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梅
論碳稅制度的生態(tài)正義性
□李紅梅
征收碳稅在我國勢在必行,碳稅制度的實施,除了因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從而產生生態(tài)保護效應外,還會帶來其他一些社會效應。這些社會效應由不同的社會階層的民眾所承擔,呈現(xiàn)出不均衡性。碳稅制度為了獲得其必須具備的正當性、合理性,需要接受生態(tài)正義性之考量。實現(xiàn)碳稅制度的生態(tài)正義性,需要從碳稅制度的具體內容、出臺過程到碳稅的具體征收等各方面加以保障。
生態(tài)正義; 碳稅制度; 稅收公平
20世紀20年代,英國著名福利經濟學家A.C.庇古觀察到企業(yè)排污的負面外部性問題,提出以向排污企業(yè)征收相應的稅來制止企業(yè)的自私行為。這種稅被稱之為“庇古稅”[1]199。此后,征收“庇古稅”以減少行為的負面外部性的思想被理論界所接受,并被一些國家環(huán)境法律政策所采納。20世紀90年代以來,溫室氣體排放引發(fā)全球性氣候變化逐漸成為一個國際熱點問題。緣于采取經濟激勵機制以減少排放溫室氣體的需要,國際學術界運用“庇古稅”原理,研究對溫室氣體排放征稅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問題,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在分析比較稅收政策的實施條件及其利弊之后,將碳稅的征收列為推薦性環(huán)境經濟手段供國家選用[2]9。芬蘭、瑞典、荷蘭、挪威、意大利等國將“庇古稅”的思想應用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環(huán)境保護目標之中,落實為具有強制力的稅收制度[3]70-73。慮及民用航空業(yè)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源頭之一,歐盟在區(qū)域層面開始針對民用航空業(yè)企業(yè)實施統(tǒng)一的碳稅征收政策[4]1。日本、美國緊隨其后,它們也開始在本國實施碳稅征收政策[5]87-92。同時,為了防止本國相應行業(yè)因實施碳稅征收而影響產品競爭力,對來自未實施碳稅征收的其他國家的產品,這些國家擬議實施碳關稅政策。
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碳排放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亦成為我國履行國際環(huán)境保護義務、承擔國際責任的重要一環(huán)。因此,在我國,征收碳稅勢在必行。但是,作為一種生態(tài)保護手段,碳稅征收制度并不具有中立性。除了會產生相應的環(huán)境保護效應外,征收碳稅還會產生經濟效應、分配與再分配效應。正如羅爾斯所言,“正義是一切社會制度的首要特征”[6]3,因此,我國建構碳稅征收制度,應當充分考慮其所帶來的各種社會效應,使這些社會效應在社會成員間合理分配,保證碳稅制度的生態(tài)正義性。2016年8月29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對我國《環(huán)境保護稅法(草案)》進行了立法二讀[7]2,同年12月2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環(huán)境保護稅法》,環(huán)境保護稅征收制度正式出臺。但是,由于該法并未將二氧化碳列入應稅污染物之中①2016年12月25日通過的《環(huán)境保護稅法》所附《應稅污染物和當量值表》中未列入二氧化碳,因此,根據(jù)該法第8條的規(guī)定,排放二氧化碳不應征收環(huán)境保護稅。同時,該法第12條將農業(yè)生產(不包括規(guī)模化養(yǎng)殖)、機動車、鐵路機車、非道路移動機械、船舶和航空器等流動污染源列入免征環(huán)境保護稅的范圍。實際上,這些污染源卻是排放二氧化碳的重點源頭。,因此,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關于我國碳稅征收問題的爭議不會隨著我國《環(huán)境保護稅法》的出臺而消散。為了應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生態(tài)-社會性挑戰(zhàn)以及國際社會碳稅征收壓力,我們仍舊有必要在生態(tài)正義視角下考察與論證碳稅政策的正當性,為我國未來的立法提供依據(jù)。
