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子振作品中的用典現(xiàn)象淺談"/>
陳安國
(攸縣一中,湖南 株洲 412300)
妙筆生花 典故增輝
——馮子振作品中的用典現(xiàn)象淺談
陳安國
(攸縣一中,湖南 株洲 412300)
攸州(湖南攸縣)人、元代作家馮子振喜歡用典,幾乎每一篇作品中都有用典的現(xiàn)象;用典強化了其作品類比聯(lián)想、借代比喻、象征襯托、影射暗示等遣詞造句的修辭效果,增強了作品的藝術(shù)感染力。
馮子振;用典;類比聯(lián)想;借代比喻;象征襯托
馮子振(1257-1348),字海粟,自號怪怪道人,又號瀛洲客,攸州(今湖南攸縣)人,元代散曲家、詩人、書法家。他自幼勤奮好學(xué),“于天下之書無所不記?!盵1]博聞強記,才氣橫溢,文思敏捷,下筆萬言,倚馬可待。其以文章稱雄天下,一生著述頗豐,傳世有《梅花百詠》《居庸賦》《十八公賦》《鸚鵡曲》《海粟詩集》等詩賦文曲,以散曲最著名。
以典入作品,巧妙用典,是歷代文人賦詩作文常用的修辭手法。馮子振是一位多產(chǎn)作家,流傳下來的作品有詩、詞、賦、曲、記和序言等多種文體,這些作品幾乎每一篇中都有用典的現(xiàn)象,有些作品甚至典故堆積、俯拾即是,可謂到了“掉書袋”的地步。他不僅在長達四五千言的賦文中大量引用典故以增強其外延張力,兩篇長賦(《居庸賦》《十八公賦》)各引用典故數(shù)量多達50多處。即便在短短的四言絕句中,他也會引用一至二個典故,有時甚至一句一典,令詩句的容量倍增。參與《四庫全書》編纂的夏洪基對馮子振作品中用典有過中肯的評價:“此數(shù)詩者(指《梅花百詠》)中用典之作用事、典,確曉然可據(jù)?!盵2]馮子振作品中的使事用典,材料非常廣泛,名言、成語、典故、人物、地域、事件等等,凡典則采,點石成金。馮子振的聯(lián)想能力非常豐富,在很多作品中即事即景觸動聯(lián)想,將諸多歷史典故引入其中,形成了一種典故風景,產(chǎn)生了一種典故效應(yīng)。
馮子振引用典故達到了一種觸類旁通、信手拈來、織成錦繡的境界。如他在《浴梅》詩中由梅花的嬌美聯(lián)想到唐朝美女楊玉環(huán)?!昂i椒房氣未勻,一沾恩澤頓精神。冰肌濕透渾無力,絕勝華清得寵人?!盵3]15先宕開一筆,從梅花的花蕊聯(lián)想到了宮女居住的“椒房”。再從梅花生存的環(huán)境聯(lián)想到唐朝美女楊玉環(huán)在“華清池”沐浴。楊玉環(huán)是唐朝李隆基寵愛的愛妃,唐開元二十五年,李隆基和以往一樣在這里過冬,在皇家的例行接見中他邂逅了楊玉環(huán),年輕的楊玉環(huán)讓已過中年的皇帝又喚起了心中的愛意。這里,詩人將梅花擬人化,將雨后或雪后的梅花比作剛沐浴過的絕色美女楊玉環(huán),又由梅花的花蕊聯(lián)想到美女住居的“椒房”,大聯(lián)想中套小聯(lián)想,環(huán)環(huán)相聯(lián),花如其人,人似其花,人與花融為一體,聯(lián)想恰切精當。
在《江梅》一詩中馮子振吟道:“若有人兮湘水濱,冷香和月浸黃昏。自憐不入離騷譜,待把芳心吊楚魂?!盵3]19本詩通過棲生在江邊“冷香和月浸黃昏”的梅花,即刻聯(lián)想到了屈原和他所作的《離騷》。馮子振對屈原所寫的《離騷》未能將梅花寫進去,有一種遺憾之意。認為梅花才是屈原自身人格的真實寫照。屈原其所以未能將梅花寫進《離騷》,而將蘭花香草當做謳歌贊美的對象,這是屈原借“江離”(香草名)“辟芷”(生于幽僻之處的芳芷)和秋蘭等花草比喻自己高潔的操行,同時還有將蘭花美女喻指賢臣與明君之意。馮子振聯(lián)想到楚國屈原,更有一層深意:當年的屈原被貶放逐,流落湖湘。馮子振借屈原這一楚國忠臣表達自己的忠貞之情。馮子振因為桑哥事件受冤屈,雖然沒遭受嚴刑,但是也被貶謫,像屈原一樣遭到了放逐。這正是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上的典型的類比聯(lián)想。
