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起源于中原地區(qū)的制作“猴加官”民間絕技,是用紅膠泥做成猴頭猴臉和京劇臉譜,通過提線操作,使膠泥小猴把頭上的面具麻利地取下、戴上,不停變臉,滑稽的表演令人捧腹?!昂锛庸佟绷餍杏谇宄?,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這門民間絕技曾被塵封幾十年。如今,出生于河南南陽的90歲魏義民,是全國唯一掌握“猴加官”這一傳統(tǒng)技藝的民間藝人。
14歲拜聾啞民間藝人為師,練就一手精湛的制作“猴加官”技藝
今年90歲的魏義民,出生于河南南陽。讀小學時,他在課本上見到一種名叫“猴加官”的小玩偶,那是一種用膠泥制成的小猴子,穿著漂亮的衣服,戴著像豫劇里縣太爺戴的那種官帽,神氣十足,活潑有趣。那時候,他就對“猴加官”很感興趣。
魏義民14歲那年,在街頭結(jié)識了一位制作售賣“猴加官”的民間藝人。這位藝人來自新野縣,是一位居無定所的聾啞人,魏義民央求父親,讓這位聾啞藝人住到了自己家里。就這樣,魏義民拜聾啞藝人為師,學習制作“猴加官”。
“猴加官”,又稱“會動的活泥猴”,是舊時小孩的玩具,在中原地區(qū)流傳了300多年,是豫中地區(qū)獨有的民間特色工藝品。泥巴做成的猴頭猴臉和京劇臉譜,猴身粘著染了五彩顏色的“猴毛”,釘上一指寬的布條做成胳膊和腿。一根細線系住猴頭,兩根細線分別穿在猴手和耳朵上的小孔里,并和一張京劇臉譜相連,然后一起綁在木棍上。表演時抖動木棍,小猴子就利索自如地摘、戴面具了。魏義民后來從古籍記載中了解到,“猴加官”是從民間耍猴中演變而來,“猴”與“侯”諧音,再與臉譜官帽疊加起來,就成了“猴加官”,表示祝福之意。
“猴加官”看似小玩意兒,卻融合了泥人、臉譜繪畫、布藝、雕刻等多種技藝。它的手工制作過程相當復雜,不僅需要在紅膠泥球上捏出猴臉,還要有極高的繪畫能力。此外,還需要充分掌握好杠桿原理,這樣,做出的小猴子才能在一次次摘、戴面具中經(jīng)受住把玩。魏義民跟著師父苦學了2年,練就了一手精湛的制作技藝,頗受師父器重。每逢年節(jié)時,師父會帶上魏義民去街頭擺攤賣“猴加官”,生意非常紅火。
魏義民出師后,也干起了靠制作“猴加官”手藝謀生的活兒。然而好景不長,上個世紀40年代,日本侵略中國的戰(zhàn)火燒到了南陽,魏義民隨家人逃難到外地。由于兵荒馬亂,魏義民學來的手藝沒有了用場。
1949年11月,魏義民參加了解放軍,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戰(zhàn)爭。后來從部隊退役后分配到鄭州市公交公司工作,制作“猴加官”的手藝,就這樣慢慢荒廢了。
40多年后重拾老手藝,小泥猴深受孩子們喜愛
1980年,魏義民從公交公司退休,幾十元的退休工資要養(yǎng)活一大家人,生活非常困難。閑下來的魏義民,開始琢磨重拾荒廢了40多年的“猴加官”老手藝。他從制作磨具開始,一步步重拾當年的制作工藝:制磨具、做猴頭、安鐵絲鉤、做猴身、制提線木棍……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實踐,魏義民的“猴加官”越做越像,周圍的老人們看了都說和小時候玩的一模一樣。
幾個月后,魏義民做出上百個“猴加官”,讓老伴拿著到公園附近賣。沒想到,由于他制作的“猴加官”做工精致,小泥猴的表演滑稽可愛,深受人們喜愛,上百個“猴加官”很快就賣完了。
后來,迷上“猴加官”的孩子越來越多,魏義民的生意出乎意料的好。第一個月,他就賺了500多元錢,是退休工資的好幾倍。見這種老手藝如此受人喜愛,魏義民和老伴心里樂開了花。此后3年,魏義民依靠自己的手藝,改善了家里的生活。
后來由于老伴患上重病,魏義民幾乎把所有時間都用在了照顧老伴上。老伴去世后,魏義民再也提不起勁兒做“猴加官”了,這門手藝再次停了下來。
入選河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擔心絕技失傳愿意義務收徒傳藝
2004年,河南啟動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魏義民帶著自己做的“猴加官”來到省民間藝術(shù)家協(xié)會。工作人員十分驚喜,當即吸收魏義民為河南省民間藝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此后,魏義民再次重拾手藝,并于2005年獲得了國家專利。
2007年,在中原民間工藝美術(shù)展覽會上,魏義民制作的“猴加官”獲得金獎。這讓魏義民深受鼓舞,他的創(chuàng)作熱情更高了。
2009年,“猴加官”入選河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這一年,中央電視臺一頻道和四頻道的記者來到鄭州,為魏義民拍攝了30分鐘的專題節(jié)目。魏義民的這手絕活,令很多人贊嘆不已。后來,日本《朝日新聞》、美國《洛杉磯時報》及英國BBC等,也都對他作了報道。
隨著年齡增長,魏義民對制作“猴加官”手藝傳承的前景越來越擔心。當年和魏義民一起學習的兩個師兄弟都已離世,如今能夠掌握此項技藝的,在全中國只剩他一人。這門有著300多年歷史的傳統(tǒng)技藝,正面臨失傳的危險。魏義民有一個心愿:招幾個徒弟,讓“猴加官” 技藝傳承下去。然而,多年來,這個心愿一直沒有實現(xiàn)。
魏義民說,他的3個孩子也學過“猴加官”技藝,但是都談不上精通,目前他們因工作繁忙,無暇進一步學習提高技藝?!昂⒆觽兌加凶约旱南敕?,我不強求?!蔽毫x民說,“我年紀不小了,很想讓更多人掌握這門技藝。實心實意想學的,我情愿免費教給他,這是老祖宗給咱們留下的寶貴財富,如果在我手里斷了根,我感覺對不起老祖宗,也感覺太可惜了?!睋?jù)魏義民介紹,也曾有人找過他學習這門技藝,但都因缺乏耐心,耐不住寂寞,一個個半途而廢。
不過,讓魏義民高興的是,經(jīng)他向當?shù)孛襟w求助后,“猴加官”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guān)注,很多人打電話表示要登門學習。鄭州市管城區(qū)文化旅游局在文化館內(nèi)開辟空間,讓魏義民每月3次開培訓班講授“猴加官”技藝。鄭州某高校還從藝術(shù)系抽調(diào)泥塑制作專業(yè)學生,成立了搶救“猴加官”技藝志愿者組織,作為選修課程學習“猴加官”制作工藝。
值得慶幸的是,前不久魏義民收了顧鵬、楊潔兩個徒弟,都是高學歷。老人相信,他們有能力繼承“猴加官”藝術(shù),并將其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