由于碳稅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為目的的,對化石燃料(如煤炭、天然氣、汽油和柴油等)按照其碳含量或碳排放量征收的一種稅[8]43,因此,只要社會成員使用化石燃料,國家就應當對其征收碳稅。這樣,基于人的趨利避害之本性,為了減少稅金的支出,民眾就會自覺地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碳稅發(fā)揮作用的根源在于化石燃料的使用需要支出一定數(shù)量的稅金,從而間接地提升了化石燃料的使用成本或者價格,因此,化石燃料的使用者會去尋求再生能源或者通過技術改造以提高化石燃料的使用效率。無論采取哪種方式,這些措施都會促使使用者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使用,從而帶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效果。很多學者利用歐盟、經合組織國家的實證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希臘、愛爾蘭等國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與碳稅征收之間的耦合關系,從而驗證了這一研究結論[9]42。
理論上,碳稅制度的實施,除了因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從而產生生態(tài)保護效應外,還會帶來其他一些社會效應。社會制度是一個龐大且復雜的系統(tǒng),碳稅制度僅為其中之一。當化石燃料的使用者基于減少碳稅支出而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使用時,其實也減少了一定的經濟活動?,F(xiàn)代經濟活動奠基于各種能源特別是化石能源之上,當化石能源的使用者尚未尋找到合適的替代能源或者提高化石能源使用效率之時,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使用的唯一途徑就是停產、減產,這樣就會對經濟活動產生一定的影響。這種直接的經濟影響還會在社會系統(tǒng)之中擴散,形成更為廣泛的經濟影響,如勞動者失業(yè)、對子女教育投資的減少等。同時,位于化石燃料使用者上游與下游行業(yè)因此而受到相應的影響,并且這種影響會隨著社會經濟鏈條進一步放大、擴散,最終影響全體社會居民。化石燃料價格的上漲,會直接導致居民們不得不將原本可用于其他社會活動支出的資金轉移出來而用以支付高價的化石燃料,這種狀況使得他們得以享受其他社會活動所帶來的幸福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對于低收入階層的民眾而言,化石燃料價格的上漲,還可能威脅到他們的基本生存,如食品需求。況且,在化石燃料價格上漲的情形下,食品生產企業(yè)因為需要支付更多的資金用以購買維系生產所需的化石燃料從而增加生產成本。這種增加的生產成本最終會以食品價格的上漲而將負擔轉嫁給消費者。因此,低收入階層的民眾會因碳稅征收而不得不削減各種生活消費[10]171-175??傊谡w社會系統(tǒng)的作用下,碳稅制度效應從生態(tài)領域溢出,蔓延到經濟、社會等領域,顯示出其多重性。
碳稅征收制度的實施不僅帶來各種不同的社會效應,更為重要的是,這些不同的社會效應會分布在不同的社會階層之中,或者說,由不同的社會階層的民眾所承擔,呈現(xiàn)出不均衡性。
首先,碳稅征收制度的溫室氣體減排效應在不同區(qū)域的社會中呈現(xiàn)出不同現(xiàn)實效果。在一定意義上,地球作為一個整體,其氣候的變化對地球上的全體人類都會產生影響。為了防止氣候變化導致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崩潰、人類生存基礎的喪失,國際社會就此進行了數(shù)十年的談判磋商,制定了多種溫室氣體減排制度與措施,碳稅制度就是其中之一。但是,由于地理位置不一,實際上,溫室氣體的增多引發(fā)的氣候變化對各國的影響不僅性質不一,而且區(qū)域范圍各不相同。也就是說,氣候變化雖然給地球帶來了影響,但是,這些影響轉化成的利益是不盡相同的,因而各國對于溫室氣體的減排采取的立場也不盡相同。