《愛云逸叟記》是馮子振為其鄉(xiāng)黨友人湖南攸縣東門陳允恭寫的一篇記。其文不長,全錄如下:
人生大塊間,其愛者各適其性也。若淵明之愛菊,其性則志于隱逸;茂叔之愛蓮,其性則志于君子。后之學(xué)者有志于賢圣,又可無所愛乎?余友陳氏允恭者,世家攸州之東門,以詩禮相傳,以道德相尚,嘗取其別號曰:愛云,蓋有志圣賢者。且云者,山川之靈氣,陰陽聚而為云。其飛揚點綴舒卷往來,起于膚寸之陰,而能霖雨天下?;驘o心以出岫,或有意而從龍,變化莫得測也。今允恭以愛云為號,吾不知其無心以出岫乎,有意而從龍乎?允恭復(fù)之曰:兼有之,請為我記之。吾知允恭甘淡泊守常分,不以富貴動心,不以利達介意,似無心以出岫乎?倘其行義達道,名揚王庭,將與云之有意而從龍乎?其所愛者,較之愛菊愛蓮,不可同日而語也,書以為記。
元待制馮海粟[4]
本文有多處引用典故,開篇第一句“人生大塊間”就引自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聞庾七左降因詠所懷》詩句:“人生大塊間,如鴻毛在風?;蝻h青云上,或落泥涂中?!盵5]指人生在天地、大自然之間,就像鴻毛隨生活之風云漂浮不定,時而飄在青云之上,時而輾落塵泥涂中。接下來以類比聯(lián)想的藝術(shù)手法將陳允恭的“愛云”與陶淵明的愛菊和周敦頤的愛蓮相提并論,夸贊“愛云,蓋有志圣賢者。且云者,山川之靈氣,陰陽聚而為云。其飛揚點綴舒卷往來,起于膚寸之陰,而能霖雨天下?;驘o心以出岫,或有意而從龍,變化莫得測也?!薄盁o心以出岫”源于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原句為“云無心以出岫”,意為白云自然而然地從山穴里飄浮而出。最后認定陳允恭的愛云“較之愛菊愛蓮,不可同日而語也”。馮子振認為陳允恭的愛云比陶淵明的喜愛菊花和周敦頤的喜愛蓮花,有更高的情趣和境界,高度贊美了陳允恭“不以富貴動心,不以利達介意”“甘淡泊守常分”的隱士品格和精神。
《翠寒集》系元朝詩人宋無(1260-1340)撰寫的一部詩集,趙孟頫稱其“風流蘊藉皆不經(jīng)人道”。馮子振應(yīng)宋無之請而為其詩集寫了序言,這便是《翠寒集序》。在這篇序言中,馮子振浮想聯(lián)翩,由“宋無”的名字想到了“冉有”。冉有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見稱,多才多藝,尤擅長理財,曾擔任季氏宰臣,在孔子的教導(dǎo)下逐漸向仁德靠攏,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漸完善。馮子振對冉有的才智是非常敬重仰慕的,他將宋無與冉有聯(lián)系起來,既是巧于名字上的“無”與“有”的對比聯(lián)想,更有一種將宋無與冉有的聰明才智相提并論的夸贊。
在《翠寒集序》中,馮子振進一步聯(lián)想到了歷史上的兩位人物“盧仝”與“馬異”?!捌埱笃涔剩阋詣t春秋之冉有乎?或曰以冉有對宋無,與盧仝對馬異,固無以異,而以歲月卜之,以時地計之,吾東家圣師之闕里,則去冉有也惜乎遠矣!今姑勿論?!盵3]86盧仝(音tóng)(約795-835),是唐代詩人,“初唐四杰”之一盧照鄰的后代。他刻苦讀書,博覽經(jīng)史,工詩精文,不愿仕進,后遷居洛陽。家境貧困,僅破屋數(shù)間,圖書滿架。仝性格狷介,頗類孟郊;但其狷介之性中更有一種雄豪之氣,又近似韓愈,是韓孟詩派重要人物之一。馬異(約799—840),睦州人。少與皇甫湜同硯席,賦性高疏,詞調(diào)怪澀,雖風骨棱棱,不免枯瘠。盧仝聞之,頗合己志,愿與結(jié)交,遂立同異之論,以詩贈答,有云:“昨日仝不同,異自異,是謂大同而小異。今日仝自同,異不異,是謂同不往而異不至。”[6]馮子振由一個“無”字同時想到了歷史上的三個人物,借用孔子的弟子冉有的“有”字和唐代的盧仝與馬異這兩個唐代人物名字中的“仝(同)”與“異”,機巧地將宋無的“無”字進行類比聯(lián)想,既豐富了內(nèi)容,增強了行文上的變化,更達到了插科打趣、莊諧相間、雅俗并舉、詼諧幽默、妙趣橫生的藝術(shù)效果。
