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療驗方
我患鼻炎多年,經(jīng)常鼻子不通氣,十分難受,后來得到一個方子,緩解鼻塞效果不錯。想分享給大家,希望專家能加以點評。將40個蒼耳子炒干碾碎。取50克香油,倒入炒鍋,加入蒼耳子,小火加熱,等到蒼耳子炸糊了,關上火。把香油倒入小瓶中保存,每晚睡前滴1~2滴到鼻腔即可。
專家點評:
蒼耳子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蒼耳的果實,秋季采收后曬干,炒去硬刺使用。其性溫,味辛、苦,歸肺經(jīng),溫和疏達、味辛散風、苦燥濕濁、通竅止痛,適用于鼻炎、鼻竇炎、風寒頭痛、不聞香臭、流濁涕等。蒼耳子有一定毒性,經(jīng)碾碎炒干、香油浸泡加熱,外用毒性大大減弱。香油含有維生素E、芝麻酚、芝麻酚林等物質,抗氧化能力極強,因此比其他植物油更容易儲存。根據(jù)辨證分析后,外用蒼耳子油的同時,結合中藥內服,治療鼻炎、鼻竇炎的效果更佳。
我患慢性咽炎、扁桃體炎多年,每年反復發(fā)作十幾次。試過不少方法,但都是一時有效,過后仍復發(fā),很痛苦。后來,一位親戚介紹了一個偏方——用綠茶配蜂蜜代茶飲治療,效果很不錯,至今很少發(fā)作。具體方法是:取綠茶10克,加蜂蜜30克攪勻后,用開水沖泡,待溫時飲服。每日1劑,連服10天即可見效。想請專家點評一下此方。
專家點評:
慢性咽炎屬中醫(yī)“虛火喉痹”范疇,多由陰虛痰熱阻滯咽喉所致。方中綠茶味苦性寒,含鞣質、葉綠素等,能清熱解毒、抗菌消炎;蜂蜜味甘性平,含糖類、氨基酸、酶類、維生素和少量礦物質,具有殺菌解毒、補中益氣的功效。兩者配伍,相輔相成,既能殺菌消炎,又能提高機體抵抗力,故對慢性咽炎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患者平時生活要有規(guī)律,注意勞逸結合。用藥期間避免過度用嗓,戒煙酒,忌食生冷、油炸、腌烤以及辣椒、大蒜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宜吃富含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的食物,如豬蹄、豬皮、魚類、豆類、海產(chǎn)品等。多吃小米、綠豆、蕎麥等性涼質潤的食物,并可食用白蘿卜、芹菜、菠菜、梨等涼性果蔬。
我聽說了一個偏方,可以治療息肉,不知是否有效,想請專家分析一下。取去核烏梅1500克,用酒和醋浸泡一夜。取僵蠶500克,炮山甲30克,象牙屑30克,共研細末。將上述藥材蜜為丸,每丸9克。成人早午晚各服1丸。
專家點評:
息肉是人體黏膜表面長出的贅生物,常見的有腸息肉、膽囊息肉、鼻息肉、喉息肉等。中醫(yī)認為,息肉通常與邪毒蘊結、痰凝血瘀等因素有關。
上方為重慶已故老中醫(yī)龔志賢的經(jīng)驗方。烏梅配僵蠶是治痔瘡出血(腸風下血)的古方,龔先生在此基礎上加入指甲(或用炮山甲代替)、象牙屑,用于治療各種息肉。
烏梅味酸,性平,據(jù)《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載,烏梅有“去死肌、蝕惡肉”的作用,是臨床上治息肉、除瘊子的常用藥,用醋酒泡制后,化蝕惡肉、縮減息肉的效果增強;僵蠶味辛,性平,有祛風解痙、化瘀散結、清熱解毒的作用;炮山甲味咸,性微寒,可消腫化膿、散瘀通絡;象牙屑味甘,性寒,能清熱解毒、化痰散結。諸味相伍,具有化痰散瘀、疏肝利膽、清熱解毒的功效,對膽囊息肉、腸息肉、聲帶息肉等都有一定效果。
一般1個月為1療程,可連服2~3個療程。丸藥制成后應裝入玻璃瓶內,置于陰涼通風處,以防霉變;服藥期間應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果象牙屑不易獲得,也可用僵蠶500克,醋炒烏梅肉300克,加錫類散20支,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9克,每日3次,每次1丸。
我患慢性胃炎多年,每當吃飯不規(guī)律、身體差或壓力大時就會胃痛。后來有人推薦給我一個方子:取白芷30~60克,甘草15~30克,用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用,15天1療程。我連服2~3個療程后,胃痛有所緩解。想請專家點評一下這個方子。
專家點評:
胃痛是指上腹部或近心窩處出現(xiàn)的疼痛,中醫(yī)稱之為胃脘痛、心痛,治法上通常以理氣、和胃、止痛為基本原則。
白芷味辛,性溫,歸肺、胃經(jīng),具有發(fā)表祛風、消腫止痛、溫中化濁、祛瘀生肌等功效,可用于外感頭痛、牙痛、鼻淵、癰膿及帶下等疾病,是治各種腹痛、胃痛的良藥。研究表明,白芷能解熱鎮(zhèn)痛、抗炎,可用于消化性潰瘍、胃炎、急慢性腸炎、盆腔炎、闌尾炎等導致的胃痛。甘草味甘,性平,能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緩急止痛,常用于治療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脘腹及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等。慢性胃炎、胃潰瘍多與幽門螺桿菌有關。研究表明,甘草能抗菌、鎮(zhèn)痛、抗?jié)?,對幽門螺桿菌感染有抑制作用。二味藥同用,可以緩解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引起的胃痛,治療脾胃虛或胃寒導致的胃痛效果更佳。