就國際層面而言,遭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最大的國家是海洋國家,特別是島國,因為氣候變化帶來的最大結果就是極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其公民將會喪失家園。在我國,由于不同區(qū)域自然、社會和經濟條件差異很大,對氣候變化的敏感程度、響應和適應能力均有所不同,如東北地區(qū)受到氣候變化突出影響的領域是農業(yè)、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華北地區(qū)則是水資源、農業(yè);華南地區(qū),受到突出影響的領域則變?yōu)檠睾3鞘?群)和海岸帶[11]30-31?;谑艿綒夂蜃兓绊懙牟煌?,因而實施碳稅政策對不同區(qū)域社會產生的影響也有所差異。對于我國東部經濟發(fā)達地區(qū)而言,由于經濟活沃,特別是水泥、鋼鐵、石化等高能耗行業(yè)較多,碳排放強度很大,征繳碳稅,對這些行業(yè)明顯產生抑制性作用。對于西部不發(fā)達地區(qū)而言,由于經濟較不發(fā)達,碳排放力度較低,因而征收碳稅對其經濟影響不甚突出[12]144。
其次,碳稅征收制度的經濟、福利效應亦呈現(xiàn)不均衡性。由于每個社會成員包括企業(yè)對于化石燃料的需求是不同的,他們承擔化石燃料價格上漲的能力也是不盡相同,因而,碳稅制度的實施會對他們產生不同的利益影響。碳稅制度之所以有溫室氣體減排效應,就在于其存在一個基本的前提性假設,即碳稅征收會使化石燃料價格上漲,從而驅使民眾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使用。但是,民眾對于化石燃料的需求其實是不一樣的。有些企業(yè)或者民眾對于化石燃料是一種彈性需求,當化石燃料價格上漲時,他們會尋找替代性能源,或者減少甚至不使用化石燃料,這些行為對于他們的生產、生活活動不會產生不利影響,或者影響較小,換言之,他們具備較高的抵御化石燃料價格上漲的能力。例如,農村居民,在液化氣、天然氣未被推廣使用之前,他們的生活依賴各種農作物秸稈。如果化石燃料因碳稅的征收而價格上漲,他們可以退回到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之中,使用農作物秸稈以替代化石燃料。因此,他們因有可替代能源而對化石燃料價格非常敏感*在經濟學理論中,替代品越多,消費者的價格敏感度越高,反之敏感度越低。。對于他們而言,征收碳稅可以促使他們盡量地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從而達到溫室氣體減排的目的。而對于城市居民而言,卻不盡如此。在現(xiàn)代化、同質化的城市中,由于缺乏暫時可替代能源,即使化石燃料價格上漲,為維持一日三餐的基本需求,城市居民也不得不以較多的資金購買化石燃料,為此,城市居民只好削減部分其他社會活動以節(jié)省資金用于化石燃料支出。因此,碳稅征收制度將對城市居民的福利有較大程度的不利影響,特別是對于城市中的低收入階層而言,這種不利影響更大。也就是說,為了保護全球人類社會的整體利益,對化石燃料價格上漲缺乏抵御能力的低收入階層承擔了最為不利的后果,做出了一種“特別犧牲”。
碳稅制度效應在不同的企業(yè)之間也呈現(xiàn)分布的不均衡性。例如,對于公路交通運輸企業(yè)而言,在短時間內,它們難以尋求到相應的替代能源以取代化石燃料,因此,碳稅制度實施后所增加的稅負由他們所承擔,盡管他們可能會將這些成本以運輸價格上漲的形式轉嫁給貨物的托運人或者旅客,但在此前,他們須承擔相應成本,而這加重了其財務負擔。同時,提高運輸價格又會促使托運人或者旅客離開公路運輸方式,而采取水路運輸或者鐵路運輸,進一步將依賴化石燃料的公路運輸行業(yè)推向困境之中。這在我國中部江漢平原已經發(fā)生了此類的現(xiàn)象。由于公路客運價格上漲,旅客更多選擇乘坐武漢至宜昌的高鐵而放棄了公路客運方式,公路旅客客運量減少了60%以上[13]5。
碳稅征收制度效應在不同社會階層分布的不均衡性的實質就是碳稅稅負的最終繳納者分布的不均衡,即碳稅成本最終由不同的社會成員所承擔,而這些人為了社會整體利益做出了某種特殊的犧牲。