典故產(chǎn)生于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也有一定的歷史局限。典故的古為今用,志在寄托情志。和歷史上的許多文豪一樣,馮子振有時用典不得不以借代比喻的形式,將自己的思想情感寄寓其中。馮子振寫過100首詠贊梅花的詩,其筆下的許多梅花都有借代比喻的作用,如《漢宮梅》:“飾玉含香立未央,不將顏色事君王。后來玉樹緣何事,能使陳家怨國亡?!盵3]58這首絕句詩中用了兩個典故:一個是“未央宮”。它是西漢時期的宮殿,位于今陜西西安西北處,它在當初漢都長安城的西南部。因在長樂宮之西,漢時稱西宮。為漢高祖七年(前200)在秦章臺基礎(chǔ)上修建,惠帝即位后,開始成為主要宮殿。這里借用未央宮里面的宮女不將顏色服侍君王的典故,喻指梅花不嘩眾取寵,獨立寒天開放,別有韻味。第二個典故是“玉樹”。詩最后一句“陳家怨國亡”用的典故是指南朝陳后主的故事。陳叔寶生活奢侈,不問政事,且喜愛艷詞,每日只在宮中與嬪妃近臣游宴,其有二妃子——張貴妃與孔貴嬪,皆是天姿國色,最受后主喜愛。他在后庭擺宴時,必喚上一些舞文弄墨的近臣,與張貴妃、孔貴嬪及宮女調(diào)情。然后讓文臣作詞,選其中特別艷麗的句子配曲,一組組分配給宮女,一輪輪地演唱。其中有一首《玉樹后庭花》歌詞中云:“玉樹后庭花,花開不復(fù)久。”南朝的滅亡,有人曾歸咎于商女們的靡靡之音,而沒有看到真正的原因是統(tǒng)治集團政治體制的腐朽透頂和統(tǒng)治者骨子里的糜爛頹敗。馮子振借漢宮梅比喻自己以及和自己一樣的勤廉之臣,弦外音是:宮廷的腐敗根本不是我們這些文臣武將的責任,而在于朝廷高層的核心集團。
馮子振寫過三首《谷雨雜詠》詩,每一首中都嵌有典故。如第二首中“賦罷靈烏卻妒鴉,石淙小住賈長沙。梅天帖潤來禽李,谷雨杯腥送蝎茶。白發(fā)流年丁去國,青春逐客正還家。湘東門外園堪賞,荷鍤相從學(xué)種瓜。”[3]39詩中的“賈長沙”指賈誼(前200—前168),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人,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文學(xué)家。18歲即有才名,年輕時由河南郡守吳公推薦,20余歲被文帝召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為太中大夫。但是在23歲時,因遭群臣忌恨,被貶為長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后,賈誼深自歉疚,直至33歲憂傷而死。馮子振因才華出眾,被元世祖忽必烈委派的程鉅夫訪賢擢升為元朝命官的,這種明君識良臣的幸運和遭人忌恨被貶的經(jīng)歷正與賈誼相似,詩中的賈誼隱喻馮子振自己。引用此典可謂惺惺惜惺惺好漢惜好漢,最恰當不過矣。
在馮子振的諸多作品中,典故往往成為了一種象征、一種襯托。如散曲《磻溪故事》:“非熊無夢淹留住,呂望八十釣魚父。白頭翁晚遇文王,閑煞磻溪蓑雨?!剧邸窟\來時表海封齊,放下一鉤絲去。至今人想像筌箵,靠蘚石苔磯穩(wěn)處?!盵3]59曲中所借用的“非熊無夢”之典,是指周文王夢飛熊而得太公姜尚故事。后比喻圣主得賢臣的征兆。呂尚八十多歲知遇周文王而被重用,成為輔佐周文王的大臣。字面上是呂尚知遇周文王的典故,實際上是一種象征,一種襯托。馮子振當年是被元世祖忽必烈擢升為元朝命官的。后來馮子振因為桑哥反叛受牽連被貶官。但是在馮子振內(nèi)心深處,他是相信元世祖必定會澄清事實真相,歸還他馮子振一個清白的。事實上,也應(yīng)證了馮子振的祈盼心愿。元貞元年(1295),馮子振時來運轉(zhuǎn),再次入京,官復(fù)原職。
