待世間萬物。葛立方在《韻語陽秋》卷二中,把白居易與孟郊等人對比:“孟郊詩云:‘食薺腸亦苦,強歌聲無歡。出門即有礙,誰謂天地寬。許渾詩云:‘萬里碧波魚戀釣,九重青漢鶴愁籠。皆是窮蹙之語。白樂天詩云:‘無事日月長,不羈天地闊。與二子殆霄壤矣?!?/p>

      白居易接受了老莊順應天命、順其自然的思想。詩人把老莊的這個思想放在他所生活的政治社會環(huán)境中理解應用,然后發(fā)展成為自己的隨緣任運的思想。白居易在詩歌中用老莊典故的形式將這種思想表達出來。這些典故有“形骸”、“委順”、“委形”、“窮通”、“不可改性”、“命時”、“長者”和“短者”等。

      五、白居易詩歌中老莊典故與淡泊名利思想的體現(xiàn)

      無論白居易在官場期間還是退官歸隱之后,他對于權(quán)勢和名利都并不是十分推崇。他做官的目的在于實現(xiàn)個人社會價值,造福百姓,而非追求名利,在他退官后對名利看得就更淡了。白居易一直堅持認為人不應該一味的追名逐利。他和老莊一樣,提倡淡泊名利的思想。

      例如,白居易在《題贈鄭秘書征君石溝溪隱居》中“鄭君得自然,虛白生心胸”,典故“自然”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焙唵蝸碚f就是,人應該遵循其所處的位置來處事說話。人所處的位置是地;人所處的位置決定于天命;而天命又取決于大道,大道就是老子所理解自然規(guī)律;而大道取決于自然規(guī)律。自然在這里是指事物本身,也可以理解為事物自然發(fā)展的狀態(tài)。人只有認清自己的位置,才能悠然自得,遠離官場的黑暗。典故“虛白生”出自《莊子·人間世》:“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笨梢越忉尀?,心無任何雜念,就會悟出“道”來,生出智慧,也可以形容為清澈明朗的境界??匆豢茨强諘绲沫h(huán)宇,空明的心境頓時獨存清白,而什么也都不復存在,一切吉祥之事都消逝于寧靜的境界。這里用來褒揚詩中的鄭秘書?!拔算戾?,凝為冰雪容”(《題贈鄭秘書征君石溝溪隱居》)中“冰雪”出自《莊子·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莊子用這句話來形容理想人格,他認為擺脫了世俗的物質(zhì)形態(tài),以光明的形式存在,達到物我合一的狀態(tài)。在眾人中保持渾樸精純,對所有的一切抱超然態(tài)度,無欲無求。人們無憂無慮,無拘無束,忘掉生死復返自然。詩人崇尚自然,摒棄世俗,向往如“冰雪”般的理想人格,這說明了白居易不以追求官位權(quán)勢為目標,淡泊名利,注重內(nèi)心的修養(yǎng)。

      再如,《和<思歸樂>》:“人生百歲內(nèi),天地暫寓形。太倉一稊米,大海一浮萍。身委逍遙篇,心付頭陀經(jīng)。尚達生死觀,寧為寵辱驚?中懷茍有主,外物安能縈。任意思歸樂,聲聲啼到明?!逼渲?,典故“寵辱”出自《老子》第十三章:“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痹娭姓f人對于整個世界來說是非常渺小的,學習老子的思想,有豁達的生死觀,就能寵辱不驚。強調(diào)不能有功利心,不要過份在意個人得失。說明詩人淡泊名利,注重思想層面的提高。

      另外,《睡起晏坐》中的詩句“淡寂歸一性,虛閑遺萬慮”和“本是無有鄉(xiāng),亦名不用處”也運用了老莊典故。典故“淡寂”出自《莊子·天道》:“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也?!北硎厩屐o寡欲,不過分追求名利,無為,回歸本心之意。典故“無何有之鄉(xiāng)”出自《莊子·逍遙游》:“今子有大樹,何患無用,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睂挄鐭o人,也沒有其他任何事物的地方,就是莊子在《逍遙游》中提到的“無何有之鄉(xiāng)”。詩中用這兩個典故表示詩人辭官歸隱,名利就無所謂了。在鄉(xiāng)野之地,名利還有什么用呢?所以就不要去追逐它,這個典故表達了詩人淡泊名利的思想。