由于碳稅制度的實施會帶來不同的社會效應,而且這些社會效應分布不均衡,因此,碳稅制度從根本上就不是一種中立性制度。相反,實施碳稅制度所帶來的生態(tài)保護利益在一定程度上由社會整體所享用,而稅負成本承擔卻出現(xiàn)了一種不均衡,從而對不同的社會成員產生了不同的利益影響。這種制度效應分布的不均衡性其實反映了實施生態(tài)保護措施的成本與收益分配的不均衡性,具有分配與再分配的性質,因此,對碳稅制度就有了正義性考慮的必要。同時,作為一種因保護生態(tài)、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應對氣候變化而設置的制度,碳稅制度實質上是對生態(tài)利益與保護責任的分配與再分配,因而具有生態(tài)屬性。將自身的正義屬性與生態(tài)屬性相聯(lián)接,為了證明本身必須具備的正當性、合理性,碳稅制度需要接受生態(tài)正義性之考量。
首先,碳稅制度的生態(tài)正義性是國家實施征收碳稅行為的正當性基礎。盡管碳稅的征收目的在于保護生態(tài)、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以防止地球氣候變化,這一目的的實現(xiàn)有利于維護地球上人類整體的生存與發(fā)展,因而具有正當性。但是,這種目的的正當性并不能同時自動地證明其手段的正當性。碳稅的征收畢竟依靠的是國家強制力,是對社會成員使用化石燃料行動自由的一種強制性干預,因此,國家必須就其征收碳稅的措施另行論證其正當性,即正義性考量。正如美國政治哲學家沃爾澤在論述現(xiàn)代國家的合理性時說:“我們不能說因為政府是正義的,所以公民就應該遵守義務,而更應該說因為公民認可,所以政府才是正義的”[14]84。國家為了證明向社會成員征收碳稅的正義性、正當性,就應當取得公民對于碳稅征收的認可與同意,需要向公民詳盡說明與論證碳稅征收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特別是對潛在的遭受最為不利影響的公民說明可行的補救措施,以克服因碳稅征收而可能遭受消減的福利,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他們抵御碳稅負擔風險。只有這樣,才能夠在社會成員內部建立起公民對于碳稅征收的認同,避免實施碳稅征收時民眾產生抵觸情緒,甚至以各種有效的逃稅、漏稅手段反抗政府的稅金征收行為,減少碳稅征收成本。在對其正當性論證同時,而且還要求國家稅務征收機構在實施個別性、具體化的碳稅征收行為時亦應當符合稅收法定原則,按照碳稅制度所設置的程序合法征收,防止稅務征收機構濫用碳稅征收強制權,違法征收碳稅。具備生態(tài)正義性的碳稅制度應當為預防國家濫用征稅權力而設置各種限制性規(guī)則,保障碳稅征收的正當性和合法性。
其次,碳稅制度的生態(tài)正義性是合理分配與再分配其制度效應的基礎。碳稅是國家憑借強制力向社會成員無償征收收入的一種社會分配關系。但是,正如前文所分析的,碳稅制度的社會效應的分布具有不均衡性,即其實施對社會成員帶來不同的利益影響,實質上,就是該制度的實施所帶來的收益與負擔在社會成員間并非天然地合理分配與再分配。如果在碳稅征收之前,沒有對碳稅收益與負擔的分配設置必要的矯正規(guī)則,任由其沿著原有的經濟、社會網絡而蔓延,將會導致低收入階層、對化石燃料使用缺乏彈性的階層承擔過重的稅負,嚴重影響他們的生產經營活動與日常生活,大幅地削減他們的應有福利,使他們無法滿足基本生活需求。以城市低收入民眾為例,如果缺乏對碳稅征收帶來的不良影響效應的矯正措施,由于它們不得不依靠化石燃料維持基本生活需要,他們只能通過削減其他社會活動開支以保證能夠支付購買基本生活所需要的化石燃料的支出。這樣,原本全體社會成員享受溫室氣體減排收益因而應當由全體社會成員所承擔的溫室氣體減排負擔被經濟鏈條鎖閉,僅僅由他們所承擔。因此,這種碳稅收益與負擔分配、再分配的不合理性在個體意義上損害某些社會成員的利益。這種不合理的碳稅制度在損害納稅人利益的同時,還會導致其本身目標無法實現(xiàn)。因為碳稅稅負僅僅由最終的化石燃料使用者所承擔,那么處于社會生產中間環(huán)節(jié)的企業(yè)實際上取得了一種特權,即他們由于不是碳稅的最終繳納者,他們將碳稅繳納負擔轉嫁給自己產品的使用者,從而被豁免碳稅稅負義務,并由此而喪失通過技術改進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動力。