在另一散曲《陸羽風流》中,馮子振詠道:“兒啼飄向波心住,舍得陸羽喚誰父。杜司空席上從容,點出茶甌花雨?!剧邸可⑴钊R兩腋清風,未便玉川仙去。待中泠一滴分時,看滿注黃金鼎處?!盵3]56本曲有三處用典,除直接通過標題借用“陸羽風流”這一典故之外,還引用“蓬萊兩腋清風”典故。此典出自宋朝葛長庚的《水調(diào)歌頭·詠茶》之詩句:“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7]本曲中一個重要典故是象征性地引用了唐朝杜悰與李宣古的典故軼事。杜悰到湖南澧州任刺史,慕名請李宣古當塾師,教自己的兩個兒子讀書。杜悰的夫人是唐憲宗大女兒岐陽公主,杜悰是駙馬,理應(yīng)受到尊重。但李宣古不管這些,他多次被安排陪席,不顧是否有損主人的顏面,總是喜歡開玩笑,很不恭敬。有一次,李宣古甚至當著客人戲謔杜悰,讓杜悰下不了臺?;丶液?,杜悰懲罰李宣古,讓他躺在泥濘地上滾來滾去,衣服帽子不僅沾滿泥土,而且顛倒凌亂。岐陽公主知道后,趕快出面勸阻:“駙馬,你這懲罰的不僅是李先生啊,而且是我們自己!先生失去了師道尊嚴,我們的兒子還會好好地跟老師讀書嗎?您這樣對待文士,兒子不肖,我怎么會有先人平陽公主那樣的聲譽??!”岐陽公主說罷,叫人把李宣古扶起來,送到東院用香水沐浴,換上新衣服,并且特別安排一桌宴席,請李宣古首席就坐,表示道歉。李宣古為岐陽公主禮賢下士的品格感動,不加思忖,賦詩一首:“紅燈初上月輪高,照見堂前萬朵桃。觱栗調(diào)清銀字管,琵琶聲亮紫檀槽。能歌姹女顏如玉,解飲蕭郎眼似刀。爭奈夜深拋耍令,舞來挼去使人勞。”[8]杜悰笑了,不得不佩服李宣古的才學(xué),從此也和岐陽公主一樣待之如上賓?!岸潘究障蠌娜荨毖缘木褪抢钚旁诙潘究障蠌娜輰懺姷墓适隆qT子振曾經(jīng)得到過元朝皇姊大長公主的青睞,馮子振尊其為“皇姊大長公主”。馮子振的作品中,有多篇“奉皇姊大長公主命題”詩作。散曲中的李宣古與岐陽公主就是馮子振與皇姊大長公主的象征。
針對社會存在的一些弊端,古代詩人在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限制,不便暢所欲言的時候,往往假借典故來影射時事,達到借古諷今的表達效果。馮子振所處的元代,社會形勢比較混亂,許多話是不能說出口的,而托借典故就可以借古喻今,而不致于觸犯執(zhí)政集團的利益,被文字獄所害。馮子振的這類作品較多,如散曲《感事》:“黃金難買朱顏住,駟馬客羨跨牛父。石將軍百斛明珠,幾日歡云娛雨?!剧邸砍么簹w一瞬流鶯,萬事夕陽西去。舊嬋娟落在誰家?個里是高人省處。”本曲中“石將軍百斛明珠,幾日歡云娛雨”[3]61借用的是石崇之典。石崇是西晉開國元勛石苞的第六子,他少年時便敏捷聰明,有勇有謀。石崇好學(xué)不倦,20多歲就擔任修武縣令,以有才能著名。后入洛陽任散騎侍郎,又遷任城陽太守。據(jù)《世說新語》等書載,升了官位后的石崇生活非常奢華,使用的廁所修建得華美絕倫,準備了各種的香水、香膏給客人洗手、抹臉。經(jīng)常得有十多個女仆恭立侍候,一律穿著錦繡,打扮得艷麗奪目,列隊侍候客人上廁所??腿松线^了廁所,這些婢女要客人把身上原來穿的衣服脫下,侍候他們換上了新衣才讓他們出去。凡上過廁所,衣服就不能再穿了,以致客人大多不好意思如廁。石崇的財產(chǎn)山海之大不可比擬,宏麗室宇彼此相連,后房的幾百個姬妾,都穿著刺繡精美無雙的錦緞,身上裝飾著璀璨奪目的珍珠美玉寶石。凡天下美妙的絲竹音樂都進了他的耳朵,凡水陸上的珍禽異獸都進了他的廚房。石崇以奢靡夸人,后被朝廷處死東市。他的母親、兄長、妻妾、兒女不論老少共15人都被殺害,石崇遇害時52歲。馮子振借用石崇這一典故,顯然是在影射諷刺當時元朝統(tǒng)治集團的某些顯赫權(quán)貴,他們花天酒地,斗富擺闊。馮子振譏諷他們何能“幾日歡云娛雨”?本散曲后半闕還用到了“嬋娟”之典,嬋娟即月亮。這句話的深層意思是:浩瀚的皇恩何能如明月永遠照著誰家?這高高的月宮雖然是高人的居處,可是高處不勝寒,誰又能經(jīng)受得住廣寒宮的寂寥和寒冷呢?