      此外,白居易在《答崔侍郎、錢舍人書問,因繼以詩》的“坐輸憂惱便,安得形神全”中運用了典故“神形全”?!靶紊袢背鲎浴肚f子·天地》:“執(zhí)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币馑际鞘氐赖娜?,德行完備,德行完備的人,身形完整,身形完整的人,精神健全。精神健全,才是圣人遵循的準則。這個典故在詩中代指最高境界,圣人是有德行,精神健全的,具有高尚的情操,只有達到圣人的境界,才是最高境界。詩中指出,如果過分憂慮權(quán)勢名利這些身外之物,怎么能夠德行完備,精神健全呢?這樣也就達不到圣人這個最高境界。因此,要淡泊名利,注重內(nèi)心的升華和自我完善。

      白居易在《酬李少府曹長官舍見贈》中還用“止水”的典故表達自己淡泊名利的思想,詩句“兩心如止水,彼此無波瀾”,就包含了這個典故?!爸顾背鲎浴肚f子·德充符》:“仲尼曰:‘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唯止能止眾止?!币馑际钱斔鲃拥臅r候,不能反照到我們自己,當水澄清靜止時,才可以做鏡子用。只有靜止的事物才能使其它事物靜止。人的心理狀況永遠像一股流水一樣。心,不能沉靜,永遠不能悟道,永遠不能得道。所以,我們要全面正確地認識自己,就必須把心中的妄想、雜念等摒棄,才可以真正認識自己的內(nèi)心和性格。詩人認為當自己心無雜念,不再追求權(quán)勢名利時,才能真正認識自己。

      白居易在許多詩歌中,為了表達淡泊名利的思想,運用了老莊典故,借老莊思想中的相關(guān)部分來幫助自己顯露心境。詩人運用較多的典故有《題贈鄭秘書征君石溝溪隱居》中的“自然”、“虛白生”、“冰雪”典故,《和<思歸樂>》中的“寵辱”典故,《睡起晏坐》中的“淡寂”、“無何有之鄉(xiāng)”典故,《答崔侍郎、錢舍人書問,因繼以詩》中的“神形全”典故,《酬李少府曹長官舍見贈》中的“止水”典故等。

      六、白居易詩歌中老莊典故與禍福相倚思想的體現(xiàn)

      老莊認為任何事物都是對立的,一切都在變化,都皆有利弊。好的一方面包含不利的部分,不利的一方面包含著好的成分,沒有純粹的利也沒有純粹的弊,這就是禍福相倚的思想。白居易對老莊的禍福相倚的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思想也有贊同的一面,但是,他在接受這一思想的同時,又注入了自己的理解和認識,他認為人們應該用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看待人生。

      例如,前面提到過的《歸田三首(其三)》:

      三十為近臣,腰間鳴佩玉。四十為野夫,田中學鋤谷。何言十年內(nèi),變化如此速?此理固是常,窮通相倚伏。為魚有深水,為鳥有高木。何必守一方,窘然自牽束?;嶙銥轳R,吾因以行陸?;崾譃閺?,吾因以求肉。形骸為異物,委順心猶足。幸得且歸農(nóng),安知不為福?況吾行欲老,瞥若風前燭。孰能俄頃間,將心系榮辱?

      這首詩寫于元和七年(公元812年),是白居易仕途的一個轉(zhuǎn)折點。元和三年開始,白居易一直受到朝廷李吉甫,李德裕父子的排擠,不被重用。元和六年其母親去世,白居易便休官回鄉(xiāng)。此時的他冷靜下來,對自己的人生進行了反省,認為兼濟天下實在難求,獨善其身卻不難。于是寫成了《歸田三首》,以表達對田園生活的向往,但最終沒有實現(xiàn)。從《歸田三首(其三)》詩中可以看出,詩人對人生的探索和田園生活的具體打算,都寫得很具體,亦有深意。白居易在詩中用“三十為近臣,腰間鳴佩玉。四十為野夫,田中學鋤谷。”(《歸田三首(其三)》)概括了自己的為官生涯,有顯赫的時候,也有低落的時候,現(xiàn)在則退官隱居。詩句“此理固是常,窮通相倚伏?!碧崾救藗?,從古至今,不得志和通達顯貴就如禍福一樣是相互依附的。典故“窮通”出自《莊子·讓王》:“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币鉃楣艜r侯得道的人,窮困不得志也快樂,通達也快樂。典故“倚伏”出自《老子》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币馑际堑湼O嘁?。這本來就是常理,政治抱負不能施展或得以實現(xiàn),就像是禍福一樣,是相互依附的。白居易將該典故用在詩歌當中,用來表述自己的心境。白居易認為“何必守一方,窘然自牽束”(《歸田三首(其三)》)。在詩人看來,為什么要死守著不好的方面悲傷呢,這樣就束縛了自己的思想,使心情低落?,F(xiàn)在不得志,看似禍患,但實質(zhì)上未必不是件好事,可以避免小人算計或者連坐,能夠保全性命,就這點來說,的確是件好事。所以說,無論窮或通,都可以感到快樂,關(guān)鍵在于怎么看待這件事請。任何事情都有積極和消極的兩方面,要一分為二地分析,用辯證的觀點去認識,用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來對待。