從整體意義上而言,碳稅的最終承擔者往往并非企業(yè)而是個體的自然人,他們根本不具有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能力與技術,因而無法采取有效方式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因此,要保證碳稅目標的最終實現(xiàn),保障碳稅收益與負擔在社會成員之間合理分配,就必須采取有效矯正措施,防止碳稅負擔沿著經濟、社會網絡路徑自然地延伸,而是將這種負擔由那些有能力、有技術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企業(yè)或者個人承擔。否則,不合理的碳稅負擔安排將在整體意義上侵蝕人類文明,極大地損害碳稅征收制度的正當性,國家碳稅征收權力喪失德性。因此,對于國家而言,在開征碳稅之前,應對該制度實施所帶來的經濟、社會福利效應設置必要的分配規(guī)則,碳稅征收利益與負擔能夠在社會成員之間合理地再分配,保證碳稅制度的生態(tài)正義性。
再次,碳稅制度的生態(tài)正義性是合理分配生態(tài)利益的基礎。碳稅制度不僅僅分配與再分配了因碳稅征收帶來的經濟負擔,更在于其對碳稅征收所帶來的生態(tài)利益的分配與再分配,因而其必須注重生態(tài)利益分配與再分配的正義性,保障生態(tài)保護、溫室氣體排放減少目標的實現(xiàn)。當溫室氣體的排放因碳稅制度的有效實施而減少時,原來的地球氣候格局因此而得以維持、延續(xù),這意味著在原來的氣候格局中存在的各種生態(tài)利益得以繼續(xù)維持——原來享受生態(tài)利益的人得以繼續(xù)收益、遭受氣候侵害的人的利益繼續(xù)受損。而且維持這種既有的生態(tài)利益分配與再分配格局,是以變動其他人的利益增損為代價的。征收碳稅,需要更多的人參與其中,更多的人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方能取得減排的效果。對于生活于某些區(qū)域的人而言,氣候變化不會給其帶來利益損害,相反,為了維系原有的氣候格局,他不得不繳納碳稅或者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以致其現(xiàn)有利益受損。
另外,就碳稅征收引發(fā)的生態(tài)利益變動而言,還必須考慮時間維度,即需要從時間的維度分析造成當前的民眾不得不以碳稅征收制度的形式激勵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原因,要求那些從過往的溫室氣體排放中獲得利益的人承擔較多的減排義務。并非任何溫室氣體的排放都會引發(fā)急劇的氣候變化。對于地球而言,由于地球上龐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本身可以轉化大量的溫室氣體——碳儲存,因此,引發(fā)氣候變化的溫室氣體只是那些超出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能夠接納、儲存和轉化的能力的部分氣體。如果將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本身所具有的這種能力比喻為一個水庫,碳稅制度的實施好比要求所有人不得向水庫中排放以免因儲存的水過量而導致水庫崩潰。但是,并非所有人都均等地向水庫中排水,因此,要求每個人不得向水庫排水或者都均等地排放一定量的水顯然不符合公平原則。
總之,這些為了人類整體的生態(tài)利益而不得不犧牲自身生態(tài)利益的人,在承擔碳稅或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后,應當?shù)玫胶侠淼难a償。當然,這些補償只能在一個具備生態(tài)正義性的碳稅制度中才能實現(xiàn)。
生態(tài)正義應為碳稅制度的基本屬性,這是由其本質所決定的。但是,“正義有著一張普羅透斯似的臉,變幻無常,可隨時呈現(xiàn)不同形狀并具有極不相同的面貌”[15]252,在不同的現(xiàn)實情境中,人們對正義的具體面相具有不同的認知,因此,在現(xiàn)實利益格局的制約之中,任何制度的正義性并不是自生自為的,碳稅制度亦不例外。并非能夠達到溫室氣體減排的目的,碳稅制度就一定具備生態(tài)正義的特質。我們認為,實現(xiàn)碳稅制度的生態(tài)正義性,需要從碳稅制度的具體內容、出臺過程到碳稅的具體征收等各方面加以保障。