借助一些歷史人物、神話傳說、寓言故事等來表達自己的某種愿望或情感,典故用得適當,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辭效果,既能顯得典雅風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語言更加精練、言簡意賅、辭近旨遠,還能起到品評歷史,借古論今的作用。馮子振在散曲《龐隱圖》詠道:“團欒話里禪龕住,靈昭女對老龐父。利名心不掛絲毫,更肯沾風粘雨。【幺】嘆黃金散盡還家,逝水看流年去。只尋常賣簟籬休,這眷屬今無討處”。[3]60曲中引用的典故“老龐父”是古代一位姓龐的老居士,他為了修行把所有財寶都丟到了漢江里,然后帶著家人隱居山里,讓女眷編竹,男兒耕田,以期修成正果。但因其早年奢華已慣,難成正果,于是嘆道:“用功不易,成妙法難。難難難,十斛芝麻樹上攤!”其女名靈昭,應(yīng)聲答道:“也不難,也不易,饑來吃飯疲來睡?!币饧床槐乜桃舛鵀?,只要心中有佛,一切隨緣便成正果。馮子振引用這個典故既說明自己早已看破凡塵,淡泊了名利,同時也在隱射那些為富不仁的權(quán)貴。典故還揭示了一個由窮變奢易、由奢返樸難的生活真理,提出了權(quán)貴者必須戒奢以儉,方可善終的社會問題。
文學(xué)作品的本質(zhì)特征就在于抒情,但作者的情感有時往往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某種媒介傳遞出來,典故就是一種能委婉含蓄地表達的媒介。從抒發(fā)情感類型的角度剖析,馮子振作品中引用典故有這樣幾種情況:
1.表達對積極樂觀人生態(tài)度的進取和追求。馮子振一生有過三升三降的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的曲折遭遇。面對如此反復(fù)顛簸的困厄與挫折,亟需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和強大的精神力量來支撐,方可跨越這些坎坷。他在散曲《買臣負薪手卷》中寫道:“赭肩腰斧登山住,耐得苦是采薪父。亂云升急澍飛來,拗青松遮風雨?!剧邸坑浤陼r雪斷溪橋,曉度前灣歸去。買臣妻富貴休休,氣焰到寒灰舞處?!盵3]62“買臣負薪”的典故出自《 漢書·朱買臣傳》。漢代人朱買臣靠砍柴賣柴維持生活,經(jīng)常一邊漫不經(jīng)心地砍柴,一邊讀書,大聲地吟唱。妻子擔著很重的柴跟在他身后,多次請求他不要這樣邊走邊唱。而朱買臣置若罔聞,歌聲更加嘹亮了。妻子感到很沒面子。朱買臣對妻子說:“我五十歲左右肯定能享受富貴,現(xiàn)在已經(jīng)四十好幾了,等我富貴以后我會報答你的。”妻子又氣又怒地說:“跟著你這種人,總有一天會餓死,扔在溝里的,怎么談得上富貴呢?這樣吧,我們好離好散,你給我一紙休書,讓我走吧。”朱買臣挽留不住,就隨她去了。朱買臣至五十歲終于拜為會稽太守。在這里,朱買臣對生活充滿信心的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也就是馮子振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正是有了這種價值觀的支撐,所以他瀟瀟灑灑地走完了人生的近百個春秋。