      再如文章前面提到的詩歌《山雉》。詩句“五步一啄草,十步一飲水”運用典故“十步一飲”(《莊子·養(yǎng)生主》:“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保?。形容了山雞在野外生活的狀態(tài)。在野外的山雞,雖然生活清苦,但是很自由。詩句“既有稻粱恩,必有犧牲患。”包含典故“犧牲”(《莊子·列御寇》:“子見夫犧牛乎衣以文繡,食以芻叔子見夫犧牛乎衣以文繡,食以芻叔,及其牽而入于大廟,雖欲為孤犢,其可得乎”)。描寫的是生活在籠子里的雞,有足夠的,并且容易得到的食物,但同時也有成為祭祀品的擔心。因此這樣的生活雖然富足,卻并不快樂。所以說,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正如禍福相倚,需要一分為二來看問題。詩人借用山雞的在不同條件下的生活來比喻自己人生的寫實。白居易仕途不順利,在朝廷不受重用,后來退官歸野,這看起來似乎是件禍事,但是從兩一方面來講,他因此獲得了別人所沒有的幸運,詩人在這個狀態(tài)下不會收到政治牽連,不用擔心朝不保夕,生活自由、舒適。這不得不說是因禍得福。用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來看待世間萬物,化弊為利,你會發(fā)現(xiàn)生活其實可以很簡單,很輕松。

      禍福相倚思想也是白居易在詩歌中運用老莊典故所表達較多的思想。白居易在他的不少詩歌中都用了“窮通”、“十步一飲”和“犧牲”等老莊典故,來表達禍福相倚的思想。

      七、結(jié)語

      綜上所述,白居易學習和接受老莊思想,同時,他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和政治經(jīng)歷來認識和理解老莊思想,并在詩歌中運用老莊典故來解釋和表達自己的思想。他運用老莊典故主要表達了自己知足保和、明哲保身、隨緣任運、淡泊名利和禍福相倚這五大類思想。

      白居易推崇老莊無為而治、知足常樂和功成身退的思想,并且在許多詩歌中運用“去泰”、“知止則不殆”、“巧勞智憂”、“虛舟”、“不有”、“勞生”、“坐忘”、“知足”、“知分”和“名遂退身”等出自《老子》和《莊子》的典故,表達自己知足保和的思想。

      白居易對老莊的貴生處柔這一思想十分贊同并且深有同感,身處官場,白居易深知生命的重要性,他認為權(quán)勢名利都不重要,只有保全性命才是最重要的。他在詩歌中多次運用“曳尾”、“尾曳”、“不才”、“十步一飲”和“犧牲”等老莊典故,來表達這一思想。

      老子和莊子都強調(diào)要順其自然,順應天命,不要做違背天意和“道”的事情。詩人把老莊的這個思想放在他所生活的政治社會環(huán)境中理解應用,然后發(fā)展成為自己的隨緣任運、順其自然的思想。白居易在詩歌中用老莊典故的形式將這種思想表達出來。這些典故有“形骸”、“委順”、“委形”、“窮通”、“不可改性”、“命時”、“長者”和“短者”等。

      白居易做官的目的在于實現(xiàn)個人社會價值,造福百姓,而非追求名利,在他退官后對名利看得就更淡了。白居易一直堅持認為人不應該一味的追名逐利,他提倡淡泊名利的思想。在許多詩歌中,白居易借老莊思想中的相關(guān)部分來幫助自己顯露心境。詩人運用較多的典故有《題贈鄭秘書征君石溝溪隱居》中的“自然”、“虛白生”、“冰雪”典故,《和<思歸樂>》中的“寵辱”典故,《睡起晏坐》中的“淡寂”、“無何有之鄉(xiāng)”典故,《答崔侍郎、錢舍人書問,因繼以詩》中的“神形全”典故,《酬李少府曹長官舍見贈》中的“止水”典故等。

      白居易贊同老莊的禍福相依的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思想。同時,他也認為世人應該用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看待人生。白居易在他的不少詩歌中都用了“窮通”、“十步一飲”和“犧牲”等老莊典故,來表達禍福相倚的思想。