如果患者胃部冷痛,喜歡溫暖和用手按著,可在上方基礎上加桂枝9克、白芍15克;如果胃痛連及兩脅,嘆氣時覺得舒服,可加香附、柴胡、白芍各9克;如果胃部刺痛、舌暗有瘀血點,可加五靈脂、生蒲黃各9克;胃酸過多者,宜加烏賊骨30克;煩躁難眠者,可加珍珠母30克。
需要注意的是,陰虛陽亢、濕阻中滿、水腫脹滿者禁服。方中白芷、甘草的用量較大,白芷不應少于30克,否則會影響療效。
我氣血虧虛,最近聽鄰居說了一個補氣血的偏方,能補氣血。取黨參、黃芪、當歸、茯苓、白術各250克,研成粉末,每天1次,每次1勺。不知常年服用此方是否會損害身體?想請專家指點一下。
專家點評:
中醫(yī)認為,血為氣之母,氣賴血以附,血載氣以行。血虛,氣無以附,遂因之而虛,故血虛常伴隨氣虛。因此,病人不僅會有血虛的癥狀,還會有少氣懶言、語言低微、疲倦乏力、氣短自汗等氣虛表現(xiàn)。對于氣血虧虛者,應該健脾和胃、益氣解毒生血。
此偏方是依據(jù)中醫(yī)“氣能生血”之說,在補血藥中,配以益氣的藥物。方中黨參為常用補氣藥,能健脾、益肺;黃芪能補氣升陽、益衛(wèi)固表、利水消腫、托毒斂瘡;當歸為補血藥,可補血活血、調經(jīng)止痛、潤腸通便;茯苓屬于利水滲濕藥,能健脾、寧心安神;白術能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諸藥合用,共奏養(yǎng)血益氣、健脾祛濕、養(yǎng)心安神的功效。氣血虧虛的病人可以常年服用此方。
最近總是加班,整天腰酸背痛,朋友告訴我一個小方子:用黑豆50克,豬腰子1個,小茴香1錢,加少許食鹽煮熟吃,每日1劑,連吃7天。想請教專家這個方子有道理嗎?
專家點評:
這個方子有一定道理。從中醫(yī)辨證角度來看,腰痛有很多原因,比如受了風寒濕等邪氣,局部有氣滯血瘀,或濕熱下注,或用力不當發(fā)生了閃挫等。其中腎虛導致的腰痛比較常見,表現(xiàn)以酸痛為主,往往不像其他腰痛那樣劇烈,在勞累后加重,休息以后或早上得到緩解。
如果進一步劃分,腎虛可分為腎陰虛和腎陽虛。腎陰虛除了有腰膝酸軟的表現(xiàn)外,還會心煩易怒、眩暈耳鳴咽干、失眠多夢、顴紅潮熱、盜汗、婦女經(jīng)少等。腎陽虛常伴有神疲乏力、身體發(fā)沉、筋骨萎軟、畏寒怕冷、腰背冷痛、小便清長、滴瀝不盡等。腎陰虛和腎陽虛看起來好像毫無交叉、水火不容,實際上是互相關聯(lián)著的,虛到一定程度后就會牽扯到對方,時間久了會出現(xiàn)陰陽兩虛的情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腎精虧虛”。
治療腎虛要填補腎精。豬為水獸,它的腎臟對人體的腎精有填補作用,為補腎提供了物質基礎。具備了有形物質,還缺乏火力,因此再用少量的小茴香溫補腎陽,使腎臟的陰陽都得以恢復,對腰酸有一定的緩解作用。黑豆也可以入腎,但補腎能力弱,和豬腰沒法比,因此本方中黑豆起到了向導的作用,可以引藥入腎。
上了年紀后,總感覺氣力不夠,走路時間稍長,甚至讀一會兒書,都覺得上氣不接下氣,老伴聽人說可以煮點牛尾山藥湯,能益氣。用牛尾300克,山藥300克,黑胡椒、炒牛蒡子(文火炒牛蒡子至微鼓,外表呈微黃色)、山楂、鹽、姜、蒜各適量,一起放到高壓鍋里煮40分鐘至1小時即可。想請專家點評一下。
專家點評:
這款湯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肺、補腎益精的作用,可用于治療氣短乏力、脾虛腹瀉、肺虛咳嗽、腰膝酸軟、小便短頻、遺精、消化不良等。
湯中牛尾味甘,性溫,歸脾、腎經(jīng),它既有牛肉補中益氣之功,又有牛髓填精補髓之效。《本草綱目》中指出,牛肉具有“安中益氣,養(yǎng)脾胃,補益腰腳”的作用,可以補氣,功效同黃芪?!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記載牛髓能“補中,填骨髓,久服增年”,具有補中,填精補髓的作用,久服可延年益壽。牛尾脂肪含量低,是真正的低脂高蛋白營養(yǎng)食品,含有煙酸、葉酸等多種維生素,十分適合成長期的兒童及青少年、術后體虛者和老年人食用。
山藥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jīng)?!侗静菥V目》中說山藥有“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強陽、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痢”等功效。它補而不膩,不熱不燥,可治療脾虛腹瀉、肺虛咳嗽、糖尿病消渴、小便短頻、遺精、婦女帶下及消化不良等。
炒牛蒡子,性平,味辛、苦,能解毒透疹、利咽散結、化痰止咳,用于風熱感冒、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等。炒牛蒡子在此方中能清肺氣,提升牛尾、山藥的補中益氣功效。
需注意的是,牛尾、山藥均為補益之品,適合中氣虛弱的人,有口干舌燥、便秘癥狀的人不宜多食,而且牛肉為發(fā)物,患瘡疥、濕疹、瘙癢或感染性疾病者不宜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