第一,碳稅制度的具體內容必須符合生態(tài)正義。碳稅制度具體內容的生態(tài)正義性,就是碳稅征收引發(fā)的各種制度效應能夠在公民之間公平、合理的分配與再分配。這需要就其中的征收對象、稅率、稅收補償?shù)染唧w內容有明確、詳盡地規(guī)則,特別就碳稅的減免等事項有具體規(guī)定。正如前文所言,碳稅的征收不能對社會低收入階層的基本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不能削減低收入群體的福利,因此,應當在碳稅制度之中,設定碳稅豁免條款,對于低收入階層民眾在一定總量范圍內使用化石燃料的行為,不予征收碳稅。
同時,碳稅制度中還需要設置實現(xiàn)“共同但有區(qū)別原則”的條款,無論它們是國際企業(yè)還是國內企業(yè),對那些就溫室氣體的排放做出較大“歷史性貢獻”的企業(yè)賦予較重的稅負,要求它們承擔較重的減排義務,包括直接地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與間接的義務,如承擔減排技術研發(fā)資金等。
另外,碳稅制度中要預留碳關稅征收的條款。由于碳稅的征收在一定程度上對一國企業(yè)增加了生產經營成本,那么相對于外國企業(yè)而言,它們的市場競爭力有所下降,如有其他國家未實施碳稅制度,那么該國企業(yè)因無需承擔碳稅所帶來的生產經營成本,從而其所生產的產品具有相對較低的價格。這樣,從國際層面的市場競爭而言,不同國家間的不同企業(yè)因碳稅制度的實施與否而具有不同的市場競爭力。這不但會導致市場競爭不公平的現(xiàn)象,而且對未實施碳稅制度的國家及其企業(yè)、民眾而言,他們從實施碳稅制度的國家及其企業(yè)、民眾的溫室氣體減排行為中獲得了相應的生態(tài)收益而卻未承擔任何的減排負擔,這是國際層面的生態(tài)利益與負擔分配與再分配的不公平、為了矯正這種市場競爭與生態(tài)利益分配的不公平、保障國內碳稅制度實施的合目的性,在碳稅制度中應當預留碳關稅條款。
第二,碳稅制度制定過程必須公開、透明。碳稅制度的實施畢竟是對納稅人溫室氣體排放行為的強制性干預,因此,為了防止國家濫用征稅權力,碳稅制度亦應當符合稅收法定原則,在開始碳稅征收行為之前以法律的形式規(guī)定碳稅制度的各項具體內容,而且碳稅制度的制定過程必須公開、合法,并取得民眾的認同與同意。具體來說,在碳稅制度制定擬議過程中,應當向全體公民進行必要的說明,聽取與征求民眾的各項意見與建議,特別是不得忽視因碳稅征收而使其利益受到影響的民眾的意見與建議。因為公民或者企業(yè)繳納碳稅在一定意義上是公民向國家讓渡一定的財產權,而公民之所以愿意向國家讓渡這些財產權利,是期許換取國家對公民剩余的權利包括財產權利予以保護。誠如法國著名法學家孟德斯鳩所言,“稅收就是人民把自己財產的一部分交給國家,以便他安全快樂地享有剩余的財產”[16]213。公民繳納碳稅的目的,在于通過公民向國家讓渡碳稅稅金,換取國家組織全體社會成員參與溫室氣體減排行動中,防止因溫室氣體排放過量產生氣候變化,帶來對納稅人其他權利的損害。以公民民主參與碳稅制度制定過程的形式體現(xiàn)出對國家征收碳稅的同意與認可,構筑碳稅制度的正當性基礎。這為碳稅制度的有效實施掃清了障礙,避免了因納稅人的不合作所帶來的征稅成本的高漲。
另外,碳稅制度制定過程的公開、透明還能夠確保碳稅制度的有關規(guī)則符合其制定實施的目的,在于防止國家碳稅征收機構濫用征稅權,漠視對民眾財產權的尊重與保護。碳稅制度的目的不在于其為國家從民眾手中攫取財富,為國家所用,其本身的目的在于運用經濟激勵機制,以征繳國家稅收的形式,為國家治理溫室氣體排放獲取相應的治理資金,促使民眾自覺地減少化石燃料使用,預防氣候變化。這樣做能夠在根本上保衛(wèi)人類社會整體生活的家園,保護全體社會成員的生命、財產、自由。因此,碳稅制度在一定意義上構成國家與全體公民之間就一定財產(稅金)的轉移以及相應的對價做出的要約與承諾。這在本質上是一種契約安排,國家必須以保護民眾整體生態(tài)利益以及其他的利益、權利為目的,既不容許公民一方偷逃碳稅負擔,不履行碳稅繳納義務,也不許可國家一方任意增加或者減免碳稅。每個公民都必須為防止氣候變化而承擔自身的應盡義務,國家也不得隨意征收與使用碳稅稅金。因此,在開征碳稅之前,國家必須就碳稅的稅種、稅率、減免、征繳程序等各項事項向公眾公開,向他們征求建議與意見,以凝聚碳稅征收共識,避免出現(xiàn)某些漏洞。保障碳稅納稅人的權利構成對碳稅制度的內在制約。公開、透明的討論和民主的制定過程可以保障碳稅制度的合法性、正當性,在制約國家征稅權的同時,也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實現(xiàn)碳稅征收在社會整體利益、國家利益與公民個體利益的相互兼容。