      另外,更進一步來講,白居易在詩歌中運用老莊典故表達的知足保和、明哲保身、隨緣任運、淡泊名利和禍福相倚這五大類主要思想,在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也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詩人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加上他所目睹的社會現(xiàn)實,并輔以先哲的理論精髓,告誡后人切勿私欲泛濫,要學會知足常樂;切勿一味地追名逐利,不要過分在意名利這些身外之物,要注重生命,關(guān)注個人精神層面的凈化和升華;切勿怨天尤人,態(tài)度消極,要積極樂觀地對待生活,一切順其自然。在現(xiàn)代社會,隨著生活節(jié)奏加快,國內(nèi)國際交流頻率增加,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和誘惑因素也不斷增加,人們浮躁、焦慮的現(xiàn)象日漸顯著。無論是著眼于當下,還是個人與社會的長遠發(fā)展,這種現(xiàn)象都是有害的,尤其對年輕人來說。因此,我們要努力改善它。這就需要我們靜下心來,摒棄雜念,不要急功近利,更不要為了名利和地位而走上彎路。同時,我們也應該學會知足,學會感恩,感謝自己得到的,不要覬覦別人的。再者,擁有一個積極樂觀的工作和生活態(tài)度,你會從內(nèi)心層面感覺到壓力和焦慮的情緒有所減少,保持身心愉悅,以更佳的精神狀態(tài)面對未來。

      參考文獻:

      [1](漢)高誘.淮南子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馬文作.老子·論語·孟子[M].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

      [3](魏)王弼.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8.

      [4]王拾遺.白居易傳[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3.

      [5]朱金城.白居易研究[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6.

      [6]褚斌杰.白居易的人生觀[J].文學遺產(chǎn),1995(5).

      [7]李紅霞.白居易中隱的社會文化闡釋[J].江蘇社會科學,2004(3).

      [8]呂世媛.白居易諷喻詩中的用典形式及特點[J].南寧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8(3).

      [9]朱金城,朱易安.讀白居易詩札記[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2).

      [10]李寅生.論白居易閑適詩[J].河池師專學報,1993,13(4).

      [11]杜純梓.白居易閑適詩新探[J].中國文學研究,1987(1).

      [12]趙榮蔚.論白居易后期閑適詩歌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J],陰山學刊,2002(4).

      [13]毛妍君.白居易閑適詩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14]趙建梅.試論晚年白居易的自足、閑適思想[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6).

      [15]謝思煒.白居易詩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16]司馬哲.莊子[M].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2009.

      [17]袁行霈.中國文學史[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8](宋)葛立方.韻語陽秋[M].影印宋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9]霍松林.白居易詩譯析[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

      [20]靳永,胡曉銳.老子[M].武漢:崇文書局,2007.

      [21]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61.

      作者簡介:王笑雨,女,漢族,公共管理碩士,文學學士,1990年出生于河南省安陽市,2009-2013年就讀于湖南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yè),2013-2014年就讀于英國諾丁漢大學公共管理專業(yè)。注重將古代文學研究與現(xiàn)代管理研究相結(jié)合,重點研究古代文學中古代官僚制度及管理理念的體現(xiàn)、諸子百家思想的現(xiàn)實意義以及諸子百家思想與現(xiàn)代管理理念相融合等,曾參與多項相關(guān)課題研究。本文為作者本科畢業(yè)論文,創(chuàng)作于2013年。

      猜你喜歡
      老莊典故白居易
      大師道
      安徽文學(2023年8期)2023-08-10 10:40:46
      ART IN THE FIELD
      漢語世界(2022年2期)2022-04-20 01:36:48
      早冬
      懸壺濟世典故的由來
      早春(節(jié)選)
      吹響老莊全面振興的“沖鋒號”
      人大建設(2019年9期)2019-12-27 09:06:26
      讀成語典故偶得六首
      岷峨詩稿(2019年4期)2019-04-20 09:01:58
      即事
      茶博覽(2017年1期)2017-02-27 06:49:09
      謊言
      七夕節(jié)有什么典故呢
      岳普湖县| 新昌县| 历史| 英德市| 南木林县| 安宁市| 伊春市| 马关县| 登封市| 英山县| 仙桃市| 慈利县| 浦北县| 姚安县| 息烽县| 湖北省| 凤冈县| 宝山区| 平度市| 阳城县| 东辽县| 政和县| 广水市| 陆丰市| 岚皋县| 夏津县| 晋江市| 吉林省| 达日县| 鄂温| 临汾市| 湘西| 新兴县| 常熟市| 万盛区| 亚东县| 康马县| 南平市| 丹寨县| 法库县| 肥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