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首提“小康”概念難倒翻譯
1978年12月,北京人民大會堂。中國共產(chǎn)黨在這里召開了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全會,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在會上再次向全世界明確地宣言:中國要在20世紀末初步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
“小平先生,你能說說你們中國所說的要在本世紀建設成四個現(xiàn)代化,到底是個什么樣子? ”次年,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目不轉(zhuǎn)睛地盯著中國現(xiàn)代化的總設計師,這樣問道。
鄧小平看了一眼日本客人,又想了想,說:“我跟你說這么一個事,你們現(xiàn)在有一億人口,國民生產(chǎn)總值是一萬億美元,所以你們?nèi)司鶉裆a(chǎn)總值就是一萬美元。那我們現(xiàn)在的人均國民生產(chǎn)總值是250美元。我想,比如說,我們用20年的時間翻兩番,那個時候我們就是人均1000美元,是你們的1/10,但我們的人口是你們的10倍,這樣我們的總量就是跟你們現(xiàn)在一樣了。”
“那么,到那時我們的國民生活水平會達到什么樣的程度呢?”小平像在自言自語道,“就是可以吃飽穿暖,我把這個叫小康。 ”
小康?什么叫小康?大平正芳首相不明白小康是個什么概念,他將目光投向身邊的翻譯——時任中國外交部亞洲司日本處副處長的王效賢先生。
王翻譯緊張得差點出汗,是啊,小康是什么?他怎敢問鄧小平?于是急中生智:“就是……就是一個人身體恢復的時候。 ”
“噢”,首相似懂非懂地張了張嘴,似乎再也找不到合適的問題,然后起身笑瞇瞇地握住鄧小平的手,說:“祝您和中國人民早日小康。”
鄧小平同時站起身,一臉笑容,并連聲應和道:“好好,小康,我們大家都小康。”
據(jù)《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