第三,與其他稅費征收制度的協(xié)同。我國現(xiàn)行的具體稅收制度有18種之多。這些稅收制度對于國家籌集資金進行建設、調節(jié)國民收入和資源開發(fā)利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為了進一步利用稅收制度對環(huán)境保護、資源利用的調節(jié)作用,我國正在制定《環(huán)境保護稅法》,構建合理的環(huán)境保護稅收制度。在此背景下,我國在制定碳稅制度時,應當將之納入環(huán)境保護稅法整體制度中進行一體化考量,注重碳稅和其他稅種之間的相互協(xié)同,一方面要避免制度之間出現(xiàn)無人地帶,容易讓納稅人逃稅、漏稅;另一方面要避免制度之間相互矛盾,防止出現(xiàn)重復征稅、納稅人承擔過重稅負的情況。
另外,特別要注重碳稅制度和排污費征收制度之間的相互銜接,避免雙重征收。其原因首先在于征收成本的考慮。如果將溫室氣體視為污染物質,企業(yè)或者居民既要繳納排污費,又要繳納碳稅,在現(xiàn)行稅費征收管理體制下,則意味著他們需要分別向碳稅征收機構與排污費征稅機構繳納碳稅與排污費,增加了他們稅費繳納成本,同時也增加了相關征收機構的征收成本。同時,雙重繳納碳稅和排污費,較之征收單一碳稅或者溫室氣體排污費,即使在金額總數(shù)上并沒有增加,但由于需要分別繳納稅與費,容易引發(fā)納稅人的反感而增加征收成本。因此,在制定碳稅征收制度之時,制度的制定者需要確定溫室氣體的法律性質,即將之視為污染物質,按照排污費征收制度征收排污費;亦或將之視為普通物質,只是對排放溫室氣體的行為進行相應的管制,征收碳稅。出于碳稅征收成本的考慮,筆者認為應當將其視之為普通物質,這符合普通民眾對溫室氣體的科學認知,也避免發(fā)生雙重征收的情形。如果需要加大碳稅減排溫室氣體的作用,提高稅率和強化征收制度的執(zhí)行即可,無需就溫室氣體排放另行建立排污費征收制度。
第四,碳稅使用符合生態(tài)正義性。碳稅來之于民亦應當用之于民。既然碳稅征收之目的在于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是社會為防止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造成更大的傷害而承擔的負擔,因而其使用、支出應當符合其存在之目的,即用之于溫室氣體減排工程、技術、人員培訓等支出,以保證碳稅帶來的環(huán)境效益與社會效益為全體社會公眾所分享。因此,在碳稅制度之中,應當具體規(guī)定碳稅使用及其監(jiān)督規(guī)則并向社會公開,讓全體民眾得以知曉碳稅征收與使用的具體信息,能夠參與這些資金的使用、管理。
結語 雖然征收碳稅可以達到溫室氣體減排的效果,防止因地球氣候變化毀滅人類社會生存的基礎,但是,碳稅制度并非是一種無色的制度。如同任何制度一樣,碳稅制度所產生的效應是不均衡的,因而需要采用一定的有效措施以克服其內在的不均衡性,維護其生態(tài)正義性。
[1](英)A.C.庇古:《福利經濟學》,朱泱、張勝紀、吳良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
[2]OECD:《環(huán)境經濟手段應用指南》,劉亞明譯,王金南校,北京: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
[3] 周劍、何建坤:《北歐國家碳稅政策的研究及啟示》,載《環(huán)境保護》2008年第11期。
[4](荷)邁克爾·福爾、麥金·皮特斯主編:《氣候變化與歐洲排放交易》,鞠美庭、羊志洪、郭彩霞、黃訪等譯,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11年版。
[5] 劉家松、張志紅:《日本碳稅發(fā)展歷程及啟示》,載《稅務研究》2016年第8期。
[6](美)羅爾斯:《正義論》,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
[7] 何雨欣、榮啟涵:《環(huán)境保護稅法草案提交審議》,載《文匯報》2016年8月30日。
[8]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課題組:《基于國際協(xié)調視角的我國碳稅制度構建》,載《稅務研究》2011年第1期。
[9] 胡劍鋒、顏揚:《碳稅政策效應理論研究評述》,載《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1年第2期。