2.表達對壯志難酬的悲憤和慨嘆。中國古代的仁人志士在難以兼濟天下的情形下,很多轉(zhuǎn)向隱逸。可是內(nèi)心深處和骨子里固有的社會憂患意識又總會令他們發(fā)泄一種壯志難酬的悲憤和慨嘆,而這種慨嘆不能變成直抒胸臆的吶喊,卻常常借助詩文委婉地表現(xiàn)出來,馮子振也是如此。且看他的散曲《泣江婦》:“曹娥江主婆娑住,五月五水面迎父。蔡中郎幼婦碑陰,古刻荒云深雨?!剧邸肯暮畈m智肖楊修,強說不多來去。怕文章泄漏風光,謎語到難開口處?!盵3]60曹娥(130-143),上虞人,其父親溺于江中,數(shù)日不見尸體,當時年僅14歲的曹娥,晝夜沿江號哭。過了17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因此所住之村鎮(zhèn)即更名為曹娥鎮(zhèn),殉父之江為曹娥江,并建以寺廟慰其孝心。馮子振借助曹娥的典故除了表達出一種忠孝之情外,又自然聯(lián)想到曹操與楊修?!跋暮畈m智肖楊修”句,言的是曹操與楊修的故事。夏侯瞞指曹操,曹操原名是夏侯操,小名是夏侯瞞,眾人皆稱阿瞞。其父曹嵩原是夏侯氏之子,過房與曹家,因此曹操才跟著改姓。楊修是個文學(xué)家,才思敏捷,靈巧機智,后來成為東漢相國曹操的謀士,官居主簿,替曹操典領(lǐng)文書,辦理事務(wù)。傳說當年曹操與楊修騎馬同行,當路過曹娥碑時,他們見碑陰鐫刻了“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字,曹操問楊修理解這八個字的意思嗎?楊修正要回答,曹操說:“你先別講出來,容我想想?!敝钡阶哌^30里路以后,曹操說:“我已明白那八個字的含意了,你說說你的理解,看我們是否所見略同?!睏钚拚f:“黃絹,色絲也,并而為絕;幼婦,少女也,并而為妙;外孫為女兒的兒子合而為好;齏臼是受的意思,為辭。這八個字是‘絕妙好辭’四字,是對曹娥碑碑文的贊美?!辈懿袤@嘆道:“爾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9]按理,曹操擁有楊修這樣的高智商的謀士應(yīng)該感到高興并重用之才是,可是楊修卻被曹操處死了。關(guān)于楊修的死歷史上評價說法不一,但有一點馮子振是看得非常明白的。楊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爭奪接班的斗爭之中,在曹丕已經(jīng)得勢的情況下,他必將成為這場斗爭的犧牲品。從這一角度看,馮子振想到了自己的遭遇。顯而易見,這里是借楊修壯志未酬身先死的悲劇揭示出了伴君如伴虎,政治仕途高風險的殘酷現(xiàn)實,更是一種對楊修英才早逝的慨嘆,自然也隱含著馮子振自己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
3.表達對社會丑惡的憎恨。馮子振是一位是非分明、具有正義感的知識分子,他的作品不管是寫重大的社會主題,還是寫民間的人情世故,用今天的話說都是在傳遞正能量,弘揚真善美,鞭撻假惡丑的主旋律。這從他的諸多作品中可見端倪。如他的絕句《題熙陵幸小周后圖》:“江南剩得李花開,也被君王強折來。怪底金風沖地起,御園紅紫滿龍堆”。[3]34這首詩寫的題材是南唐歷史?!靶≈芎蟆?,即南唐國主李煜的皇后周薇,是聞名于天下的絕色美人。小周后系李煜的皇后人稱大周后的周娥皇的同胞妹妹。周娥皇29歲時病故,后小周后嫁給了李煜。史書載,大周后病重不久于人世之際,見到周薇進宮,便道:汝何日來?那時周薇尚小,未知嫌疑,回道:既數(shù)日矣?!昂箜E?,至死,面不外向?!笨墒抢铎现恢V詞度曲,不知治國,最后被宋太祖趙匡胤滅了國,他和小周后一起做了俘虜。趙匡胤曾將后蜀主孟昶的愛妃花蕊夫人納入宮中冊立為貴妃,卻放過了同樣是絕色美人的小周后,還封她為鄭國夫人,估計他是因為欣賞李煜的才華,才沒染指小周后。開寶九年(976)十月,趙匡胤去世,其同母弟趙光義即位,是為太宗。趙光義繼位后,覬覦小周后的美色,借命婦要不定期入宮朝覲的機會,強留小周后。據(jù)說趙光義還把宮廷畫師召來,將“行幸”小周后的場面進行“寫生”繪畫,這就是《熙陵幸小周后圖》。本詩雖僅有四句,可馮子振的憎惡之情強烈地凸顯出來?!袄罨ā本哂须p關(guān)作用,字面上寫李子花,實際上言李后主李煜娶小周后之事。“強折來”表現(xiàn)出趙光義強權(quán)政治的殘酷,由不得你小周后愿意不愿意。最寫意的是后兩句,馮子振沒有直接描寫小周后被強擄的場面,而是采用環(huán)境烘托的手法,用“金風沖地起”把那種驚濤拍岸式的駭人聽聞隱晦地表現(xiàn)出來。又用“御園紅紫滿龍堆”來描繪狀寫皇帝宮女床笫淫邪之事,可謂出神入化,其對統(tǒng)治者專橫霸道、生活放縱淫奢的諷刺抨擊之情躍然紙上。
