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
開封市第五人民醫(yī)院 河南 開封 475000)
兒童抑郁癥臨床特點分析
高敏
開封市第五人民醫(yī)院 河南 開封 475000)
目的探討兒童抑郁癥的臨床特點。方法選取開封市第五人民醫(yī)院2008年9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43例抑郁癥患兒,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43例抑郁癥患兒中男19例(44.19%),女24例(55.81%),發(fā)病年齡為9~15歲,急性起病6例,亞急性起病12例,慢性起病25例。情緒低落、興趣降低、信心缺乏、語言減少(35例,占81.40%),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發(fā)呆、學習成績下降(26例,占60.47%),自我感覺差(20例,占46.51%),其他如睡眠障礙(5例,占11.63%),消極意念、焦慮緊張(18例,占41.86%),自責、自殺企圖和行為、強迫癥狀(各3例,占20.93%)。臨床治愈30例,好轉10例,無效3例。結論抑郁癥患兒多為在校學生,年齡常見于11~15歲,學習和生活壓力相對較大,臨床表現多樣,多為慢性起病,合理的心理支持和藥物治療對于抑郁癥的治療具有積極意義。
兒童;抑郁癥;臨床特點
兒童抑郁癥是以兒童情緒抑郁為主要特征的疾病,關于兒童抑郁癥的臨床報道較少見。據統(tǒng)計,學齡前兒童抑郁癥患病率為0.3%,青春期前兒童抑郁癥患病率為1.8%,而14~16歲的青少年抑郁癥患病率則上升為4.7%。抑郁癥及自殺造成的負擔已排在各種兒童疾病的首位。尤其令人感到憂慮的是,近年來青少年兒童自殺呈明顯的低齡化趨勢[1]。對此,家長、學校、社會應予以高度重視。為了進一步探討兒童抑郁癥的臨床診斷特點及治療方法,本研究對開封市第五人民醫(yī)院治療的43例兒童抑郁癥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具體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開封市第五人民醫(yī)院2008年9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43例抑郁癥患兒,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3版關于抑郁癥的診斷標準。所有患兒均接受中國韋氏兒童智力量表(C-WISE)檢查,智力分數(FIQ)85~119分35例,70~80分8例。
1.2調查方法收集所有患兒的臨床資料,統(tǒng)計患兒性別、年齡、學習情況、家族史、是否為獨生子女、家庭情況、臨床表現和治療效果。
1.3治療方法包括心理支持治療和藥物治療。心理支持療法:多給予患兒鼓勵,增強患兒自信心,正面強化,幫助患兒樹立起自尊心,改善情緒,矯正不良行為。藥物治療:采用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抗抑郁治療。定期電話跟蹤服務,防止治療中斷。
2.1一般情況其中男19例(44.19%),女24例(55.81%),發(fā)病年齡為9~15歲,9歲1例,10歲2例,11歲5例,12歲7例,13歲9例,14歲9例,15歲10例。所有患兒均為在校學生,13例在貴族封閉式學校就讀。學習成績優(yōu)秀25例,中等12例,較差6例。陽性家族史13例,無陽性家族史17例。其中獨生子女30例,另13例中第1胎10例,第2胎3例。病因:父母離異、精神刺激20例,不適應環(huán)境15例,無明顯誘因8例。2.2臨床表現
2.2.1發(fā)病形式 急性起病6例,亞急性起病12例,慢性起病25例。
2.2.2臨床癥狀 情緒低落、興趣降低、信心缺乏、語言減少(35例,占81.40%),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發(fā)呆、學習成績下降(26例,占60.47%),自我感覺差(20例,占46.51%),其他如睡眠障礙(5例,占11.63%),消極意念、焦慮緊張(18例,占41.86%),自責、自殺企圖和行為、強迫癥狀(各3例,占20.93%)。
2.2.3軀體癥狀 食欲減退、體質量下降、頭疼頭暈30例,其他13例無明顯變化。
2.3治療效果臨床治愈30例,好轉10例,無效3例。
兒童精神疾病是近年來學術界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是需要不斷探索和研究的重要問題[2]。本研究選取43例抑郁癥患兒,對其臨床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兒童抑郁癥的臨床特點。
本研究中所有患兒均符合抑郁癥的診斷標準,患兒情感的自我體驗和表達較成人簡單,但總體臨床表現與成人大體相似,所以兒童抑郁癥的診斷可以成年人抑郁癥的診斷標準為依據。研究結果顯示,兒童抑郁癥年齡為9~15歲,且相對集中在11~15歲,均為在校學生,多數學習成績較優(yōu)秀,有陽性家族史,易見于獨生子女,發(fā)病原因多與家庭關系、精神刺激、環(huán)境適應能力差等有關。由此可見,抑郁癥患兒多受學習壓力、家庭氛圍、精神和環(huán)境等因素影響,這些因素是促使患兒不良心理出現的重要誘因。
本研究中抑郁癥患兒多有情緒低落,興趣降低,信心缺乏,語言減少,精神運動遲滯,自我評價過低,自責或內疚感,聯想困難,自覺思考能力下降等臨床表現,部分病例存在睡眠障礙、消極意念、焦慮緊張、自責、自殺企圖、自我強迫等情況。這些可能主要是因為患兒學習壓力較大,生活過度緊張等所致。
全部病例均以SSRI類藥物治療為主,采用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相結合,啟動心理社會支持,加強家長和老師的重視與配合,加強醫(yī)患關系的溝通,定期隨訪治療,增強治療的依從性。這些措施對兒童抑郁癥的成功治療起關鍵作用。食物中所含的維生素和氨基酸對于兒童的精神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建議兒童多吃維生素B含量豐富的食物,如粗糧與細糧搭配,葷素搭配等。
綜上所述,抑郁癥患兒多為在校學生,年齡常見于11~15歲,學習和生活壓力相對較大,臨床表現多樣,多為慢性起病,合理的心理支持和藥物治療對于抑郁癥的治療具有積極意義。
[1] 陳亦洋.解析兒童抑郁癥[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08,24(6):48-49.
[2] 鄭毅.ICD-10特發(fā)于童年與少年期的行為與情緒障礙在中國的應用與修改建議[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9,23(12):875-878.
R 749.94doi: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8.110
2017-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