[10](英)安東尼·吉登斯:《氣候變化的政治》,曹榮湘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
[11]《第三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編寫委員會:《第三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
[12]陳詩一、鄧祥征、章奇、嚴法善主編:《應對氣候變化:用市場政策促進二氧化碳減排》,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年版。
[13]陳青松:《應對高鐵沖擊:客運大巴曲線突圍》,載《中國企業(yè)報》2013年2月19日。
[14]Michael Walzer.Obligation:EssaysonDisobedience,WarandCitizenship,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0.轉引自楊盛軍、李順求:《稅收正義視閾下中國當代稅制改革的倫理反思》,載《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期。
[15](美)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16](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張雁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
責任編輯 吳蘭麗
On the Ecological Justice of Carbon Tax
LI Hong-mei,
WuhanSportsUniversity
In our country,it is imperative to levy carbon tax。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arbon tax system can not only cause ecological protection effect due to the 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 but also bring some other social effects. These social effects are assumed by the people of different social strata,showing the imbalance. In order to obtain the legitimacy and rationality of the carbon tax system,the carbon tax system needs to accept the consideration of ecological justice. To realize the ecological justice of the carbon tax system,it needs to be guaranteed from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the carbon tax system,the introduction of the process to the specific collection of carbon tax and so on.
ecological justice; carbon tax system; equitability of taxes
李紅梅,武漢體育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部副教授
湖北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湖北省科技激勵政策綠色化研究”(RKX2015000341);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從理念到制度-生態(tài)文明制度建設路徑研究”(15Z136);武漢體育學院青年教師科研基金項目“戶外休閑體育運動的生態(tài)倫理研究”(2017S02)
2017-01-10
B82-058
A
1671-7023(2017)03-0047-07