4.表達對歷史人物的同情與憐憫。馮子振寫歷史題材的作品,常常流露出對歷史人物的同情與憐憫,如七古詩《題鐘馗圖》。馮子振用詩化語言描繪了圖中鐘馗捉鬼的場景之后,突然筆鋒一轉(zhuǎn),強烈地感嘆道:“物怪種種來無邊,神禹鑄鼎今幾年。魍魎在此猶翩翩,吁嗟吁嗟問老天?!盵3]44這四句詩是全詩的詩眼,它的著眼點是在現(xiàn)實眼前?!拔锕址N種來無邊,神禹鑄鼎今幾年。”言的是自鐘馗被封以來,“物怪”太多,無邊無際,即便是寶鼎鑄成的又能歷經(jīng)多少年呢?況且現(xiàn)在鬼魅魍魎常常翩翩鬧嚷,一個鐘馗如何應(yīng)付得了?人們只有叩問蒼天了?“問老天”實際上對老天不公正地讓將本來是陽間的英雄豪杰卻讓他成為陰曹地府捉鬼的“專業(yè)戶”的詰問。這種對蒼天的叩問體現(xiàn)了馮子振對鐘馗的不幸遭遇深懷同情。
5.表達對歷史事件的深層感悟。敢于對歷史上的一些已成定論的事件質(zhì)疑,發(fā)出自己獨到的真知灼見,這也是馮子振作品借助典故抒情言志的重要內(nèi)涵?!尔W鵡曲·赤壁懷古》就屬于這類作品?!懊]諸葛親曾住,早賺出抱膝梁父。笑談間漢鼎三分,不記得南陽耕雨。【幺】嘆西風卷盡豪華,往事大江東去。徹如今話說漁樵,算也是英雄了處?!盵3]57這首散曲引用的典故是諸葛亮協(xié)助劉備振興漢室的歷史事件。對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協(xié)助他興復(fù)漢室的歷史事件,歷代都是肯定諸葛亮的積極有為,歌頌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精神。歷史上諸多文人墨客去過赤壁,且都重復(fù)這一主題寫下了不少詩篇。馮子振這篇赤壁懷古如果步前人之后塵,或者拾人牙慧,那就沒有什么深意與新意了。值得稱頌的是馮子振發(fā)古人之未曾發(fā)的幽思,對諸葛亮出山這一歷史事件作了另一種頗具新意的解讀。
馮子振懷古的思緒,并不停留在赤壁戰(zhàn)場,而是進入了人生思索感悟的更深層次。在馮子振看來,諸葛亮為“漢鼎三分”的努力是付出了慘重代價的,使他再也不能重回過去那種隱居時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中去,他的出山得不償失,是上了劉備的當?!百嵆觥倍郑谜Z雖存偏激,可出神入化;“不記得”三字更流露出馮子振特有的一種無盡的惋惜甚至埋怨之情。這種從懷古的本景宕開一層的寫法,顯示了馮子振思緒的紛呈與感慨的深沉。
馮子振認為:諸葛亮何必要出山施展才干,建立功勛?還不如留在茅廬“抱膝”“耕雨”自由自在的好呢!這種見解顯然是自己仕途多舛命運的深切感受,也只有這種切膚之痛的體驗才會有這種不同凡響的慨嘆。
馮子振流傳下來的兩篇長賦《十八公賦》和《居庸賦》均有大量活用典故現(xiàn)象。馮子振在《十八公賦》中,大量活用典故。開篇作者鋪陳狀寫:“異哉,十八公之為靈也。宇宙之所未有,耳目之所不經(jīng)。六合之外,九州攸并。當圣元之億齡,首大漠之涼陘,社榆祆其原坰,河柳子其溝塍。黑襲歠上之貂,白角海東之鷹。山不春而緘木,溪太古而藏冰。冱朔其凝,蹛林其稱。越灤京而迤靡,困沙磧之硱磳?!盵3]68這段文字中就有“六合”“九州”“圣元之億齡”“蹛林”“硱磳”等多個典故。接下來,馮子振以大量的篇幅,疊用諸多典故從多角度鋪陳了松樹的生存環(huán)境。如引用“圣元之億齡”“鴻荒”“禹貢”“瑤池”“玉繩”“竺域”“應(yīng)真”“瀛洲”等典故鋪陳了松樹生長時間的歷史悠久;用“霜妃”“土伯”“霪”“熇”“尊拳毒手”等典故渲染了松樹生存環(huán)境中的惡劣氣候;用“屃赑”“鰲”等典故表現(xiàn)了松樹所處的險要地勢;用“蓬萊,方丈,瀛洲”和“九抃”“十駕”等典故烘托出松樹棲息的地域遼闊、源遠流長;用“斥磧沙嶂”之典描寫了松樹所賴以生存的土壤;用“合抱”“拱把”“磥砢”等典故形容了松樹的龐大高聳的形狀;引用古代松樹樹脂的化石變成“琥珀”之典盛贊松樹渾身為寶,生為棟梁之才,死后成“琥珀”也不朽;引用諸葛亮《論交》中“溫不增華,寒不改葉”之典贊揚松柏不隨波逐流的堅毅品質(zhì)與淡然心境;引用《史記》中的“五大夫”,即秦始皇封泰山之樹為五大夫。這些典故賦予了松樹不畏嚴寒、不懼酷暑、頂天立地、俯瞰蒼穹、倔強崢嶸的人性品格,塑造了松樹高昂、偉岸、威嚴、剛強、凌厲、凜冽的高大形象。
馮子振妙筆生花,再加上他善于用典,這就使得他的錦繡作品更增輝煌瑰麗,這不僅體現(xiàn)出馮子振博覽群書、通曉典籍、學(xué)識淵博的深厚修養(yǎng),更彰顯出他學(xué)以致用的文思睿智。
[1] 宋 濂,王袆.元史:卷一九○[M].北京:中華書局,1999:2901.
[2] 宋 濂.文憲集:卷十三·題馮子振《居庸賦》后[M]//四庫全書.文淵閣.
[3] 馮子振.海粟集輯存[M].王 毅,編注.長沙:岳麓書社出版社,1990.
[4] 攸縣東門陳氏九修族譜:卷一[M].民國刊本.
[5] 白居易.白居易詩集[M].長春:吉林大學(xué)出版社,2011:127
[6] 辛文房.唐才子傳:元刊本[C]//紀曉嵐,陸錫熊,孫士毅.四庫全書.北京:中華書局,1995.
[7] 葛長庚.白玉蟾全集[M].朱逸輝,校注.??冢汉D铣霭嫔?2004:98
[8] 古詩文網(wǎng).唐朝詩人大全·李宣古[EB/OL].[2016-08-01].http://www.gushiwen.org/GuShiWen_dd0ec6fae4.aspx.
[9] 虞 預(yù).會稽典錄[M]//四明叢書.張壽鏞,輯.民國四明張氏約園版.
責任編輯:黃聲波
Writing Beautifully with Allusions:On the Allusions in Feng Zizhen’s Works
CHEN Anguo
(No.1 Middle School of Youxian, Zhuzhou , Hunan, 412300 China)
Feng Zizhen, a writer in Yuan Dynasty from Youzhou(Youxian, Hunan), likes using allusions in almost every his works, which intensifies the rhetoric effect of analogy asssociation, metonymy, symbolization , and insinuation in writing, and enhances the artistic appeal of the works.
Feng Zizhen; allusion; analogy association; metonymy; symbolization
10.3969/j.issn.1674-117X.2017.01.012
2016-07-03
陳安國(1962-),男,湖南攸縣人,湖南攸縣一中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國歷史。
I207.2
A
1674-117X(2017)01-0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